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14
上一期   
    勘探战略
    魏国齐, 张本健, 谢增业, 杨威, 李剑, 崔会英, 国建英, 王晓波, 谢武仁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特大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安岳和蓬莱气田为例
    2025, 30(2):  1-15.  摘要 ( 221 )   PDF (20594KB) ( 18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领域震旦系—寒武系已发现安岳、蓬莱两个超万亿立方米规模的特大型气田,为寻找接替领域,亟需明确其富集主控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对安岳、蓬莱气田天然气成因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深层- 超深层特大型气田形成主要受控于四大主控因素:(1)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发育德阳—安岳和万源-达州2个克拉通内裂陷,控制下寒武统优质主力烃源岩发育,裂陷内烃源岩厚度是邻区的3~4倍,生气强度是邻区的2~3倍;(2)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发育安岳—奉节陆架镶边台地,控制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和四段、寒武系沧浪铺组下段和龙王庙组台缘丘滩体或颗粒滩4套优质储层形成,台缘带储层厚度大,储集性能好;(3)桐湾期形成的高石梯磨溪巨型古隆起长期继承性发育,控制古隆起核部大型构造岩性和斜坡区岩性圈闭群形成,古隆起核部和斜坡区灯影组圈闭群面积分别达7500km2和5720km2(4)大型古油藏原位裂解成藏,聚集效率高,不同宿主矿物中发现大量液态烃包裹体,丰度达10%~80%,天然气富集区储层沥青含量高,主要介于1%~8%。根据台地边缘丘滩体、台内滩、规模烃源岩、目的层构造与勘探程度,以及研究区具备立体成藏复式富集的地质条件等因素,评价提出3 类形成大型特大型气田的有利区,Ⅰ类区是已发现安岳、蓬莱气田的安岳蓬莱台缘丘滩/台内滩发育区;Ⅱ类区是已有突破或具备规模勘探潜力的洪雅乐山、仪陇广元、川南荣昌古蔺、巴中达州、石柱利川等台缘丘滩/台内滩发育区;Ⅲ类区是重庆梁平、威远泸州等台内滩发育区。研究成果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有重要借鉴意义。
    勘探管理
    何文渊, 汪望泉, 李志, 庞文珠, 李富恒, 王仁冲, 杨紫, 康海亮, 许海龙, 侯平, 屈珺雅, 商斐
    海外高效勘探管理创新与价值创造实践
    2025, 30(2):  16-24.  摘要 ( 150 )   PDF (2036KB) ( 14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效勘探是建立自主可控的海外油气核心产区、推动海外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针对跨国油气勘探限制性、风险性、经济性和国际性四大特点,中国石油近年探索形成“1435”海外高效勘探体系,即以跨国油气勘探世界一流价值创造为目标,建立以“统一管理、集中决策”为特色的业务管理、风险勘探、工程全过程、协同创新4套管理制度,推进勘探目标、单项工程和勘探全周期3项评价,打造“山川”科技、风险勘探、集中勘探、精细勘探和滚动勘探五大工程。在攻关久攻不克、探索新区新领域、扩大成熟区储量规模和老区增储上产4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发现两个十亿吨以上世界级大油田、一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一个五亿吨级油田群和10个优质储量区,高效支撑了海外亿吨效益权益产量上产稳产,进一步夯实了海外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基础。“1435”高效勘探体系将为我国石油企业持续提升全球资源掌控力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勘探案例
    金值民, 杨跃明, 罗冰, 张奥博, 王小娟, 郑超, 朱华, 任利明, 杨羿
    四川盆地天府气田简阳区块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2025, 30(2):  25-41.  摘要 ( 118 )   PDF (5999KB) ( 9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府气田简阳区块须四段作为四川盆地陆相近源致密气增储的新领域,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铸体薄片、粒度分析、全岩、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手段,详细论述了储层基本特征及分类,并多方面系统分析了储层发育演化的主控因素。简阳区块须家河组四段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优质储层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其中粒内、粒间溶孔发育频率较高;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6%~8%之间,渗透率介于0.05~0.3mD。综合沉积相带、储层特征及裂缝发育程度等,建立了须四段致密砂岩储层Ⅰ—Ⅳ类分级评价标准,研究区以Ⅱ类裂缝—孔隙型储层为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为储层发育奠定了基础,而生烃排酸期长石及岩屑等颗粒形成的粒内(间)溶孔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构造裂缝是对储层的重要补充。前陆斜坡带源储配置好,构造断裂发育,后期断裂活动改善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是致密气的主要勘探方向。
