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4-06-15
    郑 民,李建忠,吴晓智,王 民,陈晓明,王文广
    海相页岩烃源岩系中有机质的高温裂解生气潜力
    2014, 19(3):  1-11.  摘要 ( 872 )   HTML   PDF (1191KB) ( 11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相页岩烃源层系具备晚期高温裂解生气的能力。以上扬子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及华 北地区长城系—青白口系下马岭组为例,通过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对海相泥页岩烃源岩的晚期生气潜力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海相泥页岩具备晚期高温裂解生气潜力,并运用晚期生气能力参数(LGP) 和晚期生气类型比(LGT) 两项参数 对海相泥页岩烃源岩的高温裂解生气能力进行评价。烃源岩的热演化生烃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发生热裂解 生烃的同时,也通过缩聚反应生成一定量的耐熔大分子——杂原子化合物(NSOs),在高温演化阶段杂原子化合物 发生裂解并产生烃气。岩石热解实验显示,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高演化阶段的烃源岩样品仍然有热解烃类产出,例如 样品SP-1 在Ro=2.42% 以后仍然得到0.092mg/g(HC/TOC),表明了高演化程度下烃源岩仍具有生烃能力,但 生烃产率较低。以LGPLGT 为标准评价了海相泥页岩晚期生气能力,所测海相泥页岩LGT >1,说明具备晚期生 成B 型高温裂解气的能力;而LGP分布在0.51 到0.55 之间,说明具备中等高温裂解生气潜能。所测样品高温裂解 平均生气潜力为2.6mg/g(HC/TOC),属于较低的天然气产率,折算下来约0.2m3/t(HC/ 岩石)。以我国蜀南 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为例,实测含气量约3m3/t(HC/ 岩石),则高温裂解产气将占到6.7%。
    黄福喜,杨 涛,闫伟鹏,郭彬程,马 洪
    四川盆地龙岗与元坝地区礁滩成藏对比分析
    2014, 19(3):  12-20.  摘要 ( 1044 )   HTML   PDF (4209KB) ( 14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油气资源丰富,川东北台地—台缘斜坡地区是礁滩油气资源分布与勘探 的重点地区。川东北龙岗与元坝地区礁滩气藏成藏条件优越,气藏分布受沉积相带、储层发育特征、白云石化与构造 作用等因素控制;气藏类型多样,储集性、裂缝发育程度和构造活动性是富集高产的重要控制因素。目前元坝地区勘 探成效好于龙岗地区,主要由于元坝地区礁滩规模较大、非均质性较弱、受潮道系统影响较小等原因,表现出更优越 的气藏形成与富集条件;龙岗地区受构造作用与潮道系统影响显著,储层非均质性与气藏后期调整改造强烈,一礁 一滩一藏特征明显。研究认为,地震资料品质攻关、沉积微相精细研究、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是进一步提高龙岗与 元坝地区礁滩气藏勘探成效的工作重点,台缘区厚度大、面积大的礁滩体是重点勘探目标。
    张 杰,Brian Jones,张建勇
    不同埋藏深度交代白云石晶体结构及其 对白云岩储层研究的意义
    2014, 19(3):  21-28.  摘要 ( 875 )   HTML   PDF (4098KB) ( 13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代白云石化作用是除了原生沉淀外白云石的主要成因,对于不同埋藏深度的交代白云石晶体结构的研 究有助于分析白云石被交代的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选取加勒比海Cayman 岛中新统Cayman 组、南海中新统宣德 组和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3 类保留了原岩颗粒结构的交代白云石进行研究,3 类白云石均未受到陆源物质影响。 研究手段为:X 衍射分析成分、有序度、晶胞参数;透射电镜观察晶体微形貌特征。随着埋藏深度从几米至几百米再 至几千米依次加深,晶体自形程度逐渐变差,反映了埋藏成岩作用对交代白云石自由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白云石有序 度逐渐升高,晶胞参数逐渐向理想晶胞参数值接近,反映了后期稳定的埋藏成岩作用有利于白云石向有序转化。白云 石的晶形与有序度之间不具有必然联系。通过X 衍射发现,Cayman 组白云岩样品中含有高镁方解石(HMC)和高 钙白云石(HCD)、低钙白云石(LCD),其岩石学特征和晶体结构特征反映了交代白云石的形成是从最初的高镁 方解石转化为高钙的白云石,再转化为低钙的白云石,交代白云石化可以被认为是镁离子逐渐进入方解石晶格的过程。 经历足够长时间的稳定演化后,逐渐向理想白云石接近。3 类交代白云石的镁离子来源为海水。表生岩溶作用不仅对 于交代白云石化作用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且经历白云石化后的岩石有利于保证原有的孔隙不易被破坏,形成了良好 的储集空间,有利于后期油气的保存和运移。
    卞从胜,汪泽成,徐兆辉,徐安娜,李兆影,江青春
    构造沉降梯度对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作用
    2014, 19(3):  29-40.  摘要 ( 760 )   HTML   PDF (4929KB) ( 12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沉降是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沉积速率和沉积体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沉降梯度是 某一地质时期盆地构造沉降横向变化的表征值,揭示了该时期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 组须二段和须三段构造沉降梯度分析发现,构造沉降梯度对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展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沉降梯 度高值区,可容空间变化快,水系集中发育,沉积相变化大;构造沉降梯度低值区,可容空间变化小,水系发散,沉 积相稳定分布。通过对广安地区须四段解剖发现,构造沉降梯度还对储层的分布有影响,在局部构造沉降梯度高值区, 由于地形坡度较大,河道水动力较强,形成砂岩储层的物性相对较好。与其他盆地的类比发现,以南堡凹陷为代表的 断陷盆地构造沉降梯度变化大,基本在1~7 (m/Ma)/km,导致其沉积相带窄而变化快,亚相长度只有6~13km, 岩性和物性变化快,形成的有利储层规模较小,非均质性强。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和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为代表的前 陆盆地和坳陷盆地,构造沉降梯度变化相对较小,基本在0~1.5 (m/Ma)/km,导致其沉积体系规模大、沉积相分 布范围广,亚相长度达50~150km,可形成大型河流三角洲和大面积有利储层的稳定分布,是发育大型岩性含油气 区的有利地区。。
