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付金华, 王龙, 陈修, 刘江艳, 惠潇, 程党性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1
    摘要1363)   HTML    PDF (9994KB)(1569)    收藏
    页岩油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勘探领域,是重要的石油接替资源。经过长期的矿场实践,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和研究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展:(1)夹层型页岩油在前期勘探突破、探明我国首个整装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建成了百万吨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2)纹层型页岩油勘探首次将细粒沉积复合体分为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高TOC泥质纹层、中低TOC泥质纹层4种纹层类型,通过评价其发育规模、储集性能、含油性、可动性和原油性质等,明确砂质纹层与中低TOC泥质纹层组合是纹层型页岩油最优甜点段;针对甜点段,应用 MN交会法等测井评价新方法实现了复杂岩性的精细解释,通过定向射孔和穿层立体压裂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井筒周围三维甜点立体沟通,形成了纹层型页岩油甜点的有效识别、预测和改造技术,风险勘探获重大突破,首次提交预测储量2.05×10 8t。(3)页理型页岩油可分为两类,中高成熟度页岩可采用水平井攻关,较高的TOC(4%~14%)和高 S 1含量是控制甜点目标的关键参数;中低成熟度有机质页岩是开展原位转化攻关的最有利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长7陆相页岩油领域的战略性突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仍面临不小挑战。夹层型页岩油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整体形势较好,但在甜点预测、储层提产提效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攻关;与夹层型页岩油相比,纹层型页岩油具有完全不同的沉积背景、岩性组合、储集空间和工程品质,面临的难题更多,效益动用的难度更大,要以储量品质和可动用性为重点,持续深化成藏富集规律研究,强化配套技术体系攻关;页理型页岩油目前勘探和认识程度均比较低,需要稳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攻关试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旭升, 张宇, 刘超英, 李萌, 刘士林, 申宝剑
    中国石化“十四五”油气勘探理论技术进展、挑战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5, 30 (1):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1.001
    摘要1299)   HTML    PDF (8746KB)(254)    收藏
    “十四五”以来,面对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等挑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坚定油气能源保障主业,聚焦拓资源、增储量、扩矿权,加大油气资源拓展和增储力度,取得了多项战略性突破发现和理论技术创新。发展超深层海相断控缝洞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发现十亿吨级顺北油气田;攻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页岩油持续重大突破;完善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四川盆地多层系页岩气勘探实现跨越式发展;攻关致密碎屑岩成储成藏理论,培育多个规模效益增储阵地;攻关煤层气赋存与富集机理,深层煤层气取得战略性突破;北部湾盆地等海域新区勘探实现重大突破。展望未来,中国石化面对矿业权缩减、“两深一非”勘探理论技术革新、效益勘探难度大三大发展挑战,同时需要把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国页岩油气革命、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四大历史发展机遇。中国石化将以五大工程为发展重点,以“深地工程”引领中西部深层—超深层勘探大突破,以“页岩油示范工程”引领成熟探区资源战略转型快接替,以“页岩气示范工程”引领非常规天然气跨越式发展,以“致密油气增储工程”引领一体化效益发展,以“海域突破工程”引领蓝海战略新发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汪海阁, 黄洪春, 纪国栋, 陈畅畅, 吕泽昊, 陈伟峰, 毕文欣, 刘力
    中国石油深井、超深井和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进展与挑战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1
    摘要1274)   HTML    PDF (2566KB)(5826)    收藏
    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增储上产领域,“十三五”以来,工程技术围绕“五油三气”六大盆地勘探开发重点和高温高压、窄密度窗口等钻井提速难点,通过持续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深井、超深井、非常规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常用井身结构优化、安全高效优快钻井、抗高温钻井液、精细控压钻完井、膨胀管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成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超深井的钻探作业。研制了大功率顶驱、一体化地质导向系统、绿色经济储层改造等装备工具,研发了耐高温高性能井筒工作液、高效防漏堵漏材料等核心助剂,加快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低成本、规模效益开发。深井钻深能力突破9000m,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突破5000m,一趟钻进尺最长3700m,部分指标比肩北美,助推了塔里木富满、四川双鱼石、大庆古龙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为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和效益提供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推进,钻井面临的工程地质风险、新的挑战仍然不断出现,还需进一步开展地层压力精确预测、井身结构优化拓展、井眼轨迹控制、抗高温工作液体系、高效破岩与提速工具、地质工程一体化等攻关研究,以实现钻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的不断迭代升级,支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群, 翁定为, 才博, 何春明, 石阳, 马泽元
    中国石油勘探压裂技术进展、关键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5-2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2
    摘要1138)   HTML    PDF (2809KB)(2363)    收藏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勘探对象特点,厘清了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缝控压裂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储量、压裂装备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井下工具更加成熟、压裂液降低成本与提高个性化、支撑剂向低成本小粒径的趋势明显,明确了储层改造技术对勘探发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储层改造技术在压裂核心要素、工艺技术对策、现场实施质量、压裂方案迭代升级4个方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针对4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1)推实基础研究创新工程,为压裂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2)推动五大要素提质工程,支撑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3)推进技术方案精准工程,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指引;(4)推升技术管理提效工程,打造工程管理高效实施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裕根, 门相勇, 娄钰
    我国“十四五”煤层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1
    摘要920)   HTML    PDF (3647KB)(1911)    收藏