    吴世强, 郭丽彬, 徐尚, 满惠慧, 罗书行, 李晓玲, 赵文, 孔金平
    潜江凹陷潜江组三段湖相碳酸盐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2025, 30(2):  42-53.  摘要 ( 127 )   PDF (5248KB) ( 6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研究区典型井的潜三段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RD、岩石薄片、孔隙度和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碳酸盐岩层系的岩相类型及其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 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包括8种,分别为颗粒碳酸盐岩、泥晶碳酸盐岩、颗粒混积岩、细粒混积岩、富长英质碎屑岩、黏土质页岩、硫酸盐岩和盐岩;(2) 不同岩石类型的相互叠置形成了4种主要的岩相组合,自北向南依次为富长英质碎屑岩和页岩岩相组合体、颗粒混积岩和细粒混积岩岩相夹泥页岩岩相组合体、颗粒碳酸盐岩和泥晶碳酸盐岩夹泥页岩岩相组合体、盐岩夹泥页岩岩相组合体;(3) 不同岩石类型总孔隙度相当,平均值介于5.5%~7.3%,但孔隙大小却存在明显区别。颗粒碳酸盐岩和富长英质碎屑岩孔隙尺寸相对较大,高压压汞揭示微米级孔隙平均孔体积占比大于10%,平均孔喉半径大于140nm ;泥晶碳酸盐岩和细粒混积岩孔喉较小,微米级孔隙体积比例小于5%,平均孔喉半径小于10nm。分析指出,颗粒碳酸盐岩和富长英质碎屑岩整体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且孔径尺寸较大,有利于页岩油气的储集、渗流和产出,为湖相碳酸盐岩储层中的优势岩相类型,也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刘静静, 李军, 邬长武, 郭荣涛, 郭永强, 高蔚原, 史丹妮, 吴高奎
    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沉积模式
    2025, 30(2):  69-78.  摘要 ( 110 )   PDF (21177KB) ( 9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勘探实践表明,储层沉积特征是影响桑托斯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油气高产的关键因素,优质储层主要为发育在古隆起之上的微生物礁和浅滩相碳酸盐岩。基于地震资料构造解析及重力资料,重新厘定桑托斯盆地盐下构造单元和古隆起的分布,将盆地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外部隆起带是由大西洋裂开过程中发生跃迁后产生的废弃洋中脊发育而来,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礁的发育。基于钻井和地震资料,开展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系列研究,明确盐下核心区坳陷地层沉积相展布,结合裂陷期构造特征及古地貌,建立大型缓坡型、孤立基底高型、台内高地型和陡坡型4类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模式,其中大型缓坡型、陡坡型沉积模式受单斜断块控制,台内高地型沉积模式受断隆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外部隆起带;孤立基底高型沉积模式受断垒控制,主要分布在西部坳陷带和外部坳陷带。
    石油地质
    于淼, 高岗, 马强, 焦立新, 梁浩, 康积伦, 樊柯廷, 张伟, 梁辉, 徐雄飞, 范亮
    火山灰—咸化湖相混源富有机质细粒岩沉积特征与成岩相——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为例
