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11-14
上一期
下一期
石油地质
付锁堂 马达德 陈琰 吴志雄 王晔 郝小梅 张继红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天然气勘探
2015, 20(6): 1-13.
摘要
(
1011
)
HTML
PDF
(5662KB) (
20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缺乏烃源岩,储盖组合配置差,不利于油气成藏,是盆地油气勘探的难点。 通过深化基础地质研究,重新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东段具有古隆起—古斜坡构造背景,存在 深大断裂及基岩不整合面复合油气输导体系,沟通邻近下侏罗统高—过成熟烃源岩;该区基底片麻岩、花岗岩发育裂 缝及溶蚀孔洞,具备储集条件,与上覆古近系路乐河组含膏泥岩构成良好储盖组合。在此基础上探索适用的测井、地 震和压裂技术,发现了多个含气层系及区块,并于2013 年底在阿尔金山前东段探明东坪基岩气藏。
孟昱璋 刘鹏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演化
2015, 20(6): 14-21.
摘要
(
862
)
HTML
PDF
(3289KB) (
1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揭示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定量影响,寻找有利储集体,应 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 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测试资料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沙四上亚 段碎屑岩储集体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交代作用;受成岩早期膏岩层产生的碱性流体和中后 期烃源岩排出的有机酸影响,膏岩层段储集体经历了先碱性后酸性的成岩环境;由成岩环境控制,碎屑岩储集体在早 成岩阶段以胶结减孔为主,到中成岩阶段发生溶蚀增孔现象;基于不同深度、不同层位的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初步形 成了孔隙演化的定量表征方法;低位体系域次生孔隙发育的碎屑岩储集体分布于渤南洼陷南部及北部扇三角洲前缘、 东部扇三角洲平原,原生孔隙较发育的碎屑岩储集体分布于砂岩滩坝;高位体系域次生孔隙发育的碎屑岩储集体分布 于渤南洼陷北部近岸水下扇扇端和南部扇三角洲平原,原生孔隙较发育的碎屑岩储集体分布于扇三角洲前缘。
陈康 张金川 唐玄 黄潇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页岩含油率影响因素分析
2015, 20(6): 22-28.
摘要
(
959
)
HTML
PDF
(2614KB) (
13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大民屯凹陷沙四段页岩取得页岩油突破,该地区成为页岩油研究的热点,对沙四段页岩含油率影响 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页岩油聚集条件和分布规律的探索。在岩心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沙四段页岩的地球化学、 储层和含油性等特征。通过微量元素对古环境的表征,提出
“
温润—闭塞—湖侵
”
的古环境模式是沙四段富有机质页 岩形成的重要条件,温润的气候、闭塞的沉积环境和上涨的水体分别对有机质的生成、聚集和保存起到促进作用。利 用热解法得到含油率,结果表明沙四段页岩含油性很好,含油率在0.08%~0.99% 之间,平均值为0.43%。研究认为 页岩含油率受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的影响,高有机质丰度、适中的高成熟度、高脆性矿物含量、优质的顶 底板和地层超压是沙四段页岩油富集并具备高含油率的有利因素。
勘探技术
任殿星 周久宁 田昌炳 李保柱 许磊 秦勇 侯博刚 严耀祖 李兴彦
复杂逆断块油藏地质建模及其数值模拟网格粗化的一种解决方案——以英东一号油藏为例
2015, 20(6): 29-38.
摘要
(
868
)
HTML
PDF
(6060KB) (
20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逆断块储层油藏地质建模一直是最麻烦的建模工作之一,难题在于同一储层在一口直井中多次重复 出现。按照常规的油藏地质建模方法,由于无法表征逆断块叠置部分重复出现的地层构造和储层物性特征,导致模型 失真和储量损失,无法建成一个精确可靠的油藏地质模型;粗化后的预测模型也存在因地层缺失、储量变小而不能反 映油藏的真实情况。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研发了以
“
多边界技术
”
、
“
断层隔挡技术
”
以及
“
全覆盖油藏叠合面积 的矩形形式角点网格系统
”
数值模拟网格粗化等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系列,组合形成一种高效解决复杂逆断块建模中的 构造建模和数值模拟网格粗化等难题的方案。这种解决方案利用地震构造解释成果、沉积相、地层对比、井资料等, 为英东一号复杂逆断块油藏的开发方案建立了精确的油藏地质模型和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动态预测模型。通过方案实 施追踪证实,开发方案预测的生产指标和两年来的实际生产情况的吻合率在95% 以上。
白旭明 李海东 陈敬国 唐传章 王泽丹 张舒
可控震源单台高密度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2015, 20(6): 39-43.
摘要
(
864
)
HTML
PDF
(5691KB) (
18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国内勘探区域地表起伏大、部署面积小、目的层埋藏深、地层薄等特点,要求所采集的地震资料具 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利用可控震源激发信号可控的特点,开展了基于陆上可控震源单台高密度采集的攻关试验, 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块低频、多道数陆上地震采集系统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仪器带道能 力和外设装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在国内首次实现可控震源单台高密度采集的工业化生产。同时通过技术推广应用,完 成了多块三维地震采集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王正军 苏卫民
有限覆盖密度下采集面元的选择原则
2015, 20(6): 44-51.