    煤层气开发有助于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煤层气开发已基本实现产业化,但受理论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与丰富的资源条件不匹配。“十四五”以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5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我国开始进入深层煤层气规模开发新阶段,煤层气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三是老气田低效区、薄煤层等难采资源增产改造效果显著;四是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攻关领域由中—浅层煤层气为主转为以深层煤层气为主,以水平井大规模分段压裂技术为代表的煤层气理论技术在地质认识、钻完井、压裂、排采四大关键环节均取得重大创新,产气效果明显提升;五是煤层气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初步研判,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大于1500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是1500m以浅的资源量2倍以上;我国已探明煤层气储量以中—浅层为主,但采出程度仅为7%,剩余资源规模可观,而老气田还发育丰富的薄煤层气,已证实是现实接替资源。因此,深层煤层气的重大突破和老气田增产改造的成功成为引领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发展前景良好。在综合多家机构和专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量2025年有望达到100×10 8m 3,2035年达到300×10 8m 3。但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面临着深煤层、薄煤层等新领域煤层气地质理论认识有待深入系统研究,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仍处于攻关阶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完善等挑战。因此,建议加强新领域煤层气风险勘探和选区评价、加强高效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攻关以及加强煤层气产业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朱如凯, 张婧雅, 杨静儒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1
    摘要873)   HTML    PDF (17454KB)(1116)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分类现状的综合分析和中美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储产量现状、水平井产量特征的对比,分析了中美页岩油地质条件、资源质量、可开采性、经济性及规模性差异,提出用“地名+页岩油”或“地名+地层单位+页岩油”定义我国陆相页岩油区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两个层次划分,首先根据砂地比(源储比)或沉积相带划分为致密油型页岩油、过渡型页岩油、纯正型页岩油,然后针对纯正型页岩油,根据热成熟度或油品性质,划分中高熟、中低熟类型,或者轻质油区、稀油区、重油区、稠油区等。针对中高熟陆相页岩油,在2025年以前,应集中攻关中高熟高压区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做好试采工作,攻关最佳开采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单井初始产量和累计采出量,预计全国页岩油年产量达到(600~1000)×10 4t;2025—2035年,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技术,降低成本,全国页岩油年产量力争达到(1200~1500)×10 4t,成为我国原油年产2×10 8t的重要补充。针对中低熟页岩油,现阶段做好鄂尔多斯盆地长7 3亚段部署页岩油原位转化先导试验,力争2030年前后实现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国产化,进入规模商业开发阶段,年产原油能达到千万吨级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文瑞, 张书通, 徐思源, 王雪
    中国油气田开发实践、挑战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5):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5.001
    摘要869)   HTML    PDF (2181KB)(1416)    收藏
    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增储上产难度加大、技术要求不断攀升、开发成本持续升高,油气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油气田开发实践,详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油气储量产量趋势与构成,重新划分了油气田开发阶段。按照陆相、海相、低渗、海洋、页岩油气等角度深入总结了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聚焦当前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勘探开发理论创新难度极大、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油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勘探开发与征地环保矛盾进一步凸显等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结合新的发展形势,研究提出了向智能化转型是油气企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非常规油气开发将在国内油气开发中占据主要地位、绿色低碳转型是油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等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阳, 郑兴范, 肖毓祥, 雷征东, 邢厚松, 熊铁, 刘明杨, 刘书剑, 侯鸣秋, 张亚丽
    中国石油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23-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3
    摘要753)   HTML    PDF (2513KB)(2488)    收藏
    页岩油是保障国家长期稳产和上产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等盆地均已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发现不同岩相组合类型的页岩油。为确保我国原油2×10 8t稳产、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中国石油加大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取得了4项进展:(1)规模开发陇东页岩油,建成陇东页岩油百万吨整装示范区;(2)推进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与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吉木萨尔页岩油产能跃上百万吨、古龙页岩油开启纯页岩型页岩油新篇章;(3)持续加大新区勘探力度,多个盆地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4)理论、技术和管理持续创新,提质增效见到明显效果。总体来看,不同类型的页岩油还处于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但距离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目标还有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李勇, 蔡振忠, 杨宪彰, 谢会文, 陈才, 孙春燕
    塔西南山前地区柯克亚周缘叶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4): 1-1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4.001
    摘要718)   HTML    PDF (6473KB)(690)    收藏
    :塔西南山前西昆仑冲断带柯东构造带叶探1 井在二叠系普斯格组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综合研究,对柯克亚周缘二叠系普斯格组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研究认为,研究区内二叠系普斯格组发育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面积1.0×10 4km 2,厚度最大达到800m,集中段有机质丰度为0.92%~1.16%,以菌藻类生源为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度高;普斯格组下段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沙坝优质砂岩储层,砂体厚度为42.5~63m,砂地比为27%~47%,是一套分布较广的区域性储层,与普斯格组上段泥岩组成优质储盖组合;柯克亚周缘发育印支期、喜马拉雅期两期构造变形,古生界叠瓦冲断、强烈逆掩叠置,圈闭成排成带,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挤压抬升改造,局部复杂化,形成的叠瓦冲断带为勘探有利区。根据普斯格组天然气干燥系数分析,折算 R o
    1.31%~1.42%,与下盘烃源岩成熟度相当,表明油气来自下盘逆掩叠置烃源岩,经历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成藏具有“逆掩叠置下盘供烃、下生上储、断裂输导”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普斯格组圈闭成排成带分布,已发现圈闭9 个,面积301km 2,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930×10 8m 3,凝析油资源量约为2×10 8t,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宇, 赵培荣, 高山林, 张华, 申宝剑, 钱恪然, 王鹏威, 李鹏
    中国石化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实践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5, 30 (1): 15-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1.002