    2025, 30(2):  79-98.  摘要 ( 131 )   PDF (28392KB) ( 6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芦草沟组二段沉积期物源主要为空落火山灰和内源碳酸盐,这一特殊背景导致芦二段细粒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十分复杂。基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对芦二段细粒岩沉积特征及成岩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岩性对芦二段对细粒岩物性、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的控制作用十分微弱,不同岩性细粒岩在成岩过程中均可形成优质储层;除白云岩外,其余岩性细粒岩普遍富含有机质,其中凝灰岩和白云质凝灰岩主要发育蓝细菌,而绿藻在凝灰岩、白云质凝灰岩和凝灰质白云岩中均有发育,普遍发育的有机质在中成岩A期大量生烃,不仅改变了成岩环境,也对细粒岩储层中易溶矿物产生了有效且规模的溶蚀;压实作用是芦二段细粒岩致密化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对细粒岩储层质量影响较小,溶蚀作用是凝灰岩类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白云化作用及期次有效改善了白云岩类储层的储集性能;依据不同岩性细粒岩溶蚀及白云化作用强度,将芦二段细粒岩成岩相划分为5类,其中强溶蚀弱白云化相、中等溶蚀中等白云化相为优势成岩相;通过Matlab随机森林法对成岩相进行了单井预测,进而明确其分布范围;研究结果不仅对于明确芦二段页岩油勘探的优势相带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研究这一特殊细粒岩的优质储层成因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张飞, 张浪, 张连进, 欧成华, 毛正林, 徐睿
    蓬莱气田db1 区灯影组四段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分类预测
    2025, 30(2):  99-112.  摘要 ( 79 )   PDF (3090KB) ( 7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蓬莱气田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陆上石油“十四五”增储上产的重点目标之一,年代古老、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空间分布难以预测。为此,围绕气田内db1 区的地质、钻井、测井和地震特征,建立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井震一体化分类预测技术,解析深层碳酸盐岩成储特征及储层分布模式,实施储层非均质分布的反演及预测,精细刻画储层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灯影组四段储层集中分布在上亚段,呈现出①上下两套储层,②上储层局部分布、下储层发育,③仅一套储层发育等三种构型模式;(2)储层分类预测成果显示,研究区好储层和中等储层厚度较小、分布零散,差储层储层厚度大、纵横向分布连片性较好,平面分布在ps106井、db1井、ps11井及其邻近区域;(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分类及分布预测的成功,在验证所建技术适用性与可靠性的同时,也为蓬莱及类似气田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有益借鉴。
    焦社宝, 许怀智, 蔡坤, 常吟善, 张岩
    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浅水三角洲河道砂岩精细储层预测方法
    2025, 30(2):  113-129.  摘要 ( 87 )   PDF (9913KB) ( 10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整体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勘探主要目的层埋深大、砂泥岩阻抗相近、河道期次及叠置关系复杂,致使储层预测难度大。针对此问题,通过对Zoeppritz方程Shuey近似式梯度项详细解剖,并结合地震正演等分析,明确了AVO梯度与泊松比相关,对储层响应最为敏感和稳定。采用AVO梯度进行河道精细刻画,在花港组H5层识别出4条分流河道,河道1和4呈NW—SE走向,平均宽度、宽厚比、弯曲度分别为0.7km 和0.8km、29 和28、1.04 和1.06;河道2和3为NE—SW走向,平均宽度、宽厚比、弯曲度分别为0.85km和3.1km、26和70、1.40和1.09。应用层序地层学认识和相对等时面层拉平等方法进行河道期次识别,从早到晚依次为河道1、河道2、河道3、河道4。通过不同河道地震响应特征和可能的含气平点等多信息交叉验证分析,认为H5层4条河道互不连通,均具备独立成藏的条件。建立背斜翼部岩性圈闭“断—砂耦合”的成藏模式,认为构造翼部相对核部具有更好的成藏条件。基于以上认识推动在A构造河道4和B构造河道3各钻1口探井,首次获得研究区岩性勘探成功,证实了相关技术方法的实用性与可靠性,并指出了下一步有利勘探区。
    工程技术
    王芷含, 温韬
    基于树结构Parzen估计器优化后两层Stacking模型的岩石脆性指数预测
    2025, 30(2):  130-147.  摘要 ( 95 )   PDF (3127KB) ( 4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岩石脆性指数的评价方法众多,主要基于矿物组分或岩石力学性质开展评价,但多数评价指标获取费用高昂、耗时长。