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1-12
    勘探战略
    张锐锋, 何海清, 陈树光, 李国欣, 刘喜恒, 郭绪杰, 王少春, 范土芝, 王会来, 刘静, 曹兰柱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新认识与重大发现
    2020, 25(6):  1-12.  摘要 ( 1251 )   HTML   PDF (3179KB) ( 1282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套盆地为中—新生代坳断叠合型盆地,地震测网稀,构造演化及控烃控藏作用不清,油气成藏规律不明, 长期制约油气勘探突破。近年来,积极转变勘探思路,以野外地质露头踏勘、加密二维地震部署为基础,通过井震结 合精细构造解释和区带综合评价,提出临河坳陷经历了早白垩世反转成盆期、古近纪差异伸展期、新近纪强烈伸展断 陷期、第四纪走滑(或反转)改造期的4 期构造演化新机制,明确吉兰泰构造带和中央断裂带为油气勘探有利构造区带; 厘定临河坳陷发育固二段、固一段和临河组3 套烃源岩,定量表征了不同时期烃源岩的分布,揭示了“盆地演化—沉 积环境—埋藏史”三元联合控烃,明确临河坳陷中北部为优势资源富集区。通过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构建了源内、源 外多种油气成藏新模式,在临河坳陷中南部吉兰泰构造带发现了变质岩潜山油藏和碎屑岩断鼻构造油藏,实现了源外 太古宇潜山和白垩系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在临河坳陷北部部署风险探井临华1X 井,在源内古近系获日产305.76m3 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多区带多层系油气勘探快速突破。
    万军, 陈振岩, 李清春, 邵建欣, 曹民强, 肖程, 王衡
    钱家店地区油铀成矿(藏)条件对比及综合勘探意义
    2020, 25(6):  13-25.  摘要 ( 699 )   HTML   PDF (2318KB) ( 56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油气藏与砂岩型铀矿均赋存于沉积盆地中,对二者成矿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可为沉积盆地开展综合找矿 工作提供借鉴。依据钱家店凹陷多年油铀兼探勘查实践资料和成果,从源、储、汇(聚)、古气候等控矿(藏)因素 入手,探讨沉积盆地油铀成矿(藏)过程的相同点和差异性。研究认为,砂岩型铀矿和油气藏成矿(藏)条件类似, 都需要优质的储层、隔挡层及良好的储隔组合,但二者又在物质来源、运移方式、空间展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砂 岩型铀矿是典型的外源型、水动力运移矿床,在干旱—湿热过渡性古气候环境中有利于成矿,在盆地浅部地层更易发 育;而油气藏为典型的内源型矿藏,主要受浮力作用运移成藏,成藏期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在盆地深部地层更易保 存。铀的放射性可促进地层中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而早期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逸散,又可为上部地层砂岩型铀矿成 矿作用提供还原剂和矿保剂。钱家店凹陷发现的特大砂岩型铀矿,证实了砂岩型铀矿常与油气藏同盆共生,通过对比 两者各自的成矿(藏)特征,总结出新生代晚期及中生代晚期兴衰的断陷盆地是油铀同盆聚集的重要场所。
    勘探管理
    冯德浩, 刘成林, 姜文利, 高煖, 李培, 黎彬, 柳永军, 张蔚
    准噶尔外围低勘探程度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方向
    2020, 25(6):  26-38.  摘要 ( 678 )   HTML   PDF (2232KB) ( 71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噶尔盆地外围分布众多中小型低勘探程度盆地,地质认识程度低、地质资料缺乏,准确分析其 油气源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对未来风险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地震、测井、分析化验和前人文献等资料为基础, 采用低勘探程度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厘定了准噶尔外围盆地主要烃源岩层位,并分析了各盆地油气资源潜 力。研究表明:准噶尔外围盆地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其中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且 已达成熟阶段,具备较强的生烃能力;二叠系烃源岩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处于成熟— 高成熟阶段;石炭系和泥盆系烃源岩为主力气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采用成因法计算 准噶尔外围7 个低勘探程度盆地总的石油资源量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为15009.75×104t 和339.27×108m3,总 体呈“多油少气”的特征。综合油气资源评价成果,建立了侏罗系、石炭系—二叠系及泥盆系3 种有利的油气 成藏模式,并优选和什托洛盖盆地与布尔津盆地为油气资源潜力大的A 类盆地,可作为下一步风险勘探地区。
    勘探案例
    何发岐, 王付斌, 张威, 安川, 齐荣, 马超, 陈英毅, 李春堂, 范玲玲, 归平军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勘探思路转变与天然气领域重大突破
