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勘探战略
邹才能, 龚剑明, 王红岩, 施振生
笔石生物演化与地层年代标定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重大意义
2019, 24(1): 1-6.
摘要
(
1350
)
HTML
PDF
(2597KB) (
100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海相页岩气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实现了工业性开发,成为未来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页岩气主要产自南方海相奥陶纪到志留纪地层中,因为埋藏深、地层古老、地层压力大、热演化程度高和地质构造复杂,给页岩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四川盆地产天然气的黑色页岩含有丰富多样的笔石化石,古生物学家运用笔石生物地层学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奥陶纪到志留纪地层开展了笔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笔石生物带,为黑色笔石页岩的精确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关键工具,并据此厘定了四川盆地页岩气产出的主要烃源岩层及储层,为中国页岩气有利含气层段的圈选和勘探开发发挥了指导作用。
勘探管理
李国欣, 郭绪杰, 杜金虎, 何海清, 林世国, 杨帆, 易士威, 范土芝, 金武弟, 高阳, 李明鹏
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模型研究及应用
2019, 24(1): 7-15.
摘要
(
1103
)
HTML
PDF
(2218KB) (
86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标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被国内外著名企业广泛使用,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奋斗目标和持续改进的思路。通过对标分析,可以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针对低油价、低品位、高成本的勘探新形势,强化对标管理创新,通过不同油田企业的对标分析,为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供有效方法,为高效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依据。分析了勘探对标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重点介绍了对标管理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以16家油气田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对标评价模型,确立了计划、成本、成效、储量4个一级指标体系和16个二级指标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维地震成效指标和储量评价指标模型。通过在各油田范围内推广和考核,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勘探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成果,推动了勘探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勘探案例
杜金虎, 田军, 李国欣, 杨海军, 张义杰, 李勇, 徐振平, 罗浩渝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与前景展望
2019, 24(1): 16-23.
摘要
(
1207
)
HTML
PDF
(4989KB) (
97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带之一,勘探前期在东西两侧发现了迪那2大型凝析气田和却勒1油藏、东秋8浅层气藏,之后16年持续勘探始终未获油气发现。秋里塔格构造带地表刀片山体沟壑纵横,地下复合盐岩层变形强烈,二维地震资料品质差,难以准确落实构造。围绕"落实圈闭"这一主要勘探技术瓶颈,强化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理清构造分段特征,聚焦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段勘探领域;强化二维宽线采集处理攻关,批量发现圈闭显示,锁定突破口;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东秋8山地三维,精准落实盐下中秋1构造圈闭,部署上钻中秋1风险探井,在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战略突破,展示了秋里塔格构造带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杜金虎, 支东明, 唐勇, 贾春明, 徐洋, 阿不力米提·依明, 邓勇
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风险领域分析与沙湾凹陷战略发现
2019, 24(1): 24-35.
摘要
(
1112
)
HTML
PDF
(5862KB) (
85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玛湖大油区上二叠统成藏特点和油气分布规律入手,明确了3种类型油气藏有序分布规律,建立地层背景下广覆式退积型扇三角洲源上大面积成藏模式。首次统一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东西部地层系统,通过石油地质条件类比研究,发现了面积超过2.5×10
4
km
2
的中央坳陷上二叠统中组合石油重大接替领域。在古地貌控沉控砂交互分析基础上,认为上二叠统受沟槽体系控制,在地层超覆背景下发育八大扇三角洲沉积,为此确定四大勘探领域和十大有利区带成藏条件优越,具备整体勘探条件。沙湾凹陷西斜坡是油气长期汇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其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有利储层,物性较好,岩性圈闭群数量多、面积广,资源量大且勘探程度低,具有多层系立体成藏的特点,是风险勘探的重大领域。为此2018年优选沙湾凹陷西斜坡地层背景下岩性油藏群作为突破口,部署沙探1井,获重大发现,展现出与玛湖凹陷类似的多层系立体勘探潜力,有望与玛湖大油区连片,形成又一个勘探大场面。
施和生, 王清斌, 王军, 刘晓健, 冯冲, 郝轶伟, 潘文静
渤中凹陷深层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2019, 24(1): 36-45.
摘要
(
2759
)
HTML
PDF
(3569KB) (
141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大型天然气田形成的良好地质条件,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利用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巨大的生气潜力,是大型凝析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性稳定分布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巨厚超压泥岩为大型凝析气田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首次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孔店组发现巨厚裂缝-孔隙型砂砾岩储层,突破了在凹陷区深部寻找厚层砂砾岩储层的禁区,大大拓展了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对太古宇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多期次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体系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这些认识指导了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石油地质
蔚远江, 杨涛, 郭彬程, 许小溪, 詹路锋, 杨超
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潜力、勘探领域分析与有利区带优选
2019, 24(1): 46-59.