采用机器学习的手段,提出一种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思想的岩石脆性指数预测方法,并行训练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GBDT)、随机森林模型(RF)、朴素决策树模型(DT)、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以及LightGBM模型等,并加以树结构Parzen估计器对各模型进行超参数调优后,串行使用XGBoost模型对基模型训练结果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各参数的快速寻优和岩石脆性指数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树结构Parzen估计器优化后的两层Stacking模型预测结果与使用的基模型预测结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其可释方差得分(EVS)最高达到0.97,决定系数(R2)最高达到0.967,在同样的数据集表现中,该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最小,表明该模型能够在有监督学习的技术背景下较好地拟合岩石脆性指数的变化规律,验证了其在预测岩石脆性指数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马永宁, 孟浩, 曹炜, 拜杰, 张同伍, 鲜晟, 徐荣利, 赵国翔, 涂志勇
    庆城页岩油水力压裂试验场大斜度取心井裂缝描述与认识
    2025, 30(2):  148-160.  摘要 ( 99 )   PDF (12509KB) ( 7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低,两向应力差较大,前期微地震认识表明双翼缝特征明显,裂缝形态较为单一。为进一步认识压后缝网形态与空间展布,在庆城页岩油水力压裂试验场开展了压裂井间大斜度井取心研究。通过CT扫描、人工观察、显微镜成像和测井响应等多种手段,精细描述裂缝产状、缝面形态、充填特征等,对裂缝分类判别,同时结合染色支撑剂、泥浆示踪剂和空间距离与分布规律对压裂缝进行对应回归并开展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裂缝特征存在差异,天然构造缝占比低,层理缝和压裂缝特征显著且二者占比高;压裂缝呈集群式分布特征且数量远超邻近压裂井对应段簇,同时存在局部扩展差异,但在应力差和方位影响下仍沿主应力方向延伸;压裂缝面明显支撑较少但岩屑支撑剂分布广泛且小粒径占比更高;示踪剂分析下各段对应的压裂缝条数是产油贡献的关键。本文通过综合多方法集成得到的裂缝识别、分类与回归方法可被其他非常规油气藏储层压后取心裂缝分析借鉴参考,取得的裂缝认识对下一步压裂优化具备一定指导意义。
    杨火海 李富伟 刘世凡 陈铭杰 刘豪 付玉 李仁则
    基于施工曲线特征识别的深部煤层压裂效果评价研究
    2025, 30(2):  161-173.  摘要 ( 112 )   PDF (2740KB) ( 7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煤层储层渗透率极低,微孔发育但连通性差,充分改造难度大,为深化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8+9 号深煤层增产机理的认识并为后续压裂施工提供指导,提出了一种采用两阶段协同架构的混合模型,系统分析了8+9号深煤层及砂煤叠置层压裂施工曲线形态特征,揭示了加砂规模、段塞数量、射孔工艺等参数对施工压力波动的影响机制,明确了不同压裂工艺参数条件下的直定井产能变化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压裂工艺并应用于现场攻关实践。结果表明,“TSLANet-Kmeans++(DTW)”混合模型在各种分类条件下表现均为最佳,且在将目标区块深煤层压裂特征曲线分为4 种类型区分度最好,可归纳总结为4 类:高破压后压力平稳型、压力平稳上升型、压力平稳下降型和进砂困难型,模型准确率可达到92.7%。段塞工艺和前置液用量对施工压力影响较大,针对破岩压力峰值较高的井,可采用多段塞、高前置液比例和低黏液比例来降低因施工压力过高造成压裂事故的风险。直定井产能主控因素为用液量、加砂量、排量、砂比,采用少水压裂、控制用液量、增大砂液比和排量有利于改善气井产能。提出了以“可重复低伤害压裂液+ 多段塞+ 高排量+ 缝口暂堵”为核心思路的深煤层压裂改造复合工艺,并在A-18 井和B-4H 井成功应用,单井稳定日产气量超过10×104m3,为鄂尔多斯盆地深煤层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菊花, 廉萃豪, 雷征东, 林海, 刘世铎, 万有余, 雷丰宇
    英雄岭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综合甜点段分形评价方法
    2025, 30(2):  174-184.  摘要 ( 78 )   PDF (2304KB) ( 6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2.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油藏综合甜点需要考虑地质和工程因素,提出基于常规测井曲线分形特征评价页岩油藏压裂水平井综合甜点的方法。以青海油田英雄岭页岩油藏中甜点柴平2和柴平4压裂水平井为研究对象,提取常规测井曲线的分形特征参数,结合压后产剖面监测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引入加权多重分形谱宽Δα‘和加权分形维数D',建立了基于分形表征的三类产能评价标准。计算结果表明:I类综合甜点加权分形评价指标0.75<Δα‘1,0D'0.25;II类综合甜点0.35Δα‘<0.75,0.25D'<0.8;III类综合甜点0Δα‘<0.35,0.8D'<1。以柴平14-2井为验证井,本方法整体准确度达72.7%,显著高于常规评价方法的30.1%。该综合分形评价方法为页岩油藏综合甜点段的精准识别与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