    2020, 25(6):  39-49.  摘要 ( 929 )   HTML   PDF (3230KB) ( 78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构造转换带发现的东胜气田为近中期中国天然气重要的增储上产阵地之一。“十三五” 以来,通过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研究,明确其对烃源岩、储层、输导条件的控制作用,加强盆 地区域构造及成藏要素差异配置分析,实现了认识创新和勘探思路转变,明确不同区带差异富集规律,有效指导了盆 地北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突破。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有效烃源岩、储层及侧向输导通道的差异匹配是天然气 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处于杭锦旗区块中部的独贵加汗区带继承性古隆起斜坡区下石盒子组具有“源储有效配置、上 倾尖灭封堵”的有利天然气富集条件,多期断裂活动为多层气藏形成提供了有效输导通道;独贵加汗区带是勘探开发 一体化评价及新层系勘探突破的首选区带。近期该区带提交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有效推动开发建产,提升了盆缘 天然气资源价值,拓展了勘探领域。
    石油地质
    邱贻博, 贾光华, 刘晓峰, 刘鑫金, 孙锡年, 孙红蕾
    东营凹陷古近系构造转换及其对盆地控制作用
    2020, 25(6):  50-57.  摘要 ( 721 )   HTML   PDF (3787KB) ( 48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5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营凹陷古近纪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导致盆内构造体制发生明显转换,控制了盆地形态、地层及砂体 展布。在断裂构造样式及组合特征、地层格架及展布规律、古地貌形态及沉降中心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构造体 制转换前后研究区断裂体系、构造格局、地层展布及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东营凹陷古近纪经历了由伸 展到走滑—伸展的构造变革,其中沙四上亚段底(T7x)是其重要的构造变革界面。②明确了研究区走滑—伸展阶段 构造转换样式及成因机制,实现了四大类构造转换样式的分类。③明确了构造转换对盆地的控制作用,层系上构造转 换面是地层的突变面,形成不整合面;纵向上构造转换前后盆地构造形态发生变化,沉降中心迁移;平面上构造转换 带是沉积的过渡带,分割沉积体系。
    伍劲, 刘占国, 朱超, 宫清顺, 夏志远, 宋光永, 王波
    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中—下侏罗统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其物性主控因素
    2020, 25(6):  58-67.  摘要 ( 620 )   HTML   PDF (2957KB) ( 63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中—下侏罗统深层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 特征及其成因不明确的特点,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 射线衍射、CT 扫描等多种分析手段,并 结合区域地层埋藏史、古地温史、R o 演变史、沉积相等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岩作用演化 阶段及其物性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下侏罗统储层具有低成分成熟度、高塑性岩屑含量及中等结构成熟度的 特征。②储层现今主体埋深为4000~5000m,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和裂缝为主,平均孔隙度为7.21%,平均渗透 率为9.15mD,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部分储层由于发育构造裂缝而渗透率较高。③储层成岩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新近纪之前,成岩作用为初期沉积埋藏压实减孔和长期浅埋藏期腐殖酸溶蚀增孔;第二阶段发生在新 近纪之后,发生的成岩作用为储层快速深埋侧向挤压压实减孔和大量伊利石生成胶结减孔,并伴随发育大量裂缝改善 储层渗透率。④优质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水动力条件、后期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发育。富含石英等刚性颗粒的粗 砂级辫状河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有较强的抗压实能力,是优质储层形成的沉积基础。裂缝的发育大大改善了研究 区储层的渗透率,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邢雅文, 张以明, 降栓奇, 董雄英, 王元杰, 王宏霞, 许永忠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2020, 25(6):  68-78.  