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15
    李先平, 李小冬, 田建章, 芦丽菲, 陈令, 陈玉婷, 李春荣
    廊固凹陷岩性地层领域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2013, 18(6):  1-6.  摘要 ( 487 )   HTML   PDF (7893KB) ( 1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廊固凹陷是冀中坳陷富油气凹陷之一,勘探程度较高,近年开展高勘探程度区的“二次勘探”,已在构 造勘探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以三维连片地震资料为基础,立足凹陷丰富的剩余油气资源量,开展整体地质研究,认为 岩性地层勘探领域是下一步寻找整装规模储量的现实方向。凹陷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反转,早期沉积下倾尖 灭的砂体改造为上倾尖灭,提供了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构造背景;发育有东、北、西三方向物源,三角洲前缘、扇三 角洲前缘、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砂体较为发育;存在断面、不整合面、砂体等油气输导体系;凹陷陡坡带、洼槽带和缓 坡带发育有多种类型岩性地层圈闭,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优选了断层欠发育、构造背景简单的环桐南洼槽带翼部、 大兴砾岩体以及河西务西部带,落实有利目标多个,是下一步勘探重点
    杜维良, 高园, 耿海燕, 胡宏伟, 仇燕, 金芳, 陈源裕, 符康
    饶阳凹陷中部东营组—沙—上亚段河道砂体成藏模式及圈闭识别
    2013, 18(6):  7-12.  摘要 ( 449 )   HTML   PDF (6304KB) ( 9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饶阳凹陷中部油气资源丰富,环主生油洼槽发育断裂背斜构造,东营组—沙一上亚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 层系。东营组—沙一上亚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的河道砂体,其成藏特点主要表现为油源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河道砂 体控制圈闭形成及油气富集;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共生互补,断裂背斜构造高部位以构造油藏为主,翼部以岩性油藏 为主,翼部岩性油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分析断层与河道砂体的配置关系,该区主要有 3 种成藏模式,即河道 砂体侧向尖灭成藏模式、断层负地貌河道砂体上倾尖灭成藏模式、低幅度背斜形态透镜状孤立砂体成藏模式。近两年, 通过构造、沉积、储层等精细研究,刻画河道砂体展布,在大王庄—肃宁构造翼部落实了一批岩性圈闭,提供钻探的 饶 10x、宁 75 等目标均已成功,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成效,展现了饶阳凹陷中部整体含油连片的良好态势。
    张久强, 张娥, 梁官忠, 牛素莉, 李彦国, 付亮亮, 彭曙光, 申军山
    二连盆地阿尔凹陷快速评价成效与启示
    2013, 18(6):  13-17.  摘要 ( 418 )   HTML   PDF (7289KB) ( 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尔凹陷是二连盆地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小型含油凹陷,成藏条件相对复杂。在科学论证阿尔凹陷快 速评价适用性基础上,在只有 4 口探井的前提下,油藏评价工作早期介入。分析认为阿尔凹陷油藏评价的制约因素包 括地质资料少、储层横向变化大、油藏控制因素复杂等,提出了快速探明储量,快速高效建产的总体思路,采取科学 论证、优化部署、深化地质综合研究等做法,应用地震特征识别、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预测砂体边界,反复构建构造— 岩性油藏成藏模式,经过滚动扩块评价、下洼探索评价、逐步滚动扩边评价等快速评价具体实施,在不到 3 年的时间 内,整装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3436.27×10 4 t,整体建成近 40×10 4 t 的年生产能力。
    刘淑贞, 李晓燕, 赵铁东, 梁秋娟, 田思思, 时健民, 谢建荣, 王鑫
    饶阳凹陷马西洼槽沙三段岩性油藏勘探实践
    2013, 18(6):  18-24.  摘要 ( 582 )   HTML   PDF (11148KB) ( 2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西洼槽是饶阳凹陷油气最富集的生油洼槽之一,剩余资源量丰富。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程度低、 潜力大且具备形成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的沙三段,成为下步勘探的重要层系。但沙三段沉积时期沉积特征复杂,勘探难 度较大。重新分析成藏条件,通过构造背景研究,寻找有利岩性勘探区带;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确定有利岩性勘探 层系;沉积相综合分析,构建多种岩性成藏模式;利用全三维解释技术进行精细解释,识别岩性圈闭;评价优选勘探 目标实施钻探。在马西洼槽的西部斜坡带及东部断阶带构建岩性圈闭,设计钻探的西 61x 井、西 64x 井、马 98 井均 获成功,2012 年马西地区上交控制石油储量 2696×10 4 t。勘探实践表明,富油洼槽中深层是岩性油藏勘探的有 利方向。
    马红岩, 闫宝义, 于培峰, 刘立新, 邵彦蕊, 龚红燕, 聂志昆, 李三良
