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2-15
    吴晓智,齐雪峰,唐勇,李伯华
    东西准噶尔火山岩成因类型与油气勘探方向
    2009, 14(1):  9-17,6.  摘要 ( 266 )   HTML   PDF (3161KB) ( 20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西准噶尔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火山岩已成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接替层系。勘探实践证实,石炭系—下二叠统火山岩油气成藏多遵循"源控论";区域构造演化是通过控制石炭系生烃凹陷发育、烃源岩展布,进而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西准噶尔石炭系火山岩为一套海陆交互的中基性火山岩组合,具汇聚岛弧过渡壳火山岩的特点。东准噶尔石炭系火山岩为一套基性、中酸性岩石组合,具早期岛弧挤压、晚期板内伸展环境特征。二叠系火山岩均为碰撞期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石炭纪生烃凹陷与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准噶尔克拉美丽岛弧带前后缘,形成自生自储;二叠纪生烃凹陷与烃源岩主要发育于西北缘断裂带、东缘三塘湖弧后伸展盆地,分割性强,形成多套自生自储生储盖组合。围绕有效生烃灶继承性构造发育带—西准噶尔西北缘断裂带(克—百断裂带、红—车断裂带)、东准噶尔克拉美丽造山带(库普—三塘湖盆地、北三台凸起—吉木萨尔凹陷、大井—石钱滩地区)、北准噶尔(覆盖区)陆东—五彩湾地区与莫北凸起,是石炭—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勘探方向及重要领域。
    姚泾利,黄建松,郑琳,李泽敏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气藏分布规律
    2009, 14(1):  10-16,2.  摘要 ( 402 )   HTML   PDF (2345KB) ( 13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气源岩成烃史、古构造演化特征及天然气成藏组合、成藏期次及气藏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因气源岩有机质埋藏热演化程度与盆地中南部存在差异,并且受多期构造抬升影响,天然气运聚成藏经历了早、晚两期。其中早期成藏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具有高温高压下的近源成藏的特点;晚期随着构造活动的加剧及区域封盖层异常压力的散失,天然气向上运聚,形成穿越式成藏组合。因此,根据气藏温压特征及形成过程,将该区天然气成藏模式概括为高温高压、高温低压及温压调整定型3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为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沈安江,吴海波,孙辉,郭会坤,罗宪婴
    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油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
    2009, 14(1):  17-23,59,1,2.  摘要 ( 416 )   HTML   PDF (2505KB) ( 14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松辽盆地肇源—太平川地区扶余油层构造特征和发育史分析、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分析,识别出了层状背斜、断块、断鼻、构造—断层、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构造和岩性—断层等8种油藏类型,指出油气成藏受油源条件、有效储层、油气运移动力、油气运移通道、有效圈闭、生储盖组合和后期保存条件等7个因素控制。并归纳出5种成藏模式,即构造隆起带持续多期多向成藏模式、近源近凹顶生下储式成藏模式、深大断裂构造的多源成藏模式、斜坡带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及负向油气成藏模式。通过分析认为,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是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
    王英南,郗玉清
    松辽盆地兴城地区营一段火山岩岩性、岩相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2009, 14(1):  24-29,1.  摘要 ( 423 )   HTML   PDF (1850KB) ( 13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应用岩心观察,在普通、铸体薄片镜下鉴定,以及岩石化学分析及高速压汞等的多种手段,对松辽盆地兴城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岩石类型、岩相、孔隙、裂缝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从成岩作用、岩性、岩相等角度分析了储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火山岩划分为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两大类,其中石泡流纹岩、球粒流纹岩及熔结凝灰岩为有利储层。岩相划分为5相16亚相,其中喷溢相上部亚相和顶部亚相、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为有利储集相带,提出了研究区火山岩岩相模式和岩相演化规律。
    肖焕钦,孙锡年,汤冬梅,田美荣
    济阳坳陷拗陷期构造带划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2009, 14(1):  30-34,1.  摘要 ( 294 )   HTML   PDF (2046KB) ( 10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济阳坳陷新近纪的构造活动、地质特征、沉积充填方式及与古近纪构造地质特征的对比分析等方面入手,首次对新近系构造单元进行划分和命名,共划分为坳缘超覆带、浅凹带、缓坡带和披覆构造带4个构造带,总结了各个构造带的构造组合样式,并从研究新构造运动与晚期成藏的关系、指导不同构造带油气勘探等方面阐述了其石油地质意义。
