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李勇, 杨宪彰, 陈才, 陈常超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勘探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2):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2.001
    摘要312)      PDF (15061KB)(432)    收藏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主要与走滑断裂活动相关,是麦盖提斜坡三类主要成储模式之一;麦盖提斜坡目前已发现油气均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基底古构造控制了下寒武统的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斜坡区存在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喜山期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烃源岩、古构造演化及通源断裂控制油气复式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期次、断穿层系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与油气藏性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延伸距离累计可达1000km以上,控制了断控岩溶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资源规模大、可部署性强,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是塔西南地区规模油气勘探发现和战略接替的重要现实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广昀, 王凤兰, 赵波, 孙国昕, 蒙启安, 王永卓, 梁江平, 方艳君
    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形势与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55-7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05
    摘要1164)   HTML    PDF (2044KB)(1264)    收藏
    目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简称大庆油田公司)面临“后备资源接替不足、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等难题。 通过回顾大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历程,总结了各领域勘探开发成果与技术系列,阐述了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攻关方 向,提出了大庆油田公司发展战略构想。分析认为:大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完善了陆相生油理论、源控论,发展了陆 相坳陷湖盆、复杂断陷、火山岩、致密油气等勘探理论,形成了配套的勘探开发特色技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 不断拓展与延伸,结合大庆长垣油田的特高含水期开发和长垣外围油田的难采油气储量动用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开发 难题,大庆油田公司明确了在完善已有勘探开发技术基础上,加快页岩油、碳酸盐岩勘探开发配套技术攻关及大幅度 提高采收率、难采储量有效动用配套技术攻关等,以期实现后备资源有效接替和提高油气产量目标。同时,通过分析 面对矛盾和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大庆油田公司提出了“本土油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海外油气业务规 模跨越发展、新兴接替业务稳步有序发展和服务业务优化升级发展”的发展战略。基于大庆油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编制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开发规划方案,为大庆油田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孙焕泉, 周德华, 蔡勋育, 王烽, 冯动军, 卢婷
    中国石化页岩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2): 14-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2.002
    摘要1944)   HTML    PDF (4842KB)(2585)    收藏
    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丰富,但与北美相比具有地质年代老、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构造和地表条件复 杂的特点,很难实现商业开发。自2006 年以来,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调研及选区评价、勘探突破和勘探 开发快速发展三个阶段。2012 年,海相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高效建成中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 并实现威荣深层页岩气商业开发及其他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快速规模增长。经过十余年的科 技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中国石化创新引领了页岩气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发展了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形 成了山地条件下优快钻井与长水平井分段压裂及气田绿色开发配套技术。中国石化未来将持续加强地质评价与探索, 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助推油气行 业降本增效,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提升页岩气开发效益,从而实现中国石化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何海清, 杨 涛, 李建忠, 黄福喜, 郭彬程, 闫伟鹏
    中国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石油勘探   
    汪海阁, 黄洪春, 纪国栋, 陈畅畅, 吕泽昊, 陈伟峰, 毕文欣, 刘力
    中国石油深井、超深井和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进展与挑战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1
    摘要600)   HTML    PDF (2566KB)(1684)    收藏
    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增储上产领域,“十三五”以来,工程技术围绕“五油三气”六大盆地勘探开发重点和高温高压、窄密度窗口等钻井提速难点,通过持续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深井、超深井、非常规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常用井身结构优化、安全高效优快钻井、抗高温钻井液、精细控压钻完井、膨胀管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成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超深井的钻探作业。研制了大功率顶驱、一体化地质导向系统、绿色经济储层改造等装备工具,研发了耐高温高性能井筒工作液、高效防漏堵漏材料等核心助剂,加快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低成本、规模效益开发。深井钻深能力突破9000m,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突破5000m,一趟钻进尺最长3700m,部分指标比肩北美,助推了塔里木富满、四川双鱼石、大庆古龙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为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和效益提供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推进,钻井面临的工程地质风险、新的挑战仍然不断出现,还需进一步开展地层压力精确预测、井身结构优化拓展、井眼轨迹控制、抗高温工作液体系、高效破岩与提速工具、地质工程一体化等攻关研究,以实现钻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的不断迭代升级,支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贾爱林, 位云生, 王军磊, 朱汉卿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发展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31-4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4
