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勘探战略
赵路子, 汪泽成, 杨雨, 段书府, 魏国齐, 罗冰, 文龙, 马石玉, 冯庆付, 刘静江, 孙夕平, 谢武仁
四川盆地蓬探1井灯影组灯二段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2020, 25(3): 1-12.
摘要
(
1482
)
HTML
PDF
(6020KB) (
194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蓬探1井是部署在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内以震旦系灯影组为主要目的层的风险探井,探索裂陷主力 烃源灶区灯影组储层及含气性。利用蓬探1井钻井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分析了蓬探1井地层与沉积序列,探讨裂陷 内灯二段台缘丘滩分布控制因素,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德阳—安岳裂陷北段灯影组地层序列 表现为灯四段缺失,灯三段与下寒武统麦地坪组假整合接触;②德阳—安岳裂陷内灯二段发育受同沉积断层控制的丘 滩体,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③灯二段储层以藻砂屑云岩、藻凝块云岩为主,溶蚀孔洞发育,储层储集物性良好; ④灯二段含气性良好,测井解释气层厚度为119.26m,气水界面为-5550m。研究认为裂陷内灯二段发育多排断阶控 制的台缘丘滩带,与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直接接触,近源成藏条件优越,是规模勘探的重要领域。2020年5月4日 蓬探1井在灯二段测试获天然气121.98×104m3/d,展示裂陷内灯二段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杨海军, 邓兴梁, 张银涛, 谢舟, 李勇, 李世银, 张海祖, 朱永峰, 陈永权
塔里木盆地满深1井奥陶系超深断控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2020, 25(3): 13-23.
摘要
(
1310
)
HTML
PDF
(5182KB) (
195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的满深1 井在奥陶系一间房组获得重大突破。通过对满深1 井成藏条件、油藏 特征及富集规律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断控岩溶区高产井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 碳酸盐岩主要发育潜山岩溶、层间岩溶、礁滩岩溶和断控岩溶4 种不同的岩溶类型,满深1 井钻遇断控岩溶;满深1 井 是迄今为止断控岩溶油气藏埋藏最深、单井产量最高的发现井,在埋深7535m 的奥陶系一间房组测试折日产油624m3, 折日产气37.13×104m3;建立了断控岩溶油气藏3 种富集模式,即线性走滑上倾高部位、张扭侧向高部位、压扭局部高 部位。满深1 井的成功钻探,是以断裂为核心的碳酸盐岩断控岩溶油气藏勘探思路的成功实践,实现了塔北隆起与塔中 凸起之间的鞍部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整个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
杨海风, 牛成民, 柳永军, 高雁飞, 张中巧, 谢祥, 王利良
渤海垦利6-1新近系大型岩性油藏勘探发现与关键技术
2020, 25(3): 24-32.
摘要
(
1138
)
HTML
PDF
(3654KB) (
131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构造背景和成藏模式认识不清是制约该区油气发现的关键因素。2019 年以来,通 过勘探思路转变,加强区内断裂构造、有利目标层系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认为中生界顶部不整合面“汇聚脊”的发育 部位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区带,微古地貌控制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下段有利岩性圈闭的发育位置,油气主要富集在明 化镇组下段Ⅴ油组顶部,并建立了基于岩性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的砂体定量刻画与流体识别技术。在新认识与新技术 的指导下,成功转变勘探方向,揭示了新近系岩性油藏叠置连片成藏的新模式,使得莱北低凸起历经40 余年勘探终 获首个商业发现:垦利6-1 油田为一整装的新近系优质大型岩性油藏,明化镇组下段Ⅴ油组顶部大型叠合连片砂体 为其主力油层,油藏埋深主要为1200~1550m,且油层厚度一般大于8m;含油储层孔隙度为14.9%~39.8%,平均 孔隙度为31.2%;渗透率分布于7.9~19721.3mD,平均渗透率为2205.52mD;钻杆测试结果显示,主力油层最高 日产可超过180m3。
刘宝鸿, 张斌, 郭强, 谭宁川, 韩锋, 王建飞, 陈星州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深层火山岩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2020, 25(3): 33-43.
摘要
(
1043
)
HTML
PDF
(4090KB) (
103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岩油气藏是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以粗面岩为代表的中浅层火山岩油 藏,但在深层火山岩及天然气领域未获发现。为寻求规模资源发现开展了针对深层火山岩的攻关研究,通过岩心观察、 单井分析、储层描述、烃源岩评价等研究,结合“两宽一高”地震资料与时频电磁技术,识别出多个火山岩体目标, 成功部署了风险探井JT1 井,并获得高产工业气流。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具有规模生气潜力, 为天然气规模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相比沉积岩,火山岩物性受埋深影响小,特别是玄武质角砾岩具备良好的 储集条件;烃源岩层系中的火山岩被泥岩包裹,泥岩既是气源岩又是盖层,具有得天独厚的成藏条件。JT1 井的成功, 实现了东部凹陷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对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深层火山岩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勘探管理
杨雨, 文龙, 谢继容, 罗冰, 黄平辉, 冉崎, 周刚, 张玺华, 汪华, 田兴旺, 张亚, 陈聪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进展与方向
2020, 25(3): 44-55.
