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张功成,李友川,刘世翔,赵 钊
    源热共控 中国海油气田 近岸油、远岸气 有序分布
      
    摘要1559)   HTML    PDF (18847KB)(11139)    收藏
    中国海及邻区自中生代末以来经历5 期成盆, 形成多个新生代盆地。该区烃源岩形成期分古新世、始新世、 渐新世和中新世4 期。烃源岩类型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其中陆相有半深湖相、湖沼相泥岩;海陆过渡相包括 煤系三角洲与浅海相,主要为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海相分陆源海相和海源海相。中国东部海域、南海北部海 域和南海西部海域均具有近岸带以陆相半深湖相烃源岩为主、远岸带以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为主的特征;南海南 部近岸带和远岸带都是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中国海及邻区大地热流具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高的趋势,烃源岩 上覆层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厚的趋势。因源热耦合作用,中国海及邻区形成以生油为主的近岸带和以生气为主的远 岸带。近岸带从渤海盆地,经南黄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河内凹陷、中建南盆地 西部、万安盆地西部、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巴林坚坳陷、文莱—沙巴盆地中南部,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巴拉望盆地东部, 是巨型石油生成区,已发现石油储量上百亿吨。远岸带包括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琼 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莺中坳陷、中建南盆地东南部、万安盆地东南部、曾母盆地康西坳陷、文莱—沙巴盆地北部、 巴拉望盆地西部,是巨型天然气分布区,累计发现天然气储量数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海主要在成熟区的构造圈闭领 域、特别是中浅层构造圈闭领域和生物礁领域勘探,复合圈闭和岩性圈闭的勘探刚刚起步,勘探新层系和新类型广阔; 中国海勘探新区较多,尚有一批极具资源潜力、勘探程度很低的盆地或凹陷,特别是远岸带的深水区,预测其勘探潜 力巨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秀
    SPE关于储量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4): 52-56,9,10.  
    摘要512)   HTML    PDF (2239KB)(4169)    收藏
    随着中国公司在国外石油市场业务的拓展,有关油气勘探的某些技术规范需要与国际接轨。其中,储量技术规范显现得更加紧迫与必要。近年来,中国公司要求对涉外油田(藏)必须使用SPE标准开展储量估算,因此,认识与推广SPE标准储量规范是当前油气勘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SPE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详细阐述了SPE储量规范条件下有关石油储量概念,划分标准及其应用,并结合实例对SPE储量规范应用条件进行了论述,明确了SPE储量规范对于不同条件下油藏储量级别划分及其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斌, 白国平, 贺永红, 杜彦军, 王大鹏, 王变阳, 马浪, 孙同英
    加蓬海岸盆地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有利目标优选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3): 99-10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12
    摘要891)   HTML    PDF (4016KB)(3744)    收藏
    在加蓬海岸盆地最新油气田相关数据与油气地质资料基础上,以储层为核心将盆地划分了盐上、盐下两类共6个油气成藏组合,其中位于盐下有贝利阿斯阶砂岩成藏组合、阿普特阶砂岩成藏组合,盐下油气成藏组合特征为:陆相储层、盐岩上覆遮挡封盖、断裂带运移;而位于盐上有阿尔布阶-赛诺曼阶砂岩成藏组合、马斯特里赫特阶碎屑岩成藏组合、康尼亚克阶-坎潘阶浊积岩成藏组合、始新统-渐新统河道砂岩成藏组合,盐上油气成藏组合特征为:海相储层、盐构造控藏、盐运动沟通源储。以蒙特卡洛模拟为计算方法,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进行油气资源评价,计算出加蓬海岸盆地未来30年待发现资源量为6895×10 6bbl,其中石油资源量为5893×10 6bbl,天然气资源量为6005×10 9ft 3;凝析油资源量为34×10 6bbl。结合加蓬海岸盆地成藏组合特征分析与资源评价结果,认为阿普特阶砂岩成藏组合为最有利勘探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孟卫工, 陈振岩, 张斌, 胡英杰, 张子明, 回宇婷
    辽河坳陷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
    中国石油勘探    2015, 20 (3): 45-57.  