    摘要1999)   HTML    PDF (3882KB)(3076)    收藏
    中国页岩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以及在川南地区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成功,页岩气成为中国未来最可靠的能源接替类型。文章系统梳理了近10年来中国页岩气在勘探开发实践中的理论认识和开发技术进展,总结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经验,明确了页岩气在中国未来天然气发展中的前景与地位。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天然气产量增长的现实领域;获得工业性页岩气资源的条件包括“两高”(含气量高、孔隙度高)、“两大”(高TOC集中段厚度大、分布面积大)、“两适中”(热演化程度适中、埋藏深度适中)和“两好”(保存条件好、可压裂性好);中国海相页岩气最具勘探开发潜力,是目前页岩气上产的主体,已形成适用于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开发的六大主体技术系列(地质综合评价技术、开发优化技术、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工厂化作业技术、高效清洁开采技术)。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四点:①选准最佳水平井靶体层位;②配套优快钻进和高效体积改造技术;③促进地质工程一体化数据融合;④探索先进组织管理模式。对中国页岩气未来发展的三点建议:①加强非海相及深层海相页岩气低成本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②重视提高区块页岩气采收率问题,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③重视非资源因素对页岩气上产节奏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雷征东, 董伟宏, 王红岩, 郑兴范, 谭健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开发进展、挑战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1):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1.001
    摘要1694)   HTML    PDF (1187KB)(2217)    收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已经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动用,但相比于其丰富的资源量,其产量仍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十三五”勘探开发进展,展望“十四五”发展趋势,分析了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十三五”期间,以非常规油气为代表的低品位资源逐渐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主体;(2)“十四五”期间,非常规油气产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产能有望实现快速增长;(3) 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面临着技术、成本、管理及理念4个层面的挑战。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六方面关键对策:(1) 正确看待非常规资源;(2) 推行“一全六化”工程管理理念与模式;(3) 完善管理规则与考核办法;(4)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5)有效推进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化支持;(6)制定非常规资源合理开发政策。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将有望破解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难题,为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贡献非常规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付金华, 牛小兵, 淡卫东, 冯胜斌, 梁晓伟, 辛红刚, 尤源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 段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601-6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07
    摘要1098)   HTML    PDF (2966KB)(2065)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长7 段发育丰富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目前对于其属于致密油还是页岩 油尚存在争议。结合国内外现状及其地质特征,文章将其统称为页岩油,即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段页岩油指长7 段烃源岩层系内致密砂岩和泥页岩中未经过长距离运移而形成的石油聚集,并根据岩性组合等因素将其分为多期叠置 砂岩发育型(Ⅰ类)、页岩夹薄层砂岩型(Ⅱ类)和纯页岩型(Ⅲ类)共3 种类型。综合地质研究认为,长7 段页岩 油具有砂泥储层大面积分布、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含油饱和度高、油质轻、气油比较高、埋藏较浅、资源量 大等特点。近年来通过地震、测井、工程及开发技术攻关,推动长7 段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落实了I 类页 岩油整装规模储量区,建成3 个Ⅰ类页岩油水平井攻关试验区;Ⅱ、Ⅲ类页岩油直井勘探突破出油关;Ⅰ类页岩油规 模开发成效显著,长7 段页岩油已成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生, 马丰臣, 汤浩哲
    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在HJB三维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 (6): 116-119.  
    摘要651)   HTML    PDF (1889KB)(1442)    收藏
    HJB三维工区地表起伏剧烈,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变化剧烈,造成三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资料成像质量较差,目的层波组特征难以连续追踪等问题。在三维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过程中,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效果不理想,难以解决该工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通过方法研究与试验应用,改进后的剩余静校正计算方法弥补了常规剩余静校正一些算法的不足,运用于HJB三维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玉洪
    中国海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43-5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04
    摘要1729)   HTML    PDF (2450KB)(1827)    收藏