    摘要714)   HTML    PDF (2478KB)(126)    收藏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了“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地新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东部断陷盆地多类型陆相页岩油等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示范工程,推动了多领域页岩油气勘探高质量协同发展。系统梳理中国石化在页岩油气勘探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果,总结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的重要举措,提出页岩油气未来攻关方向。展望未来,中国石化将夯实页岩油气资源基础,坚定页岩油气勘探信心,持续深化和完善“二元富集”理论,贯彻价值引领全局理念,坚持6个“一体化”运行模式,高质量推进页岩油气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上产阵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李勇, 杨宪彰, 陈才, 陈常超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勘探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2):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2.001
    摘要600)   HTML    PDF (11053KB)(1033)    收藏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主要与走滑断裂活动相关,是麦盖提斜坡三类主要成储模式之一;麦盖提斜坡目前已发现油气均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基底古构造控制了下寒武统的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斜坡区存在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喜山期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烃源岩、古构造演化及通源断裂控制油气复式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期次、断穿层系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与油气藏性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延伸距离累计可达1000km以上,控制了断控岩溶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资源规模大、可部署性强,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是塔西南地区规模油气勘探发现和战略接替的重要现实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国勇, 宋永, 毛新军, 唐勇, 郭旭光, 卫延召, 龚德瑜
    准噶尔盆地高效勘探主要策略与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47-6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4
    摘要566)   HTML    PDF (6558KB)(1003)    收藏
    准噶尔盆地进入富烃凹陷勘探新阶段,面临勘探目标越来越深、越来越散、越来越隐蔽,储层孔渗条件越来越差,已发现储量升级率低、储量动用率低等新挑战,如何提高勘探成效、实现油田效益发展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新一轮盆地整体研究和再认识,认为准噶尔盆地多源灶空间分布具有互补性,“既富油,也多气”,突破了盆地“油多气少”传统认识;富烃凹陷发育4类规模有效储集体,空间分布侧向有序、纵向叠置;存在源内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源上退覆式扇三角洲砂砾岩大面积成藏、中浅层断—砂耦合立体成藏3种成藏体系。文章结合准噶尔盆地资源特点、地质新认识、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及可持续效益发展目标等,提出“油气并举、常非并重、深浅兼顾、多域增储”高效勘探策略,指出三大勘探方向及九大勘探领域,有望助力油田实现效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小兵, 窦立荣
    国际大油公司深水油气勘探实践及启示——以圭亚那斯塔布鲁克区块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78-8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7
    摘要560)   HTML    PDF (3164KB)(1812)    收藏
    近年来,国际大油公司持续在深水领域取得勘探突破。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领导的勘探联合体在圭亚那的斯塔布鲁克区块获得31个深水油气田发现,使圭亚那成为南美地区石油行业的重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海域的勘探热潮。圭亚那盆地横跨圭亚那和苏里南海域,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亚那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1957—1982年超前布局圭亚那盆地苏里南海域1999—2015年再进圭亚那盆地并长期坚守圭亚那海域;2015年至今地质认识和地震技术助推获得一系列勘探发现。国际大油公司,尤其是埃克森美孚公司领导的勘探联合体在圭亚那的勘探实践表明,开展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并结合新资料坚定勘探信心,通过引进合作伙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是风险勘探的典型做法,可为中国油公司实现从“走出去”迈向“走上去”开展海外油气勘探业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侯雨庭, 杨兆钰, 张忠义, 程党性, 李继宏, 刘江艳, 张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3页岩油地质认识与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6): 17-2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6.002
    摘要557)   HTML    PDF (11194KB)(419)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其中在长7 1-2 亚段夹层型页岩油发现规模储量,取得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重大突破,然而在长7 3 亚段新类型页岩油系统性研究与评价方面薄弱。通过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全视域荧光薄片及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物探、测井等识别与评价技术,从地质认识、富集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认为:(1)纹层型页岩油由富长英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富凝灰质纹层、富黏土质纹层组成,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孔隙度介于2%~10%,含油饱和度介于68%~88%;(2)泥纹型页岩油由含黏土质长英质粉砂岩、黏土长英质泥岩、长英黏土质页岩组成,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层理缝为主,孔隙度介于2%~6%,含油饱和度介于65%~75%;(3)长7 3 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生成的原油滞留成藏,并在富长英质粉砂岩中微运移成藏,形成了烃类滞留—微运移富集模式。研究表明,长7 3 亚段纹层型页岩油预测有利区面积为5000km 2,泥纹型页岩油预测有利区面积为1600km 2,预测达亿吨级储量规模,勘探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旋, 刘俊田, 张华, 林潼, 苟红光, 程祎, 郭森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跃探1H井勘探发现的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6): 1-1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6.001
    摘要549)   HTML    PDF (7006KB)(303)    收藏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跃探1H 井首次在小草湖洼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获得勘探发现,从而实现了台北凹陷次级洼陷区勘探的全面突破,揭示了整个台北凹陷区致密砂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立足台北凹陷,从深层致密砂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开展综合分析认为:(1)台北凹陷水西沟群发育的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中侏罗统西山窑组3 套烃源岩为致密砂岩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发育三角洲前缘规模砂体以及近煤层砂岩溶蚀孔,是深层致密气聚集的有利储集体;(3)位于走滑冲断带下部的地层保存条件好,是致密砂岩气富集的有利区。同时,基于跃探1H井勘探发现,明确了小草湖洼陷的优势成藏条件,进而重新认识整个台北凹陷致密气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1)洼陷中心区发育有效砂体;(2)南物源砂体储层物性更优;(3)更高成熟度的烃源岩发育区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带。重新评价台北凹陷致密砂岩气资源量,预测致密砂岩气资源量为7070×10 8m 3,较前期有了明显提升。综合评价优选出小草湖洼陷东北部和胜北洼陷北部两个致密砂岩气有利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玉江, 蔡文渊, 刘国强, 袁超, 张伟, 衹淑华, 李思, 王少卿
    页岩油储层孔隙流体的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共振谱特征及评价方法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32-14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11
    摘要549)   HTML    PDF (4857KB)(2079)    收藏
