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勘探战略
窦立荣, 袁圣强, 刘小兵
中国油公司海外油气勘探进展和发展对策
2022, 27(2): 1-10.
摘要
(
943
)
HTML
PDF
(4941KB) (
222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3年,中国油公司开启了“走出去”的步伐,29年来油气勘探开发活动遍布全球,涉及陆上、深水、常规和非常规等领域,成为国际油气行业重要力量。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可分为探索发展、快速发展、规模发展和优化调整4个阶段,在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2020年三大油公司年度海外权益油气产量合计达1.67×108t油当量。在“双碳”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双目标下,在海外获取更多油气资源仍然是重要任务,但面临地缘政治、勘探区块萎缩、剩余储量不足、年产能自然递减快、资产优化难度大等一系列挑战。在对标国际石油公司后,提出快速建成规模产区、加大新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取力度、稳妥评价和慎入非常规项目、加大处置边际资产等对策,推进海外油气勘探业务高质量发展。
勘探管理
张功成, 冯杨伟, 屈红军
全球5个深水盆地带油气地质特征
2022, 27(2): 11-26.
摘要
(
586
)
HTML
PDF
(18289KB) (
80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水油气是当今世界勘探的三大热点之一。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海洋深水油气盆地沿“三竖两横” 5个巨型带分布,“三竖”是近南北走向的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两横”是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与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在以上5个盆地带均有巨型—大型油气区发现,共15个。研究发现,巨型—大型油气区形成受三大因素控制。首要因素是发育世界级烃源岩,包括大型湖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3类烃源岩,其中湖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南大西洋陆缘盆地,海相烃源岩分布在北大西洋陆缘盆地、东非陆缘盆地等海湾环境,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陆缘盆地和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盆地大型煤系河流三角洲。第二个因素是发育世界级优质储层,包括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碎屑岩储层主要是受大型河流—三角洲控制发育的浊积扇,碳酸盐岩主要与介壳灰岩等有关。第三个因素是世界级圈闭群发育,包括盐构造圈闭、重力滑脱构造圈闭、巨型逆冲退覆构造圈闭、大型浊积体岩性圈闭等。全球海洋深水盆地勘探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特征,存在战略拓展、战略突破、战略发现和战略准备4个战略领域。战略拓展方向包括已证实巨型—大型油气区已证实的富油气成藏组合,是目前获取储量的主要领域,是投资风险小、见效快的投资方向。战略突破方向主要包括已证实巨型—大型油气区的新成藏组合,是烃源岩条件已证实的领域,实现商业性发现的风险小。战略发现方向是已有油气显示或潜在商业发现的潜在油气区,存在规模性发现的潜力。战略准备方向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但存在大发现可能的区域。总体看,全球深水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王兆明, 温志新, 贺正军, 陈瑞银, 石浩程, 陈曦
全球近10年油气勘探新进展特点与启示
2022, 27(2): 27-37.
摘要
(
928
)
HTML
PDF
(22149KB) (
111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去10年,全球油气勘探经历了油价两次断崖式下跌和“碳中和”的双重考验,勘探投资不断降低;同时随着深水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的持续进步,勘探效率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全球油气勘探呈现出5个显著特点:(1)油气发现个数持续减少,但平均规模不断增加;(2)天然气新发现持续维持在六成以上的较高水平,成为重要的储量增长点;(3)深水/超深水成为最为重要的增储阵地,不断揭示多个勘探新领域;(4)新发现由中浅层逐渐向深层/超深层转移,海域、陆域均有新突破;(5)巨型油气田发现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58%的油气勘探新发现来自前沿和新兴领域的风险勘探,42%的新增储量来自成熟盆地的滚动勘探。全球油气勘探程度仍处于中低水平,未来勘探潜力可期;前沿领域是勘探的重点,应超前布局;深水、深层、天然气领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指出俄罗斯北极、索马里海域、加勒比海周缘等十大领域值得重点关注。
米石云, 张倩, 吴珍珍, 牛敏, 李大伟, 马锋
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前景
2022, 27(2): 38-46.