摘要
(
1448
)
HTML
PDF
(4412KB) (
219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经历长年沉积,天然气资源量为14.33×1012m3,资源丰富,居全国首位,是寻 找规模优质储量的重要勘探领域。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坚持寻找规模优质储量、发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 主线,通过强化大型控藏古地质单元的识别和评价,不断深化地质理论认识,突出规模优质储层展布精细刻画、山前 复杂构造带精细构造建模、大型构造斜坡区及低部位的成藏特征研究,依托地质—地球物理—工程等专业多方位联合 技术进步,加大新区、新领域的勘探评价力度,形成川中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四段台内精细勘探理论、川西地区上古生 界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取得川中北部地区海相多层系立体成藏立体勘探等重要勘探新成果和新认识,高效推 动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储量稳定快速增长。基于勘探新成果与新认识有效评价盆地其他区块勘探潜力区带, 综合分析认为德阳—安岳古裂陷周缘震旦系、环川中古隆起寒武系、川西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多期台缘带是下一步寻找 规模发现的战略领域,环海槽(台洼)周缘飞仙关组、川西—川中地区雷口坡组是持续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
勘探案例
文龙, 王文之, 李林娟, 洪海涛, 罗冰, 张玺华, 彭瀚霖, 李堃宇, 贾敏, 田兴旺
川西南部灯影组展布特征新认识及油气地质勘探意义
2020, 25(3): 56-65.
摘要
(
1011
)
HTML
PDF
(4524KB) (
136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勘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对四川盆地川西南部开展野外露头、岩心岩石学 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地震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川西南部汉王场构造汉深1 井震旦系灯影组具有贫藻富硅、 Ca及Mg含量相对低、Si含量高、δ13C及δ18O偏低的特征,与灯四段在岩性特征、常量元素和同位素含量上基 本一致,所钻揭的灯影组层位归属为灯四段;井震结合预测,川西南部灯四段主要在成都—犍为以西地区分布,厚 200~300m,在盆地内分布面积达1.5×104km2,向南一直延伸到西昌、云南地区。灯四段厚度向德阳—安岳裂陷内 逐渐减薄,具有缓坡型台地边缘特征。川西南部地区灯四段储层发育,紧邻裂陷槽内寒武系优质烃源岩,成油期处于 古隆起高部位,发育古油藏,后期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油裂气重新调整聚集,具备形成构造型、构造—岩性复合型、 构造—地层复合型等气藏的地质条件,邛崃—大兴场—眉山地区是勘探的有利区带。
石油地质
李明隆, 谭秀成, 罗冰, 张亚, 张本健, 芦飞凡, 苏成鹏, 肖笛, 钟原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相控早期高频暴露岩溶特征及启示
2020, 25(3): 66-82.
摘要
(
727
)
HTML
PDF
(6098KB) (
155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 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 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变粗型和亮晶颗粒云岩—中晶云岩—细粉晶藻云岩的向上变细型两类向上变浅序列。两 类序列早期高频暴露岩溶具有如下特征:①旋回顶部存在暴露不整合面,并见下一旋回初始海泛沉积物充填于先期岩 溶系统和向微地貌高地超覆现象。②旋回上部的多孔基岩受优势岩溶通道切割形成近原地角砾。③部分旋回顶部发育 斑块状岩溶系统,其内为陆源黏土、粉屑和少量角砾充填。④少数旋回内部发育岩溶洞穴角砾岩,角砾间多为碳酸盐 岩渗流粉砂充填。⑤暴露面之下稳定碳、氧同位素存在一定负偏现象。进一步开展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岩溶作用强度 较强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下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 岩溶作用强度较弱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上部,储层储集空间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 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适中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洞穴垮塌角砾间的残余孔 洞。这些叠合准同生期云化作用的白云岩为基岩的早期暴露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有效储 集空间。因此认为不同强度的早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是栖霞组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刘宝增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主控因素分析——以顺北1号、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为例
2020, 25(3): 83-95.
