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15
    邹才能,陶士振,白 斌,杨 智,朱如凯,侯连华,袁选俊,张国生,吴松涛,庞正炼,王 岚
    论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区别和联系
    2015, 20(1):  1-16.  摘要 ( 3995 )   HTML   PDF (4414KB) ( 55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世界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延伸,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在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地质研究、勘探方法、“甜点区”评价、技术攻关、开发方式与开采 模式等8 个方面有本质区别。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和浮力圈闭成藏 理论。非常规油气有两个关键标志:一是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二是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 流不明显;两个关键参数为:一是孔隙度小于10%,二是孔喉直径小于1μm 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mD。而常规油气, 在上述标志和参数方面表现明显不同,孔隙度多介于10%~30%,渗透率多大于1mD。非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烃源岩 特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及匹配关系,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生、储、盖、圈、 运、保“六要素”及最佳匹配关系。非常规油气富集“甜点区”有8 项评价标准,其中3 项关键指标是TOC 大于2%、 孔隙度较高(致密油气>10%,页岩油气>3%)和微裂缝发育;常规油气核心评价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重点评价 优质烃源灶、有利储集体、圈闭规模及有效的输导体系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非 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相同点是,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两者具有相同的烃源系统、相同的初次运移动力、相似的油 气组成等。基于成因和分布上的本质联系,常规—非常规油气表现为“有序聚集”,成因上关联、空间上共生,形成 一套统一的油气聚集体系。遵循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规律,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将两类油气资源整体考虑、 协同发展。
    张?抗,卢泉杰
    中外近期油气储采比变化态势及其意义
    2015, 20(1):  17-23.  摘要 ( 956 )   HTML   PDF (1608KB) ( 19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储产比是年底剩余可采储量与该年产量的比值,该值常被误解为现有油气还能采多少年,从而得出其即 将枯竭的错误推论。构成储产比的分子和分母都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变量,仅油气统计范围的变化(如某种非常规油气 计入储产量)就可引起其明显的跃升。世界石油储产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 年为57.6;天然气储产比总体也呈上 升趋势,2004 年达63.1,但2010 年以来略降,近4 年均值为58.3。中国石油储产比在1984 年达到峰值19.5,此后 呈下降趋势,2013 年为12.2;天然气储产比经历大发展初期的攀升,在2002 年达到66.3,此后( 特别是2006 年以来) 呈下降趋势,2013 年为29。总的看来,中国油气储产比低于世界油气储产比,但目前与美国属于同一级别。储产比 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油气工业健康发展,资源基础雄厚、并可在短期内调动市场力量投入勘探者,储产比可稍低些。 研究表明,油气作为能源主力的地位至少可持续到21 世纪后期。
    朱俊章,施和生,龙祖烈,杜家元,舒 誉,施 洋
    珠一坳陷半地堑成藏系统成藏模式与油气分布格局
    2015, 20(1):  24-37.  摘要 ( 845 )   HTML   PDF (6171KB) ( 17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分析珠江口盆地珠一油气区油气成藏规律和指导勘探实践,以珠一坳陷半地堑为成藏系统, 以构造演化为主线,着眼于成藏要素组合,建立半地堑级的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半地堑不同构造带烃源岩条件、油气 输导条件、储盖组合条件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半地堑成藏系统油气成藏模式可分为缓坡带油气成藏组 合模式、陡坡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洼陷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和凸起带油气成藏组合模式共4 大类型。断陷湖盆地质 结构、地层产状和流体势确立了油气运移主方向及油气分布格局。从油气资源分配角度考虑,研究区半地堑可分为缓 坡优势型半地堑、陡坡优势型半地堑和近平衡型半地堑共3 种结构类型,不同类型半地堑成藏系统油气分布格局明显 不同。
    李婷婷,朱如凯,白?斌,王崇孝,李铁峰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细粒沉积岩纹层特征及研究意义
    2015, 20(1):  38-47.  摘要 ( 759 )   HTML   PDF (6269KB) ( 17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半深湖亚相细粒沉积岩主要由厚层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组成,纹层结构十 分发育。通过光学显微镜、阴极发光仪、荧光分析仪观察纹层的颜色、形态、分布,以及矿物成分;利用场发射扫描 电镜观察纹层中储集空间类型、大小、形态及分布;借助氮气吸附方法及纳米CT 方法,分析各类纹层中的孔喉结构 特征。纹层主要有碳酸盐纹层( 白云石为主)、硅质纹层( 长石、石英为主)、黏土纹层及有机质纹层4 种类型,厚度 一般为0.03~0.5mm。碳酸盐纹层与硅质纹层中微裂缝发育,多充填有机质,硅质纹层中矿物颗粒相对较粗,纹层 多变形或错断;黏土纹层色暗,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也被有机质充填,有机质富集程度高;有机质纹层呈连续、断 续或零散分布状态,为重要的烃源岩,在其边缘及内部可见少量微裂缝。自半深湖亚相向边缘的扇三角洲亚相,纹层 组合由碳酸盐组分为主的二元纹层组合渐变为以硅质组分为主的二元纹层组合,纹层有变形,矿物颗粒粒度变粗。纹 层的形成与气候、水体性质、陆源碎屑注入量及生物作用有关,根据纹层类型、形态及厚度可以推断古沉积环境及纹 层形成机制。纹层组合常构成不同的源储共生关系,碳酸盐纹层与硅质纹层储集能力相对较好,黏土纹层与有机质纹 层相伴生,生烃潜力好。
    鄢继华,蒲秀刚,周立宏,陈世悦,韩文中
    基于X射线衍射数据的细粒沉积岩岩石定名方法与应用
