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石油勘探
杜金虎, 何海清, 杨 涛, 李建忠, 黄福喜, 郭彬程, 闫伟鹏
中国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2014, 19(1): 1-9.
摘要
(
1395
)
HTML
PDF
(1315KB) (
30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致密油勘探开发起步较晚,综合分析判断致密油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现实的勘探开发领域。近3 年,中国石油持续推进致密油勘探开发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坚持搞清资源、准备技术、突破重点、稳步推进的致密油基本定位,取得了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和松辽等六大盆地形成了3 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获得6 项新发现和新苗头的一批成果,创新完善了以致密油甜点区预测和提高单井产量为目标的地震预测、测井评价、水平井钻探和体积压裂4 项关键配套技术,初步形成了2 项中国陆相致密油成藏理论认识等勘探开发、理论认识与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致密油发展总体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分析认为主要面临如何深化理论认识、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实现效益开发与降低成本等4 方面的挑战。基于我国陆相致密油地质条件复杂、起步晚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及重点做好加强研究、注重应用,加强攻关、完善技术,加强探索、突出发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等4 方面的工作建议,对加快中国致密油发展、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赵贤正,金凤鸣,王 权,韩春元,董雄英
冀中坳陷隐蔽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勘探发现与认识
2014, 19(1): 10-21.
摘要
(
640
)
HTML
PDF
(2090KB) (
12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具有潜山油气藏形成与富集的良好地质条件,已发现了以任丘潜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大 中型潜山油气田(藏)。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积极预探隐蔽的深潜山及潜山内幕油 气藏,又发现了牛东1 超高温深潜山油气藏、长3 古储古堵潜山内幕油气藏等多个隐蔽的富集高产潜山油气藏,展现 出该领域的良好勘探前景。碳酸盐岩深潜山储层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储集物性好,且具有油气早期充注、长期充注和 高压充注特点,成藏条件优越;潜山内幕存在多套储盖组合,可以形成多种源山接触方式,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与潜 山内幕储层物性的耦合关系控制油气成藏。隐蔽的深潜山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发现,主要得益于解放思想、精细研究、 模式创新和技术进步。
柏建新,石万忠,何 勇
潜江凹陷潜北地区潜四下段盐湖层序 控制因素及层序模式
2014, 19(1): 22-30.
摘要
(
587
)
HTML
PDF
(2109KB) (
10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为一典型的陆相盐湖沉积,其中潜四下段盐岩沉积最为发育,盐岩层最厚达 1500m。目前关于盐湖层序地层划分及分析研究成果较少,未形成有效的层序模式。以潜四下段为研究目的层段,依 据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了盐湖盆地层序、沉积控制因素及形成模式。研究认为,气候对潜四下段沉积时期的 层序发育控制较弱,主要受古构造形成的古地貌及物源供给的影响,潜四下段粉砂岩与蒸发岩呈现
“
此消彼长
”
的分 布关系。根据潜北地区潜四下段盐岩在层序发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各层序内部划分为湖侵体系域(TST)及湖退体 系域(RST),同时提出断坡带层序模式和挠曲带层序模式两种层序模式。
苗 青,常少英,裴广平,翟姝玲,刘俊锋,袁 源
塔里木轮古西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孔洞 充填特征识别方法
2014, 19(1): 31-34.
摘要
(
458
)
HTML
PDF
(923KB) (
10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大量溶洞作为存储油气的岩溶孔洞,对该区产能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钻井证实,该区油气主要分布于潜山顶面以下50m 范围内,但这个领域也是岩溶孔洞充填较为严重的地方。在常规 地震剖面上,充填洞穴及未充填洞穴均表现
“
串珠状
”
反射特征,仅靠单一的地球物理手段很难识别出有效储层。通 过对工区内多口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地球物理响应特征,通过模型正演,划分出不同盖层条件下的溶洞充填相,并利 用频谱分析技术,识别出有效储层的反射特征,在实际生产中得到较好应用。
李晶
松辽盆地北部英台—大安地区泉四段 沉积特征及与油气分布关系
2014, 19(1): 35-41.
