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9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8-15
    王立武,邵明礼
    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富集条件的特殊性探讨
    2009, 14(4):  6-12,2.  摘要 ( 374 )   HTML   PDF (3260KB) ( 1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断坳复合的二元结构及独特的地质历史建构,决定了两套油气系统的存在和差异;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形成的深部断陷群及其内幕沉积岩和火山岩建造的特殊性,决定了天然气富集条件的特殊性。沙河子组大面积、厚层的湖沼相建造,为煤型气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断陷期大规模火山活动,坳陷期巨厚而又稳定的沉积产生的强地温场加速了烃源岩(煤系地层)的转化,并有无机成因气大量产生,营城组沉积时数万平方千米范围的火山喷发,形成了爆发相和喷溢相叠合的有利相带,发育了具有孔隙和裂缝双重介质中酸性火山岩储集体,相对独立的火山岩体在巨厚的沉积盖层下形成独特的圈闭类型。早期形成的构造为原生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圈闭条件;后期构造运动破坏了原生气藏,形成了次生气藏;同时深大断裂沟通深部无机气源,形成了特殊类型的二氧化碳气藏。
    赵志魁
    吉林探区勘探走向
    2009, 14(4):  11-15,8.  摘要 ( 305 )   HTML   PDF (1203KB) ( 10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10年来,通过思路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吉林探区油气勘探不断取得重要发现与突破,发现了7个亿吨级石油储量富集区、2个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接替战场,连续8年实现规模储量持续增长。总结吉林探区油气地质规律、油气发现规律及油气勘探启示,分析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石油勘探、深层天然气勘探、伊通盆地油气勘探和外围盆地勘探的领域和潜力,指出未来10年吉林探区的勘探走向,"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油气规模储量增长将继续推动吉林油田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邓守伟,贺君玲,李本才,刘华,龚华立,杨金辉
    吉林外围盆地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2009, 14(4):  13-16,8.  摘要 ( 417 )   HTML   PDF (1557KB) ( 9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吉林的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了外围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外围盆地经历了古生代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多类型的叠合盆地。综合分析外围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揭示吉林外围盆地存在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和中、新生代陆相两大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进一步明确吉林外围盆地的勘探方向,坚持海相和陆相勘探并举,古生代与中、新生代兼探。
    唐振兴,白连德,桂盼,屈卫华,曹卿荣
    松辽盆地南部扶新隆起老油区勘探实践
    2009, 14(4):  17-20,8.  摘要 ( 296 )   HTML   PDF (999KB) ( 12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扶新隆起带最早发现的扶余油田已经开发50年,是油田勘探、开发的老区,勘探程度较高。近年来,通过对扶新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及岩性油藏识别、改造技术运用,勘探成果不断扩大。扶新隆起带在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背景上,大面积叠置"弯月形"河流相砂体,在环绕古隆起的"富油凹陷"共同配合下具备超大型岩性油藏形成条件。在该认识的指导下,充分应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技术、沉积微相技术精细刻画储层,并应用大型压裂及水平井技术,在扶余、新立等老油田周边地区,不断发现了新的油藏;在老油田扶余油层下部,杨大城子油层等新层系逐渐被揭示,储量规模超过1×108t。
    王颖,李锡瑞,曹跃,李桂俊,段伟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二氧化碳成藏期次
    2009, 14(4):  21-25,8.  摘要 ( 343 )   HTML   PDF (1964KB) ( 10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充分利用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特征、气体组分特征以及碳同位素特征等,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二氧化碳气藏的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长岭断陷二氧化碳气藏包裹体温度为160~170℃,均超过该区古地温,推断此为热流事件所造成的。通过对松辽盆地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他分析,综合认为长岭断陷二氧化碳气藏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应为晚期成藏。
    苗洪波,孙岩,宋雷,褚春梅,刘春格
    松辽盆地南部套保地区稠油成因
