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4年 第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6-15
    杜金虎,易士威,雷怀玉,王权,高伟中
    二连盆地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2004, 9(3):  1-6.  摘要 ( 159 )   HTML   PDF (1365KB) ( 5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具有形成岩性、地层油藏的良好条件。通过对油气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岩性、地层油藏主要沿地层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和断面分布;岩性、地层油藏既可以分布在低位体系域,也可以分布在高位体系域;既可以分布在高势区,也可以分布在低势区;在有利的沉积与储集相带内,可以形成富集油藏。因此在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很低的二连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探索新领域 共创新辉煌
    2004, 9(3):  3-3.  摘要 ( 58 )   HTML   PDF (1891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油田曾有过潜山高效勘探开发的辉煌.为中国石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不断加大,面对严峻的勘探形势.华北油田的勘探工作者们立足资源基础.转变勘探思路,创新地质认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大力推动岩性地层油藏勘探工作。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冀中、二连两个探区,接连发现了宝力格、木日格、留西三个5000万吨储量规模的大型岩性地层油藏以及多个千万吨级储量接替区带.开创了华北油田勘探工作的新局面。
    张以明,刘震,邹伟宏,肖伟,李先平,党虎强
    二连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分析
    2004, 9(3):  6-17.  摘要 ( 143 )   HTML   PDF (3668KB) ( 2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具有低地温、异常低压和单一温压系统的弱流体动力特征;盆地中的油气主要在较高孔渗的输导层、不整合和断裂系统中运移,很少有单一的输导方式形成的油气藏,更多的是其中几种组合成的复杂的立体输导网络即输导系统;在二连盆地中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以侧向运移为主,也有垂向运移和阶梯式复合运移,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非势控"特征。
    崔永谦,武耀辉,罗宁,杜维良,梁宏斌,张锐锋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技术
    2004, 9(3):  17-24,6.  摘要 ( 244 )   HTML   PDF (2605KB) ( 4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面临圈闭识别难度大、油藏形成条件预测难度大等技术难题。二连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的岩性、地层油藏勘探中,为解决上述难题,探索、实验和应用了大量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地震处理、高精度层位标定、三维可视化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储层反演、油气层综合评价等。应用实践表明,这些技术方法在油气藏圈闭预探、圈闭评价和油藏描述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同时,还探索、总结了较适用于不同阶段的隐蔽油藏勘探技术方法系列、研究线路和运用思路。
    孙平,张以明,冯兴凯,蔡军,邱毅,成捷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工程配套技术
    2004, 9(3):  25-32,6,7.  摘要 ( 121 )   HTML   PDF (3247KB) ( 2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来,针对华北油田逐年勘探领域和勘探对象由中浅埋深的构造圈闭向埋藏较深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转移的现状;为满足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需要,在完善应用成熟勘探工程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在勘探实践中初步形成了针对复杂地区中深层构造-岩性油藏勘探的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处理技术、深井小井眼钻井配套技术、低渗储层压裂配套技术等4项主导配套技术,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张以明,史原鹏,李林波,刘喜恒,茆利,吴俊海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岩性油藏勘探
    2004, 9(3):  33-39,7.  摘要 ( 156 )   HTML   PDF (2519KB) ( 5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巴音都兰凹陷典型的反转型凹陷,构造与有利储集相带不匹配,地震资料品质差等不利因素,通过对构造、层序、沉积、储层等多种控油因素综合地质分析认为,由于构造反转作用,在所形成的大型鼻状或反转背斜构造背景下,阿四段高位体系域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于构造的翼部,其前缘砂体夹于湖相暗色泥岩之间,在正向构造的中低部位易形成岩性圈闭。巴Ⅱ号、巴Ⅰ号和包楞构造等翼部为有利靶区,经过多期沉降、多期反转的构造演化,有利于多种类型岩性圈闭的形成,扇三角洲前缘相分流河道砂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油气富集。
