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1-10
    勘探战略
    赵贤正, 田福清, 王权, 范炳达, 董雄英, 赵淑芳, 崔伟, 惠平
    老区富油凹陷“五精一创”勘探实践与启示
    2016, 21(6):  1-8.  摘要 ( 1068 )   HTML   PDF (2020KB) ( 13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富油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历经40 多年的规模油气勘探,已属高勘探程度老探区,勘探目标越来越隐蔽,勘探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但剩余资源依然丰富,仍是发现规模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立足资源基础,针对制约老探区油气勘探的领域性地质认识、勘探目标落实、含油气性预测、勘探管理等关键问题,探索形成了高勘探成熟老探区精研细究、精雕细刻、精查细找、精耕细作、精筛细选和创新管理的“五精一创”勘探方法,并以霸县凹陷牛东超深超高温潜山油藏、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弱构造斜坡带地层岩性油藏、廊固凹陷大柳泉复杂构造油气藏以及二连盆地新凹陷——阿尔凹陷等油气勘探为例,对“五精一创”进行了全面阐述。勘探实践证明,“五精一创”勘探经验与启示对推动东部老区富油气凹陷深化勘探、实现持续规模增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勘探管理
    龙昱光, 张研, 董世泰
    勘探、评价、开发阶段地震技术应用关键问题分析
    2016, 21(6):  9-17.  摘要 ( 1075 )   HTML   PDF (3347KB) ( 15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技术作为解决油气勘探难题的核心技术,正在逐步向评价、开发阶段延伸。由于油气勘探、评价、开发阶段的地质任务、认识及资料基础不同,对地震技术需求不同,需要对不同阶段地震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达到提高技术应用针对性的目的。在勘探阶段,领域资料、区带资料、目标资料与地质认识基础薄弱,地震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评价阶段,约束条件比较明确,地震技术描述对象重点转移到有利岩性、储层物性、含油气性方面,精度要求远高于勘探阶段。在开发阶段,地震技术应用重点是描述储层及油藏的细节特征,地质家对地震技术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但地震技术仍有较大的应用空间。
    勘探案例
    冯杨伟, 张功成, 屈红军
    南海新生代生物礁发育规律与油气勘探潜力
    2016, 21(6):  18-25.  摘要 ( 932 )   HTML   PDF (1786KB) ( 1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及周边地区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生物礁大量发育,以区域地质、生物礁油气藏特征等资料为依据,综合分析南海海域新生代生物礁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新生代生物礁的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藻,以发育远岸礁带为主。南海北部和南部生物礁类型较多,包括塔礁、台地边缘礁和块礁等,南海西部以台地边缘礁最为典型,南海东部主要发育塔礁。南海生物礁形成具有整体北早南晚且同一构造带内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生物礁都发育在盆地的次级正向构造带上。南海生物礁主要成礁期集中在中新世,有三大主成礁期,分别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南海海域生物礁伴随着海平面上升而发育,伴随着短暂的海退导致生物礁暴露。南海海域富烃凹陷分布广泛,生物礁储层储集性能优越,发育厚层海相泥岩优质区域性有效盖层,断层面和不整合面是良好的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南海海域新生代生物礁油气藏前景广阔。
    石油地质
    王鼐, 魏国齐, 杨威, 王秀姣
    川西北构造样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016, 21(6):  26-33.  摘要 ( 1030 )   HTML   PDF (4650KB) ( 13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北地区经历多期的构造运动,构造样式多种多样,构造特征复杂多变,对油气勘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川西北地区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和露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结果表明:其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基底冲断与滑覆叠加构造、叠瓦扇逆冲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反冲断层和背斜构造。以构造样式形成时间可划分出3个构造变形阶段:①印支期逆冲推覆阶段;②燕山期逆冲推覆阶段;③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滑覆阶段。结论认为:各大构造样式当中,断层相关褶皱和高陡背斜可以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目前实际的勘探目标;反冲断层组成的构造三角带可以形成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带。
    崔海峰, 田雷, 刘军, 张年春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油气成藏模式
    2016, 21(6):  34-42.  摘要 ( 968 )   HTML   PDF (3260KB) ( 13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发现的奥陶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油气藏,其成藏模式一直存在不同认识。开展塔西南坳陷和巴楚隆起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结合储层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认为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不同时期定型的构造圈闭所含油气的性质不同,如晚海西期定型的巴什托普断裂带和玉北断裂带含油,而喜马拉雅期定型的色力布亚断裂带和玛扎塔格断裂带富气,具有“南油北气”的分布特点。研究认为,麦盖提斜坡西段石炭系、泥盆系和东段的石炭系、奥陶系成藏模式一致,油气来自寒武系烃源岩,早海西期油气在寒武系—奥陶系大规模成藏,喜马拉雅晚期巴楚隆起抬升,早期油藏达到裂解条件,油气垂向运移形成亚松迪气田和和田河气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
    李超, 韩雪芳, 胡勇, 周军良, 闫涛
    浅水三角洲相多期窄河道砂体结构研究——以渤海海域渤中25-1南油田为例
