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1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2-15
    易士威, 刘井旺, 伍应权, 范炳达, 赵淑芳, 程燕珊
    饶阳凹陷近年潜山勘探的突破与启示
    2010, 15(6):  1-9,84.  摘要 ( 439 )   HTML   PDF (2525KB) ( 12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饶阳凹陷潜山历经多年勘探,勘探程度高,勘探难度大,但潜山勘探存在不均衡性,勘探潜力就蕴含在不均衡性中。自2006年以来,以二次采集和连片处理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为平台,针对饶阳凹陷潜山勘探领域,以新思维、新视角、新思路重新认识潜山成藏条件、重新梳理控山断裂结构、重新构建潜山成藏模式、重新复查老井原始资料,重新审视已有的结论和认识,在历经多年勘探而未能突破的长洋店、肃宁、孙虎等潜山构造带,相继发现了长3、宁古8、虎8等潜山油藏,实现了潜山勘探的新突破。
    梁顺军, 肖宇, 杨晓, 刘定锦, 程绪太, 曾健, 潘传忠, 刁永波
    库车坳陷盐相关构造建模新进展
    2010, 15(6):  10-20,84.  摘要 ( 335 )   HTML   PDF (3629KB) ( 14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相关构造建模是库车坳陷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重要一环。因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构造建模的方法和目的也不同,有按盐体形态建模、构造运动方式建模和油气藏模式建模。库车坳陷地震剖面上构造形态畸变大,根据地震成果部署探井,钻探失利井时有发生,其中80%钻探失利井与圈闭不落实有关。圈闭落实程度取决于速度场精度和构造建模。从库车油气勘探实践出发,为了校正盐构造在时间域里畸变现象,采用新的综合分类方法,将地层速度结构、构造形态和岩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库车坳陷10大盐相关构造新模式。新模式在提高圈闭精度和井位部署发挥了积极作用。
    谢红兵, 梁坤, 郭秋麟, 胡俊文, 薛涛
    肇州—朝阳沟扶余油层控制因素分析与有利区预测
    2010, 15(6):  21-26,39,84.  摘要 ( 393 )   HTML   PDF (1679KB) ( 10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松辽盆地大面积低丰度分布的扶余油层已成为增储重点层系。扶余油层储层条件差,非均质性强,成藏控制因素复杂,高丰度有利区难以确定,严重制约了规模效益勘探的开展。针对肇州—朝阳沟地区扶余油层,在研究成藏地质条件基础上,运用基于多因素集成法的空间分布预测技术,识别出储层、运移结果和有利构造等油气成藏控制因素,通过建立的有效判别模版,预测了研究区勘探成功概率。在此基础上,利用丰度模拟技术研究了富油气区的分布。结果显示:勘探风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朝阳沟油田的翻身屯背斜、薄荷台鼻状构造、肇源南地区、肇州油田以及肇州油田南部州39—州391区域;除已发现油田部分,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富集于肇州油田南部州39—州391区、薄荷台鼻状构造以西和肇源南地区,剩余资源丰富,可达8000×104t,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苏宗富, 薛艳梅
    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界面控制下的岩性圈闭有利区带预测——以T6’界面为例
    2010, 15(6):  27-33,84.  摘要 ( 228 )   HTML   PDF (1692KB) ( 12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层序界面构建样式出发,将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界面划分为6种成因构建样式:截超型、截平型、平超型、顶超型、平行型和整合型。以济阳坳陷古近系T6’界面为例,采用"六因素法"(界面变化成因动力学、层序界面控砂、储集砂体物性、生排烃、沉积环境和层序界面控藏),建立岩性圈闭成因模式;并对该层序界面构建样式控制下的岩性圈闭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应用表明,该方法可进一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提升勘探部署的能力与水平。
    崔海峰, 卫平生, 张年春, 孟祥霞, 田雷
    麦盖提斜坡西段奥陶系岩溶储层分布特征及勘探意义
    2010, 15(6):  34-39,84,85.  摘要 ( 383 )   HTML   PDF (1586KB) ( 12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麦盖提斜坡在石炭系和泥盆系已发现油气藏和油气显示。近期发现奥陶系潜山成藏条件优越,是一套潜在的含油气层系,勘探意义较大。奥陶系具备形成规模性油气藏的油气源条件;二维、三维地震的精细标定、联合解释及预测分析表明奥陶系鹰山组潜山岩溶储层发育;奥陶系鹰山组古岩溶潜山与上覆柯坪塔格组下段泥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在麦盖提斜坡由北倾向南倾构造格局发生调整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油气运聚匹配关系较好。
    左国平
    大丰—兴化地区岩性分析
    2010, 15(6):  40-44,63,85.  摘要 ( 318 )   HTML   PDF (1681KB) ( 8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属性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已广泛用于构造解释、储层预测、油藏描述等方面,然而在定量进行岩性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以大丰—兴化地区为例,利用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标定,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属性提取和属性分析,优选一些岩性类属性定量地作岩性识别。通过研究发现,可以利用振幅属性很好地识别出火山岩、泥灰岩、砂岩和泥岩,并确定了它们在振幅属性上的分界线,与实际钻井情况吻合很好,为砂体预测和储层描述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
    郭秋麟, 陈宁生, 谢红兵, 胡俊文, 瞿辉, 周长迁
    四川盆地合川地区致密砂岩气藏特征与分布预测
    2010, 15(6):  45-51,85.  摘要 ( 417 )   HTML   PDF (2516KB) ( 13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合川地区须二段气藏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盆地模拟结果显示:须二段经历了快速埋深、抬升、再埋深和再抬升4个阶段;在白垩纪之前须二段已完成压实成岩阶段;其下须一段开始生气时间为侏罗纪末,大量生气时间为白垩纪,进入新生代后不再生气;主要成藏期为白垩纪中后期,即天然气主要成藏事件发生在砂岩致密之后。根据先致密、后成藏的地质模型和致密砂岩气藏非浮力驱动的特点,建立数值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定量模拟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度的分布,模拟结果发现:在已发现的合川1块和潼南2块,预测结果符合率达到88%,说明预测模型是合理的;该区还有约一半的天然气资源未发现,主要分布在合川东北部、潼南北部和东南部。