    “十三五”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立足国内、 发展海外,推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积极探索勘探新领域、新层系,保持良好的勘探成效和较低的作业 成本,探明地质储量及产量快速增长,开创了海洋油气勘探新局面。中国海油通过勘探理论及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及 发展了复杂的地层—岩性油气藏、高温高压油气藏、深层潜山油气藏、深水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攻关海上中深层地震 勘探、复杂地层高效钻井、海洋勘探装备等关键技术;在渤海湾盆地潜山、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 及惠州凹陷、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多个区域不同地质类型层段取得重大勘探突破, 海外勘探权益可采储量稳步增长, 初步形成了海外战略布局。“十四五”将加大风险勘探力度,持续攻关深层油气藏、深水油气藏、高温高压油气藏和 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不断拓展勘探领域和方向,海外勘探将继续坚持“经营勘探”,突出战略核心区,力争获 得更多更好的优质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群, 翁定为, 才博, 何春明, 石阳, 马泽元
    中国石油勘探压裂技术进展、关键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5-2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2
    摘要477)   HTML    PDF (2809KB)(734)    收藏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勘探对象特点,厘清了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缝控压裂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储量、压裂装备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井下工具更加成熟、压裂液降低成本与提高个性化、支撑剂向低成本小粒径的趋势明显,明确了储层改造技术对勘探发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储层改造技术在压裂核心要素、工艺技术对策、现场实施质量、压裂方案迭代升级4个方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针对4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1)推实基础研究创新工程,为压裂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2)推动五大要素提质工程,支撑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3)推进技术方案精准工程,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指引;(4)推升技术管理提效工程,打造工程管理高效实施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战伟, 才博, 胥云, 刘举, 刘会锋, 王丽伟, 高莹, 韩秀玲, 王辽, 马泽元
    库车山前超深巨厚储层缝网改造有效性评估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6): 105-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11
    摘要716)   HTML    PDF (2242KB)(555)    收藏
    库车山前克深气田以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主力产层,最深探井已超8000m,储层压力达150MPa,最 高温度为190℃,厚度为100~300m,极端工况条件及井控风险限制了改造后的测试手段。因此,对于该类储层能否 实现体积改造及如何评估是否实现了体积改造,需要在现有技术手段下给出明确认识。通过总结库车山前超深层常用 的缝网改造技术,基于影响储层改造纵向及横向缝网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力学条件研究,分析了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耦 合延伸形成复杂缝网的地质及工程因素;研究了暂堵转向成功时施工曲线理论变化,用暂堵转向剂进入人工裂缝后实 际施工曲线与理论曲线对比分析,结合缝网改造井微地震监测解释,相互印证分析结论。综合研究认为,对于超深巨 厚天然裂缝较发育储层,理论上通过压裂可实现横向缝网与纵向多层改造,但目前的缝内暂堵转向及缝口暂堵分层技 术有效性不足。强化超深层暂堵分层及暂堵转向改造工艺技术研究,可为实现8000m 以深储层勘探突破及高效勘探 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东风, 魏志红, 刘若冰, 魏祥峰, 刘珠江, 陈斐然
    四川盆地拔山寺向斜泰页1井页岩油气重大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2): 21-3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2.003
    摘要1076)   HTML    PDF (3113KB)(1144)    收藏
    2021年1月,在四川盆地涪陵北部拔山寺向斜针对侏罗系凉高山组实施的第一口页岩油气探井——泰 页1井,通过水平井钻井及分段压裂测试,试获日产气7.5×104m3、日产油9.8m3,实现了侏罗系凉高山组湖相页岩 油气新层系勘探重大突破。基于泰页1 井的钻探成果,系统分析了涪陵北部地区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油气成藏条件 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泰页1 井突破层系为凉高山组二段(凉二段)半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其中④小层厚 度约为25.2m,TOC 均值大于1.5%,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R o 为1.25%~1.45%,孔隙度平均为3.52%,以 无机孔(黏土矿物层间孔、粒间孔、粒内孔等)为主,仅局部发育有机质孔,孔隙类型以介孔(孔径为2~50nm) 和大孔(孔径>50nm)为主,含气量约为1.81m3/t,相对于其他小层而言,④小层泥页岩连续厚度最大、TOC 和孔 隙度最高、含气性最好,为自生自储的“纯页岩型”页岩油气藏;涪陵北部地区半深湖相优质页岩分布广泛,有利于 页岩油气富集,其中保存条件好、地层高压、微裂缝发育区有利于页岩油气高产;探索形成了以“少段多簇+ 暂堵 转向+ 大排量+ 中粗砂强加砂”为主要特点的体积压裂关键技术,可实现陆相页岩的有效改造。泰页1 井的突破对 于中国湖相页岩油气的商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秀
    SPE关于储量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 (4): 52-56,9,10.  
    摘要512)   HTML    PDF (2239KB)(4246)    收藏
    随着中国公司在国外石油市场业务的拓展,有关油气勘探的某些技术规范需要与国际接轨。其中,储量技术规范显现得更加紧迫与必要。近年来,中国公司要求对涉外油田(藏)必须使用SPE标准开展储量估算,因此,认识与推广SPE标准储量规范是当前油气勘探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SPE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详细阐述了SPE储量规范条件下有关石油储量概念,划分标准及其应用,并结合实例对SPE储量规范应用条件进行了论述,明确了SPE储量规范对于不同条件下油藏储量级别划分及其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立宏, 陈长伟, 孙统, 宋舜尧, 董晓伟, 吴雪松, 杨朋, 王帅, 段润梅, 刘会纺, 李晓静, 郭秋霞
    渤海湾盆地沧东深凹区沧探1井古近系孔二段重大突破与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2): 16-2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2.002
    摘要85)      PDF (10067KB)(126)    收藏