    摘要1183)   HTML    PDF (15972KB)(3559)    收藏
    火成岩油气藏已经成为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多年攻关研究和勘探实践,形成了3项具有辽河特色的火成岩油气藏勘探核心技术。①火成岩油气藏评价技术决定勘探方向:主成盆期的沙三段是火成岩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近源成藏决定了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优势岩性岩相和裂缝改造区是有效储层发育的勘探目标。②火成岩体识别与预测技术锁定勘探目标:属性—反演联合地震识别,落实火成岩体的分布范围;火成岩岩相地震识别与刻画,预测优势岩相的分布区;地质—测井的综合识别,确定火成岩类型,识别优势储层。③火成岩储层改造技术有效提高储量动用:针对该区火成岩油藏的 大排量、低砂比、高强度、多级段塞压裂 的储层改造工艺,提高产能效果显著,保障了油气勘探成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鹭光, 何海清, 范土芝, 刘合年, 杨涛, 万仑坤, 黄福喜, 李志
    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1
    摘要2344)   HTML    PDF (3849KB)(3502)    收藏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立足国内、拓展海外,树立高效勘探理念,国内外油气勘探取得13项重大突破和战略新发现,形成10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在总结“十三五”以来国内外重要勘探进展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发展潜力和上游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未来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坚持稳健发展方针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实施资源战略,国内油气并重、常非并举,立足七大盆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2019—2025年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10 8t油当量以上,至2025年实现油气产量2.2×10 8t油当量;海外立足常规、油气并举,优化发展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合作区,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规模。提出打好国内勘探开发进攻战、做好海外优质高效发展大文章、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强高素质勘探开发人才队伍建设5条保障措施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宁宁,何登发,孙衍鹏,李浩武
    全球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摘要1207)   HTML    PDF (4867KB)(3254)    收藏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是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一类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 年底,世界上共 发现了1021 个大型油气田,其中碳酸盐岩大油气田321 个。运用统计分析、资源评价、沉积学等方法理论分析了其 中226 个主要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理位置、层系分布、储层规模与埋深及圈闭类型等。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主 要分布于波斯湾盆地、墨西哥湾盆地、锡尔特盆地、滨里海盆地、美国阿拉斯加北坡、二叠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 盆地等;其中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类型主要为生 物礁类、颗粒滩类、白云岩类和不整合与风化壳类,通常规模较大,埋深一般小于3000m,埋深较大的主要为白云 岩和超压石灰岩。通过对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和成藏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现今地理位置与垂向分 布受控于碳酸盐岩的平面与地层分布,古气候、古纬度控制了烃源岩的生成和碳酸盐岩的发育,古构造及其演化控制 了碳酸盐岩的储层规模及油气富集程度,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储集性能,有利的生储盖配置是碳 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 斌,朱如凯,吴松涛,崔景伟,苏 玲,李婷婷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新技术及意义
      
    摘要1462)   HTML    PDF (3923KB)(3198)    收藏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集体以纳米、微米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是决定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也是 建立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标准,揭示油气形成因素、富集规律等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目前,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 观孔喉表征技术主要利用了纳米材料科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通过二维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图像 直接观测、气体吸附等间接数值测定以及X-CT 三维数值重构模拟孔隙结构三类技术方法,在孔喉大小、形态、分布、 三维连通性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提高了纳米级微观孔喉结构的表征精度。但孔喉结构特征表征技术仍在测试原理、 多类型数据融合、多技术手段联合与实验前处理、多尺度特征表征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该研究也将为准确评价有 利致密储层发育区、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邹才能,陶士振,白 斌,杨 智,朱如凯,侯连华,袁选俊,张国生,吴松涛,庞正炼,王 岚
    论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3330)   HTML    PDF (4414KB)(3024)    收藏
    随着世界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延伸,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在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地质研究、勘探方法、“甜点区”评价、技术攻关、开发方式与开采 模式等8 个方面有本质区别。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和浮力圈闭成藏 理论。非常规油气有两个关键标志:一是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二是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 流不明显;两个关键参数为:一是孔隙度小于10%,二是孔喉直径小于1μm 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mD。而常规油气, 在上述标志和参数方面表现明显不同,孔隙度多介于10%~30%,渗透率多大于1mD。非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烃源岩 特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及匹配关系,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生、储、盖、圈、 运、保“六要素”及最佳匹配关系。非常规油气富集“甜点区”有8 项评价标准,其中3 项关键指标是TOC 大于2%、 孔隙度较高(致密油气>10%,页岩油气>3%)和微裂缝发育;常规油气核心评价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重点评价 优质烃源灶、有利储集体、圈闭规模及有效的输导体系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非 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相同点是,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两者具有相同的烃源系统、相同的初次运移动力、相似的油 气组成等。基于成因和分布上的本质联系,常规—非常规油气表现为“有序聚集”,成因上关联、空间上共生,形成 一套统一的油气聚集体系。遵循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规律,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将两类油气资源整体考虑、 协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贾爱林, 位云生, 王军磊, 朱汉卿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发展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31-4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4