    如何客观评价页岩油层中的孔隙流体,准确测量和定量表征页岩油及致密油储层含油饱和度与可动油含量等参数,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通过率先在国内引入车载移动式全直径岩心核磁共振测量仪,开展了页岩油岩心现场测试分析和评价研究工作,实现了现场对钻井取心进行连续、高精度、无损的快速核磁共振扫描,弥补了核磁共振测井和室内岩心实验的不足,填补了国内页岩油全直径岩心现场测量技术空白。结合现场岩心描述、其他配套实验数据及试油验证,系统总结出不同流体组分的二维核磁共振 T 1T 2图谱特征,明确了不同孔径中油、水信号的 T 1/ T 2比值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共振谱特征的孔隙流体组分分析方法及识别标准,实现页岩油、致密油及复杂碎屑岩等储层孔隙流体组分准确识别与流体饱和度定量解释。车载移动式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共振测量技术方法在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长7 3页岩油、河套盆地勘探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庆、长庆、西南、华北、新疆等致密油气田已规模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宇, 赵培荣, 刘士林, 刘超英, 程喆, 陈前, 陈刚, 张飞燕
    中国石化“十四五”主要勘探进展与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4-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2
    摘要520)   HTML    PDF (11116KB)(907)    收藏
    在系统梳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十四五”以来高质量勘探举措、理论技术进展及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勘探发展战略。“十四五”以来,中国石化坚定资源发展信心,大力推动高质量勘探实践,在塔里木、四川、渤海湾、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的深层碳酸盐岩、陆相页岩油、深层页岩气、中西部碎屑岩、成熟探区隐蔽油气藏、深层煤层气等领域取得了主要勘探成果,为石油稳增长、天然气快上产夯实了储量基础。同时,发展完善了超深走滑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创新形成了页岩油成储成烃富集理论、深化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与致密碎屑岩油气差异富集机理认识等;攻关形成了复杂地质结构与储层结构条件下的以地震勘探、深层—超深层钻完井、超深层测录试井、水平井压裂技术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工艺技术。展望未来,中国石化探区具备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勘探工作聚焦保拓矿权、勘探突破、规模增储三大核心责任,以深地工程、页岩油气示范工程、致密碎屑岩效益攻坚、常非统筹为统领,加快推进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阵地,进一步夯实上游可持续发展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李勇, 蔡振忠, 杨宪彰, 徐振平, 陈才, 孙春燕
    塔西南山前地区恰探1井石炭系—二叠系重大突破与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34-4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4
    摘要508)   HTML    PDF (12613KB)(669)    收藏
    塔西南山前地区西天山冲断带乌恰构造带恰探1井在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研究,以及恰探1井、昆探1井等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塔西南山前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研究认为,塔西南山前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育宽缓的“马蹄形”台缘带,形成了呈带分布的高能滩有利沉积相带,区内二叠系棋盘组发育海湾潟湖相烃源岩,厚度最大达到500m,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有机质丰度高;受沉积相带和岩溶作用双重控制,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形成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与上覆二叠系棋盘组厚层泥岩构成有利生储盖组合,进而建立了“下生上储、断裂输导、近源成藏”的油气成藏新模式。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断背斜圈闭成排成带分布,具有近源成藏优势,评价优选出了叶探1井、阿北1JS井等多个有利勘探目标方向,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可成为规模天然气勘探发现的重要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方锐, 蒋裕强, 杨长城, 王占磊, 孙莎莎, 朱讯, 李顺, 谷一凡, 周亚东, 刘冬玺, 罗垚, 宇卓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66-7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7
    摘要500)   HTML    PDF (5088KB)(1419)    收藏
    近年来,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现出巨大勘探潜力。为了进一步支撑深化勘探,基于野外露头、测井、钻井取心和系统取样分析资料,开展了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不同岩性组合条件下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脆性、孔隙结构及含油气性等研究,明确了优势页岩岩性组合类型。结果表明:凉高山组页岩发育层段可细分为纯页岩组合、介壳型页岩组合、粉砂型页岩组合3类5种岩性组合;5种岩性组合中页岩均处于热成熟阶段,但有机质含量、类型、脆性矿物含量存在差异,纯页岩组合中页岩TOC平均值大于1%,有机质类型为Ⅱ 1型,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2%;介壳型页岩组合中页岩有机质特征与纯页岩组合相似,但脆性矿物含量大于65%;粉砂型页岩组合中页岩TOC平均值小于1%,有机质类型为Ⅱ 2型,脆性矿物含量大于65%。不同组合储集空间主要为微裂缝及无机孔(孔径10~500nm),但粉砂型页岩组合喉道较宽,孔隙连通性优于纯页岩组合及介壳型页岩组合。纯页岩组合游离烃含量大于1mg/g,含油性好,纯页岩组合和粉砂型页岩组合部分OSI大于100mg/g,可动性较强。综合分析认为,纯页岩组合与粉砂型页岩组合为页岩油勘探有利岩性组合。粉砂型页岩组合因具有良好的可压裂性,可成为凉高山组页岩油下步勘探的主要甜点层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汪凯明, 何希鹏, 高玉巧, 刘明, 张培先, 孙伟, 刘娜娜
    南川常压页岩气田勘探—储量—矿权一体化管理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5): 35-4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5.004
    摘要484)   HTML    PDF (3077KB)(530)    收藏
    近年来,随着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石油公司原有的勘探程序和矿权维护制度必须随之调整。为此,提出了以全领域一体化研究、全方位一体化部署、全过程一体化运行理念为核心的勘探—储量—矿权一体化,以实现方案从单项优化向整体优化转变,达到“1+1+1>3”的效果。勘探—储量—矿权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勘探发现是基础,储量评价是关键,探转采是目标,三者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才能保障石油公司综合利益最大化。(2)构建基于技术、经济、政策“三维一体”的大科研体系,用高质量科研夯实高质量油气发现和高效探转采的基础;构建基于“钻、压、试、采、销”5个关键环节的大部署体系,优化顶层设计,动态优化,实时调整,从源头提升部署质量;构建各类资源整合,统一调度运营的大运行体系,优化生产组织运行,确保提速提质提效。(3)践行勘探—储量—矿权一体化,需要树立观念认同、管理趋同、技术协同的“三同”理念。观念上凝聚矿权利益最大化的发展共识;管理上纵向贯通、横向联通,通过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构建全过程关键节点管控机制,加快推动管理变革和效率提升;技术上持续深化基础研究,创新工艺技术迭代升级,实现高质量勘探突破和规模增储。勘探—储量—矿权一体化在川东南南川常压页岩气应用实践并获得显著效果,攻关形成了一批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南川常压页岩气田的发现与建设,共新增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989.64×10 8m 3,新立采矿权314.5971km 2,累计新建页岩气产能超26× 10 8 m 3,累计生产页岩气超65× 10 8 m 3,建成中国首个大型且投入商业开发的常压页岩气田,实现矿权价值的高效转化,对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和矿权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杨宪彰, 张亮, 蒋俊, 周露
    塔里木盆地库车南斜坡托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28-4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3