    近期中国石油风险探井沧探1井在古近系孔店组孔二段试油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为评价沧东深凹区勘探前景,基于沧探1井钻探认识,系统梳理沧东深凹区有利成藏条件,指明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孔二段沉积期深凹区为沧东断层控制的沉降中心,为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发育提供可容纳空间,湖扩期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高, R o平均为1.3%,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深凹区位于湖盆边缘,盆山间发育完整的源—渠—汇系统,湖盆内形成多个扇三角洲规模储集体,具备形成大型岩性油气藏的条件;油气早生早排、持续充注,伴生的酸性流体与生烃增压作用促使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次生孔隙发育,烃源岩成熟与储层发育时空匹配,深凹区内常规砂岩油藏与页岩油藏连续成藏。综合分析认为,沧东深凹区孔二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盆缘发育的多个扇三角洲砂体具备近源成藏优势,可成为规模增储的重要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涛, 石善志, 郑子君, 纪拥军, 王磊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玛湖凹陷致密砂砾岩水平井开发中的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2): 90-10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2.012
    摘要1303)   HTML    PDF (4461KB)(1567)    收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的玛东2井区致密砂砾岩储层埋藏深,物性差,水敏、压敏现象严重,储层岩体砾径分选性差,非均质性强,脆性差,导致其效益开发难度大。在吸取邻区经验的基础上,将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对玛东2井区内第一口评价水平井(玛东1号)的工程设计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并引进先进技术保障实施效果。开展大量岩心实验和精细测井解释,摸清了区块砂砾岩的岩性和物性;采用精细地震采集、解释和建立砂砾岩储层分类方法,优选了目的层和轨迹;采用先进地质导向工具并利用模型重构技术实时调整,确保了钻遇率和钻井效率;通过试油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影响砂砾岩储层压裂增产的因素,进行了工艺技术优化等。通过多学科的协调配合,玛东1号水平井在含水稳定后,采用3mm油嘴生产时的平均产油量达到53.9t/d,取得了远超区块直井的提产增效成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伍劲, 刘占国, 朱超, 宫清顺, 夏志远, 宋光永, 王波
    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中—下侏罗统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其物性主控因素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6): 58-6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6
    摘要620)   HTML    PDF (2957KB)(633)    收藏
    针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中—下侏罗统深层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 特征及其成因不明确的特点,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 射线衍射、CT 扫描等多种分析手段,并 结合区域地层埋藏史、古地温史、R o 演变史、沉积相等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岩作用演化 阶段及其物性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下侏罗统储层具有低成分成熟度、高塑性岩屑含量及中等结构成熟度的 特征。②储层现今主体埋深为4000~5000m,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和裂缝为主,平均孔隙度为7.21%,平均渗透 率为9.15mD,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部分储层由于发育构造裂缝而渗透率较高。③储层成岩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新近纪之前,成岩作用为初期沉积埋藏压实减孔和长期浅埋藏期腐殖酸溶蚀增孔;第二阶段发生在新 近纪之后,发生的成岩作用为储层快速深埋侧向挤压压实减孔和大量伊利石生成胶结减孔,并伴随发育大量裂缝改善 储层渗透率。④优质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水动力条件、后期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发育。富含石英等刚性颗粒的粗 砂级辫状河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有较强的抗压实能力,是优质储层形成的沉积基础。裂缝的发育大大改善了研究 区储层的渗透率,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何海清, 皮学军, 郭绪杰, 周海民, 邹才能, 张义杰, 方向
    中国石油风险勘探的战略发现与成功做法
    中国石油勘探    2011, 16 (1): 1-9.  
    摘要712)   HTML    PDF (751KB)(1635)    收藏
    2005年以来,中国石油立足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勘探领域与目标,设立专项,实施风险勘探。通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风险勘探在新区新领域的油气勘探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突破,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深化了地质认识,推动了勘探技术进步,同时形成了一套高效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做法。5年的风险勘探工作,对于促进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勘探的持续有效发展、确保油气储量高峰期工程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剑, 曾旭, 田继先, 佘源琦, 程宏岗, 谢武仁
    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6): 1-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6.001
    摘要490)   HTML    PDF (2470KB)(1092)    收藏
    中国陆上天然气气藏类型多样,依据综合地质条件及勘探规模潜力,可划分为古老碳酸盐岩气藏、前陆冲断带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基岩—火山岩气藏4种类型。为了指导中国陆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天然气最新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进展、基础成藏条件等方面,从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出发,系统总结了中国陆上不同类型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受优质烃源岩、规模储层及大型圈闭控制,前陆冲断带气藏受优质烃源岩、储盖组合及构造圈闭等因素控制,致密砂岩气藏受构造背景、源储组合方式及储层分布等因素控制,而基岩—火山岩气藏受生烃凹陷、储层类型及输导体系等因素控制。同时,对陆上大气田的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1)优质烃源岩决定了天然气宏观分布,烃源岩中心周缘普遍分布大气藏;(2)优质储层类型多、分布广,天然气富集控制作用 明显;(3)稳定构造期形成多期盖层是天然气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4)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分布的方向性。在富集主控因素及规律认识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天然气勘探领域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带进行梳理,指出了陆上天然气勘探主攻领域,天然气勘探仍需立足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三大盆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宗清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勘探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12 (5): 1-11,78.  