    摘要1969)   HTML    PDF (3882KB)(2975)    收藏
    中国页岩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以及在川南地区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成功,页岩气成为中国未来最可靠的能源接替类型。文章系统梳理了近10年来中国页岩气在勘探开发实践中的理论认识和开发技术进展,总结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经验,明确了页岩气在中国未来天然气发展中的前景与地位。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天然气产量增长的现实领域;获得工业性页岩气资源的条件包括“两高”(含气量高、孔隙度高)、“两大”(高TOC集中段厚度大、分布面积大)、“两适中”(热演化程度适中、埋藏深度适中)和“两好”(保存条件好、可压裂性好);中国海相页岩气最具勘探开发潜力,是目前页岩气上产的主体,已形成适用于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开发的六大主体技术系列(地质综合评价技术、开发优化技术、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工厂化作业技术、高效清洁开采技术)。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四点:①选准最佳水平井靶体层位;②配套优快钻进和高效体积改造技术;③促进地质工程一体化数据融合;④探索先进组织管理模式。对中国页岩气未来发展的三点建议:①加强非海相及深层海相页岩气低成本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②重视提高区块页岩气采收率问题,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③重视非资源因素对页岩气上产节奏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宗国, 梁兴, 董健毅, 李兆丰, 张朝, 王高成, 高阳, 李峋
    三维地质导向在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89-9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11
    摘要1424)   HTML    PDF (3058KB)(2838)    收藏
    随着非常规油气藏水平井提产、降本、增效需求的提高,地质工程一体化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勘探开发策略。非常规水平井钻井面临着来自地质和工程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实现产能突破和效益开发,并且出于降本和提早建产的实际需求,非常规油气藏多采用水平井进行早期开发,地质上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了水平井的钻遇率,同时增加了施工风险,降低了钻井时效。在工厂化、集约化的布井指导思想下,轨迹形态复杂的大位移三维井成为必然,进一步增加了钻井施工难度。实践证明,只有采用高效的地质导向方法,优化水平井轨迹,才能够在保证甜点钻遇率的同时,降低钻井风险,保证有效完井改造,实现效益开发。三维地质导向是建立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上的新一代导向方法,其核心是地质导向模型重构和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发挥“井工厂”的优势,利用水平井作为控制提高模型精度,为钻前轨迹设计优化、实钻地层预判和轨迹预调提供支撑。三维地质导向是不依赖于随钻测井工具的独立的地质导向方法,能够显著降低钻井成本,在中国页岩气和致密油水平井钻井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奇, 梁兴, 鲜成钢, 李峋
    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
    中国石油勘探    2015, 20 (4): 1-23.  
    摘要2817)   HTML    PDF (17786KB)(2835)    收藏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区具有不同于北美页岩气区的地面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因此,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页岩气区很难采用北美大规模、高密度、连片化布井的开发模式,为此引入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针对钻井技术及工程难度大、建井周期长、建井综合成本高问题,首次提出钻井品质概念,结合北美页岩气开发实践形成的储层品质和完井品质概念,提出了适用于中国页岩气开发特点的“品质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针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的技术路线。围绕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这个关键问题,在丛式水平井平台工厂化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对钻井、固井、压裂、试采和生产等多学科知识和工程作业经验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快速的积累和总结,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页岩气开发区块、工厂化平台和单井3种尺度,分层次、动态地优化工程效率与开发效益,实现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和效益开发。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YS108区块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应用效果,证明其具有有效性和推广价值,并基于现有数据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的高产富集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学军 于宝利 赵小辉 蔡希玲 李 虹 方 勇 刘玉莲
    油气勘探中“两宽一高”技术问题的探讨与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5, 20 (5): 41-53.  
    摘要1784)   HTML    PDF (6429KB)(2753)    收藏
    两宽一高 (宽频带、宽方位、高密度)是高精度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从野外采集、数据处理到资料解释应有配套的方法理念和技术流程。阐述了 两宽一高 (的基本定义和技术指标,通过理论记录与合成记录从分辨率、保真度、反演精度等方面说明该项技术的优势:适用于薄互层发育区的油藏描述、各向异性发育区的裂缝预测、深层目标勘探和特殊岩性体的勘探,也是改善复杂区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3 个地区的应用实例展示了 两宽一高 技术在复杂油气藏勘探评价和开发中的作用,即有效提升地震资料的品质,使之能够细致地描述复杂储层的形态和流体分布,提高信息的保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雷, 金之钧
    全球页岩油发展及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553-55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02
    摘要2236)   HTML    PDF (1747KB)(2741)    收藏
    全球页岩油发展态势对中国页岩油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系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美国页岩油发展历程和关键要点,包括其发展历程、降本增效与相关技术、发展模式、经济效益、扶持政策等, 提出页岩油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能源,其更加依赖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及金融支持,与新能源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 似性,早期发展需要更多支持。美国页岩油的爆发式增长,根本驱动力在于地质理论的突破和开发技术的进步,关键是 页岩油开发成本的快速下降;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也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全球页岩油资源丰富,北美、阿根廷、 俄罗斯、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全球页岩油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有望在2025 年后 超过1000×104bbl 日产能力。结合中国页岩油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应将页岩油作为战略接替资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给予扶持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吸引更多投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性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朱如凯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发展现状、挑战与关注问题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2):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2.001