摘要
(
381
)
HTML
PDF
(2444KB) (
90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制建设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数据平台,对于开展全球油气资源评价、有效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意义重大。采用平台化开发策略,首先开发通用数据库定制开发与运行管理平台,然后再利用该平台进行各应用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研制建成全球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数据库及基于其上的常规—非常规资源评价应用软件系统,将有力支撑全球油气资源评价与选区选带研究,并助推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取得重大进展。
勘探案例
付金华, 刘新社, 魏柳斌, 任军峰, 古永红, 王前平, 师平平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家沟组四段天然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2022, 27(2): 47-58.
摘要
(
607
)
HTML
PDF
(10907KB) (
705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发育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是马家沟组沉积厚度最大的一套海侵碳酸盐岩沉积层,长期以来是天然气勘探关注的重点层位。基于地球物理、钻井岩心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认识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古构造、储层分布、烃源岩和圈闭等成藏条件,并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盐下马四段天然气为油型气,主要来自奥陶系盐下海相烃源岩,该套烃源岩生烃母质除常规干酪根外,还发育分散有机质、有机酸盐,生烃物质丰厚,具备规模生烃潜力;(2)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坳陷存在乌审旗—靖边古隆起和东部盐下低隆两大次级构造单元,分别控制了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储层的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白云岩晶间孔;(3)盆地中东部盐下马四段台内滩、台内丘白云岩上覆厚层膏盐岩封盖,上倾方向致密石灰岩侧向遮挡,海相烃源岩供烃,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自生自储式岩性气藏。在新的地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马四段部署的风险探井MT1井钻遇气层43.4m,采用水力加砂压裂新工艺,试气获35.2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实现了盆地战略接替领域的重大突破。
石油地质
边海光, 宋成鹏, 刘祚冬, 汪永华, 李恒萱, 栾天思
南美洲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和勘探潜力
2022, 27(2): 59-70.
摘要
(
525
)
HTML
PDF
(26879KB) (
45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近年来南美洲不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和油气战略选区的需要,为了弄清南美洲油气资源空间分布和待发现资源量情况,在前人地质研究基础之上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南美洲大陆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南大西洋拉开等区域构造作用控制,形成了东、西、南、北不同的构造演化特征,发育了克拉通、弧前、弧后、前陆和被动陆缘等类 型沉积盆地。通过对已发现油气田在国家、盆地和储集层位上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南美洲油气资源分布广泛,但是富集程度具有较大差异,绝大部分油气聚集于少数国家和少量盆地内。南美洲西部碰撞大陆边缘前陆盆地和东部大西洋沿岸被动陆缘盆地是油气最为富集的两类盆地,以中—新生界砂岩和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对于56个不同勘探程度的含油气盆地,分别采用圈闭评价法和类比法进行待发现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认为,南美洲油气勘探潜力还很巨大,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约为503.5×10
8
t油当量;未来勘探重点不只局限于高勘探程度盆地,也要重视低勘探程度盆地。
张良杰, 王红军, 程木伟, 龚幸林, 邢玉忠, 蒋凌志, 张宏伟, 吴德峰, 王丽新
阿姆河右岸东部侏罗系盐下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天然气富集影响
2022, 27(2): 71-83.
摘要
(
461
)
HTML
PDF
(20509KB) (
36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亚阿姆河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断层对侏罗系盐下天然气聚集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阿姆河右岸区块东部三维地震、岩心和生产资料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度断层对卡洛夫阶—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盐下碳酸盐岩主要发育NE、NEE向两组逆断层和NWW、EW、NNW、SN向四组走滑断层,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的逆断层相关褶皱和压扭性的正花状构造为主;断层主要形成于新近纪,NEE向逆断层在喜马拉雅早期挤压作用下形成,NE向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晚期的压扭应力场;断层分布具有分带性,南北方向以阿高左行走滑断裂带为界,南侧逆断层以NE向为主、北侧逆断层逐渐过渡为NEE向,SN向走滑断层则主要分布于玛霍断裂带以东。根据规模可划分为控构造带断层、控圈断层、改造断层和微断层4类,前3类多从基底断至盐膏岩,控制了缝洞储层的发育和天然气运移,断层的活动强度越高,缝洞储层越发育,天然气富集程度越高。根据断层特征划分为3类有利区带:Ⅰ类为临近控构造带断层和控圈断层的强充注规模缝洞型气藏发育区;Ⅱ类为临近改造断层的局部低充注的缝洞型气藏发育区;Ⅲ类为临近微断层的裂缝—孔隙型或裂缝型气藏发育区,其中Ⅱ类气藏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带。
王利, 张新顺, 肖坤叶, 王林, 杜业波, 王玉华, 梁巧峰
乍得邦戈盆地Baobab构造带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2022, 27(2): 84-92.