摘要 ( 691 )   HTML   PDF (3607KB) ( 561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连盆地历经30 余年的油气勘探,新凹陷和油气储量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扩大勘探,近年 来将新区凹陷的搜索扩大到盆地南缘的温都尔庙隆起,发现乌兰花凹陷具备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通过对该凹陷石油 地质特征和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明确凹陷具有双断结构样式、湖盆成湖期早、火山活动频繁、晚期构造强烈等特征, 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形成了碎屑岩、安山岩、花岗岩潜山等多种类型储层的油藏。指出“环洼构造是油气聚集区,古 生界和白垩系多层系含油,优质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的油气成藏和分布规律,建立了乌兰花凹陷“多层系、多领域” 复式油气成藏模式,有效指导了该凹陷的油气勘探。通过近几年钻探,发现了一个5000 万吨级以上的油气储量接替区, 成为二连盆地新区勘探的又一成功典范。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马凤良, 史江龙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2020, 25(6):  79-86.  摘要 ( 648 )   HTML   PDF (2055KB) ( 460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8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苏丹Melut 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特征研究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 析及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在恢复北部坳陷热史基础上,利用“Easy% R o”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计算了Renk 组烃 源岩的成熟史,同时利用“R o—排烃率”模型对Renk 组的生排烃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坳陷的3 个凹陷 Renk 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异,Jamous 凹陷进入成熟、高成熟、过成熟的时间最早,Ruman 凹陷次之, Moleeta 凹陷最晚。由于热演化史的差异,导致北部坳陷的3 个凹陷在生排烃时间上也具有一定差异性,Jamous 凹 陷在白垩世晚期(88Ma)开始排烃,在古新世进入大规模排烃阶段,而Ruman 凹陷及Moleeta 凹陷进入大规模排 烃阶段的时间在始新世。整体而言,北部坳陷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与Yabus/Samma 组、Galhak 组与Gayger 组圈闭、 盖层形成时间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影响Yabus/Samma 组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源断裂,而Gayger 组与Galhak 组成 藏的主控因素是储层物性。同时热演化程度高、持续排烃的Renk 组烃源岩为北部坳陷地层—岩性油藏的油气充注提 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地层—岩性油藏应为北部坳陷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工程技术
    张以明, 李晶莹, 罗玉财, 杨恺, 王东明, 曹小兵, 彭宇, 赵伟峰, 钟小军, 卢昊
    饶阳凹陷中央深潜山带钻井提速配套技术与应用
    2020, 25(6):  87-93.  摘要 ( 648 )   HTML   PDF (1821KB) ( 53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09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央深潜山带在钻井过程中存在地层倾角大、地层压力系统复杂、深部地层可钻性差、 井壁易失稳、地温梯度高等技术难题。为了提高钻井速度、减少钻井成本、加快勘探开发进程,开展了非标井身结构 优化、井口地面预移、简易控压钻井、个性化PDC 钻头设计、聚胺KCl 钻井液体系等技术研究,形成了钻井提速综 合配套技术。YT1 井应用上述钻井提速配套技术,与邻井相比,平均机械钻速提高39.86%,复杂时效由5.4% 降为零, 建井周期缩短44.19%,提速效果显著。
    周小金, 雍锐, 范宇, 曾波, 宋毅, 郭兴午, 周拿云, 段希宇, 朱仲义
    天然裂缝对页岩气水平井压裂的影响及工艺调整
    2020, 25(6):  94-104.  摘要 ( 900 )   HTML   PDF (2493KB) ( 688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缝网压裂是页岩气“缝控储量”开发模式的具体体现,天然裂缝是影响水力裂缝扩展及压裂后效果的重 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多采用数值模拟进行研究。基于矿场实践与数据统计分析,利用分类方法研究不同特征天然裂缝对 压裂施工及效果的影响,开展了天然裂缝发育储层提高改造效果矿场探索与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前置高黏压 裂液+ 低黏滑溜水携砂可解决细微天然裂缝发育储层加砂难度大、改造体积偏小、改造效果欠佳等难题;②大尺度天 然裂缝发育储层压裂后裂缝复杂程度低、改造效果欠佳,与井筒大角度相交的大尺度天然裂缝是诱发套管变形、压裂 井间干扰的潜在地质因素,暂堵转向压裂工艺对干扰裂缝扩展、提高改造效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③后续相关研究应 集中在大尺度天然裂缝与井筒平行情况下的压裂效果提高,以及与井筒大角度相交情况下的套管变形和压裂井间干扰 防治。