    胡伟光,蒲勇,肖伟,赵卓男,肖继林
    裂缝预测技术在清溪场地区的应用
    2010, 15(6):  52-58,85.  摘要 ( 412 )   HTML   PDF (1850KB) ( 12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川东北清溪场地区的钻井资料及试气情况进行研究,发现飞仙关组裂缝型含气储层横向上呈不均匀分布。QX1井及XQX1井钻遇高压裂缝气藏,而QX2井、QX3井却落空了,所以有必要对该区的裂缝分布进行研究。对此,首先利用QX2井测井资料进行岩石物理正演模型研究,得到了飞仙关组裂缝型含气储层具有AVO响应;其次基于地下介质在地震波传播中表现的各向异性理论,利用叠前地震资料,对地震资料进行方位属性和不同入射角的叠前道集研究,从叠前地震属性随方位角和入射角的变化关系分析入手来表征和描述清溪场构造飞仙关组顶部裂缝储层的分布特征;再次,利用叠后相干体属性切片对该区的裂缝型储层进行分析,并采用地质经验分析方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来对该区裂缝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飞仙关组顶部储层裂缝发育,各向异性特征检测对该区的裂缝预测效果很好,在平面上FVO梯度低值异常也与各向异性检测较一致。而相干体属性切片和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效果则较差。预测结果和研究区内已有的钻井在飞仙关组顶部钻遇的裂缝型储层进行对比研究,各向异性检测结果和井上的资料对应较好,钻井部位预测的裂缝走向与测井资料解释的裂缝走向相吻合。
    牛聪,张益明,廖静
    崖城26区目标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
    2010, 15(6):  59-63,85,86.  摘要 ( 252 )   HTML   PDF (1465KB) ( 9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盆地成藏条件和油气聚集规律复杂、目标埋藏深、储层横向变化大、处于压力过渡带以及物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在充分研究储层特征和对比精选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声波阻抗反演和频谱成像分析、吸收衰减分析等技术,对三亚组岩性油气藏储层空间展布进行了精细描述,圈定了有效储层的分布区域,确定了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和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熠,窦松江,贾玉梅,黎运秀,张瀛
    测井重构约束反演在大港油田CH二区储层建模中的应用
    2010, 15(6):  64-67,86.  摘要 ( 395 )   HTML   PDF (1024KB) ( 9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H二区位于大港油田滩海地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资料获取困难,且井网稀疏。为了在此条件下建模,提出了基于地震资料为约束条件的地质建模思路。其主要依据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重构约束地震反演的预测结果,采用随机建模相的方法,对储层砂体井间分布和储层物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建立高精度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与开发风险,同时为类似工区开展储层精细评价提供较好的借鉴。
    王娟,李东平,林桂康,李城堡,蒋龙聪
    港西油田明化镇组河道砂体检测
    2010, 15(6):  68-71,86.  摘要 ( 309 )   HTML   PDF (1313KB) ( 8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港西油田北斜坡新近系明化镇组发育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其中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点沙坝)组合是该区重要的储层类型。为了检测明化镇组河道砂体,应用广义S变换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分频处理,采用精确时窗分析法,在振幅调谐优势频段数据体上沿层提取地震属性,展示河道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河道特征清晰自然,与钻探成果完全吻合,达到了预期目的。
    周川,王英民,黄志超,陆金波,卓海腾,韩勇
    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物源分析与沉积特征研究
    2010, 15(6):  72-75,86.  摘要 ( 411 )   HTML   PDF (1080KB) ( 1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地震、钻井资料,从物源供给模式入手,分析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层的沉积层序、物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研究区具典型断陷—坳陷双层地质结构,表现南北向双物源特点。断陷期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南部的Darwin陆架,同时还接受北部Sahul台地的物源;拗陷期以南部Darwin陆架物源供给为主。断陷期,南部沉积物在侏罗系形成大规模楔状体,并与北部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在中央凹陷带交汇;拗陷期,白垩系发育大规模浅海沉积,且研究区内Sahul台地及其周边发育较大规模的台地石灰岩。地震资料和盆地区域资料显示,位于侏罗系—白垩系的多期次扇三角洲、三角洲、滨岸储层,是良好的油气勘探目标。
    刘人和,唐书恒,梁峰
    我国东北地区伸展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2010, 15(6):  76-80,86.  摘要 ( 433 )   HTML   PDF (1087KB) ( 13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油页岩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的盆地中。按照盆地分类方法,我国油页岩主要分布于伸展盆地、挠曲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中,其中以伸展盆地为主。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含油页岩伸展盆地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依兰盆地达连河矿区和松辽盆地油页岩的成矿条件,总结了我国东北地区伸展盆地油页岩成矿的控制因素,其主要受油页岩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古构造、古气候、有机质来源、氧化还原条件、古地形、古盐度等条件的影响。含油页岩伸展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的研究为我国油页岩地质理论的发展和同类含油页岩盆地的勘探开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石油勘探》2010年总目次
    2010, 15(6):  81-83.  摘要 ( 241 )   HTML   PDF (467KB) ( 5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