    摘要2831)   HTML    PDF (1911KB)(2655)    收藏
    进入21 世纪,全球非常规油气发现进入活跃期,致密油/ 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页岩气产量持续增长, 致密气、煤层气产量稳定,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突破。近年来,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显著进展,页岩气、 致密油、致密气产量快速增长,页岩油勘探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 石油)矿权区内致密油、页岩油资源丰富,近期在11 个区块相继获得勘探发现和突破,初步建成了多个规模产能区; 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现场先导试验,陆相页岩油革命正在积极组织推进。鉴于我国当前 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需求旺盛的实际情况和陆相沉积复杂的地质条件,非常规油气的规模效益开发仍面临地质 评价、“甜点”预测、钻完井与采油气工艺技术、经济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为实现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 资源效益勘探开发,需重点关注和处理好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运作、大数据应用、合理的配产政策、技术与成本、 市场化等关键问题,以期推动非常规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胡素云, 庞正炼, 林森虎, 侯连华, 朱如凯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潜力及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560-56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03
    摘要1942)   HTML    PDF (2176KB)(2618)    收藏
    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国家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北美“页岩革命”则 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为拓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寻找原油增储上产接替资源,对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资 源类型、潜力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认为,中国陆相页岩油具有四方面地质特征,并可按成熟度划分为中 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大类型。两类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均较大,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地质资源量约200×108t,中 低成熟度页岩的原位转化远景技术可采石油资源量大。近年来,陆相页岩油勘探获得诸多进展,中高成熟页岩油方面, 源储一体型、源储分异型、纯页岩型3 种类型均有勘探发现;中低成熟度页岩油方面,正处于原位转化技术探索试验 阶段。针对陆相页岩油未来发展,系统梳理了四大风险点,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地质实际提出相应对策。综合研究认为, 中国陆相页岩油有望实现工业化开发,并成为中国原油增储上产的重大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 虹,蔡希玲,王学军,郭惠英,秦晓华,王 伟
    海量地震数据处理方案与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1121)   HTML    PDF (4438KB)(2567)    收藏
    数据量大、波场复杂、空间采样密度高是当今地震勘探采集数据的特点,为了设计适合于海量数据的室 内处理架构,提高海量数据的处理效率,分析了海量数据处理中存在的质量控制难、常规流程与技术不能满足需求等 问题,探索了海量数据条件下的快速分析和质量监控方法,实现了大数据的有效压缩。基于现阶段相关领域的技术水 平,展望了在海量数据分析与处理中数据信息挖掘、数据可视化及信息融合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以适应未来大数据体 中多种信息的提取和价值的挖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文瑞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复杂油气藏效益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01
    摘要2055)   HTML    PDF (1703KB)(2553)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发现油气资源品质的劣质化和老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勘探开发面临巨大挑战,急需破解这些难题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实践。美国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和发展之路。面对目前低油价的挑战和“效益勘探开发”的基本要求,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为中国油气田(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田和复杂油气田)效益勘探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组织思路和作业模式已在中国西部塔里木库车、四川海相页岩气、中东部低孔低渗油气藏开发中得到较成功的应用。文章阐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适用领域,探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的3个必要条件;并提出了推动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即在扩大应用领域及规模的同时,通过建立学习曲线,摸索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式上创新和实践,敢于突破体制界限,推进市场化及多元企业协同,实现整合技术优势,推进中国复杂油气藏提产增效的实质性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阳, 薛兆杰, 程喆, 蒋海军, 王濡岳
    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45-5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5
    摘要2593)   HTML    PDF (3984KB)(2537)    收藏
    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对于筑牢中国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也是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现实领域。在系统总结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和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深层油气发展潜力、重点研究领域与科技攻关方向。中国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发育的多套油气成藏组合、东部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与前中—新生界古潜山油气藏、深层页岩气等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科技攻关方面需加强深层油气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深部流体流动机理研究,开展基于地球物理的深部目标识别与预测、复杂地层条件优快钻井和复杂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大力推动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与技术、企业与部门间的协同攻关,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管理和运行,为深层油气高效勘探与有效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玉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气勘探新进展及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26-3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3
    摘要2077)   HTML    PDF (2449KB)(2503)    收藏