摘要
(
522
)
HTML
PDF
(1467KB) (
12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英台—大安地区泉四段主 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 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 河口坝和席状砂6 种微相。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确定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分 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相带物性及含油气性差异明显,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物性好,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相带, 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金凤鸣,吕健飞,孙朝辉,王佳峰,刘喜恒,姚 欢,张凯旋,郗秋玲
低品质老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方法与应用
2014, 19(1): 42-49.
摘要
(
491
)
HTML
PDF
(2245KB) (
9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上古生界有着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受以往采集地震勘探影响,已有老地震资料反射信号弱、信噪 比分辨率低。针对此难题, 研究形成了以模型约束综合静校正、叠前综合去噪、叠前深层弱信号补偿、井控速度建模、 各向异性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等为核心的处理方法,重新处理的地震剖面较好地反映出了上古生界内幕地层的埋深、 形态和内部结构,对其石油地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资料基础。
郭秋麟,闫 伟,高日丽,陈晓林,徐京新
3种重要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对比
2014, 19(1): 50-59.
摘要
(
651
)
HTML
PDF
(877KB) (
10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
”
和
“
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
两个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重大专项刚刚启动,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与国际接轨。为了项目能够更好地开展,有必要解剖重要的油 气资源评价方法,对比它们的应用特点。介绍了简单帕内托分布模型(SP)、左偏右截帕内托分布模型(STP) 和对数 正态发现过程模型(LDP) 的研究进展及各自的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关键参数研究方法,即用迭代法确定SP 分布模型 中的最大油藏、油藏分布形态等关键参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STP 分布模型中的油藏中位数、标准方差和油藏分布 形态等关键参数。例举SP分布模型、STP分布模型和LDP模型的应用过程,总结出它们的适用范围,对比它们在 预测最大油藏(
S
)、油藏个数(
N
) 和总资源规模(
R
) 三方面的结果,得出:在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达到模型要求时, STP 分布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在勘探程度较低、资料较少时,SP 分布模型具有优势;LDP 模型应用范围较宽,在中 高勘探程度地区应用有优势。SP 分布模型预测的油藏个数偏多,STP 分布模型预测的最大油藏比较合理,LDP 模型 预测的总资源规模和油藏个数效果较好,预测的最大油藏误差较大。
明 君,夏庆龙,周东红,王建立
锦州南油田潜山裂缝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
2014, 19(1): 60-64.
摘要
(
595
)
HTML
PDF
(750KB) (
11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锦州南油田的主要开发层系为太古宇潜山,裂缝储层预测准确性直接影响潜山油藏的开发效果。为了实 现裂缝储层的准确预测,重点开展了基于海上窄方位角地震采集方式下中高角度裂缝的地震预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结 合研究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深入研究了窄方位角采集方式下裂缝发育程度与地震响应特征的定量关系,进而开展了 对纵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技术、远近偏移距地震差异裂缝预测技术、叠前应力场裂缝预测技术的适用性分析及预 测研究,最后对3 种方法预测成果进行多信息融合处理,实现了对潜山裂缝储层多方法综合预测,降低了单一方法预 测的多解性,准确预测了潜山裂缝储层的发育特征,开发井证实预测吻合程度在80% 以上,为油田下一步勘探开发 提供依据,同时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海上地震资料的裂缝预测技术序列。
薛良清,史卜庆,王 林,袁圣强,张春雷,潘校华
中国石油西非陆上高效勘探实践
2014, 19(1): 65-74.
摘要
(
783
)
HTML
PDF
(2315KB) (
14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非陆上乍得H 区块与尼日尔A、T、B 区块位于中西非裂谷系西段,是中国石油海外最大的风险勘探 区。面对勘探程度低、地质风险大、合同期短、作业环境复杂等诸多挑战,中国石油接手作业权以来,在盆地区域地 质研究和资源量评价基础上,比选并确定主力成藏组合和勘探区带,制定西非区域整体战略规划、明确勘探总体策略, 并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优选经济规模目标实施钻探。在勘探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被动裂谷油气成藏理论、应用适用先 进的勘探技术、创新勘探项目管理模式,针对海外特点采取了整体部署、超前部署、勘探与产能建设协调推进、前后 方一体化高效协同等基本做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高金尉,何登发,童晓光,王兆明,文 竹,杜 鹏,李 涤,刘 政,马德龙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2014, 19(1): 75-90.
摘要
(
758
)
HTML
PDF
(2928KB) (
10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 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 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 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 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 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 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 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 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