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朝华, 肖坤叶, 张桂林, 肖高杰, 杜业波. 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3): 90-98. |
[2] |
方杰, 吴小洲, 王居峰. 黄骅坳陷下古生界深潜山油气聚集条件及成藏因素分析[J]. 中国石油勘探, 2013, 18(4): 11-18. |
[3] |
杨庆道, 王伟锋, 吴思卫, 李继白, 刘传山, 潘博.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J]. 中国石油勘探, 2011, 16(4): 29-36,3,4. |
[4] |
张海军, 曹强, 孙建峰. 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研究——以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为例[J]. 中国石油勘探, 2008, 13(5): 21-25,80. |
[5] |
曹强, 叶加仁, 王巍.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及进展[J].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12(6): 41-46,76,77. |
[6] |
张以明, 刘震, 邹伟宏, 肖伟, 李先平, 党虎强. 二连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分析[J]. 中国石油勘探, 2004, 9(3): 6-17. |
[7] |
. "苏丹Muglad盆地1/2/4区高效勘探的技术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J]. , 2004, 9(1): 7-7. |
[8] |
李本才, 刘鸿友, 杜怀旭, 纪洪永, 孙凯, 张五一. 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J]. 中国石油勘探, 2003, 8(3): 46-52,6. |
[9] |
陈波,田东恩,李西爱. 渤海湾盆地低凸起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J]. , 2000, 5(4): 56-60. |
[10] |
. 动态[J]. , 1999, 4(1): 11-17,26,32,55,68. |
[11] |
胡秋平. 未来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J]. , 1998, 3(4): 31-31. |
[12] |
陈波,何贞铭,李晓光,李虹. 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带油气聚集规律[J]. , 1998, 3(4): 32-36,6,7. |
[13] |
唐音. 依据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油气聚集与断裂带关系[J]. , 1998, 3(4): 36-36. |
[14] |
刘银河,金之钧,张一伟. 从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J]. , 1998, 3(4): 55-58,8. |
[15] |
李大伟,李明诚. 石油生运聚模拟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J]. , 1997, 2(3): 25-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