    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中部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
    2013, 18(6):  25-33.  摘要 ( 494 )   HTML   PDF (12076KB) ( 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中部是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的有利发育区,以生物灰岩、鲕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 目前多口井在该层系获工业油流或见良好油气显示,展示了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的勘探潜力。近两年通过井震结合、 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解释、单井相及多井相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进行了 深入研究,明确了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的平面展布规律及有利含油相带。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具有中孔、中 渗特征,油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和岩性地层为主,成藏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控制。高阳地区位 于滨浅湖区,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分布最厚,主要发育生物灰岩和鲕状灰岩;西柳地区位于半深湖区,主要发育白云 质灰岩,储层物性最好。优选这两个区带,为蠡县斜坡中段碳酸盐岩重点勘探区带。
    王旭峰, 靳国庆, 韩红涛, 周从安, 李慧琳, 王爱丽, 马玉芝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成藏条件研究及勘探方向优选
    2013, 18(6):  34-39.  摘要 ( 466 )   HTML   PDF (7444KB) ( 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潜山内幕勘探程度较低,以全凹陷高精度叠前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文安斜坡 潜山内幕系统开展构造特征、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研究认为斜坡带潜山内幕地层西侧对接洼槽区沙四段—孔店组烃源 岩,供油窗口大,油气沿不整合面、断层向潜山内幕灌注,可以在斜坡带背斜、断鼻、断块等潜山内幕圈闭中富集, 故在该区构建了文安斜坡“新生古储古堵古盖潜山内幕层状成藏模式”和“新生古储古盖潜山内幕背斜层状成藏模式”, 综合评价认为斜坡南段发育的背斜、断鼻、断块圈闭形态较好,埋深较浅,紧邻霸县、 州生油洼槽,双洼供油,是 下步勘探有利方向。
    王素卿, 赵璇, 张传宝, 严敏, 窦连斌, 韩建彦, 焦素丽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构造带精细油藏再评价与实践
    2013, 18(6):  40-45.  摘要 ( 480 )   HTML   PDF (8603KB) ( 2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南背斜为冀中坳陷深县凹陷主要含油构造,油藏具有“小、碎、贫、散”的特点。在分析勘探开发制 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认识、精细评价和整体部署”的精细油藏再评价思路。通过开展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连 片处理、井震结合油组划分对比、多手段精细构造解释、精细砂体展布分析、精细老井复查等研究,发现有利钻探目 标。重新认识深南背斜油藏特征,认为该区储集砂体发育适中,具有满构造含油特点,尤其在背斜翼部,可以形成牙 刷状油藏模式,该模式具有含油层系多、累计厚度大、产量高的特征。断层侧向封堵是油藏主控因素,主要取决于岩 性配置和演化过程,继承性断层的演化过程有利于产生泥岩涂抹,因此侧向封堵性好。根据该区油藏特点,实施多靶 点斜井钻探是提高勘探成效的有效方式,通过实施取得良好钻探成效。
    冯广业, 辛玮江, 徐玉平, 王四成, 李名, 王霁霞, 袁炳芳
    冀中坳陷晋县凹陷南部古近系沙四段一孔店组层序地层研究及油气勘探方向
    2013, 18(6):  46-50.  摘要 ( 306 )   HTML   PDF (5729KB) ( 7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钻井、测井、分析化验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晋县凹陷南部古近系沙四段— 孔店组地层开展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凹陷内不同位置的沉积模式,并对沉积相带展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 析,明确了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研究表明,晋县凹陷南部沙四段—孔三段为一个二级层序,其间可划分为 3 个 三级层序、8 个四级层序;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冲积平原 5 种沉积相类型;形成岩性类 和构造—岩性类 2 个油气富集区,是下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余小林, 杨会丽, 祖志勇, 吕德胜, 李秀英, 张玲彦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勘探实践及勘探方向
