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15
    杜金虎, 赵泽辉, 焦贵浩, 孙平, 徐淑娟, 姜晓华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及分布预测
    2012, 17(4):  1-8.  摘要 ( 427 )   HTML   PDF (3389KB) ( 14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生代火山岩是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藏的主要储层。综合研究认为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受控于岩性、岩相、裂缝及成岩作用,裂缝发育的酸性爆发相或溢流相顶部是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区带。火山岩岩性控制孔隙的发育程度,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通过不同岩性的物性特征对比研究,提出酸性火山岩为深层优势岩性。一个完整的火山机构从中心向边部依次发育火山通道相、溢流相、侵出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通过已钻井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岩相控制火山机构内优质储层的分布,近火山口的爆发相、溢流相上部亚相为有利的相带。裂缝是深部流体运移的重要通道,可以改善渗透条件,促使次生孔隙发育,是高产气藏形成的关键,高角度裂缝和溶蚀孔隙组合带是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总之,根据以上认识,应用地震等资料综合识别预测火山岩总个数为272个,并评价出一类火山岩127个、二类火山岩96个和三类火山岩49个,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王屿涛, 雷玲, 向英, 李娜, 蒋少斌
    准噶尔盆地重点区带石油储量增长规律及勘探潜力分析
    2012, 17(4):  8-14,5.  摘要 ( 432 )   HTML   PDF (3008KB) ( 12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油气储量增长预测系统"(HCZ模型)首次对准噶尔盆地重点区带(西北缘、腹部、东部)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趋势进行了预测。西北缘为勘探历史最长、探明程度最高的区带,石油储量增长高峰出现于1992年,对应探明率为31.3%,至2055年,探明率将达到76.4%,目前已处于储量增长高峰后期;腹部和东部为勘探历史较短的区带,开始提交探明储量年代分别为1995年和1987年,截至2010年,探明程度分别为11.2%、13.4%,均处于勘探初期,石油储量增长高峰将分别出现于2023年和2025年,对应探明率分别为23.76%和28.32%,至2094年和2086年,探明率将分别达到61.2%和68.77%。根据储量增长预测基础,分别从资源勘探现状、储量增长影响因素、圈闭储备情况等因素对上述区带进行了勘探潜力和前景的分析,认为西北缘已逐步进入勘探的高成熟阶段,"十二五"末将接近储量增长高峰的极限,而此时腹部和东部将出现新一轮储量增长趋势,两者叠加将抵消西北缘储量下降的态势,保持盆地储量的稳定增长。
    刘传虎, 王学忠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沉积与成藏控制因素
    2012, 17(4):  15-19,5,6.  摘要 ( 493 )   HTML   PDF (2614KB) ( 14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湾组是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一套有利的含油层系,纵向上分为3个砂层组,其沉积特征和成藏条件各有不同。沙湾组一段为一套进积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古物源和古地形对其沉积展布和物性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沙湾组二段为滩坝砂沉积,其沉积、充填、改造、分选明显受到古波浪、古沉积基准面等古地理环境的影响;沙湾组三段为一套稳定的泥岩沉积,作为区域性的盖层,对沙湾组一段、二段的成藏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沙湾组成藏控制因素包括烃源岩条件、输导条件、保存条件和成藏模式。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地震属性变化,在地质条件约束下,综合预测了有利油气分布区。通过钻探,探明稀油储量1500×104t、稠油储量5128×104t,已建成82×104t的年生产能力。
    朱俊章, 施和生, 庞雄, 张志琳, 柳保军, 龙祖烈, 施洋
    白云深水区东部油气成因来源与成藏特征
    2012, 17(4):  20-28,6.  摘要 ( 790 )   HTML   PDF (3928KB) ( 14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云深水区东部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是一个发育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3套有效烃源岩、早中新世富砂深水扇和晚渐新世陆架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及构造—岩性圈闭的复合油气成藏区。油—岩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对比结果和原油轻烃组成特征表明,LW3-1、LH34-2构造所产凝析油和原油及LH29-1构造气藏所产凝析油主要来自白云主洼恩平组烃源岩,LH29-1、LH16-2构造油藏所产原油主要来自白云东洼恩平组烃源岩,该区凝析油和原油有珠海组烃源岩的贡献。天然气主要源自白云主洼恩平组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有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裂解气的贡献。白云深水区东部油气成藏带主体有两期成藏,早期聚油,晚期聚天然气及凝析油,主成藏期在粤海期—现今,LH29低凸起成藏带油藏遭受气洗。白云深水区东部存在的5个断裂带、流体底辟是垂向输导体,区域砂岩层、不整合面与构造脊耦合形成侧向运载层,共同控制该区成藏带的有效烃源灶位置与运聚。