    摘要479)   HTML    PDF (14084KB)(520)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温宿—西秋地区托探1井在寒武系潜山白云岩储层获得重大突破,对库车南斜坡迎烃面多目的层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地质结构落实及圈闭刻画难度大,制约了潜山油气勘探。基于构造特征、潜山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及勘探实践的系统分析,探讨了潜山油气成藏新模式。温宿—西秋地区古生界构造为受前冲断裂沙井子—西秋断裂和反冲断裂乌什南断裂控制的背冲式构造,F1和F2两条次级反冲断裂使得背冲构造复杂化,形成3排古生界潜山构造,每排构造自近断层到远断层区古生界潜山地层由老变新。其中寒武系潜山地层分布范围最广、呈北东东向大面积展布,潜山储层以局限台地颗粒滩相白云岩为主,受多期构造活动、长时期暴露溶蚀叠加改造,裂缝—孔洞型白云岩优质储层规模连片发育。潜山油气藏表现为三叠系黄山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泥岩联合供烃、裂缝—孔洞型白云岩成储、上覆古近系膏盐岩封盖的生—储—盖组合样式;成藏具有“库车油气远源供烃、不整合面输导、迎烃面构造富集”的特征,主要成藏期在喜马拉雅晚期(4—1Ma)。托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温宿—西秋地区多排多类型潜山巨大的勘探潜力,重新刻画潜山圈闭面积近840km 2、石油资源量约2.0×10 8t、天然气资源量约590×10 8m 3,有望成为油气增储上产新的战略接替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立宏, 陈长伟, 杨飞, 崔宇, 宋舜尧, 官全胜, 周凤春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页岩油效益开发探索与突破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24-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3
    摘要474)   HTML    PDF (3642KB)(2359)    收藏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面临中低成熟页岩油主力产层评价优选、纵向多甜点层立体开发动用、复杂断块2000m长水平段优快钻完井、纹层型页岩储层高效体积压裂改造和高凝—高含蜡页岩油高效举升等难题。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勘探开发经历研究探索、水平井突破、产能评价和先导试验4个阶段,仍有60%的已投产水平井单井EUR小于2.0×10 4t,单井产量偏低成为制约湖相页岩油效益开发的瓶颈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47口已投产井测井、录井、压裂参数和生产数据资料,针对复杂断块湖相页岩油效益甜点评价和箱体优选、井网部署、随钻导向、压裂改造和排采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攻关,落实官东地区C1、C3和C5共3个效益开发甜点层,有利面积为42~53.3km 2,估算Ⅰ类资源量1.54×108t。优选沧东凹陷5号平台孔二段C1③和C3⑧ 2个10m级甜点层开展页岩油效益开发先导试验,攻克复杂断块水基钻井液长水平段钻探难题,创新形成纹层型页岩油高效压裂技术,实现纹层型页岩储层渗透率提高、溶胀增能、混相降黏,5口试验井测试单井峰值产量39.6~122.3t,截至2023年6月22日已投产174~201天,累计产油3.34×10 4t,预测首年累计产油6.5×10 4t,平均单井EUR为4.11×10 4t,建立了复杂断块湖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支东明, 李建忠, 杨帆, 康积伦, 张伟, 马强, 陶林本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4-2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2
    摘要465)   HTML    PDF (3773KB)(1666)    收藏
    为了深入剖析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对烃源岩、沉积物源体系、构造演化和源储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备形成全油气系统的地质条件。平面上由凹陷中部向边缘依次发育页岩油、致密油、常规砂砾岩油藏3个带,纵向上围绕二叠系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自下而上发育致密油、页岩油、常规砂砾岩油藏,油气整体呈现“全油气系统”成藏特点。以该认识为指导,3种类型油藏勘探均取得突破,基本形成满凹含油、多层多类型油藏叠合有序共生态势。立足大平台、多套层系立体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实现效益动用的思路和技术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解剖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和勘探开发实践,对丰富全油气系统勘探理论,指导相似富油凹陷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羽汐, 白斌, 曹健志, 王瑞, 朱如凯, 孟思炜, 侯秀林
    海陆相页岩型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差异与甜点评价——以北美二叠盆地Wolfcamp D页岩油与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55-6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6
    摘要453)   HTML    PDF (10101KB)(782)    收藏
    全球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512×10 8t,2021年页岩层系原油累计产量达3.9×10 8t,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根据地质条件和沉积特征,中国陆相页岩层系储层“甜点”分为夹层型、混积型与页岩型3类,其中夹层型、混积型已是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开发主体。近期,页岩型页岩油也实现了勘探突破,但急需深化甜点评价,为实现效益开发提供依据。因此,文章尝试以北美二叠盆地海相石炭系Wolfcamp D段和松辽盆地古龙陆相白垩系青山口组两套页岩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对比为基础,探讨页岩型页岩油甜点评价关键指标,为中国陆相页岩型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对比认为两套页岩岩性均以高黏土矿物、高石英的长英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为主,具有地层超压、油质偏轻且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的相近地质特征;但古龙页岩储集空间为与大量黏土矿物相关的有机质孔—页理缝复合的双重空间,连通性较Wolfcamp D段页岩好,有机碳丰度则略低于Wolfcamp D段页岩。Wolfcamp D页岩油地质甜点为有机碳丰度较高的黏土质泥页岩和硅质泥页岩,结合页岩压裂效果,工程甜点确定为富含生物硅的富有机质硅质泥页岩。同样,中国古龙陆相页岩油将滞留烃作为地质甜点评价依据,提出富有机质的黏土质页岩和长英质页岩均为地质甜点,而工程甜点则应聚焦富含硅质的长英质页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玉江, 何羽飞, 万金彬, 郭笑锴, 于红果, 杨仁杰
    深层煤岩气地质品质及含气量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4): 128-14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4.010
    摘要448)   HTML    PDF (5175KB)(1650)    收藏
    :深层煤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开采领域的重点勘探开采目标之一,已逐渐成为我国天然气资源供给的重要来源。相较于中浅层煤层气储层,深层煤岩气储层气体赋存特征及地质特征更为复杂。以鄂尔多斯盆地B 区块为例,与中浅层煤层气相比,深层煤岩气在地质特征上呈现出含气量更高、煤体结构更优、储层物性更差,以及储层温度、压力、地层水矿化度更高的特征。通过系统分析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总结出煤层具有典型的低密度、低自然伽马、高中子、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的测井响应特征,并基于此实现煤储层识别;分析不同煤体结构对应测井响应特征差异,优选测井参数建立适用于靶区的煤体结构因子并完成煤体结构划分;依据实验结果并结合目标层测井相响应特征,创建了煤岩变骨架参数条件下的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基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测井响应与组分及组分间相关性,构建了靶区工业组分测井评价模型。在完成煤层识别、煤岩组分计算、煤体结构划分等地质品质参数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了常规和核磁—等温吸附联测含气量评价技术,以实现针对深煤岩储层游离气和吸附气的联合计算,为深层煤岩气储量和资源量计算提供保障;同时以进一步提升深层煤岩气勘探效率和开发效益为目的,提出了针对深煤岩储层评价的测井建议及技术攻关方向展望,以满足深层煤岩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骁, 梁峰, 李海, 郑马嘉, 赵群, 刘勇, 刘文平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气高产井突破与富集模式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42-15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11
    摘要445)   HTML    PDF (9834KB)(774)    收藏