    2013, 18(6):  51-55.  摘要 ( 611 )   HTML   PDF (7380KB) ( 1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尔嘎朗图凹陷为二连盆地一个富油凹陷,历经 3 轮勘探相继发现稠油油藏、常规构造油藏及构造—岩 性油藏,展示该凹陷构造油藏与岩性油藏并存、稠油油藏和常规稀油油藏成带的特点,但油藏类型多样,油气富集规 律复杂。通过从构造油藏勘探转向岩性油藏、从斜坡向洼槽转变、从浅层向深层持续勘探等思路转变,实现了富油凹 陷的持续发现,并总结了取得成功的启示,指出只有不断地转变思路、深化认识,才能不断取得新发现、大发现。该 凹陷仍有 5000×10 4 t 剩余资源可供探索,通过解剖已知油藏、分析油气赋存规律,认为斜坡带宝饶构造两翼是构造 油藏继续扩大规模的重要方向,洼槽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致密油领域是发现规模油藏的重要接替领域。
    李秀英, 肖阳, 杨全凤, 刘兰英, 吴忠, 余小林, 冯小英, 赵智鹏
    二连盆地阿南洼槽岩性油藏及致密油勘探潜力
    2013, 18(6):  56-61.  摘要 ( 650 )   HTML   PDF (9128KB) ( 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已有 30 多年的勘探历史,构造勘探程度高,岩性油藏勘探程度低。通过对阿南洼槽 构造特征、油源条件、层序地层、沉积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成藏模式等综合地质研究,目的是寻求阿南 洼槽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研究结果表明:阿南洼槽构造演化形成多种类型地质结构;优质烃源岩发育于腾一下亚段 和阿四段;阿三段、阿四段及腾一中、下亚段层序地层的分布具有不同的规律;发育阿三段、阿四段常规储层和腾一 下亚段非常规储层;不同构造单元形成不同类型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模式。分析认为,阿四段和腾一下亚段是阿南洼槽 岩性油藏和致密油潜力勘探层系;阿南背斜、吉和鼻状构造、哈南基底升降背斜等大型构造翼部是岩性油藏勘探有利 区;洼槽区腾一下亚段是致密油藏勘探有利方向。
    王鑫, 李玲, 余雁, 卢永合, 屈伟玉, 王雪萍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古地貌恢复及构造发育史研究
    2013, 18(6):  62-68.  摘要 ( 445 )   HTML   PDF (12341KB) ( 1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古地貌恢复原型盆地,对早期古构造、古环境、古水流等盆地特征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可为下步油 气勘探奠定良好基础。以乌兰花凹陷为例,对二连盆地中生代残留型凹陷的构造特征开展分析,将地球物理法、残余 厚度法、层序地层学法等多种古地貌恢复方法相互结合,并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载体,较真实地反映出凹陷的构造发 育史特点。古地貌恢复表明,乌兰花凹陷在早白垩世阿尔善组沉积时期,初具雏形;腾格尔组沉积时期为断陷扩张期; 赛汉塔拉组沉积时期湖盆萎缩并且构造反转,整体呈现出早盛晚剥的特点
    王彦仓, 秦凤启, 杜维良, 王孟华, 王亚, 郝军, 杜宪英, 张玲彦
    地震属性优选、融合探讨
    2013, 18(6):  69-73.  摘要 ( 585 )   HTML   PDF (7762KB) ( 1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勘探评价中,地震属性作为主要的储层预测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震属性自身的局限性、 多解性,使得属性优选、多属性合理组合等方面难度较大,降低了预测的准确性。就上述问题,本文从地震属性的地 球物理含义及所赋予的地质意义出发,重点开展了基本地震属性优先选择、古地貌背景约束下地震属性选取等四种方 法的研究及应用效果的分析,有效地增强了地震属性预测的针对性,提高了预测能力和精度,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
    陈蓉, 王亚, 吕亚辉, 庞爱兴, 王薇, 齐秋红, 马春英
    精细储层预测技术在兴9砾岩体储量复算中的应用
    2013, 18(6):  74-79.  摘要 ( 359 )   HTML   PDF (8078KB) ( 3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 9 砾岩体位于廊固凹陷西部大兴断层下降盘中北部,具有近物源、窄相带及相变快的沉积特征,出油 气层位为沙三下亚段块状砾岩体,而块状砾岩体边界识别难度大、有利储集相带难以预测 , 严重影响了储量的精确计 算。针对上述问题,在对地震数据、地质数据和测井曲线深入分析基础上,应用声波阻抗反演、储层参数反演和叠后 地震衰减属性技术,预测了兴 9 砾岩体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储层内部含油气性分布,精细刻画出有效储层的分布范 围,预测结果达到了储量计算所需的精度要求,为储量复算提供了重要参数和依据。
    王彦仓, 崔宏良, 叶秋焱, 朱敏, 王金宽, 张晓凯, 邱文平
    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表层建模方法探讨
    2013, 18(6):  80-83.  摘要 ( 319 )   HTML   PDF (5114KB) ( 8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流侵蚀地貌区地表高程变化剧烈,由于受到采集设备和成本的限制,传统的地震采集数据纵横向上物 理点比较稀疏,地表测量数据的密度不足以详细调查表层结构。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技术的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系 统获取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越来越精确。基于河流侵蚀地貌区地理信息,结合表层调查控制点的成果,对 地表进行精细建模,达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