    摘要483)   HTML    PDF (2769KB)(2046)    收藏
    四川盆地的茅口组具有阳新统和志留系两套较好的生油层,是盆地的主要产气层之一。储集空间为孔、洞、缝,特别是东吴运动后产生的表生期古岩溶形成的溶蚀洞穴,在茅口组既多且大,在泸州古隆起区已于99口井中钻遇,钻遇率为9.94%,加上井中重复钻遇,钻遇率达11.35%。放空厚度一般在0.1~1.0m之间,最厚可达3.95m,并不受构造和地域限制,即使是向斜也有放空,勘探领域远较构造圈闭宽广。经开发证实,古岩溶气藏累计采气较好,连通裂缝气藏一般皆好,古岩溶形成的缝洞网络与连通裂缝形成的网络相互交织则最好,应加强地震反射资料的研究,以寻找这种网络系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合, 陶嘉平, 孟思炜, 李东旭, 曹刚, 高扬
    页岩油藏CO 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1): 127-13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1.012
    摘要718)   HTML    PDF (2528KB)(1127)    收藏
    我国陆相页岩油面临单井产量低、递减快、最终采收率低的开发瓶颈,需超前布局CO 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系统解析北美页岩油 CO 2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现实,详细讨论了该技术在国内页岩油开发的适用性与发展前景。分析表明,我国各页岩油区块原油黏度、地层压力、矿物组成等储层特征迥异,效益开发面临的瓶颈各不相同, CO 2提高采收率的主要作用机理差异显著。因此,需针对性建立各区块 CO 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指标,制定合理的技术适应性评价标准,加大力度攻关现场应用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并积极争取明确的国家财政支持。综合考虑技术发展前景与资源现实,建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建立 CO 2提高采收率技术先导示范区,建立完整的产业技术与政策支撑体系,推动 CO 2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玉江, 刘国强, 钟吉彬, 王娟, 张文静
    基于大数据的测井智能解释系统开发与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2): 113-1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2.012
    摘要1253)   HTML    PDF (3206KB)(1798)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在测井解释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单方法应用研究多,系统集成应用少。当今云计算、大 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应用,再次推动了测井解释智能化发展。以多学科数据融合的数据湖为基础,在专业软件 的基础上进行智能解释模块开发,将测井智能解释引入到传统的解释流程中,辅助测井分析人员快速挖掘隐藏的高价 值信息。利用大数据治理工具将数据湖连接到智能模型,实现大数据与智能算法融合。通过系统开发实现基于大数据 的智能解释模型和传统专业软件的集成,搭建基于地质图件导航的测井智能解释环境,形成地质、油藏背景下的智能 化测井解释工作模式,增强测井评价复杂储层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以明, 张锐锋, 王少春, 刘喜恒, 李拥军, 刘静, 王会来, 汪剑, 吴晨林, 淡伟宁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勘探重要发现的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5):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1
    摘要1972)   HTML    PDF (3361KB)(1554)    收藏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中—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早期钻井主要集中在斜坡带,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油气实质性发现。近期利用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新老资料,开展盆地性质、构造特征、资源潜力及储盖组合等研究,认为该坳陷具走滑拉分的性质,呈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存在下白垩统和渐新统2套主要烃源岩及3套生储盖油气组合。深化圈—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吉兰泰潜山紧邻北部深洼槽生烃区,狼山山前断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侧向供油条件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优选吉兰泰潜山及其围斜的断裂构造带,部署JHZK2井、JHZK7井、吉华2x井3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临河坳陷的快速勘探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视指导和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基础,创新地质认识、科学部署与决策是前提,转换思维、选准突破口是关键,经济适用技术的选用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田瀚, 王贵文, 段书府, 辛勇光, 张豪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5): 60-7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6
    摘要343)   HTML    PDF (5984KB)(843)    收藏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 要以全盆地为单元,明确储层平面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提供指导。基于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和野 外露头等资料,通过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深化认识和储层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属于局限 台地沉积环境,纵向上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有利沉积相带发育在海侵体系域,主要位于雷一1亚段、雷三3亚段和雷四3亚段;(2)雷口坡组“一洼两隆”的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滩体分布,其中盆地西侧龙门山前带滩体为复合叠置 发育,东侧膏盐湖边缘滩体为迁移叠置发育;(3)雷口坡组发育沉积型和岩溶改造型两类储层,其中沉积型储层以颗 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为主,主要发育于盆地边缘及盆内古地貌高处,而岩溶改造型储层主要发育于有利相带与岩溶残丘叠合处。综合考虑烃源岩、储层类型和圈闭条件等,指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下一步勘探方向:剑阁— 江油—名山一带是雷三段、雷四段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资阳—南充地区和泸州古隆 起西缘是雷一段滩相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大川中地区是岩溶改造型储层有利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总目次2009年第14卷
      
    摘要184)   HTML    PDF (481KB)(88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蔡勋育, 刘金连, 张宇, 赵培荣, 刘超英, 程喆, 朱彤, 许华明
    中国石化“十三五”油气勘探进展与“十四五”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31-4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03
    摘要1544)   HTML    PDF (2854KB)(1650)    收藏