    孙和风, 张蕾, 黄传超, 张新涛, 曾萱
    渤海南部断裂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2012, 17(4):  29-35,6.  摘要 ( 373 )   HTML   PDF (3818KB) ( 13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南部地区构造活跃,断裂系统复杂。通过系统研究渤南地区断层分布、断裂演化等特征,分析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渐新世走滑活动控制了渤南地区沉降中心迁移,改变了始新世伸展期形成的以东西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渐新世以后,右旋走滑作用是新近系圈闭的主要形成机制。渤海南部地区现已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北北东向构造带上,早期伸展形成的东西向凹中构造带具有近源、长期继承性发育的优势成藏条件,应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赵万金, 李海亮, 杨午阳
    国内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及进展
    2012, 17(4):  36-40,6.  摘要 ( 701 )   HTML   PDF (2422KB) ( 29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区域广,具有油气和成藏类型多样、低孔、低渗的特点。目前非常规油气勘探主要还是一些常规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如裂缝检测技术、地震属性及反演技术等。由于非常规油气岩性特征及成藏条件更加复杂,使得常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存在很多困难,如岩石物理分析相对单一,常规地震构造成像技术无法满足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需求,储层建模简单等。目前一批新技术、新方法在非常规油气勘探中取得初步应用,如万道地震仪和数字检波器应用于采集、波动方程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应用于成像、全波形反演技术构建准确速度场等。最后文章从软硬件设施、新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一些建议。
    刘彦锋, 尹志军, 李进步, 张吉, 雷丽, 仲学哲
    多点地质统计学在苏49-01井区沉积微相建模中的应用
    2012, 17(4):  41-46,6,7.  摘要 ( 445 )   HTML   PDF (3240KB) ( 13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两点地质统计学在沉积相建模中存在不能模拟多种微相空间接触关系的缺点,尝试用多点地质学建立苏49-01区块辫状河沉积微相模型。首先结合地震属性、露头观察、相似沉积环境密井网区地质认识和相关文献等资料分析了辫状河各微相的地质要素和空间接触关系,建立了研究区石盒子组盒8下段辫状河三维训练图像。然后以井上解释的沉积微相作为建模硬数据、地震反演成果作为软数据,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了苏49-01区块河流相三维沉积微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整合地质模式和地震数据建立的沉积微相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辫状河各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为苏里格气田有效砂体分布预测这一地质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手段,对苏里格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青, 王建君, 汪平, 朱志强, 方小美
    海外油气勘探新项目拓展问题探讨
    2012, 17(4):  47-52,7.  摘要 ( 509 )   HTML   PDF (2448KB) ( 15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近年来较高国际油价的背景下,中国油公司直接获取海外常规大型油气田项目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而获取海外油气勘探区块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海外油气勘探在中国油公司海外业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获取海外勘探新项目并自主勘探,这是获取海外油气储量最廉价的方式之一,避免了从其他石油公司获取油气田项目的巨额转让费。中国石油海外新项目拓展实践表明,海外油气勘探新项目的拓展必须重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准确判断全球油气行业基本形势、前瞻性地评估资源国油气合作(投资)环境、系统地评价全球油气资源、明确油公司海外勘探业务发展战略,以及审慎地开展油气勘探资产技术经济评价。上述5个方面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国油公司在国际上获取油气勘探新项目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薛良清, 万仑坤, 毛凤军, 刘计国, 孙志华, 杨保东, 吕明胜, 姜虹, 王玉华
    东尼日尔盆地Termit坳陷油气富集规律及Dibeilla-1井发现的意义