    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油气勘探取得丰硕成果,国内油气勘探发现再创历史新高,探明地质储量稳步增长,在渤海活动断裂带、南海西部高温高压领域及南海北部深水区取得重大勘探突破;海外勘探权益可采储量稳步增长,形成了北非撒哈拉、南大西洋两岸等4个储量规模区;非常规油气勘探加快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进程,探明储量及产量快速增长。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勘探将大力推进渤海深层勘探,适时开展南海中南部油气勘探,同时加强稠油和低孔低渗油气藏的攻关;海外勘探将继续坚持"经营勘探",突出战略选区,力争获得更多更好的优质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海清, 范土芝, 郭绪杰, 杨涛, 郑民, 黄福喜, 高阳
    中国石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17-3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02
    摘要2111)   HTML    PDF (2586KB)(2497)    收藏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 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文章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 上,提出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发展思路与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创新和资源战略,突出高效勘探, 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加强重点盆地、重点领域集中勘探,强化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和领域目标研究;创新和完 善了凹陷区砾岩成藏、浅水三角洲大面积岩性成藏、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三古”控藏、走滑断裂“断溶体”控藏、前 陆冲断带深层成藏、页岩油“四要素”成藏富集、页岩气“三控”成藏富集、深层火山岩“三元”控藏等地质理论与 认识;攻关形成了“双高”和“双复杂”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深层—超深层钻完井、深层测试、长水平井压裂技 术等为代表的勘探(评价)技术。在四川、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大盆地岩性—地层、海相碳 酸盐岩、前陆冲断带、页岩油气、成熟探区、火山岩领域取得了34 项重大勘探成果,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性长期高位 增长,为石油产量稳中上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奠定了资源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科学谋划油气勘探 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推动六大盆地和五大领域常规油气持续规模增储及非常规资源快速发展,加快落实油气规模 增储大场面,积极准备战略接替区和重大接替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孙焕泉, 周德华, 蔡勋育, 王烽, 冯动军, 卢婷
    中国石化页岩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2): 14-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2.002
    摘要1933)   HTML    PDF (4842KB)(2390)    收藏
    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丰富,但与北美相比具有地质年代老、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构造和地表条件复 杂的特点,很难实现商业开发。自2006 年以来,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调研及选区评价、勘探突破和勘探 开发快速发展三个阶段。2012 年,海相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高效建成中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 并实现威荣深层页岩气商业开发及其他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快速规模增长。经过十余年的科 技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中国石化创新引领了页岩气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发展了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形 成了山地条件下优快钻井与长水平井分段压裂及气田绿色开发配套技术。中国石化未来将持续加强地质评价与探索, 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助推油气行 业降本增效,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提升页岩气开发效益,从而实现中国石化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亚明
    重油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5): 69-76,86.  
    摘要462)   HTML    PDF (1590KB)(2373)    收藏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量的逐步增加,能源供应成了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减少使重油作为替代能源的地位日益凸显。为了把握重油勘探开发研究的现状,进而了解其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有关重油研究成果的调研,从重油的定义、分布、油藏特征、形成演化、开采和改质等6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简要展望了其未来可能取得突破的方向,研究成果对重油的勘探开发有参考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涛, 陈高, 何展翔, 刘海波, 李锁镇
    南方某碳酸盐岩裸露地区重磁电三维采集技术
    中国石油勘探    2008, 13 (3): 50-54,10.  
    摘要269)   HTML    PDF (1539KB)(2366)    收藏
    南方某碳酸盐岩地区,常规的重磁电勘探方法难以进行精细的地质解释,为了提高采集精度,使用了100%重复观测的重磁采集新技术和面元式的三维MT采集新技术。通过三维重磁电资料处理及联合反演综合解释。得到该试验工区上三叠统底面构造图、下三叠统底面构造图,从及一条推覆断裂和3条逆冲断裂,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贾小乐, 何登发, 童晓光, 王兆明
    全球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中国石油勘探    2011, 16 (3): 1-7,6.  
    摘要729)   HTML    PDF (850KB)(2359)    收藏
    通过对全球1021个大油气田的逐个解剖和统计分析,对大油气田的发现年代、油气属性及地理位置、储层地质时代、岩性、埋深、圈闭类型、储量规模、盆地类型等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大油气田分布的主要特征,并应用含油气域的概念,阐述大油气田在全球8个含油气域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全球大油田609个,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全球大气田412个,主要分布于东欧、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大油田和大气田最富集的地区为亚洲和大洋洲及中东地区,其次为欧洲地区;全球大油气田发现高峰在1960—1990年,近20年来也陆续有重要的大油气田被发现;大油气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其次为新生界;大油气田的储集岩性主要为砂岩,其次是碳酸盐岩,但在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储量丰度更大;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3km埋深以内;圈闭类型主要是构造圈闭。对最终可采储量分析得出,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储量巨大,同时发现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重油带的油气资源也极其丰富。大油气田所在的盆地类型主要是Bally分类模式下的Ⅱ类和Ⅰ类盆地,Klemme分类模式下的Ⅱ类盆地,Mann分类模式下的Ⅱ类和Ⅰ类盆地。在8个含油气域中,特提斯含油气域油气资源最为富集。根据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在未来的大油气田勘探中应加强对北极含油气域、重油带、深水区及岩性圈闭的勘探,在这些领域将可能会有重大的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文立
    深水和超深水区油气勘探难点技术及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4): 71-75,10.  