    深入总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十三五”期间在不同勘探领域取得的各项成 果,梳理和分析油气成藏理论新认识和技术新进展,以期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提供依据。5 年来,中国石化大 力推进高质量勘探,通过攻关中西部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四川盆地致密气及深层—常压页岩气、东部成熟探区复 杂隐蔽油气藏、中西部碎屑岩致密油气等领域的油气富集理论、甜点预测技术及低成本工程工艺技术,发现并培育了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四川盆地涪陵页岩气田两个10×108t 级大油气田,拓展了6 个亿吨级规模效益增储阵地。通 过中国石化矿权区油气资源赋存状况研究,明确了“十四五”发展思路及措施:立足长期低油价下高质量发展,加大 勘探力度,拓展资源类型、突出区带整体、注重低品位盘活,加快推进勘探大突破大发现,预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 量9.6×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1.16×1012m3。为确保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提出了持续加大勘探投入、加大地震勘探、 加强风险勘探、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工程技术5 项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立宏 刘学伟 付大其 李东平 廖兴松 张胜传 柴公权 赵敏田福春 赵玉东 蒲秀刚 刘建峰 尹顺利
    陆相页岩油岩石可压裂性影响因素评价与应用——以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670-67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13
    摘要739)   HTML    PDF (2225KB)(1400)    收藏
    大港探区沧东凹陷孔二段发育典型的陆相页岩油,国内外以海相页岩油气为对象的脆性指数模型不适用 于指导陆相页岩油岩石压裂改造。在系统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基础上,开展岩心三轴破裂实验, 利用分形方法建立了反应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特征的力学脆性指数模型;基于天然裂缝扩展分析,建立了天然裂缝和 地应力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及综合岩石脆性、天然裂缝和地应力三因素的缝网指数模型,实现了对页岩可压裂性 的定量预测。应用该模型建立水平井可压裂性指数剖面,优化水平井簇间距设计、射孔参数及压裂施工参数,优选滑 溜水+ 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石英砂+ 陶粒组合支撑剂,形成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技术成果应用于GD1701H 井、GD1702H 井,微地震、稳定电场监测证实形成复杂网络裂缝,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范谭广, 徐雄飞, 范亮, 冯亚琴, 刘文辉, 刘俊田, 王美艳, 贾国强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4): 125-13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4.010
    摘要448)   HTML    PDF (2814KB)(916)    收藏
    二叠系芦草沟组发育三塘湖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以陆相咸化湖盆混合细粒沉积为主,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形成条件,目前已在马朗凹陷、条湖凹陷发现多个规模储量区。基于早期研究成果,结合现有地质资料,系统梳理芦草沟组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总结勘探开发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页岩油勘探潜力及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陆相咸化湖盆发育互层型混合细粒沉积;(2)优质烃源岩广覆式分布,生烃物质基础好;(3)储层“甜点”发育,块状凝灰岩、白云岩储集条件好;(4)滞留排烃,近源充注,原位聚集成藏;(5)原油物性复杂,局部发育高流度页岩油;(6)富含石英、碳酸盐等脆性矿物,有利于储层压裂改造。初步预测,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量近3.95×10 8t,勘探潜力大。近年来,通过一体化协同攻关,在地震预测、测井评价、水平井钻完井、压裂改造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推动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了良好成效,坚定了吐哈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信心。马朗凹陷西缘—条湖凹陷南缘高成熟轻质页岩油、马朗凹陷南缘近源砂岩页岩油是三塘湖盆地未来页岩油勘探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飞, 张慕真, 雷占祥, 曾保全, 汪斌, 李祖欣, 屈泰来
    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动态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80-8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9
    摘要332)   HTML    PDF (1955KB)(686)    收藏
    2021年,国家石油公司产量占全球油气总产量的近50%,然而,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压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市场,文章关注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的最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油气供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认为,中国石油公司应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并逐步向替代能源过渡,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紧随脱碳减排潮流,严格遵守碳减排要求;二是优化资产组合,分散关键风险;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体系;四是开拓创新,新能源领域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付金华, 董国栋, 周新平, 惠潇, 淡卫东, 范立勇, 王永刚, 张海涛, 古永红, 周国晓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勘探技术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3): 19-4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3.003
    摘要792)   HTML    PDF (8071KB)(1378)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油气资源丰富, 勘探前景广阔, 是我国近20年来石油天然气储量、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油气生产盆地和第一大天然气产区。长庆油田通过50多年的攻关研究,创新发展了“陆相淡水湖盆页岩油、内陆坳陷湖盆大型三角洲、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群、陆相致密砂岩气、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天然气”等5 项油气地质认识,形成了“黄土塬三维地震勘探、低渗透致密油气层测井识别与评价、低渗—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等三大技术系列,发现了4个10亿吨级大油区和3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对国内外其他类似盆地的勘探提供了重要经验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喜双, 谢文导, 邓志文
    高密度空间采样地震技术发展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12 (1): 49-53,93.  
