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勘探战略
付金华, 刘显阳, 李士祥, 郭芪恒, 周新平, 杨伟伟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发现与资源潜力
2021, 26(5): 1-11.
摘要
(
1128
)
HTML
PDF
(3722KB) (
236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分析长7段页岩油的资源潜力,提出了“十四五”页岩油发展方向。鄂尔多斯盆地发育重力流夹层型、三角洲前缘夹层型、纹层页岩型、页理页岩型4类页岩油,其中在湖盆中部发现10亿吨级庆城大油田,在湖盆周边初步落实5×10
8
t规模储量;纹层页岩型页岩油风险勘探展现出新苗头。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为页岩油富集提供了大量富烃优质流体,多类型的储集空间和源内生烃增压形成的持续高压充注是长7段页岩油规模成藏、甜点高产的核心,深水区广泛发育的砂质沉积构成了页岩油的勘探甜点;攻关形成的地质工程甜点综合评价技术、丛式水平井防塌优快钻完井技术和水平井“超前蓄能、细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等配套勘探技术系列是发现页岩油规模储量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丰硕的勘探成果,更加坚定了在湖盆中部扩大重力流夹层型页岩油规模含油富集区,以及在湖盆周边开拓三角洲前缘夹层型页岩油勘探新领域的信心,同时积极探索页岩型页岩油新类型技术攻关试验,为长庆油田页岩油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雄厚的资源基础。
赵邦六, 雍学善, 高建虎, 常德宽, 杨存, 李海山
中国石油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思考
2021, 26(5): 12-23.
摘要
(
1437
)
HTML
PDF
(2213KB) (
266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紧跟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形势和物探领域的重大需求,在地震处理、解释环节超前谋划,积极布局,有力推动了物探技术向智能化发展,形成了智能地震处理和智能地震解释两大技术系列,并创新研发了智能地震标签数据集构建软件;同时,创新研发模式,牵头组建了由北京大学等组成“6+1”智能物探“产学研”联盟,有效推动了中国石油智能物探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了与国际智能物探技术的同步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围绕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战略,顺应全球能源转型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明确“123456”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立足模块替代,探索流程再造,积极推动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创新发展与落地见效。其中,在人力密集型环节实现智能模块替代,提高地震处理解释效率,支撑实际生产提效降本;在技术密集型环节实现智能流程再造,提高地震处理解释精度,引领物探技术创新发展,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系列,实现智能物探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中国石油物探业务智能化发展,最终实现智能化找油找气,并为水平井钻井提供实时导向。
刘国强
非常规油气时代的测井采集技术挑战与对策
2021, 26(5): 24-37.
摘要
(
874
)
HTML
PDF
(2082KB) (
267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积极应对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已经或即将进入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趋势,文章在概述非常规油 气的储层、油气藏和工程等三方面特点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当前中国测井采集技术的现状、挑战及需求,并对标国际 领先技术,系统性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即:(1)升级常规电缆测井性能。研制并投产高精度高分辨率高安全型常规 测井,要求纵向分辨率为5~10cm,密度测井精度为0.01~0.015g/cm
3
,并采用高产额可控中子管技术实现密度和 中子的无放射源安全测井。(2)完善配套成像测井技术。一是重点研发短回波间隔(不大于0.2ms)、高纵向分辨率(10cm 左右)和大信噪比(大于8)的同时探测纵向弛豫和横向弛豫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二是完善发展适用于致密储层的矿 物组分精细计算和流体性质准确识别技术,主要为元素全谱、多频介电、井下实时流体分析与测压及水平井多相流动 成像等高性能成像测井技术;三是发展方位超远探测三维声波测井技术,精细描述水平井井旁地层结构、断裂系统、 天然裂缝及压裂缝的空间展布。(3)加快研发高性能过钻杆测井。测井项目至少应包括常规、电成像和阵列声波等 测井技术,并逐步配套元素全谱测井,其资料精度和纵向分辨率与电缆测井相一致,密度和中子测井采用小型化高产 额可控中子管技术;加大核磁共振测井的小型化攻关,发展形成技术性能可匹配于电缆测井的过钻杆核磁共振测井。 (4)加大研发近钻头和远探边随钻测井技术。一是测井系列配套、针对性强,发展包括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等方位成 像随钻技术,其探测点距钻头小于1m;二是方位远探边技术,径向探测距离达20~30m,方位分辨率至少为90°; 三是钻头前视探测技术,可分辨钻头前方距离5m 以上的地层界面或断层。
勘探管理
郭以东, 马建国, 余洋, 何晓梅, 李峻
油气田企业能效数据融合研究与实践
2021, 26(5): 38-48.
摘要
(
492
)
HTML
PDF
(2565KB) (
152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田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能效数据来源渠道分散、数据冗余建设、数据难以流通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对策,构建了基于不同能效元数据确权规则的多源数据融合模型和方法,实现了能效数据融合的实际应用和可行性验证,为后续构建油气生产与能效管理的融合体系做出积极探索。
勘探案例
郭书生, 廖高龙, 梁豪, 彭志春, 王世越
琼东南盆地BD21井深水区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2021, 26(5): 49-59.