    摘要466)   HTML    PDF (998KB)(2350)    收藏
    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的前沿阵地,与大陆架和陆上勘探钻井作业相比,深水作业的施工风险高,深水和超深水的勘探开发作业必须依赖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分析了世界深海勘探开发的技术现状及在钻探开发技术、石油平台建造、自然灾害的预告与规避等诸多难题;指出了未来的深海钻探所要面对的特殊的海洋环境、复杂的油气储藏、安全高效的技术和装备支持及后勤保障等多种挑战,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该领域的技术差距,简要阐述了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深海勘探能力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冯建辉, 蔡勋育, 牟泽辉, 高山林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油气勘探进展与“十三五”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 (3): 1-13.  
    摘要1522)   HTML    PDF (3390KB)(2295)    收藏
    “十二五”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突出资源战略,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效益勘探,深化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域深层天然气、页岩气等领域的油气成藏规律综合研究,持续攻关瓶颈技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采集与处理、超深井优快钻完井、复杂储层和油气藏评价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渤海湾、东海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进展,实现了石油基本保持稳定、天然气快速发展的目标。“十三五”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勘探工作任重道远。总体来看,中国石化东部探区石油资源平均探明率为46.4%,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中西部探区石油天然气均处于勘探的早期阶段,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继续实施资源战略,立足大盆地实现大突破大发现,坚持老区精细勘探,实现规模商业发现;依靠理论、技术、管理创新推进高效勘探,为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喜双,赵邦六,董世泰,张 研,易维启,徐光成
    油气工业地震勘探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1214)   HTML    PDF (2194KB)(2228)    收藏
    油气勘探开发精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 两宽一高 和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推广应用,油气工业地震 勘探大数据时代不期而至,对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监控、数据处理、信息挖掘等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的地震采 集管理模式、数据处理解释环境已显得力不从心。根据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探大数据体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用轻便地 震仪器、量化质量控制、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策,以应对地震勘探大数据面临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侯启军, 何海清, 李建忠, 杨涛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油气勘探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1
    摘要3239)   HTML    PDF (3448KB)(2216)    收藏
    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勘探在碎屑岩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湖相碳酸盐岩、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以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取得了12项重要勘探成果。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特点、油气勘探程度,以及地质认识深化和勘探技术进步对油气勘探所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国内油气勘探仍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也面临地面地下条件复杂、埋深加大、剩余资源品质变差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石油将立足长期低油价,坚持资源战略和创新战略,树立高效勘探理念,突出"四个勘探",强化"三个创新",努力实现油气勘探新的发现和突破,进一步夯实中国石油稳健发展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浩武, 童晓光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及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3): 73-82,8.  
    摘要545)   HTML    PDF (3415KB)(2197)    收藏
    北极地区面积巨大,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地质和构造演化情况复杂,总体勘探程度较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评价显示北极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文德纪贝加尔(Baikalian)、晚泥盆纪埃尔斯米尔(Ellesmerian)和中白垩世布鲁克(Brookian)造山运动是东北冰洋地区古生代地层和变形历史中的3次主要构造事件。总体来讲,包括巴伦支海及西伯利亚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三叠纪至侏罗纪表现出区域沉降的特征,这期间北极地区沉积了主要的烃源岩和储层。古近纪—新近纪的陆内变形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北大西洋的张裂对北极地区的圈闭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伯利亚盆地北部海域基本上还是前沿地区,白垩系上阿普特阶至赛诺曼阶波库尔Pokur组是最有潜力的层段,还有一些未钻的、巨大的背斜干气藏,同时存在寻找大规模岩性油气藏的潜力。中—下侏罗统大型气田是将来重要的潜在勘探目标之一。东巴伦支海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勘探潜力主要在于侏罗系未钻和部分勘探的反转背斜上,寻找储量巨大、构造简单的、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气藏及凝析油藏的几率并不是很大。东格陵兰裂谷盆地储层和烃源岩发育层段多,寻找断块圈闭的机会巨大。技术进步、气候变暖和资源所在地区的政治无争议性,为北极地区油气开采提供了机遇;但油价的多变性、地质上的不确定性和生态的脆弱性是北极地区油气有效开发的巨大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合年, 史卜庆, 薛良清, 万仑坤, 潘校华, 计智锋, 李志, 马洪, 范国章
    中国石油海外“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4):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4.001
    摘要1901)   HTML    PDF (3001KB)(2141)    收藏
    “十三五”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外部投资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尽快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现 精准部署与效益勘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石油海外 油气勘探提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寻求规模优质可快速动用储量,大力实施风险勘探和精细勘探的部署策略。创新 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优化总部决策流程、坚持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加强深水勘探领域国际 合作、立足全球大盆地积极开拓勘探新项目,逐步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勘探管理措施。2016—2019 年,通 过上述部署和措施的实施,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取得12 项重大突破与战略新发现,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多点开花, 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0×108t 油当量,桶油发现成本低于2 美元/bbl,平均探井成功率为76%。当前中国石油 海外油气勘探虽然面临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勘探项目急剧减少、新区块获取竞争日益激烈、常规油气资源品质劣质化、 勘探对象愈加复杂、深水油气独立勘探开发能力弱等挑战,但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依然丰富,高新技术跨界融合必将 推动勘探理念的转变和技术的革新,海外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雷征东, 董伟宏, 王红岩, 郑兴范, 谭健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开发进展、挑战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1):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1.001
