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出版道德声明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mail Alert
English
ISSN 1672-7703
CN 11-5215/TE
创刊于 1996 年 (双月刊)
作者中心
»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 审稿要求
» 专家在线审稿
在线办公
» 主编审稿
» 编辑办公
读者中心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版权信息
主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主管:中国石油油气和新能源分
公司
主办: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石油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发行:《中国石油勘探》编辑部
主编:赵文智
副主编:何海清 周家尧
执行副主编:马新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
三区18号楼 (100011)
编辑部电话:(010) 64523544
(010) 64523587
电子邮箱:cpe@263.net
排版印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
责任公司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发行部电话:(010) 64523719
国内定价:100元/册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勘探战略
张以明, 张锐锋, 王少春, 刘喜恒, 李拥军, 刘静, 王会来, 汪剑, 吴晨林, 淡伟宁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勘探重要发现的实践与认识
2018, 23(5): 1-11.
摘要
(
2144
)
HTML
PDF
(3361KB) (
264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中—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早期钻井主要集中在斜坡带,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油气实质性发现。近期利用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新老资料,开展盆地性质、构造特征、资源潜力及储盖组合等研究,认为该坳陷具走滑拉分的性质,呈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存在下白垩统和渐新统2套主要烃源岩及3套生储盖油气组合。深化圈—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吉兰泰潜山紧邻北部深洼槽生烃区,狼山山前断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侧向供油条件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优选吉兰泰潜山及其围斜的断裂构造带,部署JHZK2井、JHZK7井、吉华2x井3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临河坳陷的快速勘探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视指导和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基础,创新地质认识、科学部署与决策是前提,转换思维、选准突破口是关键,经济适用技术的选用是保障。
勘探管理
孟卫工, 李晓光, 刘宝鸿, 回雪峰
辽河坳陷中浅层精细勘探做法与启示
2018, 23(5): 12-20.
摘要
(
1056
)
HTML
PDF
(3841KB) (
68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油田已经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需深入开展中浅层精细勘探工作,以提高勘探效益。近年来,针对辽河坳陷中浅层勘探程度高,小断块、薄砂层、复杂油藏发育的特点,通过开展区带优选、创新地质认识、精细目标刻画,由大层构造解释向层间微幅度构造精细刻画转变,由叠后地震反演向叠前/叠后地震联合反演延伸,多学科联合攻关挖掘勘探潜力,勘探开发一体化快速建产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老区周边、老区新层系勘探新发现,发现了多个千万吨级优质储量区块。勘探实践表明,提高中浅层优质储量发现程度是效益勘探的重要途径。
勘探案例
张宇, 邱贻博, 贾光华, 刘志勇, 韩敏
中国东部富油凹陷高效勘探历程与启示——以济阳坳陷博兴洼陷为例
2018, 23(5): 21-27.
摘要
(
1008
)
HTML
PDF
(2238KB) (
64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济阳坳陷博兴洼陷历经50多年的勘探开发,发现了纯化、博兴、金家等8个油气田,累计上报探明地质储量超4×10
8
t,目前已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回顾博兴洼陷的高效勘探之路,无不体现着科技理论的进步和勘探思路的转变。具体表现在:断坡控砂理论的提出极大提升了下洼找油的信心,实现了由构造油气藏向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的转移;咸化湖盆和滨浅湖滩坝的提出坚定了满洼含油的信心,认识到博兴洼陷具有整体含油连片态势;油气分布的有序性、连续性推动了洼陷内多层系、多类型油藏的整体立体勘探,发现了大量源下“红层”油气藏、盆缘地层油气藏,拓展了油气的勘探领域;低油价新形势下,精细化、效益化勘探理念确保今后一段时间内优质、可动用储量的发现。
石油地质
杨东升, 赵志刚, 杨海长, 曾清波, 纪沫, 黄萱
南海北部超深水区兴宁—靖海凹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2018, 23(5): 28-36.
摘要
(
964
)
HTML
PDF
(23794KB) (
60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兴宁—靖海凹陷是南海北部超深水区洋陆过渡壳上的中—新生代叠合凹陷,是南海北部以中生界为目的层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联合精细解释,综合分析了兴宁—靖海凹陷的中—新生代凹陷结构特征、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特征。研究认为:兴宁—靖海凹陷中—新生代经历了中生代坳陷挤压剥蚀期、新生代以来的伸展断陷期和热沉降坳陷期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受构造演化控制,兴宁—靖海凹陷发育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3套中生界烃源岩,海相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发育2套有利储盖组合,即中生界侏罗系与白垩系滨浅海相、滨浅湖相砂泥岩互层构成的储盖组合,以及新生界恩平组滨浅海相、三角洲相砂岩与珠海组海相泥岩构成的储盖组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近凹圈闭带是有利勘探区带。
李果营, 杨波, 韩自军, 杨海风, 胡志伟, 宿雯, 邓辉, 高雁飞
渤海南部火山岩发育区断裂—岩浆联合控藏机理与勘探实践
2018, 23(5): 37-46.
