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6-04-15
    梁生正,张以明,李旭,单春玲,翟宪兰
    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
    2006, 11(2):  1-7,70.  摘要 ( 371 )   HTML   PDF (1196KB) ( 15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历经40余年油气勘探,目前仍总体上处于勘探中期。在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陆上)20世纪勘探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新的认识:渤海湾盆地是在古生界—中上元古界克拉通上形成由石炭—二叠系残留含煤盆地、中生界裂谷盆地和新生界裂谷盆地四者相叠置的叠合盆地;太行山东深大断裂控制沙四段—孔店组及前第三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三系生油凹陷的地质结构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等。并提出精细勘探第三系生油凹陷是储量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潜山油气藏勘探是储量跃进式增长的希望。
    梁宏斌,崔周旗,张舒亭,李长新,吴健平
    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2006, 11(2):  8-14,29,70.  摘要 ( 163 )   HTML   PDF (1838KB) ( 5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石炭—二叠系残留分布区即坳陷东北部的文安斜坡、杨村斜坡、大城凸起等地区,受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期强烈的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历经差异升降和拉张断陷两大构造发育阶段,致使东、西部剥蚀带的埋藏史表现为沉降—抬升—沉降、沉降—抬升两种类型。区内沉积体系发育较为齐全,自下而上可以识别出滨海潮坪—沼泽、三角洲和河流等三大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和河流体系发育的分流河道、辫状河道砂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形成了该区最主要的砂体类型。区内砂岩储层在其间断埋藏成岩过程中,受表生淋滤作用和深部淋滤作用的影响,形成了较为发育的次生孔隙,孔隙度一般为15%~25%,大气水的深部淋滤作用又进一步改善了断层发育区的储集性能,并由此形成了该区优质的储层。综合评价认为,西部剥蚀带附近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张以明,王余泉,刘井旺,王权,胡润苗
    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藏成藏模式研究
    2006, 11(2):  15-18,70.  摘要 ( 199 )   HTML   PDF (852KB) ( 5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冀中坳陷复杂断块油藏形成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成藏条件优越,其构造背景、断层的封堵性、成油组合、砂体类型等是控制成藏的主要因素,并具有背斜型、斜坡型、断阶型等成藏模式,每一种成藏模式的控藏要素、富集程度及油藏分布差异较大,是复杂断块油气勘探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贾丽,刘国全,王振升,刘伟兴,李宏军,许春燕
    黄骅坳陷张东地区油层精细评价与实践
    2006, 11(2):  19-23,70.  摘要 ( 192 )   HTML   PDF (1147KB) ( 3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骅坳陷张东地区的油藏受岩性、构造双重控制,不同断块、同一断块的不同砂组压力系统不同,加之当时落后的钻井工程工艺技术,造成多口井油层污染严重,进一步增加了该区油层评价的难度。通过细分沉积相带、明确油藏特征,划小研究单元、细化模型建立进行油层评价,着重解决好矛盾井分析,对该区油层进行了精细评价,取得较好效果。该思路、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精细油层评价具有一定借鉴。
    刘春平,王拥军,林娟华,袁井菊
    江汉盆地印支—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
    2006, 11(2):  24-29,71.  摘要 ( 168 )   HTML   PDF (1175KB) ( 8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汉盆地自晚元古代统一的变质基底形成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以及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四次大的构造运动,从而形成前印支期的地台型广海盆地、印支期间的前陆湖沼盆地和晚燕山以来的内陆断陷盐湖盆地叠置的“三层楼”构造格局。江汉盆地构造的复杂演化过程表明,江汉盆地具有改造盆地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该区的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动态演化的复杂性。构造演化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与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从而赋予江汉盆地平原海相地层油气运聚时间长、跨度大而且聚集规律复杂的特点。根据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推测具有早期生烃早期成藏、早期生烃晚期成藏、晚期生烃晚期成藏和次生混源成藏4种成藏模式。同时,油气勘探的难易程度也受控于构造演化,早期生烃早期成藏模式油藏的有利发育区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勘探领域。
    范军侠,李宏伟,袁世义,朱怡翔,田昌炳
    陆相盆地中残留可容纳空间的识别与应用