    陶小晚,李 明,张欣欣,田 翰
    微生物氧化作用对有机烷烃气碳同位素的影响
    2014, 19(3):  41-49.  摘要 ( 589 )   HTML   PDF (1800KB) ( 14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生物对烷烃气的氧化作用可分为有氧氧化作用和厌氧氧化作用两种类型,均可导致烷烃气组分碳同位 素值变重。微生物对烷烃气组分的氧化具有优选性,一般而言丙烷优先于乙烷、正构烷烃优先于异构烷烃被氧化,并 得到热力学及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培养实验两方面的证实。微生物氧化作用的优选性导致碳同位素系列发生部分倒转, 但烷烃气组分含量并不一定发生倒转。但在某些氧化环境中,也存在乙烷优先于丙烷氧化的现象,这说明微生物在有 氧环境中降解烷烃气的机理不同于厌氧环境,或者是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导致烷烃气组分发生氧化的优先次序发生了变 化。
    杨志芳,曹 宏,姚逢昌,晏信飞,孙卫涛,刘嘉玮,唐 刚,卢明辉,巴 晶
    复杂孔隙结构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及应用
    2014, 19(3):  50-56.  摘要 ( 1079 )   HTML   PDF (3013KB) ( 18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致密砂岩、碳酸盐岩气藏等多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孔隙成因和类型复杂多样,孔隙度及渗透率对地震 弹性模量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为含气性预测带来很大困难。针对低孔低渗复杂孔隙介质,借助孔隙结构表征及地震 岩石物理分析,评价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及孔隙流体分布的非均匀性对地震波速度的影响,揭示低孔低渗储层中地震波 速度随物性、含流体性的变化规律。修正White 模型描述低孔低渗储层地震频段纵波速度随含气饱和度的变化规律, 建立低孔低渗储层含气饱和度定量预测模板,推动地震定量解释技术研发。研究成果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 层含气饱和度地震定量预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李 霞,周灿灿,赵 杰,程相志,胡 松
    泥页岩油藏测井评价新方法— 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为例
    2014, 19(3):  57-65.  摘要 ( 819 )   HTML   PDF (2884KB) ( 13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泥页岩油藏是一类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测井评价技术在其勘探和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针对非 构造裂缝型泥页岩油藏,国内外现有的常规测井评价技术均不能满足该类油藏勘探开发的需求。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 山口组泥页岩油藏为例,针对泥页岩油藏勘探与工程改造需求,以非常规思想为指导,从烃源岩品质、矿物组分、 地层压力、岩石脆性、裂缝识别等角度开展测井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优选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地层压力 系数和岩石脆性指数这3 个表征参数,建立了泥页岩油藏有效储层测井识别与定量评价方法,最终形成泥页岩油藏测 井评价配套技术。该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非常规泥页岩油藏测井评价技术的空白,为我国泥页岩油藏勘探开发提供了 重要技术支持和保障。
    吕 彬
    逆时偏移角道集构建及速度分析方法
    2014, 19(3):  66-71.  摘要 ( 1035 )   HTML   PDF (3514KB) ( 1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速度模型精度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逆时偏移实际应用效果的瓶颈,尤其是在复杂构造区,受制于目前积分 法偏移速度分析固有的多路径问题缺陷,得到的成像道集质量和偏移速度模型精度往往难以满足逆时偏移的成像要求。 基于此,开展逆时偏移角道集构建及速度分析方法的研究。首先,开展了波前矢量逆时偏移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构建 方法的研究,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效率较高。与传统偏移距域及炮域成像道集相比,逆时偏移角道集能够有效 解决多路径问题,减少偏移假象,提高道集成像质量;其次,推导了新的纵波角度域速度更新公式,并且实现了逆时 偏移角度域速度分析方法,模型数据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叶月明,庄锡进,杨 存,刘午牛,周芳明
    海底相关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