    2016, 21(6):  43-49.  摘要 ( 865 )   HTML   PDF (2276KB) ( 10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期窄河道砂体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渤海油田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以渤中25-1南油田为例,在砂体构型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及野外露头等资料,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地质模式,建立了精细地层格架。通过利用钻井剖面上间断的分流河道间砂体、分流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异、分流河道砂体沉积规模差异等3种单井对比模式,结合波幅变化、出现复波等地震响应特征,井震结合分析单期河道砂体的储层结构,划分出单期河道砂体。研究表明,单期窄河道砂体厚度与砂体宽度呈对数相关,平均宽厚比为35。单期河道砂体宽度为200~400m,延伸范围可至整个工区。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油田优化注水、产液结构调整及井网部署,为油田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王伟明, 李勇, 汪正江, 聂舟, 陈斌, 颜照坤, 闫亮, 邵崇建, 陆胜杰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脆性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6, 21(6):  50-57.  摘要 ( 935 )   HTML   PDF (1097KB) ( 16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砂岩脆度是致密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以龙门山前陆盆地为例,基于野外露头岩样、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地球化学特征等地质资料,通过镜下砂岩成分鉴定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发现研究区砂岩岩屑含量较高,因此建立了符合区域背景的岩石脆度公式,结果表明龙门山前陆盆地致密砂岩储层脆度较高。岩石力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储层岩体具有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脆性特征和可压裂潜力。最后,进行了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指数和砂岩脆度的相关性分析,论证了致密砂岩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风化指数(CIA)与岩石脆度的关系。
    尹楠鑫, 尹志军, 韩涛, 胡泽云, 周勇水, 李任鹏, 曹岑, 常玉丽
    塔中16油藏石炭系巴楚组含砾砂岩段小层对比及地层叠置样式
    2016, 21(6):  58-64.  摘要 ( 748 )   HTML   PDF (2037KB) ( 9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砾砂岩段是塔中16油藏石炭系的主力产油层段,因该套地层厚度较薄且叠置样式不明确,导致油田投入开发以来,小层划分及对比意见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方案部署以及剩余油挖潜。以剖析塔中16油藏含砾砂岩段地层叠置样式及该样式下的小层分布特征为目的,综合运用地质、测井以及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用模式指导、旋回对比、动态验证、全区闭合的方法,开展了含砾砂岩段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研究认为:含砾砂岩段发育先超覆沉积后剥蚀的地层叠置样式;在小层的岩性特征、旋回特征以及电性特征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地层对比标志层,将含砾砂岩段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砂组5个小层;通过不同地层叠置样式下的地层对比方法分析,优选了适合研究区的“斜对”方式,开展全区的小层对比工作,并通过已有的生产动态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划分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分析了1-5小层的地层平面分布范围,总体表现为由下至上地层分布范围逐渐减小的特征。
    董文波, 李雅楠
    辽河坳陷欧利坨子地区构造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2016, 21(6):  65-72.  摘要 ( 730 )   HTML   PDF (2772KB) ( 10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欧利坨子地区是辽河油田稀油年产500×104t的重要资源接替区,石油地质储量近3000×104t。通过对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以及钻井、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和构造发育史研究,分析了欧利坨子地区新生界古近系的构造特征及成因,并探讨了其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指出了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认为:①古近纪为欧利坨子地区构造格局的定型期,其构造演化先后经历了拱张、裂陷、衰减、再陷4个阶段,主要构造运动为沙三段沉积时期的伸展运动和东营组沉积时期的走滑运动;②研究区现今构造格局是伸展构造体系与走滑构造体系叠加而形成的,南、北构造差异演化是正、逆断层相间的特殊花状构造的形成原因并导致了同一条断层性质发生正逆转换;③主干断层在油气运移时期表现为封闭性,起遮挡作用,不利于油气的二次运移;④剧烈的构造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⑤花状构造高部位、依附于主干断层的断鼻等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域,西部超覆带发育地层油气藏。
    张颖, 张海涛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1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
    2016, 21(6):  73-80.  摘要 ( 869 )   HTML   PDF (2229KB) ( 10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岩心、测井、录井、有机地球化学及试油生产资料,从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源储接触关系4个方面,分析了红河油田延长组长81亚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区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主力烃源岩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TOC为15%左右,分布范围广,为油藏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及运移动力。研究区长81储层属低孔、超低渗储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微裂缝的改造作用共同控制储层物性,进而影响含油性。长7中上部厚层泥岩形成物性与超压封闭盖层,为油藏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与长81储层直接大面积接触、“面状”供烃,是长81油气富集的关键。
    李斌, 罗群, 胡博文, 晋常昊
    湘西地区叠加型前陆盆地沉积环境演化模式研究