    摘要1661)   HTML    PDF (1187KB)(2113)    收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已经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动用,但相比于其丰富的资源量,其产量仍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十三五”勘探开发进展,展望“十四五”发展趋势,分析了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十三五”期间,以非常规油气为代表的低品位资源逐渐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主体;(2)“十四五”期间,非常规油气产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产能有望实现快速增长;(3) 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面临着技术、成本、管理及理念4个层面的挑战。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六方面关键对策:(1) 正确看待非常规资源;(2) 推行“一全六化”工程管理理念与模式;(3) 完善管理规则与考核办法;(4)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5)有效推进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化支持;(6)制定非常规资源合理开发政策。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将有望破解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难题,为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贡献非常规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海清, 李建忠
    中国石油 十一五 以来油气勘探成果、地质新认识与技术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谢军, 张浩淼, 佘朝毅, 李其荣, 范宇, 杨扬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长宁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的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21-2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04
    摘要1948)   HTML    PDF (3789KB)(2092)    收藏
    四川盆地于2006年开始页岩气地质评价,2012年启动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2014年实施规模建产,并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积极践行了一体化理念,创新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适用性模式,打造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平台,建设了智慧页岩气田。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的指导及推进下,建成了长宁15×10 8m 3/a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了示范区建设任务,为中国石油页岩气绿色、高效开发之路引领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探索了新途径、开创了新局面。在充分借鉴北美非常规油气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四川盆地复杂地面、地下的特点,通过一系列部署及探索性尝试,实现了页岩气的规模开发,并且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中国海相页岩气开发模式,使得长宁页岩气示范区成为中国非常规油气开采中效果突出的区域,不仅单井产能逐步提升,同时综合效益也得以稳步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鲜成钢, 张介辉, 陈欣, 梁兴, 文恒, 王高成
    地质力学在地质工程一体化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75-8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10
    摘要1934)   HTML    PDF (5421KB)(2089)    收藏
    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某页岩气田在2014年初投入开发。准确掌握地质力学规律及其在不同尺度应用对保障工程效率和开发效益至关重要,为此建立全区和平台尺度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地质力学模型基于高分辨率构造、地质、属性和多尺度天然裂缝模型。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数据,对力学参数进行了精细表征,发展了一套建立页岩气田三维孔隙压力模型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有限元模拟器和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建立全区和平台具有不同平面分辨率的三维应力场模型。为了准确表征页岩的垂向非均质性,模型在目的层具有0.5m的分辨率。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对地质力学模型进行质量控制和校正,及时利用新数据对模型进行不断更新。建立的地质力学模型的精度能够反映应力的方向、大小、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就地应力在不同平台、井间和沿水平井段都呈现较大变化,这种复杂变化是岩石结构如构造形态和多尺度裂缝系统以及岩石成分在不同尺度变化的必然反映。地质力学模型满足了从全区到单井的不同应用对尺度和精度的不同要求。全区模型用于优化平台位置、井位及部署,评价地质封存性、资源状况,以及评估断裂及裂缝带的力学稳定性等;高分辨率平台模型用于井壁稳定性分析、实时钻井管理、压裂设计优化以及压裂后综合评估等。地质力学模型被充分地结合到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进程之中,通过迭代更新和及时应用,充分发挥了提高工程效率和开发效益的作用。这是国内首次在页岩气田开发中建立大规模地质力学模型,所取得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时付更, 张仲宏, 王铁成, 丁建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梦想云研究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58-6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6
    摘要1962)   HTML    PDF (3598KB)(2086)    收藏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应用,信息化发展进入智能共享新时代。研究和建设统一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高效灵活应对业务需求变化,成为勘探开发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文章旨在讨论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勘探开发梦想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梦想云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方案,阐述了梦想云平台、数据连环湖、数据中台能力、应用商店、人工智能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总结了梦想云平台、数据连环湖和一系列通用应用建设成果和应用场景案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 抗,门相勇
    中国未开发石油储量分析和对策
      
    摘要1154)   HTML    PDF (3599KB)(2080)    收藏
    中国探明而未开发的石油储量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但未开发率变化却不明显。截至2013 年底,全国地 质储量中的未开发量为85.11×10 8t,未开发率21.9%;可采储量中的未开发量为10.71×10 8t,未开发率12.5%。 在分别做了未开发储量的盆地分布和公司分布、不同类型油田的未开发储量分析后,提出了以新思维、新技术来动用 未开发石油储量的有关问题:①未开发石油储量是现实的增产领域;②重新认识探明储量的动态和现状;③适宜技术 的应用是关键。在适宜技术的应用中包括:必须强调每块未开发储量的特殊性,进行新一轮的精细地震工作,适度引 入致密储层油气的钻井和储层改造技术,大力推进稠油开发,以先进方式开发海上中小油田群,重视凝析油气田的开 发等问题。最后提出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要想在全方位发展过程中集中力量为石油增产做出更大贡献,可适当缩小 已占有勘探区块面积,集中力量在已开发的油田上提高采收率,大力动用未开发储量,以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和整 体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万金, 李海亮, 杨午阳
    国内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及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 (4): 36-40,6.  