摘要
(
1019
)
HTML
PDF
(6200KB) (
188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是受走滑断裂控制的碳酸盐岩超深层油田,受走滑断裂平面分段性和纵向分层性的 影响,油气聚集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以顺北1 号、顺北5 号走滑断裂带为例,结合走滑断裂特征与油气动态产能的关 系,对顺北地区油气差异聚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走滑断裂的通源性、纵向输导性、分段性是油气差异聚 集的主控因素。其中走滑断裂通源性越强油气聚集程度越高;寒武系膏盐岩层系走滑断裂的倾角越大越利于油气纵向 输导进入奥陶系聚集;走滑断裂的活动强度和构造样式决定了储集体规模和连通性,张扭段相对平移段和压隆段储集 体规模和连通性更好,油气聚集程度更高。
沈安江, 张友, 冯子辉, 郑兴平, 朱茂, 邵冠铭, 宋叙, 朱可丹, 佘敏
塔东古城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地质认识与勘探领域
2020, 25(3): 96-106.
摘要
(
982
)
HTML
PDF
(4831KB) (
161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东古城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塔里木盆地非常重要的勘探领域,尤其是“两台夹一盆”的古 地理格局,决定了研究区优越的源储配置和油气运移指向,但近几年的勘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勘探潜力再次成为关 注的焦点。基于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CT 扫描、地球化学数据、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研究了塔东地区寒武系— 奥陶系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碳酸盐台地类型、演化过程及其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并对塔东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 酸盐岩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塔东古城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受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影响,台地类型呈 缓坡—镶边—弱镶边—缓坡—弱镶边开阔台地的演化特征,造就了寒武系盐下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缓坡微生物 丘滩、中—上寒武统台缘带丘滩、中—上寒武统及中—下奥陶统斜坡重力流、鹰山组下段缓坡云化滩、鹰山组上段— 一间房组颗粒灰岩滩5 套储层的规模发育。以台地类型及其演化、有利储集相带为基础和牵引,以储集体分布预测及 评价为核心,指出鹰山组下段缓坡云化滩和中—上寒武统台缘带丘滩是塔东近期增储上产的重点勘探领域。鹰山组上 段—一间房组颗粒灰岩滩、寒武系盐下肖尔布拉克组—吾松格尔组缓坡微生物丘滩、中—上寒武统及中—下奥陶统 斜坡重力流沉积是3 个值得探索的风险勘探领域。
李海英, 刘军, 龚伟, 黄超, 任丽丹
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与断溶体圈闭识别描述技术
2020, 25(3): 107-120.
摘要
(
1044
)
HTML
PDF
(5662KB) (
155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北地区奥陶系目的层主要发育洞穴型、裂缝型和孔洞型3 种类型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储集规模 受多期活动走滑断裂体系控制。已钻井揭示的断溶体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多样,预测与描述难度大。断溶体圈闭是一种 与喀斯特岩溶缝洞型圈闭有较大差异,在复杂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碳酸盐岩缝洞型圈闭,具有纵向跨越深度大、横向非 均质性强、不受局部构造形态控制、无统一油水界面、上覆区域泥岩顶封、致密碳酸盐岩可侧封的特点。在前期研究 认识基础上,通过模型正演,结合井震标定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建立了走滑断裂、断控缝洞储集体地震识别模式, 形成了梯度结构张量定断溶体轮廓,振幅变化率、杂乱相属性等分类预测断裂带内部储层,多属性融合雕刻描述断溶 体的储层识别描述技术;建立了断溶体识别与圈闭描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指导了顺北地区多口井部署并实现油气重 大突破,储层钻遇率达84%,证实了技术的有效性及适用性,为顺北油气田和其他地区识别及描述断溶体提供了解决 方法和技术参考,对顺北油田超深层领域断溶体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陈强路, 席斌斌, 韩俊, 许锦, 吴鲜, 朱秀香, 马中良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超深层油藏保存及影响因素:来自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2020, 25(3): 121-133.
摘要
(
1021
)
HTML
PDF
(4054KB) (
93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深层领域油气相态和成藏模式是勘探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中—下奥陶统 储层包裹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详细的包裹体岩相学、油气充注古温压恢复、流体成分、拉曼光谱等系统分析,结合 油气藏地质条件,探讨顺托果勒地区超深层油藏的保存途径和影响因素。奥陶系储层发育含固体沥青烃包裹体、气液 烃包裹体和干气包裹体3 种类型,其中跃进—顺北地区发育含固体沥青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顺南地区发育含固 体沥青烃包裹体和干气包裹体。包裹体古温压恢复研究表明,顺托果勒地区至少经历两期油气充注,早期充注的原油 在藏内热演化成轻质油和晚期轻质油的充注这两种途径共同决定了顺北地区超深层油藏的保存,该区经历的最高古地 温(大于150℃)持续时间较短是控制油藏保存的主要因素,油藏介质环境对原油的热演化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也利于液态烃保存。
包洪平, 黄正良, 武春英, 魏柳斌, 任军峰, 王前平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侧向供烃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2020, 25(3): 134-145.