    2006, 11(2):  30-32,38,71.  摘要 ( 157 )   HTML   PDF (1026KB) ( 5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着古水流的分布,因此,不整合面之上剥蚀而来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沿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向盆地方向搬运,在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保存,因此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成为储集砂体发育较为有利的部位。实践表明,识别残留可容纳空间为开展储集砂体预测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在苏里格气田优质储层的预测与气田的高效开发中发挥了作用,沿层序界面之上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重新布井获得了成功。
    杨晓萍,张宝民,雷振宇,陶士振
    含油气盆地中浊沸石的形成与分布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2006, 11(2):  33-38,71.  摘要 ( 201 )   HTML   PDF (1463KB) ( 8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和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储层中,广泛发育浊沸石胶结物,而且常常被有机酸性水溶蚀形成大量浊沸石溶孔,勘探实践证明,浊沸石溶孔是油气的主力储集空间。通过对浊沸石的形成与分布、浊沸石次生溶孔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规律等研究,认为沉积物源和沉积微相控制着浊沸石的分布,有机酸性水的来源和运移通道决定着浊沸石次生溶孔的分布特征,浊沸石溶蚀孔隙发育带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冯立,王贤君,王选富,许全红
    海拉尔盆地凝灰质火山岩储层矿物学及岩石力学特征研究
    2006, 11(2):  39-42,71,72.  摘要 ( 134 )   HTML   PDF (1020KB) ( 7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庆油田海拉尔盆地兴安岭群火山岩储层主要为安山—流纹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粗面—流纹质凝灰岩,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发生压裂早期砂堵,返排率低,压裂成功率低。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岩石水理特性实验和岩石力学特征研究,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①凝灰质火山岩储层粘土含量高时,应提高压裂液的防膨胀性能,大排量施工,增加裂缝净压力;②碱性和偏碱性凝灰质储层,应研究使用低滤失压裂液,降低滤失量,同时提高压裂液的防膨胀性能;③凝灰质储层塑性较强时,应尽量提高施工排量。
    李国欣,欧阳健,周灿灿,刘国强
    中国石油低阻油层岩石物理研究与测井识别评价技术进展
    2006, 11(2):  43-50,72.  摘要 ( 151 )   HTML   PDF (1747KB) ( 10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98年至今,中国石油组织以渤海湾地区为代表的中浅层低阻油层的岩石物理研究与解释技术攻关,已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总结了较成熟的技术:低阻油层分布的油藏地质条件;粘土附加导电性质-粘土的电化学束缚水岩石物理实验与研究;盐水钻井液与淡水钻井液侵入不同饱和度油层的双侧向、双感应等电测井的数值分析与时间推移测井研究;相应的低阻油层的识别与评价解释方法等,并在渤海湾与西部皆获得较大的地质成果。
    张金岗
    柴达木盆地复杂构造实用地震方法研究
    2006, 11(2):  51-56,72.  摘要 ( 244 )   HTML   PDF (1426KB) ( 7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柴达木盆地复杂山地地震勘探多年攻关效果不佳问题,改变攻关思路,采用三维设计理念,利用宽线采集方法,通过灵活多样地选择施工机具、精细表层调查技术、高速层追踪岩性激发技术、因地制宜地选线选点技术、复杂区钻深井工艺技术、检波器埋置工艺接收技术、静校正技术等一系列实用物探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基础工作,严格野外施工,大大提高了单炮资料信噪比,改善了剖面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攻关效果。
    陈智维
    提高物探工程投资效益的措施
    2006, 11(2):  57-62,72.  摘要 ( 151 )   HTML   PDF (1602KB) ( 4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单位长度和面积的“点数”、覆盖次数、“点次”及一次面积与满次面积比值的大小与工程投资的关系,认为减少资料采集工作中的工程量——点次,是提高地震勘探效益的根本措施;减少地震工程中的测量工程量、钻井进尺是提高地震勘探效益的其他途径。随着地震仪器的发展,覆盖次数越来越高,当覆盖次数达到一定次数后,把一定的附加面积当作勘探面积,从而减少点次,也不失为提高地震勘探效益的又一条措施。
    薛良清,杨福忠,马海珍,王平在,余辉龙,孔丽平,方乐华
    中国石油印尼项目的勘探实践
    2006, 11(2):  63-69,72.  摘要 ( 227 )   HTML   PDF (1828KB) ( 5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年中油股份公司购买了美国Devon公司在印尼的资产,开始了中国石油印尼项目的运作。通过成藏组合分析,在Jabung区块西部发现新含油气层系,增加了新的目的层系和勘探潜力。通过圈闭类型及形成期分析,Bangko区块获得重要突破,为继续保留该区块奠定了基础,因为一家伙伴没有参与钻探WestPiano-1和Gambang-3,中国石油对已发现的油气田拥有更大权益。通过储层反演及油气检测综合分析,SalawatiIsland区块发现了一系列的礁体和构造圈闭,通过钻探获得系列发现。2003年以来,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确定了探井井位27口。到2005年2月底所完钻试油的14口预探井与5口评价井中,13口井获得油气流,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