    摘要602)   HTML    PDF (2422KB)(2066)    收藏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区域广,具有油气和成藏类型多样、低孔、低渗的特点。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主要还是一些常规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如裂缝检测技术、地震属性及反演技术等。由于非常规油气岩性特征及成藏条件更加复杂,使得常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存在很多困难,如岩石物理分析相对单一,常规地震构造成像技术无法满足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需求,储层建模简单等。目前一批新技术、新方法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取得初步应用,如万道地震仪和数字检波器应用于采集、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应用于成像、全波形反演技术构建准确速度场等。最后文章从软硬件设施、新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贾小乐, 何登发, 童晓光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中国石油勘探    2013, 18 (5): 54-67.  
    摘要805)   HTML    PDF (4223KB)(2020)    收藏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别规律。研究表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油气源主要为下志留统Gahkum组、下白垩统Garau组和中白垩统Kazhdumi组及古新统—始新统Pabdeh组,主要储集于渐新统—下中新统Asmari组石灰岩、中白垩统阿尔布阶—土伦阶Bangestan群石灰岩、三叠系Dashtak组和Kangan组石灰岩及二叠系Dalan组石灰岩中,受中新统Gachsaran组蒸发岩系及上白垩统Gurpi组泥岩等封盖,在褶皱背斜圈闭中聚集成藏。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在1960—1979年间有较大发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和新生界,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多数埋深小于3km,储量小于1×1010bbl。影响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盆前的演化历史,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热演化和展布,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新近纪的造山运动和褶皱作用形成的有利油气聚集的褶皱背斜圈闭和有利油气垂向运移的裂缝通道。这些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区域和聚集层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梁兴, 王高成, 张介辉, 舒红林, 刘臣, 李兆丰, 徐政语, 张朝, 李德旗, 焦亚军, 张永强, 李庆飞, 覃军, 尹开贵, 罗瑀峰
    昭通国家级示范区页岩气一体化高效开发模式及实践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29-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05
    摘要2964)   HTML    PDF (2854KB)(2007)    收藏
    与已成功开发页岩气的北美地区及四川盆地内勘探开发区块不同,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地质条件复杂、山地地形地貌、钻采工程实施难度大、作业成本高、安全环保管理要求高、页岩气开发风险大。通过“一体化技术手段保质量、促产量,创新管理模式提效率、要效益”的开发思路,探索了适用于南方海相山地页岩气条件的产建一体化IPDP(Integrated Project Development by Production)高效开发模式。IPDP模式以勘探与开发、地质与工程、科研与生产一体化为基础,以一体化项目运作IPMP(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by Production)模式和地质与工程技术支撑团队为保障,采用“效益产量为目标导向、工程技术保障、逆向思维设计、正向组织实施、工厂化作业”的工作机制,全方位推行全生命周期一体化项目组织实施做法,从而实现由研究评价、现场生产实施到项目组织管理全过程把控的山地页岩气钻采工程品质和气井产量。通过采用与单井产气量挂钩的一体化风险项目总包模式,增强效益产量责任意识,优化生产组织,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实现降本增效,规避了开发风险,实施效果显著,为南方海相山地页岩气高效开发作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宗清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勘探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12 (5): 1-11,78.  
    摘要480)   HTML    PDF (2769KB)(1986)    收藏
    四川盆地的茅口组具有阳新统和志留系两套较好的生油层,是盆地的主要产气层之一。储集空间为孔、洞、缝,特别是东吴运动后产生的表生期古岩溶形成的溶蚀洞穴,在茅口组既多且大,在泸州古隆起区已于99口井中钻遇,钻遇率为9.94%,加上井中重复钻遇,钻遇率达11.35%。放空厚度一般在0.1~1.0m之间,最厚可达3.95m,并不受构造和地域限制,即使是向斜也有放空,勘探领域远较构造圈闭宽广。经开发证实,古岩溶气藏累计采气较好,连通裂缝气藏一般皆好,古岩溶形成的缝洞网络与连通裂缝形成的网络相互交织则最好,应加强地震反射资料的研究,以寻找这种网络系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