    多年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缓慢,资201井获高产气流大大增加了该套页岩气规模商业化开发的信心,不同区域及层段富集规律差异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是筇竹寺组页岩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四川盆地57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对多口重点井的古生物、沉积、储层等特征进行分析,详细剖析资201井的部署理论依据、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从地层研究入手,建立了筇竹寺组地层划分标准,明确筇竹寺组主体发育4套深水陆棚相的富有机质页岩(①至④号层段),其分布受裂陷槽发育控制,裂陷槽内厚度最大。分析了页岩储层发育特征,指出储层压力、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从下向上、从裂陷槽外到内呈现增大趋势,储层超压对页岩孔隙保存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结合保存条件等建立了“多层异相、超压保孔”的页岩气超压差异富集模式,指出远离散失通道的超压孔隙发育区(层段)是页岩气富集有利区(层段)。文章指出资201井及周边是未来筇竹寺组页岩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资源量为8.06×10 12m 3;川西地区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资源量为0.72×10 12m 3;川南长宁及黔北一带受石墨化及构造活动影响,以寻找远离风化壳及地表露头的超压孔隙发育区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士祥, 郭芪恒, 潘松圻, 周新平, 郭睿良
    烃类源内微运移对页理型页岩油差异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 3亚段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46-5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5
    摘要444)   HTML    PDF (8116KB)(698)    收藏
    受陆相页岩多纹层类型、高密度纹层特征的影响,烃类源内差异微运移成为控制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的重要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10口系统取心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激光共聚焦、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及试油资料,对三叠系延长组长7 3亚段页岩中烃类的微运移现象及微运移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页岩中富有机质纹层生成的原油普遍发生微米—毫米尺度的微运移,其中生烃增压提供了微运移动力;频繁发育的刚性纹层为微运移的烃类提供大量聚集空间;生烃增压缝—页理缝—微裂缝为微运移提供了通道;纹层矿物组成差异造成烃类分异。纹层的组合类型及差异微运移机理决定了长英质纹层页岩和凝灰质纹层页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含油性及可动性,是中—高成熟度页理型页岩油风险勘探的主要岩相类型。7口直井在长7 3亚段页岩中试油获10t/d以上的工业油流,证明长7 3亚段页岩段含油性好,水平井开发提产潜力大,有望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段言志, 郭焦锋, 许书平
    油气体制机制改革十周年:成效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5): 12-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5.002
    摘要431)   HTML    PDF (2068KB)(576)    收藏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以及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启动能源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的要求,这为中国油气领域深化改革、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面把握新时代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总体要求、油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与取得的主要成效,文章系统整理了2014年至今油气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法律、政策、标准等文件,定性定量概括总结了主要成效,认为10年来中国坚持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了油气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转变油气行业政府管理职能、引导和构建油气市场体系、推进改革油气价格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力支撑了油气增储上产和行业加快发展。展望未来,随着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油气行业将健全石油天然气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有为政府和有效监管体系、全面建成“X+1+X”油气市场格局、形成“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油气价格机制,全面保障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倪新锋, 刘军平, 向峰云, 张颖, 郭沫贞, 王晓星, 王霞
    我国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改革与油气企业创新实践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25-3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4
    摘要427)   HTML    PDF (2130KB)(834)    收藏
    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竞争性出让已成为获取新探矿权的主要方式。《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号)实施4年以来,国家共挂牌出让14轮66个油气探矿权,面积为4.19×10 4km 2,总成交价达93.16亿元。在系统梳理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进程的基础上,对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不同阶段特征、油气企业积极参与改革的创新举措及出让区块勘探实践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可划分为油气改革试点、出让政策落地、竞争性出让全面实施3个阶段,各具特点。(2)为积极应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中国石油等企业创新管理举措,建立了竞争性出让快速响应机制及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区块价值评估方法和技术流程。(3)出让区块勘探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除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宿区块建产外,总体油气发现较少,大部分区块已退减。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在促进企业勘查投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元化油气市场已具雏形;为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真正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效培植油气矿业权市场良性竞争的双赢局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出让管理体系、建立国家能源保障基地、开展出让区块后评估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席胜利, 刘新社, 任军峰, 刘刚, 张才利, 惠潇, 赵伟波, 王红伟, 井向辉, 董国栋, 魏嘉怡, 李涵
    鄂尔多斯盆地风险勘探领域油气成藏认识新进展与勘探潜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34-4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4
    摘要426)   HTML    PDF (4728KB)(2467)    收藏
    近年来,通过创新地质认识,突出风险勘探、强化规模勘探、精细效益勘探,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取得丰硕成果;2020—2022年,年产量均超过6000×10 4t油当量,其中风险勘探在“四新”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奥陶系盐下、二叠系太原组石灰岩、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等领域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创新形成“盐下源内白云岩丘滩体含气新系统”“太原组石灰岩‘三明治’成藏模式”“长7 3纹层型页岩油甜点标准和特有工艺改造技术”等成藏认识和技术成果,成为“十五五”及中长期油气勘探的接替领域。同时,突出“向源、向新、向深”的勘探理念,按重点攻关和区带准备两个层次,重新认识盆地低勘探程度区带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指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风险勘探领域的前景与方向。其中重点攻关方向为已经发现勘探苗头且资源潜力较大的领域,优选出奥陶系海相页岩气、延长组下组合、煤系致密气及元古宇长城系等主要方向;区带准备则针对具备基本油气成藏条件,但研究程度较低且勘探难度较大的领域,提出中央古隆起周缘寒武系、西缘复杂构造区及盆地东部盐下马家沟组马三段—马二段新层系等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目标。通过风险勘探领域的地质认识、成果总结和潜力分析,将实现盆地后备油气勘探区带的有序接替,以及起到对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战略需求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长贵, 朱光辉, 季洪泉, 祝彦贺, 孙强
    中国海油陆上天然气勘探进展及增储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32-4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3