摘要
(
741
)
HTML
PDF
(2549KB) (
150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前期已在深水西区乐东—陵水凹陷发现超千亿立方米大气田,但深水东区宝岛—长昌凹陷由于储层埋藏深、物性差,成藏地质条件认识不深入,导致深水东区勘探一直未获突破。近期部署在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的风险探井BD21井在陵水组三段试获日产凝析油200.2m
3
、日产气73.12×10
4
m
3
的高产油气流,实现了30多年来在深水东区勘探的首次重大突破。基于BD21井钻探成果,系统分析了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宝岛凹陷发育崖城组规模烃源岩,成熟度高、生烃能力强;受神狐隆起控制,陵水组沉积期北部断阶带发育优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集体,储层厚度大、物性好;两期油气充注时期断裂活动性弱,构造演化与供烃时机匹配,储层和沟源断裂形成垂向+ 短侧向高效油气输导体系;区域性盖层覆盖了成藏系统内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全空间范围,油气运移输导封闭条件好。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是有利的勘探方向,展现了深水斜坡区构造—岩性油气藏规模勘探潜力。
石油地质
田瀚, 王贵文, 段书府, 辛勇光, 张豪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2021, 26(5): 60-73.
摘要
(
487
)
HTML
PDF
(5984KB) (
146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重要战略接替领域。随着勘探形势的变化,需 要以全盆地为单元,明确储层平面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提供指导。基于丰富的岩心、测井、地震和野 外露头等资料,通过层序格架下的岩相古地理深化认识和储层特征综合分析,认为:(1)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属于局限 台地沉积环境,纵向上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有利沉积相带发育在海侵体系域,主要位于雷一1亚段、雷三3亚段和雷四3亚段;(2)雷口坡组“一洼两隆”的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滩体分布,其中盆地西侧龙门山前带滩体为复合叠置 发育,东侧膏盐湖边缘滩体为迁移叠置发育;(3)雷口坡组发育沉积型和岩溶改造型两类储层,其中沉积型储层以颗 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为主,主要发育于盆地边缘及盆内古地貌高处,而岩溶改造型储层主要发育于有利相带与岩溶残丘叠合处。综合考虑烃源岩、储层类型和圈闭条件等,指出四川盆地雷口坡组下一步勘探方向:剑阁— 江油—名山一带是雷三段、雷四段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和微生物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资阳—南充地区和泸州古隆 起西缘是雷一段滩相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领域,大川中地区是岩溶改造型储层有利勘探领域。
厚刚福, 宋兵, 陈扬, 王力宝, 曾德龙, 贾开富, 窦洋, 李亚哲, 陈希光, 彭博, 郭华军, 邹志文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白垩系清水河组低位体系域充填模式及油气勘探意义
2021, 26(5): 74-82.
摘要
(
355
)
HTML
PDF
(3326KB) (
86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明确准噶尔盆地白垩系清水河组是否发育低位体系域砂体,低位体系域砂体是否具有勘探潜力,对 阜康凹陷清水河组低位体系域砂体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清水河组底部为三级层序界面,且阜康凹陷沉降中心附近发育多级坡折,为低位体系域砂体发育创 造了条件,并提出大型坳陷湖盆坡折之下发育多期低位体系域砂体,岩性圈闭条件优越。低位体系域砂体厚度大、面 积广、储层优,侧向封堵条件优越,且研究区发育深层和浅层两组断裂,在垂向上构成“Y”形组合,可沟通烃源岩 和低位体系域砂体,证实研究区低位体系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为下一步岩性油藏最有利勘探领域。
汪凯明
下扬子皖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2021, 26(5): 83-99.
摘要
(
510
)
HTML
PDF
(2749KB) (
212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南方下寒武统页岩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页岩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地质条件较志留系页 岩气更加复杂,为探索过成熟古老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以下扬子皖南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为研究对象,利用钻井、 测井、岩心、露头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开展下寒武统页岩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认为:有效的烃源条件、有效的储集条件和有效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的基础,三者良好的动态耦合、时空配置是页岩气富集的关键。 (1)滞留烃是页岩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热演化程度是影响排烃效率的主要因素;(2)热演化程度和保存条件联合控 储,
R
o
为1.8%~3.2% 是生储耦合的最佳窗口,高压—超高压地层有利于孔隙的保持;(3)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 的关键因素,致密的顶底板条件和侧向逆断层有利于形成“封存箱”,“晚生晚抬型”埋藏史有利于持续生烃、减缓 逸散。寻找改造作用弱、热演化程度适中的构造稳定区是下寒武统页岩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何伟, 陈杨, 方坤, 刘治成, 牟必鑫, 魏洪刚, 雷玉雪, 董雪洁
西昌盆地米市凹陷上三叠统白果湾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2021, 26(5): 100-112.