    摘要198)   HTML    PDF (2629KB)(761)    收藏
    减小面元尺度,增加空间采样率,是提高分辨率的重要手段。高密度采集技术具有保证空间采样足够和面元属性均匀的小尺度方形面元、接收道数多的显著特点。国外在海上已普遍推广应用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在陆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等沙漠地区。国内在华北、准噶尔地区进行了试验,应用效果明显。预期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以PGS为代表的海上单检拖缆采集技术;以WesternGeco的陆上野外单个检波器高密度分布接收、室内进行道组合处理的技术;国内采用野外多个检波器组合接收、以小面元和高覆盖为特征的技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余朝华, 肖坤叶, 张桂林, 肖高杰, 杜业波
    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3): 90-9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11
    摘要1029)   HTML    PDF (3773KB)(1103)    收藏
    Bongor盆地是中-新生代陆内被动裂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重大构造事件的影响和控制。白垩纪早期,在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分离、大西洋张裂的影响下,盆地开始形成并持续张裂,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南东向高角度陡立断层;白垩纪末期,在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南北向高速正向碰撞所引起的挤压应力作用下,盆地发生强烈反转,地层抬升剥蚀、褶皱变形;古近纪末受红海北西-南东向张裂产生的局部挤压应力作用,盆地发生轻微反转,部分古近系遭受剥蚀;新近纪以来盆地以稳定的热沉降为主。Bongor盆地白垩纪末期构造反转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构造事件,深刻影响了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盆内白垩纪末期构造反转以地层的褶皱变形为主要特征,根据其剖面形态可进一步分成单断型、双断型和散花型3种类型。基于最新有关断层倾角与反转应力强度的研究成果和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认为虽然晚白垩世挤压强烈,但由于盆地断层倾角过大发生"锁死"现象,而未能发生反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以东, 马建国, 余洋, 何晓梅, 李峻
    油气田企业能效数据融合研究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5): 38-4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4
    摘要303)   HTML    PDF (2565KB)(822)    收藏
    油气田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能效数据来源渠道分散、数据冗余建设、数据难以流通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对策,构建了基于不同能效元数据确权规则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和方法,实现了能效数据融合的实际应用和可行性验证,为后续构建油气生产与能效管理的融合体系做出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波, 王永诗, 黄铮, 王浩
    济阳坳陷沾化东部中—古生界潜山构造样式与成藏模式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2): 46-5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2.004
    摘要55)      PDF (17382KB)(100)    收藏
    济阳坳陷中—古生界潜山经历多期挤压、伸展、走滑及剥蚀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以沾化东部潜山为例,利用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在潜山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剖析了潜山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总结了潜山构造样式,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在多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沾化东部中—古生界潜山经历了4期挤压作用、2期伸展作用、2期走滑作用、4期剥蚀作用,形成了高位、中位和低位3类潜山,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与剥蚀4类9种构造样式。依据构造样式及潜山地层残留和上覆盖层的差异,建立了3类潜山成藏模式,其油气来源、油气富集层段及富集特征各不相同,其中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中位潜山下古生界和低位潜山中紧靠油源的潜山各层系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油气富集程度高,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对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海清, 范土芝, 郭绪杰, 杨涛, 郑民, 黄福喜, 高阳
    中国石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17-3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02
    摘要2129)   HTML    PDF (2586KB)(2531)    收藏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 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文章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 上,提出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发展思路与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创新和资源战略,突出高效勘探, 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加强重点盆地、重点领域集中勘探,强化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和领域目标研究;创新和完 善了凹陷区砾岩成藏、浅水三角洲大面积岩性成藏、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三古”控藏、走滑断裂“断溶体”控藏、前 陆冲断带深层成藏、页岩油“四要素”成藏富集、页岩气“三控”成藏富集、深层火山岩“三元”控藏等地质理论与 认识;攻关形成了“双高”和“双复杂”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深层—超深层钻完井、深层测试、长水平井压裂技 术等为代表的勘探(评价)技术。在四川、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大盆地岩性—地层、海相碳 酸盐岩、前陆冲断带、页岩油气、成熟探区、火山岩领域取得了34 项重大勘探成果,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性长期高位 增长,为石油产量稳中上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奠定了资源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科学谋划油气勘探 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推动六大盆地和五大领域常规油气持续规模增储及非常规资源快速发展,加快落实油气规模 增储大场面,积极准备战略接替区和重大接替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陶士振, 邹才能, 袁选俊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扶新隆起扶余油层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 (4): 46-51,1.  