摘要
(
389
)
HTML
PDF
(2998KB) (
92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孔祥文, 汪萍, 夏朝辉, 张晓玲, 曲良超, 郭泽坤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Simonette区块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地质特征与流体分布规律
2022, 27(2): 93-107.
摘要
(
479
)
HTML
PDF
(11791KB) (
47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uvernay页岩是西加拿大沉积盆地最重要的一套页岩油气富集与生产层系。该页岩是一套最大海侵期形成的富含沥青质暗色页岩,与国内页岩气藏相比,Duvernay页岩气藏的突出特点是富含凝析油,且凝析油含量平面差异大,流体分布复杂。通过对西加拿大沉积盆地中国石油Simonette区块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构造和沉积演化、地层、地球化学、储层特征和流体分布规律的分析和解剖,提出了富含液烃页岩气勘探开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Simonette区块Duvernay页岩上页岩段储层厚度大、层内不发育碳酸盐岩隔夹层、TOC高、储层物性好,是主力勘探开发目的层;(2)Simonette区块Duvernay页岩镜质组反射率(
R
o
)为1.1%~1.6%,位于富含液烃条带,根据气油比可划分为挥发性油、特高含凝析油和高含凝析油3个区带,随着凝析油含量的增加,甲烷含量逐渐降低,原油密度逐渐增大,原油采收率逐渐减小;(3)勘探开发策略上,平面上应优先评价和开发易动用、采出程度高的特高含凝析油区带和高含凝析油区带,再开发挥发性油区带,纵向上以上页岩段高TOC层为主要目标。
崔泽宏, 苏朋辉, 刘玲莉, 李铭, 王建俊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Surat区块低煤阶煤层定量表征与区带划分优选
2022, 27(2): 108-118.
摘要
(
355
)
HTML
PDF
(3197KB) (
90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东缘Surat区块低煤阶煤层地质特征差异显著,如何优选有利区是实现研究区煤层气规模经济开发的关键。以大量测井数据、岩心实验数据、试井数据为基础,对巨厚煤系地层的多而薄的煤层进行精细刻画,定量表征煤层厚度、含气量和渗透率等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三维地质模型为平台,根据煤层参数空间分布差异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区带:Ⅰ类区带位于斜坡带构造高部位,毗邻剥蚀区,煤层气藏为高渗高丰度区,煤层厚度为18~40m(埋深大于等于150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3.8~6.5m
3
/t,渗透率为20~550mD(平均为250mD),为后期规模开发最有利区带;Ⅱ类区带位于斜坡带顶部内剥蚀区,煤层气藏为高渗较低丰度区,煤层厚度为8~20m(埋深大于等于150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2.8~4.2m
3
/t,渗透率为500~900mD(平均为680mD),属于潜力区带;Ⅲ类区带位于斜坡带构造低部位,煤层气藏为中低渗高丰度区,煤层厚度为18~41m,干燥无灰基含气量为4.8~7.8m
3
/t,渗透率为0.1~20mD(平均为5mD),煤层气自然可采性相对较差。根据区带划分结果认为,Ⅰ类区带为研究区产能建设的有利选区,Ⅱ类区带可作为Ⅰ类区带开发中后期接替补充,Ⅲ类区带渗透性相对较低,可考虑小井距开发,实现产量提升。
祝厚勤, 洪国良, 白振华
苏门答腊盆地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潜力
2022, 27(2): 119-130.
摘要
(
748
)
HTML
PDF
(6055KB) (
108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门答腊盆地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富油气区,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成效越来越差,油气勘探进入瓶颈期。在盆地地质特征和资源潜力研究的基础上,预判未来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新生代经历了中始新世—渐新世同生裂谷期、早—中中新世同生裂谷后期和晚中新世至今盆地挤压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3种类型烃源岩,湖相烃源岩发育于中苏门答腊盆地,海相烃源岩发育于北、南苏门答腊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南苏门答腊盆地;构造圈闭是盆地的主要圈闭类型,油气藏围绕生烃中心分布,油气经油源断层垂向运移至圈闭中聚集成藏;累计石油待发现资源量为23.67×10
8
bbl,累计天然气待发现资源量为11.26×10
12
ft
3
,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具备形成中、小型油气藏的资源基础;中央构造带中—上中新统和基岩是滚动勘探的主要领域,北部构造带渐新统生物礁/碳酸盐岩建造是盆地风险勘探重要领域,也是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领域。
工程技术
王燕琨, 王震, 梁爽, 盛善波, 臧真霞
古地貌恢复技术在滨里海盆地东缘中—下石炭统岩性勘探中的应用
2022, 27(2): 131-141.