摘要
(
922
)
HTML
PDF
(3658KB) (
546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渤海南部火山岩发育区的勘探存在诸多挑战:地震资料品质差,有利圈闭目标刻画难度大;储层埋深大,优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薄弱;地质条件复杂,油气成藏机理认识不清。针对上述地质难题,通过系统开展新生界火山岩三维定量精细刻画和火山岩发育区变速构造校正成图,真实还原了火山岩下构造原貌,为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开展火山岩发育区成藏地质条件精细解剖,提出“断裂—岩浆”联合控制坡隆构造带的形成及规模性圈闭的发育、岩浆活动时空有序分布有利于深部优质储层发育、“断裂—岩浆”时空有序配置控制火山岩发育区的油气差异富集。以此为指导,首次在黄河口凹陷南部斜坡带火山岩发育区发现了渤中34-X大型优质油田。
张海涛, 张颖, 何希鹏, 高玉巧, 张培先
渝东南武隆地区构造作用对页岩气形成与保存的影响
2018, 23(5): 47-56.
摘要
(
1022
)
HTML
PDF
(3908KB) (
57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确定构造作用对页岩气形成和保存的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活动关键时间、构造样式等,提出页岩气保存“三带三区”的分类体系,并基于该分类体系探讨了渝东南武隆地区的页岩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构造演化从活动关键时间、活动强度和形成的构造样式3个方面影响页岩气保存。构造活动关键时间及强度影响有机质生烃,后期抬升破坏页岩气保存条件,但适度抬升有利于页岩气开发;构造样式对页岩气形成与保存的影响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单纯的构造样式分类不能够反映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不同构造样式下页岩气保存特征均可划分出“三带三区”,在“三带三区”分类体系下能够综合对比不同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差异性,其中“过渡带、内连通区”是页岩气开发的有利区带。武隆地区东翼为开放型斜坡,过渡带、内连通区范围减小,勘探应靠近构造中心位置;西翼为连续型斜坡,保存条件较好,过渡带、内连通区范围较东翼大,可适当向浅层勘探。
毕海滨, 段晓文, 杨兆林, 李淑珣, 姚爱华, 祁越, 郑婧, 高日丽, 梁坤, 周明庆, 孟昊
致密油储层渗透率界定指标探讨
2018, 23(5): 57-64.
摘要
(
1618
)
HTML
PDF
(2855KB) (
85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于美国致密油产量快速增长,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是对于致密油的渗透率评价指标国内外尚不统一。基于油藏产能评价、实验室岩心相对渗透率、岩心排驱压力以及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等多个方面分析,结合现行标准及覆压渗透率—地面渗透率关系,提出了主要以地面渗透率1mD作为致密油储层与常规储层的分界点;并分析了致密油储层与常规特低渗透储层3个方面的差异,包括孔隙空间构成、孔隙度—渗透率关系以及束缚水饱和度等;最后提出了致密油储层两种辅助表征方法即渗流速率法和孔喉半径法等供参考使用。
高敬善, 但顺华, 杨涛, 张小红, 岳红星, 于岐
CO
2
在准噶尔盆地昌吉油田吉7井区稠油中的溶解性研究
2018, 23(5): 65-72.
摘要
(
790
)
HTML
PDF
(1986KB) (
55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论证CO
2
驱油技术在准噶尔盆地昌吉油田吉7井区稠油开发中的可行性,开展了原油注CO
2
膨胀实验及细管驱替实验,以研究CO
2
在研究区稠油中的溶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①在目前16.41MPa地层压力的条件下,当CO
2
注入比例达到50mol/mol时可使原油黏度降低42.3%~66.7%,原油密度由0.9011g/cm
3
降低至0.8428g/cm
3
,体积系数增大20%,原油膨胀系数增加至1.13~1.24,气油比增加6.3~8倍,饱和压力增大140%~306%;②随注入压力提高,地层原油采收率不断增加,气体突破较晚,当注入压力为45MPa时,地层原油采收率为46.68%,表现为非混相驱特征;③实验结果表明CO
2
对研究区稠油具有很好的降黏和膨胀作用,表明CO
2
非混相驱油技术适用于研究区特深层稠油油藏开发。
姜辉
裂陷晚期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以印度尼西亚Sunda盆地渐新统上段为例
2018, 23(5): 73-78.
摘要
(
812
)
HTML
PDF
(2117KB) (
49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印度尼西亚Sunda盆地渐新世裂陷晚期发育浅水三角洲,其沉积主体为三角洲平原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及前三角洲发育不完全。受控于“盆浅、坡缓、水急”构造沉积条件,浅水三角洲砂体主要水动力来源于以季节性曲流河、辫状河为主的地表发散径流与脉状牵引流;分流河道与天然堤为其富砂微相类型,前者既是沉积卸载终端也是砂体过路冲刷通道,后者随沉积砂体不断迁移摆动逐渐堆积充填从而取代河间沙坝;沼泽与煤系地层更为发育,重力机制沉积则难以成形。气候是影响裂陷晚期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的重要因素,在热扩散和冷凝作用下,湖盆水体周期性暴露与顶托交替作用,造成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叠加,塑造出浅水三角洲砂体典型的朵叶状、齿陀状、枝状、条带状等平面格局。
工程技术
程泽虎, 薛海涛, 李文浩, 卢双舫, 周能武
基于FE-SEM大视域拼接技术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集空间——以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为例
2018, 23(5): 79-87.
