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勘探战略
李德生, 龚剑明
延长油矿勘探历史及对当代石油工业的启示
2018, 23(3): 1-10.
摘要
(
1485
)
HTML
PDF
(5234KB) (
221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长油矿诞生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先导了中国石油勘探开采工作,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延长油矿早期勘探历史的回顾,并结合亲身经历,重现了延长油矿的百年勘探历程。延长油矿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了中国石油人“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企业精神,为推翻“中国贫油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逐步认识地质规律的同时,探索出了一套勘探开发致密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钻采工艺技术,实现了非常规油气藏领域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为新时代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提供启示。
勘探管理
宋明水
济阳坳陷勘探形势与展望
2018, 23(3): 11-17.
摘要
(
1094
)
HTML
PDF
(2488KB) (
240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经过50余年勘探,已整体进入成熟勘探阶段,勘探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勘探发展阶段、基于"层单元"基础上的剩余资源潜力和高效增储方向分析,明确了近期勘探主攻方向并提出了下一步勘探工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剩余资源依然丰富;重新认识前期主力增储类型河道砂岩、陡坡砂砾岩、滩坝砂岩和浊积砂岩近期仍能发现规模储量;精细分析沙四上亚段-东营组断陷期主力含油层系的储量"空白区",可落实一批效益储量阵地;转换思路认识老区新层系和新区带能不断取得新发现;页岩油气和煤成气等非常规资源是济阳坳陷中长期接替的资源。通过解放思想解放资源、创新理论引领、攻关技术支撑和强化管理推动,济阳坳陷将保持较长的稳定增储期。
勘探案例
张为彪, 易浩, 钟辉, 牛胜利, 徐徽, 冯轩, 陈玲玲, 郑洁
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预探井失利原因分析及启示
2018, 23(3): 18-27.
摘要
(
1103
)
HTML
PDF
(3820KB) (
190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影响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勘探成效的因素,指导下一步的勘探工作,对该区所有失利预探井的失利原因进行了整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造成预探井失利的因素按所占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运聚匹配条件、圈闭条件、储层条件、烃源条件、盖层条件和保存条件;从水深、含油层系和圈闭类型3个角度对预探井的失利原因进行了分类分析,表明不同类别预探井的失利原因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性。共性:运聚匹配条件是造成预探井失利最多的因素,主要是运移指向和运移通道问题;其次是圈闭条件,主要是构造圈闭形态不落实和断层封堵问题;盖层和保存条件造成失利的情况较少。特性:深水区、深层、古潜山、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及复合圈闭因储层条件而失利的情况比较突出,浅水区烃源和盖层问题占有一定的比例,断控圈闭因断层封堵差而失利的情况较多,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的落实存在较大的风险等。在下一步勘探工作中,要强化运聚匹配条件和圈闭条件研究,对不同类别的目标,还应重点关注其突出的风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研究,降低风险。
石油地质
邱贻博
东营凹陷超压结构及控制因素
2018, 23(3): 28-34.
摘要
(
1015
)
HTML
PDF
(3026KB) (
135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超压现象非常普遍,压力结构复杂,在不同深度、不同层系、不同构造带超压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通过对东营凹陷实测地层压力、泥岩测井声波时差响应特征、地震速度谱超压特征的研究,详细地剖析了东营凹陷超压结构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东营凹陷超压结构明显具有分带性特点,纵向上超压主要发育在2200~4500m范围内,超压的主体主要发育在沙三段-沙四段;平面上超压主要发育在利津、牛庄、博兴、民丰4个洼陷,其中利津洼陷超压幅度最大,民丰洼陷、牛庄洼陷次之,博兴洼陷最弱。超压结构差异性与构造格局、烃源岩发育演化程度以及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凸洼相间的构造格局控制了压力场空间变化,烃源岩分布及热演化程度控制了超压的分布和幅度,长期、继承性大断层控制了超压体系的边界。
张金华, 方念乔, 魏伟, 苏明, 肖红平, 彭涌, 张巧珍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与富集控制因素
2018, 23(3): 35-46.
摘要
(
1443
)
HTML
PDF
(3281KB) (
168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烃类气体(主要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似冰状笼形化合物。与常规油气藏系统不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条件、水源条件、气源条件、流体运移条件和储集空间条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要素决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天然气水合物的产出既非连续也非随机,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天然气水合物有着不同的分布范围和地质特征。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和富集控制因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布受温度和压力条件控制,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动态成藏;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在晚中新世以来松散沉积物中,埋藏深度较浅,通常位于海底0~500m;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丰度普遍较低,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存在"甜点"核心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气兼具微生物成因和热成因特征,天然气水合物规模化成藏富集有赖于流体运移;天然气水合物以固态形式赋存,生长和赋存模式多样,存在构造型、地层型和复合型天然气水合物藏。
张燕, 田作基, 吴义平
烃包裹体赋存矿物ESR测年及成藏期次研究——以塔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为例
2018, 23(3): 47-55.