    摘要424)   HTML    PDF (4631KB)(1079)    收藏
    中国海油为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升天然气产量,逐步加大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矿权区块勘探投入,区块内有利于形成致密气、煤层气和常规气等多种天然气类型,天然气资源量可达30000×10 8m 3,在高丰度区和构造简单区已经探明地质储量7500×10 8m 3。基于资源潜力及品质、成藏条件、勘探技术的全面分析,适时提出了陆上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增储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致密气—煤层气并举、多气种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加快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层煤层气和致密气勘探、快速推动沁水盆地中浅层煤层气勘探的部署思路。通过加强勘探领域成藏富集规律和勘探技术攻关方向的综合分析,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勘探方向。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区块具有煤系地层全油气系统有序共存特征,需开展煤系地层天然气全成藏系统勘探,夯实增储上产基础,聚焦致密气、深层煤层气,攻关薄层煤层气、奥陶系常规天然气和铝土岩气,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推进多气种交互接替勘探,实现天然气全成藏系统勘探开发。在沁水盆地南部、北部,重点推进中浅层煤层气水平井体积压裂达产技术试验和推广应用,并与薄层煤层气形成互补式经济有效开发,推动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整体增储上产。上述重点领域的勘探部署将保障中国海油陆上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增储的实现和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正望, 张航, 张晓丽, 曾令平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21-1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10
    摘要421)   HTML    PDF (8098KB)(1682)    收藏
    一直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川西、川中和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因处于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致密气勘探一直未引起重视,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测试的两口井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示出川东向斜区须家河组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从烃源、储集与构造等地质条件入手,分析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地质特征,以期揭开川东地区致密气勘探新局面,研究认为:(1)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烃源主要来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生烃强度大,具有“双源供烃”的特点,具备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基础;(2)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基质孔隙欠发育,优质储层主要表现为“缝砂体”,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大面积分布的储集砂体与准连续分布的裂缝为形成规模性“缝砂体”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储集条件优越;(3)川东北地区须五段气藏具有“双源供烃、两期成藏、准连续性分布”的特点,成藏条件优越。因此,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面积“准连续性”气藏的条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对推动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向斜区致密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希鹏, 张培先, 高玉巧, 汪凯明, 何贵松, 任建华, 高全芳, 臧素华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效益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5, 30 (1): 26-4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1.003
    摘要421)   HTML    PDF (2385KB)(496)    收藏
    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非常规油气在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国内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现状,提出了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主要面临资源战略接替、开发关键技术、管理体制机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等挑战。借鉴北美“页岩革命”的经验启示,聚焦资源、技术、管理、成本、效益等关键要素,研究提出了推动中国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的5项对策建议:(1)全领域战略谋划,加强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做优国内资源阵地,扩大海外资源市场,进一步夯实非常规油气规模开发的资源基础。(2)全生命周期评价,单井长期试采,摸清生产规律,强化重点试验井组评价,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落实开发技术政策,提高单井产量和油气田采收率。(3)全链条技术迭代,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攻克效益开发关键核心技术,高效推动非常规示范区建设,集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做法,全面推进非常规效益开发。(4)全要素资源统筹,推进四个一体化、多元合作及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提产提效和互惠共赢,增强非常规油气开发活力。(5)全过程绿色智能,构建大科研体系、大运营体系和大环保体系,打造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新格局。5项对策旨在推动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早日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确保国内油气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践行端牢能源饭碗的重大责任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勇新, 张乔良, 鲁瑞彬, 于成超, 阮洪江, 唐蓿, 吴绍伟, 孙胜新
    南海西部复杂断块低渗油田开发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3): 1-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3.001
    摘要406)   HTML    PDF (8442KB)(458)    收藏
    南海西部复杂断块低渗油田整体储量规模大,是南海西部油田下一步产能接替的重点靶区,但断块小、油藏埋深大,储层复杂,高效开发难度大。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储层变化快,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复杂问题,采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精准预测“甜点”储层的展布,为低渗储层开发井的部署指引方向;为解决低渗油藏水敏严重常规注海水开发效果差难题,攻关注气重力辅助驱及纳滤海水驱替技术,建立低渗油田有效驱替技术系列,完善注采井网,提高驱替效果;为应对海上平台井槽资源受限问题,采用少井高产技术,利用复杂结构井,有效提高单井波及范围。同时,研发低渗油田高效开发配套技术,整合资源,盘活内部及周边区域潜力,为南海西部油田上产稳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元, 杨恒林, 黄浩勇, 付利, 陈刚, 张恒, 王子昕, 郭凯杰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深层页岩气地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68-8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6