    2009, 14(4):  26-28,8,9.  摘要 ( 322 )   HTML   PDF (1307KB) ( 1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地球化学技术手段,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套保稠油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套保地区的原油来自东侧的中央坳陷青山口组,经过长距离(约50km)的油气运移,被套保逆断层截挡,聚集在套保地区。由于运移距离长,储层的层析、过滤作用导致原油凝固点低、沥青质含量低,同时地层水的氧化、水洗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使本区原油变重、变稠,胶质含量高,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稠油。
    丁悦宽,景成杰,杨振庭,贾可心,白玉玲,李刚
    松辽盆地南部低阻油气层成因机理及控制因素
    2009, 14(4):  29-33,9.  摘要 ( 308 )   HTML   PDF (1732KB) ( 9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29个油气田统计,具有低阻油层特征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1.7×108t,约占目前吉林油田总储量的20%。应用多种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沉积、构造背景等石油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高形成的导电网络,吸附性黏土矿物含量高形成的阳离子附加导电性,地层水矿化度高形成的离子导电性以及非均质储层复杂的孔隙系统等原因造成电阻率降低是吉林油田低阻油气层的主要形成机理。并明确指出了各油田形成低阻油气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吉林油田低阻油气层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李晶秋,苗宏伟,李立立,王立鹏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深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2009, 14(4):  34-39,9.  摘要 ( 409 )   HTML   PDF (2698KB) ( 13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总结现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从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输导条件及成藏期次5个方面,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登娄库组碎屑岩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探讨。认为深层碎屑岩领域具有生、储、盖条件优越、输导路径畅通、成藏期相对较晚等有利于天然气成藏的条件,勘探前景广阔。同时指出该区天然气运移和聚集受到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展布、深大断裂分布、储层物性和有利沉积微相以及成藏条件与供烃时限的有效配置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最终归纳出"多灶供烃、复合输导、物性控藏","单灶供烃、垂向输导、构造控藏"和"单灶供烃、侧向输导、不整合控藏"3种成藏模式。
    张大伟,孙红,马继明,赵立芬,马丽,孙文铁,徐晓宇
    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火山岩气藏储量评价与计算
    2009, 14(4):  47-52,9.  摘要 ( 376 )   HTML   PDF (1719KB) ( 10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火山岩分布及其火山喷发期次进行描述,并落实火山岩顶面构造特征和火山岩气藏圈闭类型;利用元素俘获测井和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技术对该火山岩岩性进行标定、识别,并定性、定量评价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利用MDT、核磁点测、交叉偶极声波成像等资料对流体性质进行识别,描述了流体分布规律,确定气藏的气水界面;利用核磁、密度测井联合求取有效孔隙度;利用核磁T2谱转换毛管压力求取含气饱和度等,在此基础上计算长岭1号气田火山岩气藏探明储量。
    江涛,王立贤,孙凯,李忠信,张麦艳
    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技术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以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南部万昌组为例
    2009, 14(4):  53-56,9.  摘要 ( 326 )   HTML   PDF (1638KB) ( 12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鹿乡断陷是伊通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该区地层具有时代新、物源多、快速沉积等特点。常规地层划分与对比及传统层序划分问题较多,在清楚认识鹿乡断陷南部万昌组两个三级层序的基础上,利用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准确识别出四级层序。最大熵频谱属性分析方法具有不受取样长度限制、频谱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可以准确地识别出最大湖泛面的位置,并且对于三级层序内部的体系域特征、旋回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李玉彤,李国艳,贺荣梅,许维珍
    适用地震技术优化组合在伊通盆地的实践与认识
    2009, 14(4):  57-60,9,10.  摘要 ( 302 )   HTML   PDF (3663KB) ( 8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通盆地是吉林油田近十年来勘探并初现储量规模的复杂性断凹盆地,其中构造解释和砂砾岩储层预测一直是攻关的难点。在探索适合伊通盆地地震资料解释的过程中,在已有的多种适用地震技术中,通过对这些技术的优化与组合,利用瞬时相位属性技术实现了盆地目的层底砾岩与基底花岗岩的识别;利用时间切片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结合实现了盆地老资料有效的构造解释;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与波阻抗反演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岩性圈闭的有效识别。