摘要
(
405
)
HTML
PDF
(23324KB) (
59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中—下石炭统碳酸盐岩(KT-Ⅱ层)不断获得油气发现。随着勘探的深入,面临的难题是碳酸盐岩薄储层预测。从KT-Ⅱ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入手,还原当时碳酸盐岩沉积背景,厘清储层的分布规律。KT-Ⅱ层由下至上可划分为SQ1、SQ2、SQ3三个三级层序,根据高频层序地震精细解释,分别采用地震层位拉平法、地层残余厚度法和印模法,恢复了SQ1—SQ3沉积前的古地貌。SQ1滩体主要围绕SQ1沉积前的坡折带进行沉积,局部沉积厚度较大;SQ2滩体主要分布于低势区与高势区之间的斜坡带,呈连片的趋势,越往高势区储层越发育;SQ3滩体主要沉积于两条走滑断层之间的斜坡带。
张小宁, 于文华, 叶新群, 李令东, 明瑞卿, 王芹
加拿大白桦地致密气超长小井眼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
2022, 27(2): 142-149.
摘要
(
499
)
HTML
PDF
(2560KB) (
139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钻井成本占非常规油气建井成本的40%~50%,降低钻井成本对节约建井成本、提高开发效益至关重要。文章深入介绍加拿大白桦地项目中深层优快钻井技术,为国内非常规油气水平井钻井降本增效提供技术参考。具体如下:采用二开井身结构,一开φ222.3mm井眼下φ177.8mm套管,二开φ159.0mm井眼下φ114.3mm套管,水平段长2200~3500m;采用批钻方式,重复利用钻井液,一开2h内开钻,二开1天内开钻;采用勺形井眼轨迹,考虑防碰、提速、降摩阻、减少靶前距增加储层动用面积,采用单弯螺杆+MWD控制轨迹,Compass软件进行防碰扫描,当分离系数小于1时,修正SAG、MAG误差影响,在保证井下安全的同时避免绕障;水平段采用油基钻井液、大扭矩螺杆、水力振荡器、52MPa钻井泵及地面管汇、控压工艺,同时配合高转速、大钻压钻进,大部分水平井水平段一趟钻,最高日进尺达到1152m,平均机械钻速为65.59m/h;根据井筒载荷分布、压裂时水锤效应,分段优选套管,节约成本;井眼轨迹从二开开始设计8°~13°造斜段、漂浮下套管工艺配合专用下套管装置,大幅降低摩阻,增加扶正器数量以保证固井质量,同时大幅提高下套管效率。通过不断优化改进,2017年后完钻14口井,平均井深为5687m,平均水平段长度为3182m,平均钻井周期为14.4天,与2014年之前的158口井相比,在水平段增加1332m的情况下,每米钻井成本降低33%。
衣丽萍, 许家铖, 韩海英, 段天向, 吕洲, 高敏
基于沉积相—岩石类型控制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以伊拉克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
2022, 27(2): 150-162.
摘要
(
562
)
HTML
PDF
(6260KB) (
1154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2.0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基于沉积相带分类的孔喉半径分布范围较宽、常规孔—渗关系较差,因此以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的建模方式并不适用。以伊拉克H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通过地震、测井、地质、油藏动态等资料,在精细油藏描述与储层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岩石分类技术划分的岩石物理相与沉积相带间的内在成因联系,通过以沉积相模型为控制建立岩石类型模型,进而分岩石类型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模型,并结合静态、动态信息刻画隔层、夹层及高渗条带分布,修正渗透率,形成了一套基于沉积相—岩石类型分级控制的生物碎屑灰岩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较为可靠,能够充分反映储层的非均质性,数值模拟对各项动态指标的首次拟合率达到近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