    杨战伟, 才博, 胥云, 刘举, 刘会锋, 王丽伟, 高莹, 韩秀玲, 王辽, 马泽元
    库车山前超深巨厚储层缝网改造有效性评估
    2020, 25(6):  105-111.  摘要 ( 717 )   HTML   PDF (2242KB) ( 55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车山前克深气田以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主力产层,最深探井已超8000m,储层压力达150MPa,最 高温度为190℃,厚度为100~300m,极端工况条件及井控风险限制了改造后的测试手段。因此,对于该类储层能否 实现体积改造及如何评估是否实现了体积改造,需要在现有技术手段下给出明确认识。通过总结库车山前超深层常用 的缝网改造技术,基于影响储层改造纵向及横向缝网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力学条件研究,分析了人工裂缝与天然裂缝耦 合延伸形成复杂缝网的地质及工程因素;研究了暂堵转向成功时施工曲线理论变化,用暂堵转向剂进入人工裂缝后实 际施工曲线与理论曲线对比分析,结合缝网改造井微地震监测解释,相互印证分析结论。综合研究认为,对于超深巨 厚天然裂缝较发育储层,理论上通过压裂可实现横向缝网与纵向多层改造,但目前的缝内暂堵转向及缝口暂堵分层技 术有效性不足。强化超深层暂堵分层及暂堵转向改造工艺技术研究,可为实现8000m 以深储层勘探突破及高效勘探 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白旭明, 熊峰, 崔宏良, 张学银, 李辛, 金海福
    高陡构造区二维地震测线观测方位探讨
    2020, 25(6):  112-117.  摘要 ( 599 )   HTML   PDF (2465KB) ( 399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12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震勘探理论,二维地震勘探的部署方案原则上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以期更好地反映构造形 态;联络测线一般平行于构造走向,与主测线组成网格,能够在两个方向控制构造形态。通过对河套盆地高陡构造区 的实际地震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二维地震测线的不同观测方位的地震资料对地质体刻画存在较大的差 异。垂直构造的测线表层调查资料表现为近地表结构存在突变现象,在实际叠加剖面上因为高陡构造的屏蔽效应和散 射效应导致地震资料品质明显降低。研究认为,高陡构造区的地震测线不一定严格按照垂直构造走向部署,需要在参 考近地表资料及地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虑。
    张少华, 周金昱, 陈刚, 冯伊涵, 李卫兵, 王长胜, 席辉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段油藏高电阻率水层识别方法
    2020, 25(6):  118-128.  摘要 ( 656 )   HTML   PDF (4056KB) ( 453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1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 段油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填隙物含量高,普遍发育高 电阻率水层,测井解释符合率低,流体性质判识困难。对华庆地区长8 段高电阻率水层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 域内绿泥石膜含量偏高,绿泥石膜吸附沥青质形成的沥青质油膜卡断孔隙,使导电路径复杂,形成“油包水”现象, 并伴随区域内的低矿化度地层水,最终导致水层电阻率升高。高电阻率水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电阻率曲线高值、形态呈 “凹形”,物性较高值(渗透率大于1mD、孔隙度大于15%);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电阻率曲线高值、形态呈“凸形”, 物性低值(渗透率小于1mD、孔隙度小于15%)。根据高电阻率水层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岩石物理特征和成因机理, 分别构建区分曲线形态图版法、绿泥石膜含量—电阻率交会图法、电阻率—孔隙度相关性分析法。建立的识别方法解决 了华庆地区长8 段油藏高电阻率水层识别难题,各方法的测井解释符合率均提高到80% 以上。
    唐建信, 张鑫, 宋鸿璐, 陈韵
    偏心电位法测定煤层气井裂缝参数的尝试和探讨
    2020, 25(6):  129-134.  摘要 ( 482 )   HTML   PDF (2007KB) ( 437 )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6.01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复杂地貌条件下,压裂裂缝方位等参数测试的生产难题,提出了通过偏心电位获取煤层气井压 裂裂缝方位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在远离压裂井的某一平坦区域布置测网,通过实时测量压裂过程中由注入的高矿化度 压裂液和岩石破裂所产生的低电位异常而引起的地面电位梯度变化来达到解释煤层气井压裂裂缝方位等参数的目的。 应用该方法在贵州织金煤层气区块和四川盆地川东彭水页岩气区块现场测试28 井次,成功率达100%;测得的压裂 裂缝方位( 北北西—南南东) 与现代区域主应力场方向吻合。为评价压裂效果、求取压裂施工参数和制定上述区块整 体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