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4-15
    翟光明
    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
    1996, 1(2):  1-5,7.  摘要 ( 716 )   HTML   PDF (1191KB) ( 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根据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地质和构造背景资源量的统计,油气资源的区域、时代、深度分布特点及探明程度等,论述了我国油气的勘探战略、方针和原则,指出了今后油气勘探的前景区域。
    写在《勘探家》出版的时候
    1996, 1(2):  3-3.  摘要 ( 524 )   HTML   PDF (199KB) ( 1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简称油气勘探)是一门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机械、电子等多种现代技术的综合性学科,更是一项以寻找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目标,运用地震、钻井、测井等多种技术手段实施综合勘探的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工程的实践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并相互推动的。
    黄第藩,熊传武
    含煤地层中石油的生成、运移和生油潜力评价
    1996, 1(2):  6-11,7.  摘要 ( 562 )   HTML   PDF (1367KB) ( 4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中国吐鲁番、焉耆和巴彦浩特这三个煤成烃盆地的研究结果,讨论了含煤地层中石油的生成、初次运移和生油潜力问题,指出沼泽相含煤地层的成烃地球化学特征在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湖相生油岩。含煤地层有机质类型差、单位生烃潜力低、有机质转化率低,但有机质丰度高、变化幅度宽、总生烃潜量大,并主要取决于有机质丰度。因此,本文以有机质丰度为基础,从有关参数的相关研究中,分别建立了煤和煤系泥岩的生油定量评价分级标准。还从结构化学的研究中提出了煤系地层中的沥青物质是成烃的主要贡献者。在初次运移方面,由于煤的高吸附性,可溶重质组成难以排出,但烃类尤其是饱和烃易于排出,并导致饱/芳比<1和氯仿沥青中δ13C值增大,以及煤成油以轻质油和凝析油为主。估计在成熟阶段,煤系油源岩(包括煤)的排驱效率,在成熟阶段为25%~30%,而在高成熟阶段可达50%左右。
    赵文智,何登发
    含油气系统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996, 1(2):  12-19,7,8.  摘要 ( 562 )   HTML   PDF (1903KB) ( 5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在介绍含油气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含油气系统的描述与模拟,提出了新的含油气系统成因分类,讨论了复杂型含油气系统(以两个含油气系统为例)时空组合的八种基本关系。实例分析是含油气系统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吐哈盆地八道湾组—三间房组含油气系统为例,介绍了含油气系统分析与应用的具体方法。
    田世澄,陈建渝,张树林,毕研鹏,张继国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1996, 1(2):  20-24,8.  摘要 ( 537 )   HTML   PDF (1176KB) ( 6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找油过程中,需要在含油气系统中以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系统和过程为核心,进一步划分出成藏动力学系统。文中作者论证了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划分原则及其动力学源泉;介绍了开放型、封闭型和半封闭型三种类型的成藏动力学系统.论述了成藏动力学系统中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文章以渤海湾复式油气区多成藏动力学系统叠置的盆地为例,通过划分其不同的成藏动力学系统,具体分析各个系统油气形成、运移、分布的动力学过程,明确其油源对比特征,从而可以明确寻找不同动力学系统油气藏的目标和方向。该文还概略地提出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即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以及各种测试方法获得的油源对比资料与盆地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是研究复式油气区多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有效方法。
    郝石生,王飞宇,高岗,刚文哲
    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特征和评价
    1996, 1(2):  25-32,8.  摘要 ( 642 )   HTML   PDF (1764KB) ( 4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古生界高过成熟地层是我国重要的烃源岩。本文对下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恢复、有机质丰度下限、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和成烃作用等进行了论述。我国下古生界烃源岩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一般跨越了多个构造期,呈现了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油气成藏,同时又遭受多期破坏的特点,在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地质评价中主要应关注中新生代以来有效的生烃史。
    窦立荣
    我国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方向
    1996, 1(2):  32-32.  摘要 ( 574 )   HTML   PDF (194KB) ( 3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DOW(1972)首次提出石油系统以来,含油气系统正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的概念。由于我国地质条件复杂,盆地类型多样,演化历史长且后期改造和调整严重,因此,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在我国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刘洛夫,徐新德
    含氮化合物与石油运移研究
    1996, 1(2):  33-37,9.  摘要 ( 631 )   HTML   PDF (1172KB) ( 3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石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研究石油运移是目前国内外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本文从含氮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运移作用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应用石油含氮化合物研究石油运移的方法与程序。
    付广,陈章明,赵荣
    地层剖面中天然气扩散系统划分及其研究意义
    1996, 1(2):  38-41,9.  摘要 ( 482 )   HTML   PDF (966KB) ( 2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地层剖面中存在具有生气能力的欠压实泥岩层时,通过对天然气扩散作用影响的分析,利用欠压实泥岩层中的异常间隙充填溶气浓度极值点及其所能阻止天然气向上扩散的最大埋深点,建立了一套地层剖面中的天然气扩散系统的划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三肇地区,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区纵向上天然气的扩散规律,对正确地认识该区天然气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消息
    1996, 1(2):  41-41.  摘要 ( 0 )   HTML   PDF (195KB)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6年7月17~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南方油气勘探工作会议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王涛总经理、周永康副总经理等出席了会议,周永康副总经理代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发表了重要讲话。 1996年8月31日~8月3日油气成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昌平石油大学召开,会后决定将于明年上半年出版论文集。
    黄丽芬,杨少坤,杜旭,许仕策
    珠江口盆地TB2.1层序低位扇的发现及油气预测
    1996, 1(2):  42-45,9.  摘要 ( 575 )   HTML   PDF (1021KB) ( 3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地震、测井和古生物三种手段相结合的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确定了TB2.1层序底界(SB21)和最大海泛面(MFS18.5)的位置。进而对处于这两个界面之间的低位扇复合体进行综合评价,指出白云扇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有可能形成地层圈闭或地层—构造圈闭,是今后勘探的重要方向。
    杜尚明
    威远构造与震旦系油气勘探
    1996, 1(2):  46-47,9.  摘要 ( 708 )   HTML   PDF (599KB) ( 3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扼要地论述了威远构造从30年代到60年代震旦系最古老气藏发现的漫长历史,以及直到90年代初震旦系天然气勘探重新获得突破的曲折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是四川盆地复杂碳酸盐岩裂缝性气藏勘探的剪影。
    康竹林
    英买力7号油气田下第三系和白垩系油气藏发现的启示
    1996, 1(2):  48-50,10.  摘要 ( 614 )   HTML   PDF (721KB) ( 3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塔里木盆地英买力7号油气田下第三系和白垩系油气藏的发现过程,总结了该油气藏在发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说明在一个新地区进行油气勘探过程中,不能被某些框框所束缚,必须开拓新思路,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细的工作作风。
    顾家裕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思索
    1996, 1(2):  51-54,10.  摘要 ( 662 )   HTML   PDF (994KB) ( 4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本文回顾了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历史,剖析了油气勘探的现状,指出变革观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多方位的科学决策是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戚厚发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策略探讨
    1996, 1(2):  55-56,10.  摘要 ( 545 )   HTML   PDF (570KB) ( 2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0年代以来,国内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热潮逐渐形成,研究和勘探实践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至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既要看到美好的前景,又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应有一套适合中国具体地质和技术条件的勘探策略,主要是:坚定信心,契而不舍;选区突破,总结经验;讲究效益,逐步展开;政府优惠,国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