    2012, 17(4):  53-59,7.  摘要 ( 624 )   HTML   PDF (3204KB) ( 18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尼日尔盆地属于西非裂谷系,是发育于前寒武系—侏罗系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该盆地构造演化表现为晚白垩世大规模海侵、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裂谷叠置。后期古近纪叠置裂谷发育于广泛分布的晚白垩世海相烃源岩之上,形成主要的成藏组合。国外石油公司自1970年开始对该盆地进行大规模的油气勘探,近40年间,在Termit坳陷西部Dinga断阶带的古近系组合中发现商业油气,其他区域甩开勘探未获突破。中石油于2008年6月获得Termit坳陷的勘探许可,面临着如何在短期内快速评价油气潜力、扩大勘探成果并发现新的含油气区带的难题。对Termit坳陷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除了西部的Dinga断阶带之外,东部Araga斜坡带也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以此为指导在Araga斜坡带Dibeilla构造优选部署了Dibeilla-1井,获得重大发现,随后周边滚动探井Dibeilla N-1和Admer-1井也获得商业发现,3口井估算地质储量约0.9×108t。Dibeilla-1井的发现使得Araga斜坡带成为继Dinga断阶带之后的另一个油气富集带,证实了Araga斜坡带的勘探潜力,同时提升了相邻Bilma区块的勘探价值。
    温志新, 童晓光, 张光亚, 王兆明
    东非裂谷系盆地群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
    2012, 17(4):  60-65,8.  摘要 ( 563 )   HTML   PDF (2949KB) ( 21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非裂谷系属于形成地质时期比较新的陆内裂谷盆地群,阿尔伯特裂谷位于东非裂谷系西支北段,自2006年至今相继发现了16个油气田,累计发现可采储量11.27×108bbl。通过对阿尔伯特裂谷盆地的解剖,指出东非裂谷系为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叠合裂谷盆地,其中、新生代为主裂谷期,全部为陆相河流、湖泊沉积充填。湖盆周缘发育沉积速度快、相带变化快的冲积扇—扇(辫状河)三角洲—浊积砂体沉积体系组合。钻探结果证实具备很好的含油气条件好,发育新近系中新统湖相优质烃源岩,储层物性好,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河道沉积为主,已发现油气全部富集于断块和断鼻圈闭之中,地震显示具备浊积砂体成藏可能。通过类比分析,东非裂谷系西支阿尔伯特裂谷至少具有(40~50)×108bbl的资源潜力,向南的系列裂谷也同样勘探潜力巨大,而东支虽然火山岩比较发育,但同样值得关注。
    谢楠
    缅甸睡宝盆地A井区始新统与渐新统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差异
    2012, 17(4):  66-70,8.  摘要 ( 388 )   HTML   PDF (3927KB) ( 10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缅甸睡宝盆地始新世和渐新世均为辫状河三角洲入海的沉积环境,但是储层物性差异很大。利用钻井的大量岩石薄片、地球化学等测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对该盆地A井区始新统和渐新统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成岩演化序次特别是碳酸盐胶结的时间早晚、晚期构造压实效应对孔隙度的影响、构造抬升与大气淡水溶解作用的匹配,这三点是造成始新统、渐新统储层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从成岩演化序次和构造压实效应上看,渐新统在岩石没有充分压实之前经历大量的碳酸盐胶结,甚至现今仍保留大量的未遭受溶蚀的碳酸盐胶结物,使得部分颗粒呈基底式胶结。虽然早期的胶结作用充填了部分孔隙,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压实作用的进程,而且为后期次生孔隙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始新统碳酸盐胶结作用发生在岩石充分压实之后,分布在剩余的粒间孔隙中,胶结物含量低。始新统除了接受上覆沉积物的重力压实外,还受到晚期的区域构造挤压应力对始新统形成压实效应,使得原生孔隙度遭到强烈破坏。从构造抬升与大气淡水溶解作用上看,渐新世末期构造抬升而暴露地表接受大气淡水的淋滤,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并且现今A井区古近纪地层处于中成岩A1—A2期,有利于保护次生孔隙。
    蔡敏, 金成志, 霍凤龙
    大庆探区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策略
    2012, 17(4):  71-74,8.  摘要 ( 424 )   HTML   PDF (1176KB) ( 11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比大庆探区含煤盆地与美国煤层气商业开发成功盆地异同,在深入分析煤层气资源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大庆探区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对策:勘探目标优选突出新思路,推进5个转变,即"研究方向定位,由煤田地质向综合地质转变;目标优选方法,由地质成果向综合成果转变;资源类型选择,由煤层气向煤成气转变;布井方式确定,由单井向井组转变;综合效益评价,由工业气流向商业价值转变",不断追求煤层气资源"甜点"目标准确圈定和合理实施;相关工程实施突出新技术,强化5项应用,即"‘二宽一高’地震预测煤层技术、多方式钻完井技术、多方法气层综合评价技术、多参数实验室分析技术、简型高效压裂排采技术",切实满足煤层气资源客观评价和有效探采;生产经营管理突出新机制,探索5方面实践,即"低成本工程、一体化模式、油煤联合、对外合作、小公司运作",全面促进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
    《中国石油勘探》投稿须知
    2012, 17(4):  75-75.  摘要 ( 334 )   HTML   PDF (151KB) ( 5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勘探》(原《勘探家》)(双月刊),由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和石油工业出版社主办。刊登内容:油气勘探战略、石油地质理论进展、新的勘探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油气勘探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典型实例分析、跨国油气勘探、油气勘探某一问题的见解与争鸣等,欢迎油气勘探领域的管理决策领导、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