    王树平,杨光大,苗志,周相文,王莉,刘春波,张秀丽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识别描述方法研究及应用
    2009, 14(4):  61-65,10.  摘要 ( 266 )   HTML   PDF (2453KB) ( 9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深1井的突破拉开了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序幕,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为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的主要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能力。松辽盆地南部目前钻遇火山岩的井有60多口,发育相带多、成分复杂、含气性差别比较大,迫切需要一套合适的火山岩识别方法。在深入研究火山岩地质模式及形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物探新技术与地质理论有机结合、井震重磁多信息联合应用,系统研究了火山岩在地震剖面和测井曲线的特征,总结出一套适合吉林探区的火山岩识别描述方法。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龙深1井、龙深2井、龙深101井的部署,使英台断陷深层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崔月明,郝忠宝,白向双,鲍立臣,古飞,合成军,杨涛
    深井水平井欠平衡钻井液技术研究
    2009, 14(4):  66-69,10.  摘要 ( 307 )   HTML   PDF (1600KB) ( 13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埋深在3500m以上,采用直井开发效益低。经论证决定采取水平井技术与欠平衡钻井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效开发,更有利地保护气藏。长深平1井面临井底温度高、水平段施工周期长、敏感性气藏保护难等不利因素,分析可能出现的井壁失稳坍塌、高温钻井液携岩差、钻井液污染损害气藏等问题,开展了深井欠平衡水平井的抗高温井壁稳定技术、抗高温携岩润滑技术、气藏保护技术等研究工作,经过现场应用,取得了成功,形成了抗高温深井水平井钻井液技术成果,满足了深层气藏的高效开发需求。
    张应安,刘光玉,周学平,刘琴
    新型羧甲基胍胶超高温压裂液在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井的应用
    2009, 14(4):  70-73,10.  摘要 ( 333 )   HTML   PDF (1430KB) ( 11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气井长深5井储层埋藏深达5200m,温度高达183℃,针对该储层特点,室内进行了超高温低伤害压裂液的配方试验,合成了高温交联剂和高温增效剂,并进行了新型羧甲基胍胶超高温压裂液体系的性能评价。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羧甲基胍胶压裂液具有耐高温(180℃)、低浓度、低残渣、低伤害、低摩阻的特点。该压裂液体系在长深5井现场应用,压裂施工取得成功,压后获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
    齐志彬,姜呈馥,赵飞,于春海
    松原城区三维地震技术研究与应用
    2009, 14(4):  74-78,10.  摘要 ( 311 )   HTML   PDF (2500KB) ( 10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原城区高楼林立,松花江从城中穿过,沙丘林地农田外围环绕,扶余油田管道设施纵横其中,地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施工难度大;目的层浅,断裂多且复杂。在采集方面,经反复论证,采用了基于卫星照片的特变观设计炮点和检波点、可控震源与炸药联合应用、多种方法表层调查、建模等城区采集,以及小面元、逐点设计井深、高精度静校正等高精度采集两个方面主导技术,保证了目的层资料的完整性和精度。在处理方面,采用叠前去噪、高保真处理及剩余静校正等技术,提高了资料精度。在解释方面,以相模式为指导,采用井震联合标定,多体融合全三维解释方法,准确地刻画了断裂、构造与砂体。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扶余老油田勘探开发方案调整奠定了基础,为杨大城子油层的探明和动用提供了充分依据,实现了油田下面找油田和老油田连续增产。
    金玄德,孙家富,吕跃忠,袁旭,于景刚
    吉林油田勘探工程技术监督管理发展方向
    2009, 14(4):  79-81,10.  摘要 ( 324 )   HTML   PDF (788KB) ( 9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介绍了工程技术监督的概念,阐述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的法制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这三个基本特性,分析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从人性化管理、资源的科学配置及有效发挥第三方力量的角度,分析了石油工程技术监督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未来石油勘探工程技术监督管理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热烈庆祝吉林油田发现50周年
    2009, 14(4):  83-83.  摘要 ( 380 )   HTML   PDF (336KB) ( 2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9年9月29日以扶27井喜获工业油流为标志,宣告了吉林油田的发现。半个世纪以来,吉林勘探人开拓创新,勇于奉献,谱写了新中国东部地区油气勘探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