    2014, 19(3):  72-77.  摘要 ( 989 )   HTML   PDF (2585KB) ( 14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层间多次波是地震资料处理领域中最难以衰减的噪声之一,没有固定的规律,而且在偏移剖面中容易产 生假象,影响资料处理质量。在海洋地震资料中,海底相关层间多次波广泛存在,由于海洋底界面的海底和海水间存 在较强的速度差,当海底面以下存在高速反射层或散射体时,在海底与高速层间会发育较强的与海底相关的层间多次 波。针对海底相关层间多次波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动理论的海底相关的层间多次波衰减方法。鉴于海洋资料海底 反射较为明显,通过分离海底一次反射与海底面以下构造的反射波场的褶积与相关运算构建海底相关层间多次波,实 现其合理的预测。本方法不依赖于准确的速度场,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是一种数据驱动型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 简单平层模型测试直观地证明了本方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Sigsbee2B 模型测试,合理地预测出了海底相关层间多次 波,证实了本方法对复杂构造的实用性。
    白 斌,朱如凯,吴松涛,崔景伟,苏 玲,李婷婷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新技术及意义
    2014, 19(3):  78-86.  摘要 ( 1471 )   HTML   PDF (3923KB) ( 32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集体以纳米、微米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是决定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因素,也是 建立非常规油气储层评价标准,揭示油气形成因素、富集规律等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目前,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微 观孔喉表征技术主要利用了纳米材料科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学科研究方法,通过二维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图像 直接观测、气体吸附等间接数值测定以及X-CT 三维数值重构模拟孔隙结构三类技术方法,在孔喉大小、形态、分布、 三维连通性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提高了纳米级微观孔喉结构的表征精度。但孔喉结构特征表征技术仍在测试原理、 多类型数据融合、多技术手段联合与实验前处理、多尺度特征表征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该研究也将为准确评价有 利致密储层发育区、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提供依据。
    马 峰,乐幸福,王 朴,黄成刚,谢 梅,项燚伟
    柴达木盆地煤型气成藏条件及勘探领域
    2014, 19(3):  87-94.  摘要 ( 975 )   HTML   PDF (7213KB) ( 4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达木盆地烃源岩、古今构造、输导条件等关键成藏条件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研究表明,盆地煤型气具备 四大有利成藏条件:侏罗系烃源岩呈现多凹共存、广泛分布特征,重新评价资源潜力达13100×108m3,具备煤型气 大型化成藏物质基础;关键成藏期盆地呈现盆缘古斜坡及鼻隆带和盆内凹陷带的二级结构,盆缘区是油气运移的 长期指向,形成良好的成藏背景;具有裂缝+ 孔隙双重介质储集空间的基岩风化壳大范围分布且不受埋深影响; 具备控源断裂纵向运聚,不整合面横向输导的油气面状运聚模式,利于天然气规模聚集。油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 律的认识为煤型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了盆缘大型古斜坡构造—岩性控藏新认识,提出盆缘不整合面上下为重 点勘探新领域,阿尔金山前古鼻隆及斜坡为重点勘探新区带,并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新增控制+ 探明天然气储量1104×108m3,实现了柴达木盆地煤型气勘探的新突破和新进展。
    陈振宏,邓 泽,李贵中,陈 刚,陈 浩,庚 勐
    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模拟实验技术新进展与应用
    2014, 19(3):  95-100.  摘要 ( 586 )   HTML   PDF (2299KB) ( 15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煤岩的吸附/ 解吸数据是煤层气资源预测、产能评价必需的核心参数,目前常规的等温吸附实验只能 获得固定温度下的吸附量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获得储层条件下准确的等温吸附数据, 是煤层气储层实验测试孜 孜以求的目标。针对当前煤层气等温吸附测试主要沿用美国专利US5058442/4528550,采用IS-300 等温吸附仪,存 在测试范围小、破坏样品原始结构及无围压约束等突出问题,创新研制煤层气原位吸附/解吸模拟装置,克服了目前 等温吸附测试未考虑地应力影响,不能代表地层真实吸附状态的缺陷。特别是形成非吸附性气体等温吸附实验方法, 为变体积自由空间的计算提供参数。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开发,一方面实现等温吸附装置国产化,另一方面实现高温压 条件下煤岩原位吸附模拟技术的从无到有。研究发现,在较高温度和压力时(>85℃,>30MPa),温度对煤吸附能 力的影响大于压力的影响。从而证实含气量与埋深关系存在临界深度,即浅部煤层含气量随埋深增大而增高,在 一定埋深达到最大值,超过此埋深之后含气量随埋深进一步增大而趋于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