    2015, 20(1):  48-54.  摘要 ( 818 )   HTML   PDF (3319KB) ( 16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科学的岩石分类方案是细粒沉积岩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沧东凹陷官× 井孔二段细粒沉积岩岩石 矿物组分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基于X 射线衍射数据的细粒沉积岩岩石分类方案。该方案为三端元、四组分划分体系, 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和长英质矿物为3 个端元,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细粒长英沉积岩类、碳酸盐岩类、黏土岩类、 细粒混和沉积岩类等4 大类、12 种岩石类型,同时将特征矿物方沸石作为第四组分,依据其具体含量对岩石进行具 体定名。以此方案为分类基础,可统一细粒沉积岩岩石分类体系,促进细粒相区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与勘探开发工作。
    张 浩,甘仁忠,王国斌,曹志峰,赵彦青,吴保中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多因素流体识别技术及应用
    2015, 20(1):  55-62.  摘要 ( 769 )   HTML   PDF (3233KB) ( 12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聚类分析和交会图技术,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低孔低渗砂砾岩储层分为4 类,同时综合 分析录井、测井和试油资料,探索多学科联合的复杂储层多因素流体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核磁测井物性参数的储层 质量分类图版;创建了气测含油因子、测井含油因子计算模型;构建了玛湖凹陷流体识别方法,使录井、测井解释符 合率分别提高30.6% 和28.1%。通过储层改造效果分析,建立了基于测井杨氏模量判别标准,将玛湖凹陷储层划分 为易压裂与不易压裂两类;通过对最优裂缝动态缝长、加砂因子等参数分析,建立了储层改造达到最优效果压裂预测 模型,玛湖凹陷压裂见效率提高了32.7%。
    徐美娥,尹 伟,陈 冬,刘振峰,张云霞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反演预测
    2015, 20(1):  63-68.  摘要 ( 838 )   HTML   PDF (3467KB) ( 13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属于岩性油藏,主力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整体勘探开 发难度较大,有利砂体展布是制约红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关键。由于砂岩储层与周围泥岩盖层波阻抗差别小,常规波阻 抗反演很难预测储层分布。以红河油田主力油层长81 为例,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曲线重构了一条可以有 效区分砂岩和泥岩的岩性指示曲线,通过多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对长81 砂体进行了预测,获得了 良好的效果,为水平井的部署提供了有力依据。
    孔强夫,周灿灿,李潮流,胡法龙
    数字岩心电性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2015, 20(1):  69-77.  摘要 ( 874 )   HTML   PDF (2681KB) ( 25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致密砂岩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空间复杂导致岩石物理实验测量周期长,成本高,难以定量研 究微观参数对电阻率的影响,而以X 射线CT 扫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数字岩心岩石物理属性模拟技术则弥补了这种 不足。系统总结了基于数字岩心电性数值模拟格子波尔兹曼方法、基尔霍夫电路节点法、随机游走法以及有限元法的 优缺点,探讨了目前电性数值模拟研究存在的4 个主要问题:①缺乏模拟更多微观因素的方法模型;②分辨率与储层 非均质性之间的矛盾;③图像分割方法的局限性;④数字孔隙格架的多解性。指出了基于数字岩心电性模拟的4 个发 展方向:①精细三维孔隙网络模型的构建;②基于多阈值分割方法的图像处理;③电性模拟方法模型的优化;④基于 数字岩心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该研究有助于提高致密砂岩岩石电性数值模拟研究水平,为非常规储层勘探开发奠定 坚实的基础。
    王 亚,冯小英,秦 琛,王孟华,闫克霄,刘 慧,王成泉,张 浩,朱松鸟
    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在山西郑庄煤层含气性识别中的应用
    2015, 20(1):  78-83.  摘要 ( 737 )   HTML   PDF (3205KB) ( 12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反射信号是地下多种地质因素(地层岩性、物性、厚度及组合)共同作用的一个复合信号,基于传 统地震数据难以开展针对山西郑庄二叠系山西组3 号煤层可采煤层气含气性的准确识别。利用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 将常规地震数据道分解为不同频率子波的集合,结合研究区钻井资料含气段储层的频谱分析结果,确定优势频段进行 子波重构。利用重构后得到的地震记录与已钻井进行比对分析,该地区钻遇煤层具有明显的“高含气强振幅,低含气 弱振幅”特征,利用该特征不仅能有效地区分高含气井与干井,而且为后期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并取得了较 好的应用效果。
    饶 勇,杜向东,于 水,黄兴文,孙鹏超
    卡塔尔古生界碎屑岩层系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2015, 20(1):  84-94.  摘要 ( 793 )   HTML   PDF (7814KB) ( 7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拉伯板块构造—沉积演化为卡塔尔古生界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卡塔 尔在志留系底部发育一套优质的烃源岩(笔石热页岩),发育两套有利的碎屑岩储盖组合,储层以河流—三角洲相砂 岩为主,埋深普遍大于3600m,总体较为致密,以中—低孔、低渗为主,但在局部仍可能发育储层物性较好的“甜点”, 具备较好的产能特性。古生界圈闭类型主要有背斜、断背斜、地层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和与不整合相关的地层圈闭,具 有3 种油气成藏模式,以下生上储垂向断裂输导运聚成藏模式为主。海西构造挤压和盐流活动隆升作用对古生界的圈 闭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圈闭的主要形成时期为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于志留系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期,成藏条件匹 配关系优越。卡塔尔碎屑岩层系勘探具有优越的烃源岩物质基础、有利的储盖组合、有利的构造圈闭聚集区和优越的 油气成藏条件,且勘探程度极低,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主要的有利勘探潜力区为卡塔尔隆起的侧翼和东部的南 海湾盐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