    王元杰,钱铮,桂训庭,杨德相,肖杨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岩性油藏层序地层特征与勘探
    2004, 9(3):  40-45,7.  摘要 ( 114 )   HTML   PDF (2054KB) ( 5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为中生代断陷湖盆,断裂不发育,只是简单半地堑结构。按照层序划分的原则,识别出乌里雅斯太凹陷6个层序界面,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层序S1(阿尔善组)和层序S2(腾一下亚段)是凹陷主要含油层系,层序S1储油砂体主要为扇三角洲,表生成岩作用和后期溶蚀作用改善储集条件,油气主要受剥蚀面和成岩岩相带共同控制。层序S2储油砂体主要为受坡折带控制的湖底扇,并形成独立的储油单元。
    降栓奇,司继伟,赵安军,吴健平,申军山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岩性油藏勘探
    2004, 9(3):  46-53,7.  摘要 ( 209 )   HTML   PDF (2417KB) ( 6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几年来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在不同类型凹陷中连续获得重大突破,吉尔嘎朗图凹陷是老油区下洼开展岩性油藏勘探成功的典范。文中简要介绍了该凹陷岩性油藏勘探、研究思路和突破历程。在层序地层学、坡折带发育特征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形成岩性油藏的圈闭类型和油气富集特征。采用JASON、ISIS等储层反演软件精细预测、落实各种类型的圈闭,通过勘探实践发现了一个优质储量区块,进一步明确了该凹陷今后的勘探方向。
    张久强,吕亚辉,李林波,秦凤启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赛中洼槽岩性油藏勘探
    2004, 9(3):  54-57,7,8.  摘要 ( 84 )   HTML   PDF (1571KB) ( 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赛汉塔拉凹陷是典型的单断断槽式凹陷,在构造油藏勘探步入低谷的情况下,提出转变勘探思路"下洼寻找岩性油藏"的大胆设想,通过重新处理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进行层序划分和体系域研究、精细地震资料解释和精细储层地震反演等技术攻关,选准有利目标取得成功;其洼槽带的油气成藏条件仍然受控于构造背景、油气资源和沉积砂体分布;其岩性油藏主要分布于洼槽带具有构造背景的部位;油藏类型以岩性上倾尖灭油藏和透镜体岩性油藏为主。
    金凤鸣,张锐锋,杨彩虹,田建章,曹兰柱,韩春元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岩性油藏勘探
    2004, 9(3):  58-61,8.  摘要 ( 159 )   HTML   PDF (1204KB)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王庄岩性油藏是华北油田近年来隐蔽油藏成功勘探的一个典型范例。通过分析发现大王庄东断层下降盘根部负向构造区具有形成带状砂岩岩性油藏的条件,进一步采用"老井复查寻找砂体含油线索、多种储层预测方法综合运用、滚动式的研究与钻探的勘探技术方法",取得了岩性隐蔽型油藏勘探的重大突破。
    金凤鸣,张锐锋,田建章,王文军,高伟中,闫保义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西沙三段岩性油藏勘探思路
    2004, 9(3):  62-66,8.  摘要 ( 51 )   HTML   PDF (2016KB) ( 2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已勘探多年的留西地区,遵循新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即"构造研究找背景、层序划分建(地层对比)格架、微相研究定(砂体)类型、成岩分析划(经济)界线、储层预测描砂体、综合分析建(成藏)模式、圈闭优选标井位、滚动研究扩成果",开展Es3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岩性油藏勘探取得了重要突破,控制、预测两级石油地质储量达5000×104t。
    边军,孙平,韦良元,王响,张彦民,张锐锋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项目精细管理
    2004, 9(3):  67-74,8.  摘要 ( 149 )   HTML   PDF (1940KB) ( 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特点,几年来华北油田在勘探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做法。一是针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工作的需要,组成多学科联合攻关进行隐蔽圈闭研究,着重解决制约圈闭研究多方面的关键问题,提高了研究工作质量。二是坚持科学的勘探程序,加快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突破。三是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思路指导前期研究和固闭井位的落实,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井位管理的"三、三"制原则,提高井位决策水平,保障了井位质量。四是强化了以地震勘探为主导技术,深化开展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并实施"滚动式"勘探,深化精细勘探实施管理,自2000年到2003年连续四年在冀中、二连两个探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勘探效益稳步提高,为华北油田的"持续、有效、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