摘要
(
964
)
HTML
PDF
(2586KB) (
127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是近年来引入石油地质领域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根据顺磁中心浓度与成矿年龄及岩石放射性元素含量的关系,确定矿物颗粒的结晶年龄,可应用于含原生烃包裹体赋存矿物石英测年。通过塔北地区样品镜下观察,以及取自不同期次含原生烃包裹体的石英脉样品ESR测年分析,结合前人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成果,厘定了塔北地区油气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具多期成藏特点:第一期以发褐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376Ma(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第二期以发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293.49-242.0Ma(海西晚期);第三期以发蓝色荧光的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49-32.8Ma(喜马拉雅早期);第四期在局部发育黑色气态烃包裹体,成藏时间为24.0-8.5Ma(喜马拉雅晚期)。
骆卫峰, 余文端, 马晓东, 周韬, 刘欣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南部岩性油藏勘探成果及启示
2018, 23(3): 56-63.
摘要
(
969
)
HTML
PDF
(2840KB) (
155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是晚白垩世发育起来的箕状断陷,早期勘探主要围绕古近系泰州组展开,阜宁组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皮厚肉薄",资源有限。通过解放思想,转变勘探思路,海安凹陷南部阜宁组相继发现了张家垛、曲塘、向阳-胡集3个含油气区带,"十二五"期间累计提交探明储量达1353×10
4
t。通过海安凹陷南部岩性油藏的勘探实践,取得以下几点认识:①海安凹陷南部存在晚期生烃、晚期成藏的"封存箱"生、储体系,具有高效排烃、高效富集的特征,重新计算海安凹陷曲塘次凹资源量达9000×10
4
t;②建立了海安凹陷南部滩坝砂沉积模式,曲塘次凹滩坝砂发育,坝砂呈现东西向条带状展布,集中分布于北部张家垛曲塘地区,南部以滩砂为主;③海安凹陷南部生烃期、排烃期与阜三段圈闭形成期时空匹配关系较好,有利于形成阜三段滩坝砂岩性油气藏;④平面上油藏围绕生烃洼陷展布,受沉积微相控制;纵向上主要生储盖组合决定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层位。长期活动断层为输导断层,控制油气富集。
杨东升, 赵志刚, 杨海长, 曾清波, 韩银学, 赵钊, 王龙颖, 郭帅, 孙钰皓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底辟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018, 23(3): 64-73.
摘要
(
1271
)
HTML
PDF
(3733KB) (
179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东南盆地乐东-陵水凹陷主要发育泥-流体底辟构造,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乐东-陵水凹陷及周缘底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乐东-陵水凹陷的底辟构造发育演化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和超压系统形成演化的结果,超压系统对底辟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两类泄压模式控制了底辟的类型和分布,根据泄压方式不同,可划分为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和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裂缝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中央峡谷水道下方呈带状分布,下超压带和中央峡谷水道的空间耦合是该底辟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断裂输导泄压型底辟主要沿乐东-陵水凹陷南、北两侧断裂带分布,下超压带和基底断层活动导致塑性岩层和流体集中流动上拱是该类型底辟的主要成因。乐东-陵水凹陷勘探实践表明,底辟和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该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勘探目标。
李剑, 车延前, 熊先钺, 王伟, 李涛, 王成旺, 胡唤雨
韩城煤层气田11号煤层水化学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2018, 23(3): 74-80.
摘要
(
1055
)
HTML
PDF
(2871KB) (
123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韩城煤层气田11号煤层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该煤层水主要包括淡水淋滤作用为主的矿化度小于1000mg/L的NaHCO
3
型水,混合作用为主的矿化度为1000~3000mg/L的NaHCO
3
型水,溶滤作用为主的矿化度为3000~10000mg/L的Na
2
SO
4
型水和浓缩作用为主的矿化度大于10000mg/L的CaCl
2
型水,并结合构造特征将水化学场划分为HCO
3
-Na带、HCO
3
-Cl-Na带、SO
4
-Cl-Ca-Na带和Cl-Na带。对11号煤层水化学场与煤层含气量及煤层气井产能关系进行研究,发现Cl-Na带有利于煤层气富集,煤层气井产能效果好;HCO
3
-Na带不利于煤层气富集,煤层气井产能效果差。
郝猛, 胡望水, 李涛, 余振宇, 郭先涛
兰家—合隆—布海地区天然气浅层富集规律与勘探意义
2018, 23(3): 81-89.