    2016, 21(6):  81-90.  摘要 ( 550 )   HTML   PDF (4262KB) ( 11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湘西地区从南华纪以来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南华纪—志留纪末期海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和泥盆纪—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形成阶段。其沉积环境演化模式为:海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棚—碳酸盐岩陆棚—碳酸盐台地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短暂,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长久。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大陆裂谷拉张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台地—台盆阶段、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缺失前陆盆地晚期海相磨拉石阶段,且前陆盆地早期海相复理石阶段短暂,而前陆盆地晚期陆相磨拉石阶段长久。两次前陆盆地形成过程的差异受控于构造运动中古地理位置:第一次海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其东南缘华南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近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前陆盆地;第二次陆相前陆盆地受控于北部勉略洋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为远被动大陆边缘陆相前陆盆地。湘西地区复合叠加型前陆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反映了整个扬子地台边缘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对应于两次威尔逊旋回。
    袭著纲, 胡孝林, 方勇, 尹新义, 杜宏宇
    印度尼西亚北塞兰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
    2016, 21(6):  91-97.  摘要 ( 781 )   HTML   PDF (2167KB) ( 12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综合前人板块演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印度尼西亚北塞兰盆地区域地质特征的分析,将盆地构造演化分为早三叠世初始裂谷、中三叠世—中侏罗世裂谷、晚侏罗世—中中新世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中新世—第四纪挤压4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班达弧一带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认为,受中生代构造作用影响,裂谷期盆地经历了碳酸盐缓坡至台地的沉积演变,主力烃源岩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aman Saman组的形成受古构造格局控制,分布于裂谷期局限台地;而该期盆地南部高地上发育的Manusela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是盆地主要勘探目标。挤压期构造作用导致烃源岩热演化出现差异,并影响了各构造带圈闭类型及分布;同时再活化的断层和微裂缝改善了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与上新统不整合面组成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工程技术
    梁顺军, 梁 霄, 杨 晓, 程绪太, 卢 波, 吴育林, 游李伟, 方 磊
    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在库车前陆盆地潜伏背斜气田群发现中的实践与意义
    2016, 21(6):  98-109.  摘要 ( 1080 )   HTML   PDF (6927KB) ( 5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前陆盆地勘探重点对象是潜伏背斜,主要通过地震勘探发现和落实。总结库车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历程,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①地震弯线—叠后时间偏移;②地震直线—叠后、叠前时间偏移;③地震宽线—叠前时间、深度偏移;④地震宽方位三维—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偏移成像精度日益提高,发现和落实了大批盐下白垩系潜伏背斜圈闭;其中大北—克深区带分布最为集中,且大多数为大中型气田,构成潜伏背斜气田群,表明地震勘探技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制约着库车地震勘探的4大难题“洪积扇资料信噪比低、山地静校正问题突出、盐下地震成像困难及砾岩层速度陷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随着库车潜伏背斜油藏开发进入中晚期,开发难度增大,对地震勘探技术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单点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及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勘探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
    何永宏, 杨 孝, 王秀娟, 钟张起, 侯读杰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低渗透储层流体识别技术
    2016, 21(6):  110-115.  摘要 ( 1090 )   HTML   PDF (1376KB) ( 11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分异差,流体识别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和声波时差3种孔隙度曲线的重合程度,通过构建孔隙度曲线指数来指示岩性的纯度;结合反映流体性质的深感应电阻率和刻画储层物性的声波时差曲线,构建流体识别指数识别储层的含油性;在此基础上,依据产水率与含水饱和度关系进一步识别油水同层和水层。综合流体识别指数和产水率,建立油水层识别图版。通过对研究区的58口井测井综合解释,并与试油数据进行对比,该方法识别油水层的准确率为91.4%,提高了储层流体识别的精度。
    李国生, 马丰臣, 汤浩哲
    一种剩余静校正方法在HJB三维处理中的应用
    2016, 21(6):  116-119.  摘要 ( 652 )   HTML   PDF (1889KB) ( 1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JB三维工区地表起伏剧烈,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变化剧烈,造成三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严重,地震资料成像质量较差,目的层波组特征难以连续追踪等问题。在三维地震资料静校正处理过程中,常规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效果不理想,难以解决该工区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通过方法研究与试验应用,改进后的剩余静校正计算方法弥补了常规剩余静校正一些算法的不足,运用于HJB三维中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
    杨明清, 刘 杰, 任收麦, 黄子舰, 孟凡洋, 吴 非, 邵广宇
    岩石解吸气测定仪在页岩气勘探中的应用
    2016, 21(6):  120-124.  摘要 ( 991 )   HTML   PDF (1382KB) ( 12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页岩储层的含气量决定了页岩气开发是否具有商业价值,是页岩勘探评价中的重要参数,也是页岩气实验测试的难点之一。现场解吸法是最直接和常用的测试方法,如何提高解吸气的测量精度,是准确评价页岩含气量的关键。在分析常规现场解吸仪器使用过程中测量精度低、自动化程度差的基础上,自行研制了岩石解吸气测定仪,阐述其方法原理,通过测量过程分析及页岩含气量计算方法探讨,证明含气性分析结果是有效的,并于2014年在CY1井成功进行了应用,为优选出“低风险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