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15
    付金华, 李士祥, 刘显阳, 杨时雨, 罗安湘, 惠潇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大油田多层系复合成藏机理及勘探意义
    2013, 18(5):  1-9.  摘要 ( 502 )   HTML   PDF (3175KB) ( 10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姬塬地区侏罗系直罗组、延安组、富县组和三叠系延长组均已发现了油藏,发现了储量规模超10×108t级的姬塬大油田。姬塬地区发生了多期湖平面的上升和下降的过程,湖平面的变化形成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滨浅湖砂质滩坝等多种类型的砂体。姬塬地区烃源岩厚度大,具有强大的生排烃能力,生烃增压产生的过剩压力为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生成的油气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沿着裂缝型、裂缝—砂体型、裂缝—不整合面型、裂缝—砂体—不整合面型和砂体型等多种输导体系运移成藏,形成了多层系复合成藏的含油局面。储层致密与油气成藏基本同步进行,具有边成藏边致密的特征。研究认为姬塬地区具有"生烃增压、双向主动排烃、近源运聚、多种输导、差异聚集"的成藏特征,姬塬大油田的发现得益于地质理论的创新、勘探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的勘探实践。
    易立
    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断源储盖组合样式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2013, 18(5):  10-14.  摘要 ( 465 )   HTML   PDF (1542KB) ( 9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前陆冲断带天然气成藏的诸多控制因素中,断裂的发育决定着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盖层的封闭性,以断层发育为核心的断源储盖的空间组合样式决定了油气的输导能力、圈闭的封闭性和充满度,从而最终控制了天然气的成藏。根据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不同地区的构造特点、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不同,解剖已知油气藏的成藏特征,构建了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断源储盖组合样式,并阐述了4种不同断源储盖组合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其中,克深型断源储盖组合为最佳,向下既沟通侏罗系气源,向上又未断开库姆格列姆膏盐岩盖层,既是天然气运聚的良好通道,又未破坏盖层的封闭性,从而造成天然气的连片分布。克拉苏型由于断层不仅断开了巴什基奇克储层,而且还断开了膏盐岩盖层,因此圈闭的侧向封堵性是其成藏的关键。大宛齐型是盐上成藏,穿盐断层的输导以及盐上圈闭的有效性是其成藏的关键。依其克里克型则是自生自储,其成藏的关键是上倾控圈断层是否封闭以及断层两盘的岩性对接关系。
    陈宗清
    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5次地壳运动与油气勘探
    2013, 18(5):  15-23.  摘要 ( 512 )   HTML   PDF (2335KB) ( 13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曾发生澄江、桐湾、云贵、冶里及加里东等5次地壳运动,其动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和欧亚板块的向东漂移,并与青藏板块相碰撞,使青藏板块迅急向东,在盆地西部龙门山一带的薄弱地带发生断裂,致使青藏板块向东逆覆于扬子地台板块之上,相继四川盆地形成。5次地壳运动使龙门山大断裂带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使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储层也逐渐东移,勘探范围也逐渐变小。经勘探证实,共形成了雅安—龙女寺、泸州和天井山3个古隆起,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特别是雅安—龙女寺古隆起区,不但规模大,各时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局部构造多,且其西北翼遭受剥蚀的程度较深,经大气淡水长期淋溶,各储层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古岩溶缝、洞,当其彼此纵横向相互交切后便可形成一个庞大的缝、洞网络空间,对油气聚集成藏十分有利。泸州古隆起和天井山古隆起上,也有较多局部构造可供钻探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
    汪恩华, 赵邦六, 王喜双, 黄永平
    中国石油可控震源高效地震采集技术应用与展望
    2013, 18(5):  24-34.  摘要 ( 633 )   HTML   PDF (4141KB) ( 19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讨论了目前国内外成熟的交替扫描激发、滑动扫描激发、滑动扫描同步激发和独立同步扫描激发这4种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方法以及国外应用进展,深入分析了我国陆上可控震源常规采集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上地震采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难点,从采集效率、采集成本、地震资料效果等方面对已经实施的交替扫描、滑动扫描等高效采集技术应用进行了剖析,对今后我国陆上不同地表、不同地下地质条件区域如何应用高效采集技术进行了展望。
    刘行军, 谢刚, 吴建华, 龚爱华, 李兴文
    电成像测井在苏里格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2013, 18(5):  35-44.  摘要 ( 511 )   HTML   PDF (5763KB) ( 11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产、低丰度大型岩性圈闭气藏,其主力含气层为盒8段、山1段。利用电成像测井资料,在盒8段、山1段识别出了交错层理中—粗砂岩、交错层理含砾中—粗砂岩、平行层理砂岩、块状砾岩、递变层理砂砾岩、块状层理砂岩、微裂缝砂岩7种岩相,识别出了主力层的裂缝,并探讨了主力含气层段裂缝与产气量的关系,总结了裂缝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控制单井产气量的主要因素是储层本身物性、岩性、含气性和厚度,裂缝对产气量的作用有限。在岩相分析基础上,对盒8段古水流、沉积相进行了分析,认为盒8上段主要发育低弯度曲流河沉积相,盒8下段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相,这对于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余朝华, 肖坤叶, 肖高杰, 张桂林, 袁志云, 胡瑛, 杜业波
    乍得Bongor反转裂谷盆地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及勘探启示
