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海涛, 张颖, 何希鹏, 高玉巧, 张培先. 渝东南武隆地区构造作用对页岩气形成与保存的影响[J].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5): 47-56. |
[2] |
杜金虎.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前景[J].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5): 1-14. |
[3] |
刘树根, 孙玮, 钟勇, 田艳红, 吴娟, 王国芝, 宋金民, 邓宾, 冉波, 李智武. 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探讨[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1): 15-27. |
[4] |
罗 冰,周 刚,罗文军,夏茂龙. 川中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勘探发现与天然气富集规律[J]. , 2015, 20(2): 18-29. |
[5] |
易士威, 杜金虎, 杨海军, 李君, 李勇.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成藏控制因素及勘探思路[J].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3): 1-8. |
[6] |
邵晶晶, 李斌, 刘荣徽, 何雨丹, 魏春光. 南美奥连特—马拉农叠合盆地原型性质探讨[J].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1): 58-61,7. |
[7] |
齐兴宇, 李淑筠, 黄桂雄, 卜翠萍, 宋海明. 南华北叠合盆地油气勘探回顾与思考——以济源、谭庄—沈丘凹陷为例[J]. 中国石油勘探, 2010, 15(4): 40-45,9. |
[8] |
肖焕钦, 孙锡年, 汤冬梅, 田美荣. 济阳坳陷拗陷期构造带划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中国石油勘探, 2009, 14(1): 30-34,1. |
[9] |
彭希龄.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质疑[J].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12(6): 63-71,77. |
[10] |
. 中国石油勘探总目次[J]. , 2006, 11(6): 120-122. |
[11] |
汪泽成, 赵文智. 海相古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4): 26-32,3,4. |
[12] |
梁生正, 张以明, 李旭, 单春玲, 翟宪兰. 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2): 1-7,70. |
[13] |
张朝军, 何登发, 吴晓智, 石昕, 罗建宁, 王宝瑜, 杨庚, 管树巍, 赵霞. 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1): 47-58,7. |
[14] |
寿建峰, 郑兴平, 斯春松, 张惠良, 郭沫贞.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有利碎屑岩储层的基本类型[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1): 11-16,6. |
[15] |
张越迁, 张年富. 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J]. 中国石油勘探, 2006, 11(1): 59-64,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