摘要
(
1095
)
HTML
PDF
(3046KB) (
91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二五"以来前陆冲断带勘探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推动了前陆盆地大油气区勘探进程,进一步夯实了西气东输的资源基础。近期勘探进展趋于缓慢,既显示出较大增储潜力,也面临较大挑战共存的局面,未来总体勘探前景仍然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勘探和研究进展跟踪,基于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和近期勘探认识,剖析了塔里木库车、柴西南、川西北、准南缘、塔西南前陆冲断带等近期勘探重点领域和潜力区带的成藏地质条件。结合烃源岩、储层、盖层、成藏要素匹配、圈闭、保存六大成藏条件分析,从勘探层系、有利面积、资源储量规模、构造+圈闭类型与目标储备、有利因素、地质风险六方面开展区带综合评价和有利勘探区带优选,按3个层次优选出前陆冲断带勘探增储的7个现实区带、6个接替区带、9个准备区带,预计未来5年可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6500×10
8
m
3
、石油地质储量3.5×10
8
t。分析了前陆冲断带地质研究上存在的复杂构造三维精细模型构建、有利相带和优质储层预测、油气成藏差异性与要素匹配性、构造圈闭有效性评价四大关键地质问题,勘探技术上面临的复杂构造精准成像、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安全高效钻井四大配套技术挑战。以库车前陆北部构造带、塔西南前陆冲断带、川西北前陆冲断带为例,针对前陆冲断带不同类型领域、重点区带勘探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勘探研究对策和部署建议。
王艳清, 刘占国, 杨少勇, 魏学斌, 李森明, 吴颜雄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2019, 24(1): 60-71.
摘要
(
980
)
HTML
PDF
(4904KB) (
69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雄岭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先后发现了狮子沟、花土沟、油砂山、英东等多个新近系油气田,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为了拓展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粒度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新近系碎屑岩发育滨浅湖滩坝、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两种类型砂体。在湖退沉积背景下,受西部物源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步向湖盆进积,北西-南东向斜列式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向湖盆迁移;上干柴沟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道砂体发育在构造带以西地区,滩坝砂体发育在构造带西翼及核部;下油砂山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构造带西翼及核部,滩坝砂体分布在构造带核部及东翼。构造演化特征表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沉积时期储层砂体分布在斜坡区,而现今的英雄岭构造带为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末期形成的晚期反转构造,早期沉积的砂体在构造反转背景下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是寻找规模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
姚泾利, 周新平, 惠潇, 邓秀芹, 张文选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峰庄地区低级序断层封闭性及其控藏作用
2019, 24(1): 72-81.
摘要
(
887
)
HTML
PDF
(2224KB) (
62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峰庄地区低级序断层发育,断层性质及其封闭性与油藏密切相关,明确该区低级序断层特征及其封闭性对于复杂构造条件下的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井震结合分析了低级序断层特征,根据断层与成藏匹配关系以及延长组岩性组合特征,运用断-储排替压差法定量评价了断层封闭性。结果表明,低级序断层主要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期形成的逆断层,断距小,倾角陡,延伸短,以北西-南东向呈雁行式分带展布。研究区延长组总体为砂泥岩薄互层段,受断层作用易形成断层岩,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层岩与所对置储层的排替压差。该区断层岩泥质含量为20%~60%,排替压力一般小于1.5MPa,普遍小于对置储层的排替压力,断层以开启为主,仅少数为封闭断层。早白垩世末期,开启断层为石油输导提供了运移通道,受围岩及封闭断层封堵影响,断层附近的低幅度圈闭及相对高渗储集区为石油聚集的有利目标。
卞从胜, 汪泽成, 江青春, 池英柳, 徐兆辉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特征与分布
2019, 24(1): 82-94.
摘要
(
1083
)
HTML
PDF
(5915KB) (
65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发育一套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形成滩相白云岩和岩溶风化壳两类储层,均在川西地区获得了重要发现,如中坝气田、新场气田等,是目前四川盆地三叠系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了明确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地层的分界线,以及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的特征与分布,开展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马鞍塘组存在4种接触关系,通过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重新厘定了雷口坡组与马鞍塘组的分界线,认为雷口坡组顶部存在明显的暴露特征,发育风化壳和岩溶储层,而马鞍塘组属于较深水开阔台地沉积,白云岩不发育,且后期未暴露地表。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分布受控于该组顶部暴露地层岩性和古地貌特征,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预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川西中南部,但储层非均质性和相带变化较大。根据优质储层与烃源岩匹配关系,指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位于川西南部地区。
曾庆鲁, 王力宝, 王朝锋, 王俊鹏, 王平, 张先龙, 赵继龙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3亚段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规律
2019, 24(1): 95-104.