摘要
(
810
)
HTML
PDF
(3077KB) (
107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三叠统白果湾组是西昌盆地米市凹陷重要的页岩层系,为探索其页岩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开发潜力,通 过地质调查、系统取心、岩心观察、实验分析测试等方法,重点对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 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保存条件等进行研究,并与国内已获得良好陆相页岩气发现的页岩层系展开对比分析。研 究结果表明:(1)米市凹陷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较发育,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适中、热演化程度适中、脆性 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较高、含气性较好,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2)较之于国内其他已获得良好发现的 陆相泥页岩,米市凹陷白果湾组泥页岩的孔隙度、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含气量等关键参数基本相当;(3)在 综合考虑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程度、埋深、保存和开发等条件下,认为特尔果、七里坝、乐伍、四开、西昌北5个区 块是米市凹陷白果湾组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赵弟江, 江尚昆, 乔柱, 徐坤明, 孔栓栓
稠油油藏油气运移路径刻画与成藏过程分析——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
2021, 26(5): 113-124.
摘要
(
355
)
HTML
PDF
(2369KB) (
109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稠油油藏在油品性质、油水关系、保存机制等方面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大差异,成藏过程也极为复杂。以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运用测井、岩心描述、地震、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总结了其主要的油 藏特征,并在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刻画、断层立体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运用基于充注段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运移 模拟技术对油气运移路径进行精细刻画,进而对稠油的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的活动速率与曲率形 态决定了断层带油气有效运移区段;储层物性与构造形态共同决定了稠油在储层中的优势运移通道,充注量与高孔渗 带共同决定了稠油的不规则分布;稠油油藏是新构造运动时期东营组古油藏中遭受过初次降解的原油沿断层向浅层运 移调整形成的,稳定盖层的存在与原油受温压下降造成的黏度突然增大,是油气在馆陶组砂砾岩中聚集成藏的关键。
工程技术
陈刚
导航金字塔分解技术在储层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021, 26(5): 125-131.
摘要
(
477
)
HTML
PDF
(2074KB) (
107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岩性油藏存在砂体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及断层边界复杂等特点,因而该类油藏砂体的地震预 测与边界刻画难度大、准确度低。文章创新性提出利用导航金字塔分解技术处理地震数据的方法,以提高薄砂体储层 预测的精度。导航金字塔分解技术主要包括金字塔结构的创建(图像分解)和分解后的图像重构两部分,通过地震数 据多尺度分解与组合,从不同尺度、不同方向提取地质体信息,根据描述地质体对象的需求,选择不同尺度的地震数 据组合,从宏观、微观突出及刻画地质体特征。在该方法处理的地震资料上可以开展地震属性及地震反演研究,选择 不同尺度的地震数据进行储层预测可以得到更加符合地质体规律的结果,从而避免利用小尺度数据刻画宏观地质规律 的局限性,以及利用大尺度数据刻画微观砂体非均质性的不确定性。
刘沁园, 唐军, 申威, 蔡明, 吴黑志
塔里木盆地缝洞型白云岩储层测井细分方法与应用
2021, 26(5): 132-139.
摘要
(
605
)
HTML
PDF
(2147KB) (
109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盐下及潜山白云岩储层横向分布范围广,油气藏类型多,符合典型的叠合复合盆地 特征,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缝洞型储层是白云岩储层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优势的储层,开展对缝洞型储层的精细评价有助于提高该区域地质认识和储层识别。首先,依据岩心微观、宏观尺度下的孔隙发育特征及岩石物理 实验特征,缝洞型储层可细分为简单组合型与溶蚀扩大型两个小类。然后,从电成像测井、常规测井两个方面分析两 类缝洞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取孔隙度谱峰值、孔隙度谱宽度、声速偏差、裂缝孔隙度和基质渗透率等特征参数, 结合应用实例建立储层类型划分半定量判别图版,结果表明,电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组合识别储层类型效果较好。研究发现,塔中地区盐下白云岩溶蚀扩大缝洞型储层最为发育,塔北地区多以简单组合缝洞型储层为主,该细分方法具 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邱小松, 郑雅丽, 叶颖, 赖欣, 刘满仓, 徐淑娟, 姚秋昌, 皇甫晓红
含水层储气库库址筛选及关键指标评价方法——以苏北盆地白驹含水层为例
2021, 26(5): 140-148.
摘要
(
732
)
HTML
PDF
(2014KB) (
119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5.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天然气管道和LNG已经不能满足调峰保供的需求,建设储气库成为唯一现实 选择。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藏、盐穴两类库址目标也不能满足储气库建设需求,含水层目标构造复杂、勘探程度低, 筛选出优质含水层建库目标开展前期评价工作难度较大。结合国内外含水层储气库建库条件分析和我国含水层目标埋藏深、构造复杂、物性差等特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含水层库址筛选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筛选出中东部地区建库条件 相对较好的白驹含水层作为目标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含水层能够承受最大流体压力为15.0MPa,提压系数为1.2;(2)有效建库空间体积为3864×10
4
m
3
,含气饱和度为64.7%,库容量为17.5×10
8
m
3
;(3)构造顶部两口 裸眼井封堵处理不确定因素多,建库风险大。建议我国中东部地区盐岩层下伏埋深浅、物性好、水体规模大的含水层 作为重点勘探方向库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