    佟江,夏国朝,李晓良,吴义飞
    复杂断块滚动勘探思路研究与探讨
    2009, 14(1):  35-37,1.  摘要 ( 317 )   HTML   PDF (1105KB) ( 7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复杂断块油藏勘探开发程度高、含油层系多和滚动开发工作难度日益加大等情况,提出了从平面和剖面两个方向上开展精细滚动研究工作,并对平面上开展的3个分析、5个评价以及在纵向上搞好油层复查、扩大储量规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方法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渤海湾地区复杂断块的精细滚动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文熙,梁春燕,杨文斌,李全胜,文一华,朱美勤,苟第章
    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技术研究
    2009, 14(1):  53-55,1.  摘要 ( 348 )   HTML   PDF (1413KB) ( 11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校正始终是陆上地震勘探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静校正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震资料处理的质量。在我国西部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震勘探中的静校正问题尤其突出,地表一致性假设和地震勘探的水平层状模型假设都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在这种情况下再按照地表一致性校正,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提出采用浮动基准面静校正、波场延拓表层模型静校正、平滑静校正等几种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郭翔,林明强,胡正涛,陈华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萄沟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及效果分析
    2009, 14(1):  56-59,1.  摘要 ( 344 )   HTML   PDF (1136KB) ( 10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萄沟地区受后期构造活动掀斜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岩性油气藏的构造背景。葡萄沟地区中侏罗统主要目的层砂、泥岩纵向上薄互层分布及横向上相变急剧的展布格局,砂、泥岩波阻抗分异能力差等因素,使该区岩性圈闭预测十分困难。在油气勘探的过程中,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微相研究为基础,采用岩性测井曲线重构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子波吸收分析、平点等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并评价了岩性圈闭及油气藏的发育条件。经近几年的勘探技术攻关,发现了葡萄沟地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富集带。
    石广仁
    数据挖掘在石油勘探数据库中的应用前景
    2009, 14(1):  60-64,1.  摘要 ( 493 )   HTML   PDF (1662KB) ( 15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世界现状分析,指出数据挖掘(Data Mining,以下简称DM)在石油勘探数据库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简述了数据库DM技术的结构、功能、算法及关键技术。以一个测井解释实例具体介绍DM的操作过程、技术方法及应用效果,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实用性。实例中,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实现数据降维;分别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两个挖掘算法,进行知识发现。基于国内大批石油勘探数据库(包括数据银行、数据仓库等)的陆续建成,认为DM技术的研发已提到议事日程,必将成为石油地质研究和勘探决策的有力手段。
    谢寅符,赵明章,杨福忠,魏春光
    拉丁美洲主要沉积盆地类型及典型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2009, 14(1):  65-73,1.  摘要 ( 510 )   HTML   PDF (3687KB) ( 23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丁美洲的沉积盆地分成弧前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内克拉通盆地等类型。以马拉农盆地和坎波斯盆地为例,阐述拉丁美洲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前陆盆地和被动边缘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马拉农盆地上白垩统的Chonta组和三叠系—侏罗系Pucara群的烃源岩,Chonta组和Vivian组储层,以及Chonta组和古近系Cachiyacu组的泥岩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下白垩统Cushabtay组高孔、高渗砂岩和活动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坎波斯盆地强烈的盐运动在油气运移和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白垩统LagoaFeia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由盐运动形成的盐窗进入上覆浊积岩储层,再经过断层和不整合面的沟通,最终在与盐运动有关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中聚集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