    摘要281)   HTML    PDF (1727KB)(710)    收藏
    在宿主矿物、成岩序列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测定了与烃类流体包裹体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等参数和荧光特征,结合古地温梯度和沉积埋藏史确定了油气充注的深度和对应的地质时代。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吉林油田扶新隆起和长岭凹陷是在青一段生烃高峰后和扶余油层主成藏期后才发生明显的“隆—凹”分异,即油气充注和成藏发生于扶新隆起大规模隆升之前。扶新隆起扶余油层存在两期成藏,分别发生于嫩江期末(成熟阶段早期充注的石油)和明水期末(成油高峰期充注的石油)。包裹体分析结果揭示了油藏具有上生下储、本地供源、垂向运移的特征,澄清了以往油源主要由长岭凹陷侧向运移而来的地质认识。进一步指出,围绕泉四段—青一段油源断裂发育区,“烃源岩/超压+断层+砂体”控制的“甜点”带是今后增储上产的重点勘探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包汉勇, 赵帅, 梁榜, 周林, 刘皓天
    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与勘探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71-8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7
    摘要252)   HTML    PDF (4034KB)(713)    收藏
    四川盆地二叠系吴家坪组的页岩层普遍受沉积相变快、厚度薄、埋深大等地质条件的制约,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一直未有大的突破。2020年风险探井HY-1HF井在二叠系吴家坪组试获8.9×104m3/d工业气流,展现了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了厘清二叠系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及其对勘探的启示意义,对钻井、测井、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吴家坪组二段整体发育深水陆棚相沉积,页岩储层具有机碳含量(TOC)高、孔隙度高、含气量高、碳酸盐含量高,以及页岩厚度薄(小于20m)的“四高一薄”特征,结合优良的顶底板封隔条件,是优质的深层海相页岩气勘探层系。通过有利区评价认为,川东龙驹坝、建南及三星区块为红星地区的有利勘探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万军, 陈振岩, 李清春, 邵建欣, 曹民强, 肖程, 王衡
    钱家店地区油铀成矿(藏)条件对比及综合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6): 13-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2
    摘要699)   HTML    PDF (2318KB)(566)    收藏
    油气藏与砂岩型铀矿均赋存于沉积盆地中,对二者成矿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可为沉积盆地开展综合找矿 工作提供借鉴。依据钱家店凹陷多年油铀兼探勘查实践资料和成果,从源、储、汇(聚)、古气候等控矿(藏)因素 入手,探讨沉积盆地油铀成矿(藏)过程的相同点和差异性。研究认为,砂岩型铀矿和油气藏成矿(藏)条件类似, 都需要优质的储层、隔挡层及良好的储隔组合,但二者又在物质来源、运移方式、空间展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砂 岩型铀矿是典型的外源型、水动力运移矿床,在干旱—湿热过渡性古气候环境中有利于成矿,在盆地浅部地层更易发 育;而油气藏为典型的内源型矿藏,主要受浮力作用运移成藏,成藏期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在盆地深部地层更易保 存。铀的放射性可促进地层中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而早期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逸散,又可为上部地层砂岩型铀矿成 矿作用提供还原剂和矿保剂。钱家店凹陷发现的特大砂岩型铀矿,证实了砂岩型铀矿常与油气藏同盆共生,通过对比 两者各自的成矿(藏)特征,总结出新生代晚期及中生代晚期兴衰的断陷盆地是油铀同盆聚集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阳, 薛兆杰, 程喆, 蒋海军, 王濡岳
    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45-5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5
    摘要2656)   HTML    PDF (3984KB)(2571)    收藏
    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对于筑牢中国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也是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现实领域。在系统总结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和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深层油气发展潜力、重点研究领域与科技攻关方向。中国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发育的多套油气成藏组合、东部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与前中—新生界古潜山油气藏、深层页岩气等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科技攻关方面需加强深层油气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深部流体流动机理研究,开展基于地球物理的深部目标识别与预测、复杂地层条件优快钻井和复杂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大力推动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与技术、企业与部门间的协同攻关,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管理和运行,为深层油气高效勘探与有效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 抗
    中国及各油区油气储产比分析和对发展战略的启示
      
    摘要638)   HTML    PDF (4242KB)(1210)    收藏
    储产比是当年剩余储量与产量的比值,他的变化是油气生产形势的反映。对21 世纪以来全国和各大产 区石油和天然气储产比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油气发展态势。认为经过约30 年的努力,油气勘探开发的第二次战略展 开已基本完成,实现了油气并举的战略意图,各产区间发展趋于平衡,建成了新的油气工业基地。实践表明,老油区 的挖潜是油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向低品位、乃至非常规油气开拓已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方向。 但近年储产量增速明显降低、储产比减小、开发较早油田出现某些老化现象,迫切需要在深化老油田(区)挖潜的同 时及早准备开展新一轮的战略接替,开拓新领域和新产区。在发展战略上应注意:(1)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并举。 在常规油气范畴内投资的排序是:老油气田已开发储量的增储上产、未动用储量的开发、新油气田和产区的开拓,但 应保障足够的风险探井的实施。在非常规油气中要促进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的开发。(2)继续开拓陆上深层、 探索海上中生界等海相油气新领域。(3)大力推进对已经证明有含油气远景的新产区开拓,如西藏高原保存条件较 好的羌塘等地块的海相层和以班公湖—怒江为代表的以陆相为主体的裂谷带, 北方除华北、塔里木等地块以外地区 以海相为主体的上古生界、南海大陆架以外的深—超深水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