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卞从胜, 汪泽成, 江青春, 池英柳, 徐兆辉.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特征与分布[J].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1): 82-94. |
[2] |
杨海军, 张辉, 尹国庆, 韩兴杰. 基于地质力学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助推缝洞型碳酸盐岩高效勘探——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南缘跃满西区块为例[J].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2): 27-36. |
[3] |
董文波, 李雅楠. 辽河坳陷欧利坨子地区构造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J].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6): 65-72. |
[4] |
丁超, 王佳玮.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演化规律[J]. 中国石油勘探, 2015, 20(3): 22-29. |
[5] |
梁顺军, 肖宇. 库车坳陷西秋构造带盐下低幅度构造圈闭研究及勘探思路[J]. 中国石油勘探, 2012, 17(1): 19-24,29,5. |
[6] |
吴国干, 胡允栋, 王永祥, 胡素云. 重新认识中国油气储量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对应关系[J].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12(5): 62-65,70,80. |
[7] |
傅宁, 朱雷. 珠一坳陷惠州西凹混源油研究[J].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12(2): 20-26,83. |
[8] |
李明宅. 对中国油气储量分类体系的思考[J]. 中国石油勘探, 2003, 8(2): 69-74,8. |
[9] |
冯许魁,张玮,温声明. 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在塔里木盆地中的应用[J]. , 2001, 6(3): 21-27. |
[10] |
周荔青, 雷一心. 中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规模特征[J]. 中国石油勘探, 2001, 6(2): 8-15. |
[11] |
李维华, 刘明生, 曾宪云, 杨俊红. 冀中廊固凹陷板岩油气藏勘探实践与认识[J]. 中国石油勘探, 2001, 6(2): 20-22. |
[12] |
罗凯声,王屿涛,何玲娟. 我国与国际油气储量分类对比与研究[J]. , 2001, 6(2): 68-70. |
[13] |
郭洪岩, 黄德利, 潘国辉, 袁勇. 低渗透油藏薄差油水层流体识别解释方法[J]. 中国石油勘探, 2001, 6(1): 31-33,57. |
[14] |
萧德铭, 金成志, 王永卓. 对油气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几点看法[J]. 中国石油勘探, 2001, 6(1): 51-54. |
[15] |
L.B.马贡,W.G.道,张刚,蔡希源,高泳生,潘校华,王玉新. 《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岩到圈闭》[J]. , 1998, 3(2): 4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