    2013, 18(5):  45-53.  摘要 ( 530 )   HTML   PDF (3205KB) ( 1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法、镜质组反射率(Ro)法和地层对比法对Bongor盆地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恢复结果表明Bongor盆地中生界的剥蚀厚度在1000~2000m之间,呈现出南北大、中间小的特征。快速而剧烈的抬升剥蚀使得该盆地下成藏组合P组砂体的储集能力得以保存;反转期的挤压应力导致了盆地地层的褶皱变形,形成了一系列断背斜、断鼻构造,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反转引起的断层活化为Bongor盆地中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
    贾小乐, 何登发, 童晓光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2013, 18(5):  54-67.  摘要 ( 806 )   HTML   PDF (4223KB) ( 20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别规律。研究表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油气源主要为下志留统Gahkum组、下白垩统Garau组和中白垩统Kazhdumi组及古新统—始新统Pabdeh组,主要储集于渐新统—下中新统Asmari组石灰岩、中白垩统阿尔布阶—土伦阶Bangestan群石灰岩、三叠系Dashtak组和Kangan组石灰岩及二叠系Dalan组石灰岩中,受中新统Gachsaran组蒸发岩系及上白垩统Gurpi组泥岩等封盖,在褶皱背斜圈闭中聚集成藏。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在1960—1979年间有较大发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和新生界,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多数埋深小于3km,储量小于1×1010bbl。影响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盆前的演化历史,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热演化和展布,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新近纪的造山运动和褶皱作用形成的有利油气聚集的褶皱背斜圈闭和有利油气垂向运移的裂缝通道。这些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区域和聚集层位。
    刘均荣,于伟强,李荣强
    油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探讨
    2013, 18(5):  68-73.  摘要 ( 388 )   HTML   PDF (1465KB) ( 15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能源供需紧张、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油田地热资源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在对油田地热资源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与地热联产的几种可能模式;结合现有的中低温发电技术,分析了利用油田中低温地热资源发电的可行性;最后,针对地压型地热资源的特点,对地压型地热水驱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利用油气田现有的基础设施、生产技术、开发经验和储层数据,通过油气生产与地热开采的"双赢"合作,可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张金华, 魏伟, 魏兴华, 王媛媛, 李小龙
    我国主要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探讨
    2013, 18(5):  74-78.  摘要 ( 502 )   HTML   PDF (1270KB) ( 1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度、气源和水源等基本成藏要素着手,探索我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及可能的成藏模式。主要分析了羌塘盆地、祁连山地区以及漠河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温度条件,并进一步总结了其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其中,祁连山木里地区构造、气源和温度等条件相对较好,是目前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的有利区域。对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石油地质条件及构造演化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表明,断裂的发育控制了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藏的形成,下部烃源岩生成的烃类气体在断层的作用下再次运移到水合物稳定带成藏;常规气藏经后期的构造抬升到水合物稳定带也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2013, 18(5):  79-79.  摘要 ( 573 )   HTML   PDF (150KB) ( 3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勘探》(原《勘探家》)(双月刊),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刊登内容:油气勘探战略、石油地质理论进展、新的勘探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油气勘探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实例分析、跨国油气勘探、油气勘探某一问题的见解与争鸣等,欢迎油气勘探领域的管理决策领导、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1.稿件要求(1)稿件内容应包括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含通讯地址)、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第一作者简介(放在首页地脚处,包括姓名、性别、学历,何年毕业于何院校、现从事何种工作等)、正文、参
    欢迎订阅《中国石油勘探》
    2013, 18(5):  80-80.  摘要 ( 217 )   HTML   PDF (460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勘探》创刊于1996年,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为技术指导、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目前己经被《美国石油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1家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被全球3。余个国家(地区)或权威机构参考引用国内刊号:CN 11-5215汀E,国际刊号:ISSN 1672一7703_.《中国石油勘探》及时重点报道中国油气勘探的战略方针、石油地质理论的进展、勘探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