    摘要396)   HTML    PDF (11868KB)(468)    收藏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藏(3500~5000m)是中国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地应力的变化导致开发过程中存在钻井周期长、单井产量差异大等难题。开展地质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区块内地应力场的认识,为页岩气水平井的井位、钻井工程及压裂设计优化提供依据。基于声波测井、诊断性压裂注入测试(DFIT)、成像测井和实验室应力测量数据,利用Petrel软件构建了高精度地质力学模型,明确了区块储层地质力学特征,并探讨了地质力学成果在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区块内随着沉积深度变大,杨氏模量逐渐增大,泊松比逐渐减小。龙马溪组储层为异常高压,孔隙压力梯度范围为16.7~21.7kPa/m。泸州区块应力机制以走滑型为主,上覆岩层压力梯度为25.5kPa/m,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范围为18.8~24.5kPa/m,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比的平均值为1.165,储层水平主应力随着杨氏模量和孔隙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地质力学研究成果,对井位设计、钻井工程中的钻井液密度优化、压裂设计中的分段分簇和施工参数优化进行了指导,Y65-X井实钻钻井液密度优化至1.85g/cm 3,实现了造斜—水平段“一趟钻”完钻,钻井周期较邻井缩短67%;指导了Y2-X井精细分段分簇和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测试日产量达到50.69×10 4m 3。研究认为,高精度的地质力学模型和成果可以有效为提高钻井作业效率、提高单井产量和效益开发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久宁, 范子菲, 包宇, 夏朝辉, 刘洋, 梁光跃
    油砂多分支水平井SAGD 开发规律数值模拟研究及现场开发效果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45-15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12
    摘要395)   HTML    PDF (3792KB)(600)    收藏
    储层非均质性对应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SAGD)的井对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在复杂的储层条件下难以确保蒸汽腔的均匀发育,单井对开发效果受限。针对加拿大麦凯河区块油砂项目SAGD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地质条件复杂、泥披层遮挡导致的蒸汽腔发育受阻、发育不均匀,从而造成单井峰值产量降低、采收率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不同井型上倾多分支井技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动态分析方法,探索了蒸汽腔穿过泥披层发育、加热后冷凝油穿过泥披层遮挡进入生产井井筒的方法,准确认识了不同井型多分支井的蒸汽腔发育情况并评价了其开发效果。通过构建机理模型,设计了4种注汽井与生产井组合方案,采用现场实际操作参数进行模拟,对生产动态、剩余油分布、蒸汽腔发育、水平段动用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多分支水平井在复杂储层条件下的生产规律;通过对现场投产井开展生产动态分析,评价了多分支井SAGD开发效果,对比了不同井型开发效果差异。结果显示:采用多分支井设计可明显增加有效进尺,促成了注汽和泄油的优势通道,提高井对注汽能力,增大蒸汽腔的波及体积,井对峰值日产油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泥披层的遮挡问题;在实际现场生产中,多分支生产井可提高生产井水平段动用程度,提高单井开发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井间干扰与调控难度,导致储层下部剩余油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丁锋, 王峤泓, 毛俊莉, 王硕, 罗玲
    新时代油气矿业权管理改革进展与思考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1-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1
    摘要386)   HTML    PDF (26148KB)(619)    收藏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油气体制改革、权益金制度改革、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文件。自然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持续推进油气矿业权管理改革工作。文章梳理分析了新时代以来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实行矿业权竞争出让、深化矿业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取得的成效,结合调查研究,总结了当前改革工作在矿业权出让、审批、监管方面面临的挑战。针对如何更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竞争出让、建立科学的矿权核减制度、深化“优化营商环境”和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油气矿业权监管,加快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油气勘探开采新体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要求,提出了诸如扩展油气区块来源、深化管理模式、建立更加符合地质认识的管理制度、推进综合监管等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扬, 赖雅庭, 张心怡, 巩肖可, 韩江晨
    含水致密气藏特征、开发风险与有效动用对策——以苏里格气田含水区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121-1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14
    摘要382)   HTML    PDF (2490KB)(915)    收藏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致密气成功开发的典范,随着气田开发逐渐深入,气藏产水问题逐渐凸显,气田西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属含水致密气藏,此类气藏探明储量规模达万亿立方米,规模效益开发面临较大风险。分析表明,产出地层水主体为CaCl 2型,以变质的古沉积水为主,可划分为自由水、毛细管水与束缚水3种类型。含水致密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生烃强度、微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及断裂系统等因素影响,含水致密气藏主体位于低生烃强度区,局部正向微构造单元发育富气区。评价表明,含水致密气藏的开发存在地层水侵入、气井产量低、投资回收难度大、开采成本上升、安全环保及管理等多种风险。需加强以微构造为核心的甜点区预测、气水层测井解释识判、有效储层空间精细描述、直井/定向井+水平井混合式井网开发、优化排采措施与攻关低成本排采技术、产出水集中处理与安全环保预防、全过程水侵防控与风险管理等攻关研究,从而为含水致密气藏的效益动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和对策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凤鸣, 韩文中, 时战楠, 许静, 宋舜尧, 刘学伟, 王栋, 官全胜, 孙彪, 丁娱娇
    黄骅坳陷纹层型页岩油富集与提产提效关键技术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00-1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9
    摘要378)   HTML    PDF (5521KB)(1028)    收藏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具有形成纹层型页岩油的有利条件,其古近系发育孔二段、沙三段和沙一段3套湖相纹层状页岩,叠合面积约为2400km 2,累计最大厚度超过1200m,计算纹层型页岩油资源量是常规油资源量的1.2倍,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如何实现效益开发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基于5口井701m页岩岩心开展的52项22640块次的分析联测,结合116口直井测井、录井资料,提出断陷盆地纹层型页岩油富集,平面主要分布于前(扇)三角洲—半深湖亚相,纵向主要形成于中等热演化阶段并以滞留油形式富集于基准面上升/下降(T/R)旋回转换带,建立了3类8因素的页岩油有利区与富集层的定量评价标准,有效指导了纹层型页岩油“甜点”评价优选;通过37 口页岩油水平井不同开发方案、不同类型压裂方式、不同排采工艺等现场试验,提出水平井井距300m、水平段段长2000m为效益最优水平井布井方式,单点密切割缝网体积压裂可大幅提升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量(EUR),优化形成了小油嘴控压降水、大油嘴提液防堵、中油嘴稳定自喷、小泵深抽长期生产的“四步法”排采方式,实现了页岩油的高产稳产。以纹层型页岩油富集认识和关键提产提效技术为指导,实现了单井首年最高累计产油超1×10 4t、EUR超3.5×10 4t,达到了油价50美元/bbl下的效益开发,展现了我国东部断陷盆地页岩油的良好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云逸
    页岩油水平井穿层压裂先导性试验——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华H100平台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92-10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9
    摘要376)   HTML    PDF (5848KB)(893)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华H100平台密集布井31口水平井,选取该平台因钻遇非储层即出层而导致低钻遇率的4口水平井,首次开展穿层压裂现场试验,同时应用示踪剂分段产能测试技术,研究穿透泥岩沟通相邻砂岩潜力储层的工程可行性,以及压裂后裂缝形成渗流通道的有效性,并对穿层压裂段是否有产量贡献进行确定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非储层段中水平井井眼轨迹与砂岩储层距离小于3m、泥质含量小于40%即可开展穿层压裂;试验14段、成功12段,成功率为85.7%,证实穿层压裂具有可行性。根据示踪剂监测解释结果,穿层压裂段有持续的返排产水,表明焖井之后支撑形成了有效渗流通道;各穿层压裂段不同程度的产油量也表明穿层压裂缝沟通了砂岩储层,具有确定的产能贡献。与同平台钻遇率大于80%的4口邻井对比,穿层压裂井累计产油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华H100平台穿层压裂试验的成功,从工程实践角度证明了穿层压裂是低钻遇率水平井提高单井产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