摘要
(
921
)
HTML
PDF
(3462KB) (
186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兰家-合隆-布海地区断陷-坳陷期构造复杂,长久以来在区域构造、气藏特征方面缺乏全面、规律性的了解。为揭晓兰家-合隆-布海地区天然气浅层成藏与深层烃源岩之间关系,利用气区构造解析理论对断裂-坳陷-反转演化阶段盆地样式、构造单元、断裂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构造反转作用对深层断裂、地层沉积的影响,建立天然气浅层运移成藏模式。结果显示:持续断陷型盆地样式和沉积继承型盆地样式具有区域性构造沉降的稳定沉积环境和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叠合反转型盆地样式发育深层断裂、不整合面、层间滑脱面,进一步贯通浅层储层与深层烃源岩,形成"深部生烃-纵向输导-浅层有利区聚集"成藏模式。针对不同构造带显现出天然气主要输导体系和成藏类型,直观地区分出勘探风险区和有利区。
余朝华, 肖坤叶, 张桂林, 肖高杰, 杜业波
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2018, 23(3): 90-98.
摘要
(
1232
)
HTML
PDF
(3773KB) (
169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ongor盆地是中-新生代陆内被动裂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重大构造事件的影响和控制。白垩纪早期,在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分离、大西洋张裂的影响下,盆地开始形成并持续张裂,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南东向高角度陡立断层;白垩纪末期,在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南北向高速正向碰撞所引起的挤压应力作用下,盆地发生强烈反转,地层抬升剥蚀、褶皱变形;古近纪末受红海北西-南东向张裂产生的局部挤压应力作用,盆地发生轻微反转,部分古近系遭受剥蚀;新近纪以来盆地以稳定的热沉降为主。Bongor盆地白垩纪末期构造反转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构造事件,深刻影响了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盆内白垩纪末期构造反转以地层的褶皱变形为主要特征,根据其剖面形态可进一步分成单断型、双断型和散花型3种类型。基于最新有关断层倾角与反转应力强度的研究成果和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认为虽然晚白垩世挤压强烈,但由于盆地断层倾角过大发生"锁死"现象,而未能发生反转。
何斌, 白国平, 贺永红, 杜彦军, 王大鹏, 王变阳, 马浪, 孙同英
加蓬海岸盆地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有利目标优选
2018, 23(3): 99-108.
摘要
(
1033
)
HTML
PDF
(4016KB) (
411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加蓬海岸盆地最新油气田相关数据与油气地质资料基础上,以储层为核心将盆地划分了盐上、盐下两类共6个油气成藏组合,其中位于盐下有贝利阿斯阶砂岩成藏组合、阿普特阶砂岩成藏组合,盐下油气成藏组合特征为:陆相储层、盐岩上覆遮挡封盖、断裂带运移;而位于盐上有阿尔布阶-赛诺曼阶砂岩成藏组合、马斯特里赫特阶碎屑岩成藏组合、康尼亚克阶-坎潘阶浊积岩成藏组合、始新统-渐新统河道砂岩成藏组合,盐上油气成藏组合特征为:海相储层、盐构造控藏、盐运动沟通源储。以蒙特卡洛模拟为计算方法,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进行油气资源评价,计算出加蓬海岸盆地未来30年待发现资源量为6895×10
6
bbl,其中石油资源量为5893×10
6
bbl,天然气资源量为6005×10
9
ft
3
;凝析油资源量为34×10
6
bbl。结合加蓬海岸盆地成藏组合特征分析与资源评价结果,认为阿普特阶砂岩成藏组合为最有利勘探区。
工程技术
常少英, 邓兴梁, 常中英, 曹鹏, 曹小初
岩溶洞穴型储层发育期次识别技术及应用
2018, 23(3): 109-114.
摘要
(
859
)
HTML
PDF
(2678KB) (
132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溶洞穴型储层连通性识别难,影响高效开发,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对岩溶洞穴型储层发育期次的识别及其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采用岩溶洞穴型储层分层解释的方法对不同发育期次岩溶洞穴型储层分布进行预测,首先,在洞穴层主要受潜流面控制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恢复古地貌,按古地貌由高到低顺序选取代表井,确定岩溶排泄基准面,划分单井洞穴层;其次,选取等时沉积界面,拉平地震数据体,将单井洞穴层标定在地震剖面上;最后,精细解释出洞穴层,提取振幅均方根属性,预测每一层储层的平面分布。在分析单层洞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岩溶洞穴型储层的连通性,在塔里木盆地LGX地区奥陶系识别出22个缝洞单元,为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陈欢庆, 张虎俊, 隋宇豪
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特征
2018, 23(3): 115-128.
摘要
(
1140
)
HTML
PDF
(4248KB) (
191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3.0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开发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贯穿油田开发的始终。开发中后期的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与开发初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体现出重点性、深入性和精细性的特征。将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重点研究内容总结为8方面,分别是:小断层和微构造精细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的储层构型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储层流体非均质性研究、油藏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变化规律分析、多点地质统计学等地质建模方法探索和多信息综合剩余油描述技术。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应该针对油田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关键瓶颈问题,开展针对性的重点攻关,为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