摘要
(
924
)
HTML
PDF
(5810KB) (
139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厚达近千米的碳酸盐岩与膏盐岩共生的地层组合,埋深偏大。 这套远离风化壳的奥陶系盐下层系能否具备烃源有效供给及规模成藏,是制约勘探的关键问题。基于奥陶系沉积期后 构造演化及其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层配置关系的研究,认为奥陶系盐下在邻近古隆起区存在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层直 接接触且规模性分布的供烃窗口,窗口区在生排烃高峰期处于构造下倾部位,生烃增压等因素产生运移动力,有利于 天然气向高部位运聚;膏盐岩封盖层与白云岩储集体横向连续稳定分布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 具有规模成藏的潜力,乌审旗—靖边—延安一带为有利勘探区,值得勘探重视。
曹红霞, 吴海燕, 任星民, 武渝, 梁全胜, 仝敏波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岩溶古地貌与储层分布规律
2020, 25(3): 146-155.
摘要
(
1019
)
HTML
PDF
(4283KB) (
132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岩溶古地貌发育特征及储集空间分布规律,依据岩心、测井、露头、地震、 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古地质图法、残余厚度法、印模法、地球物理属性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形态为:“西与西南为高地,高中可见鞍与台,台间洼地汇流水,水流沿坡向东流,坡中形 成丘与台,丘台间有若干沟,沟沟相汇进入盆,盆中可见洼与丘”。研究认为,岩溶斜坡中残丘、岩溶高地与岩溶台 地转换部位、古沟槽两侧上倾方向的斜坡带岩溶作用强烈,溶蚀孔隙发育。由于受后期压实、胶结、交代、溶蚀等成 岩作用影响,原生孔隙保留很少,储层储集空间以纳米级晶间孔为主,其次为微米级的溶蚀孔。根据岩溶古地貌与古 沟槽网络分布规律及储层储集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古沟槽控制的斜坡带及残丘区、岩溶高地的地貌单元转换带是勘探 开发的重点区域。
工程技术
潘建国, 李劲松, 王宏斌, 李闯, 丰超, 周俊峰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0, 25(3): 156-166.
摘要
(
1699
)
HTML
PDF
(4014KB) (
219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类型,已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 油气田。但随着勘探不断发展,深层—超深层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将成为规模勘探的重要对象,与之相适应的地 震预测技术存在理论方法薄弱、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十三五”攻关研究,在理论研究及新技术方面取得重要 进展,其中裂缝—多孔隙介质岩石物理模型复杂波场正反演及碳酸盐岩数字岩心岩石物理分析与储层孔隙结构识别等 方法创新为开发储层预测新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地震梯度结构张量小断裂识别、云变换随机模拟缝洞储层定量化预 测、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和分频属性的气藏检测等新技术则有效提高了断裂、储层及流体识别精度。在此基础上并 结合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现状,提出技术发展建议:按照“深度融合、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 趋势,强化基于孔隙形态非均质性、裂缝诱导各向异性、具有频散和衰减的裂缝—孔隙介质的岩石物理建模方法等基 础理论研究,重点发展基于双相介质频率、频散与衰减等波动力学特征的储层敏感属性精细化地震预测、基于数字岩 心岩石物理分析的储层孔隙结构地震预测、人工智能碳酸盐岩储层定量预测及流体检测等技术。
冯庆付, 翟秀芬, 冯周, 刘朱睿鸷, 刘英明
四川盆地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核磁共振实验测量及分析
2020, 25(3): 167-174.
摘要
(
744
)
HTML
PDF
(3487KB) (
67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3.01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样,基质孔隙度普遍偏低,储层缝洞发育,孔隙结构复杂。孔隙结构及物性是储层 和含油气评价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孔隙结构的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三叠系雷口坡组白云岩、二叠系茅口组致密石灰 岩两类碳酸盐岩岩心等共计45 块柱塞样品开展了常规孔渗、岩电实验、核磁共振等测量,从多角度分析了岩心样品 的孔隙类型及在储层中的孔隙结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整体岩心核磁T 2 谱呈现明 显的单峰、双峰、三峰特征,表明岩心存在三重孔隙介质(基质孔隙、裂缝、溶蚀孔洞),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整 体物性较差。致密石灰岩核磁共振测量表明,T 2 谱呈现显著的双峰形态,储集空间为基质晶间孔及溶蚀孔,且不同 岩心T 2 谱左边峰值基本稳定0.1ms 左右,表明孔隙尺寸比雷口坡组白云岩小。采用SDR 模型反演的核磁共振渗透 率与气测法测量的渗透率最大绝对误差为0.31mD,一致性较好。同时,核磁共振测量结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泥质含量,泥质含量较高的岩心,核磁共振T 2 谱前端信号很强,分布宽度也较大,而且核磁共振孔隙度通常大于气 测孔隙度。文章所提供的实验测量及分析方法对于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具有普遍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