摘要
(
899
)
HTML
PDF
(2763KB) (
60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铸体薄片与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将泌阳凹陷核桃园组三段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分为粒间孔、粒内孔、裂缝三大类,以粒间孔与粒内孔为主,再根据矿物组成将粒间孔划分为石英粒间孔、长石粒间孔、石英颗粒边缘孔、长石颗粒边缘孔、碳酸盐矿物粒间孔,将粒内孔分为石英溶蚀孔、长石溶蚀孔、碳酸盐矿物粒内孔、黏土矿物晶间孔等,粒内孔在中部3023~3035m层段相对发育。基于高分辨率FE-SEM大视域拼接技术,将上述所细分孔隙类型进行了定量标定。研究结果表明,泌阳凹陷核三段致密砂岩储层面孔率为3.75%,其中粒间孔与粒内孔面孔率分别为2.35%和1.38%,裂缝面孔率仅为0.02%。不同的储集空间类型中,孔隙直径的分布有所差异,其中石英粒间孔与长石粒间孔均以50~100nm的直径所占比例最大,占比分别为42.4%与30%,石英颗粒边缘孔与长石颗粒边缘孔则以直径100~200nm的居多,均占30%;粒间孔中,尽管直径大于1000nm的孔隙所占数量比例均小于6%,但其对孔隙面积的贡献非常大,其中直径大于1000nm的石英粒间孔与长石粒间孔均占其总孔隙面积的95%以上;各类型粒内孔均以直径100~200nm的孔隙为主,石英溶蚀孔及长石溶蚀孔在孔隙面积分布上与其他粒内孔有所差异,其孔隙面积以直径200~500nm的孔隙略具优势,所占比例均大于35%。
毕俊凤, 才巨宏
一种水平井合成记录的制作及标定方法——以沾化凹陷桩202—平1井为例
2018, 23(5): 88-93.
摘要
(
887
)
HTML
PDF
(2593KB) (
68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水平井钻进方向与地层次序相反,合成记录反映的界面信息同地震剖面不一致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有效的合成记录制作及标定方法。首先对水平段测井曲线从井底反向求取声波时差及密度曲线,并在原井底位置虚拟一口直井,将反向后的声波时差及密度曲线作倾角转换后加载至该井,计算波阻抗和反射系数。同时对地震数据体沿倾斜地层的底界面拉平,在拉平处理的地震数据体上提取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得到合成地震道,并与虚拟井的井旁地震道对比调整完成井震标定。采用该方法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202-平1井进行了合成记录的制作与标定,明确了中生界内部各组段分界面及大套油层段在地震剖面上的对应关系,达到了水平井层位标定的目的。
崔名喆, 张建民, 吴春新, 陈存良, 袁勋
渤海油田低渗透油藏黏性指进特性分析
2018, 23(5): 94-99.
摘要
(
1000
)
HTML
PDF
(2048KB) (
56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渗透油藏一般采用注水开发,在水驱油开发过程中,由于油藏的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微观随机性常会导致指进现象的产生,并随着注水开发进一步发展。准确揭示黏性指进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低渗透油藏提供合理的开发决策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的黏性指进问题,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渗透油藏水驱油黏性指进模型,引入了指进小瘤的概念,通过描述指进小瘤的运移距离来表征指进发展情况,在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后,分析了渗透率、密度差、地层倾角、驱替速度和油水黏度比对黏性指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藏在驱油过程中,启动压力的存在使得指进现象严重,而重力能有效减缓指进;渗透率、密度差和地层倾角越大,指进程度越轻;驱替速度和油水黏度比越大,指进程度越严重。为了减缓指进,应采用从油藏底部注水的方式,并且驱替速度应该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覃发兵, 徐振旺, 啜晓宇, 张小明, 郭乃川, 董玉文, 陈伟
基于经验小波变换的地震资料噪声压制方法
2018, 23(5): 100-110.
摘要
(
950
)
HTML
PDF
(5799KB) (
58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噪声压制是地震资料处理中重要的环节,目前已有的去噪技术存在着噪声去除不干净、有效信号丢失、不能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等问题。经验小波变换(Empirical Wavelet Transform,简写为EWT)是一种能自适应分解原始信号的算法,其相较于经典的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写为EMD)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和完善的数学理论基础。将EWT算法引入到地震资料噪声压制中,选取合适的小波函数并利用EWT算法对目标地震信号进行自适应分解,得到其各个频率尺度的固有模态分量;然后根据原始地震信号的主频设定阈值范围,选取主频值在阈值范围内的固有模态分量进行重构,最终获取去噪后的地震信号。结果表明将EWT噪声压制算法应用于数值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中,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效信号和噪声的分离,结果均比常规算法的去噪效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