摘要
(
920
)
HTML
PDF
(2894KB) (
60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3亚段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重要的海相碎屑岩勘探层系,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地震和实验分析资料,对沉积前古地貌、古盐度和水动力条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明确了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前古地貌由北向南逐渐抬高,局部存在多个狭长低洼区和水下低隆,发育海侵背景下受古地貌控制的潮坪、河口湾和潮汐改造三角洲3种沉积体系,主作用水体类型和能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砂体类型和沉积建造。潮坪沉积体系的砂体类型以潮下带潮汐水道和潮间带沙坪为主,其中潮汐水道具有完整的3层结构,垂直海岸呈条带状分布。河口湾发育水道和沙坝砂体,砂层中常见泥质薄层,砂体轴向与河口湾轴向平行且延伸较远。潮汐改造三角洲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见硅质、燧石砾层及大型冲刷面。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塔中地区志留系潮坪-河口湾-三角洲沉积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砂体的展布。
黎荣, 胡明毅, 潘仁芳, 胡忠贵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断溶体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2019, 24(1): 105-114.
摘要
(
1349
)
HTML
PDF
(3425KB) (
70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形和岩溶作用,并沿溶蚀断裂带形成了各种不规则的断溶体。为了明确断溶体形成及发育特征,预测断溶体发育区,对断溶体类型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根据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资料,在川中地区识别出溶洞-裂缝型、裂缝型和裂缝-溶洞型3种类型的断溶体,断溶体类型受断裂和岩溶储层发育规模和期次控制。溶洞-裂缝型断溶体主要是同沉积断裂带叠加茅口组暴露剥蚀的岩溶洞而形成的;裂缝型断溶体是加里东期及海西期形成的深大断裂在后期复活后受到大气淡水溶蚀、热液溶蚀以及有机酸溶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裂缝-溶洞型断溶体是加里东期和海西运动产生的次生断裂在大气淡水和有机酸溶蚀中二叠统颗粒滩形成的断控复合面状溶蚀体。断溶体作为一个复合的储集体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其主要分布于深大断裂带及其伴生的次生断裂带溶蚀面,且叠加颗粒滩的裂缝-溶洞型断溶体为最有利的储集体。
张蔚, 刘成林, 张道勇, 朱杰, 吴晓智, 洪唯宇, 黎彬, 柳永军
油气运聚系数统计模型建立及其在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应用
2019, 24(1): 115-122.
摘要
(
1094
)
HTML
PDF
(2850KB) (
72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运聚系数是指某一地质单元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与生烃量之比,是油气资源评价的关键参数。随着近10年来勘探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积累了更多的刻度区和地质参数,奠定了进一步研究油气运聚系数的基础。对全国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86个油气刻度区进行解剖,以研究不同类型盆地油气运聚系数与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均与主要生烃时间、储层百分含量、圈闭面积系数、区域不整合次数4项主控地质参数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区域不整合次数对各类型盆地的油气运聚效率的影响始终最大;东部裂谷型盆地圈闭面积系数和储层百分含量的影响程度则较为接近,排在其后;中部克拉通型盆地与西部前陆型盆地分别以圈闭面积系数、主要生烃时间的影响程度次之。据此系统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系数统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统计模型的预测效果较为理想,可用于快速定量预测不同类型低勘探程度盆地的油气运聚系数,具有实用价值。
工程技术
王平, 潘文庆, 李世银, 关宝珠, 熊昶, 陈雷
塔中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轨迹优化技术及应用
2019, 24(1): 123-128.
摘要
(
1015
)
HTML
PDF
(2416KB) (
66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塔中凝析气田为超埋深(5000~7000m)复杂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水平井水平段延伸长,纵向靶层识别难度大,导致水平井完井周期长和钻探成功率低,塔中气田稳产难度大。以往的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井眼轨迹设计,仅考虑了主应力方位,未考虑地应力综合特征,不能较好地保证水平井井眼钻遇优质储层发育带,无法优选有利于井壁稳定的井眼路径。以储层发育规律和储层地应力特征为基础,总结提出了储层钻遇率综合评价、储层顶面应力场预测和叠前叠后裂缝预测3项水平井轨迹优化技术。通过此3项技术的应用,水平井储层钻遇率明显上升,平均为46.5%,水平井钻井成功率在85%以上,实现了塔中气田的有效开发,同时为塔中地区及类似碳酸盐岩油气田的水平井井眼轨迹设计优化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意见。
王龙, 张金川, 唐玄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云岩地区长7段页岩气测井评价与分布规律研究
2019, 24(1): 129-136.
摘要
(
1087
)
HTML
PDF
(3281KB) (
126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测井资料建立页岩气地质特征定量模型,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连续泥页岩层段的地质信息,从而为页岩气地质研究提供依据。以页岩气测井评价方法为基础,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云岩地区延长组长7段页岩地质特点,以岩心测试数据作为修正标准,使用△lg
R
法、声波时差法和孔隙度-成熟度相关性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长7段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和成熟度的测井计算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内多口单井页岩地质参数,从而预测长7段页岩有机碳含量分布在0.5%~6.5%之间,镜质组反射率介于0.65%~1.25%,孔隙度普遍偏低。并以此为依据,明确了长7段页岩地质特征及其展布规律,为后期页岩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