摘要
(
759
)
HTML
PDF
(4611KB) (
1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密度和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度,高覆盖密度、小面元、点采集 已经成为目前获得更高精度资料的采集技术发展方向。但是对于实际生产来说,由于采集成本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 增加采集强度,如何在有限的成本投入条件下获得最优的采集效果是目前业界普遍研究的课题。通过对中国西部某区 高密度三维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基于叠前偏移的采集面元分析后认为, 小面元提高资料精度是以高覆盖密度为条件的, 在覆盖密度一定条件下,过分强调小尺寸面元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更高分辨率的资料,适当增加面元尺寸更有利于改善 波场均匀性和资料成像的振幅保真度,获得更高精度的资料成果。
龚旭东
OBC 双检资料频谱陷波互补性差成因及处理思路
2015, 20(6): 52-59.
摘要
(
986
)
HTML
PDF
(5643KB) (
1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实际生产中遇到的OBC 双检资料频谱陷波互补性差的现象,从OBC 水、陆双检检波器接收波场入手, 分析了水、陆双检检波器接收到的检波点虚反射和鸣震干扰的差异,认识到鸣震干扰的存在是造成水、陆双检资料频 谱陷波互补性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海底反射系数情况下,含有鸣震干扰的水检、陆检模拟子波进行分析,认识 到水检资料频谱陷波随海底反射系数增大而增强,陆检资料频谱陷波随海底反射系数增大而消弱,海底反射系数越大, 水、陆双检资料频谱陷波互补性越差。对于水检、陆检频谱陷波互补性差的OBC 资料,在选择双检合并方法衰减检 波点虚反射时,不应对鸣震干扰造成影响,鸣震干扰在双检合并后,可利用预测反褶积等方法进行衰减,模拟数据和 实际数据证明了该处理思路的正确性。
邓元军 李江 张建峰 李岩
浅滩拖缆地震采集方式研究
2015, 20(6): 60-65.
摘要
(
914
)
HTML
PDF
(2220KB) (
1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采集浅滩区域的地震资料,进一步提高拖缆在海上浅滩区域的地震采集资料质量,在 海上浅滩区域因地制宜地对拖缆的采集方式、施工方式、转线模式等进行改进和优化。结果表明,选择性采用优化和 改进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海上浅滩对拖缆采集的影响。结论认为,通过对采集、施工、转线等传统方式进行系统研 究和创新所形成的一系列新方法,能够使拖缆在浅滩区域采集到更完整、更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逄仁德 崔莎莎 尹宝福 侯云翌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缝网压裂技术应用分析
2015, 20(6): 66-71.
摘要
(
882
)
HTML
PDF
(2491KB) (
14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储层储集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前景,但是与海相页岩相比,脆 性矿物含量相对较低,黏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选择合理的改造工艺成为推动该盆地延长组页岩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 的迫切任务。在对缝网压裂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页岩储层岩石、应力场特性以及天然裂缝发育 状况,对缝网压裂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J1 井延长组长7 段页岩储层为例,运用测试压裂及净压力拟合分析对压裂 设计及施工进行指导,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压裂参数进行优化,通过井下微地震监测手段对压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压后形成的缝网系统有效的沟通了全部射孔井段,取得了较好的改造效果。
海外勘探
童晓光 李浩武
阿根廷内乌肯盆地Vaca Muerta 组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潜力
2015, 20(6): 72-83.
摘要
(
1565
)
HTML
PDF
(5512KB) (
22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对阿根廷内乌肯盆地Vaca Muerta 组页岩油成藏条件、富集特征、勘探开发历史、单井产量特征 等因素的解剖,以及与北美页岩油气产区系统对比,认为Vaca Muerta 组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地球化学指标 优等特征,且成熟度相对适中,以页岩油聚集为主,又具有明显的超压特征,为一套优质的页岩油层。但由于Vaca Muerta 组非均质性强,纵横向岩性变化大,能干层与软弱层间互分布,且石英含量总体偏低,碳酸盐矿物含量普遍 超过40%,储层品质中等,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压裂效果,岩石力学特征也将更加复杂。对于Vaca Muerta 组, 位于构造稳定带的井单井产量和EUR(估算最终可采储量)将明显高于走滑伸展断块内的井;推测位于凝析油气区 的井EUR 也将明显高于生油区的井。由于尚处于勘探开发的初期阶段,Vaca Muerta 组钻井投资、单井产量和单井 EUR 指标均明显差于北美页岩油气产区,经济性偏差,但呈现出逐渐变好态势,后期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阿根 廷页岩油气开发目前仍面临政治、经济、原材料供给等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在低油价形势下商业性大规模开发尚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