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付金华, 王龙, 陈修, 刘江艳, 惠潇, 程党性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1
    摘要1004)   HTML    PDF (9994KB)(1290)    收藏
    页岩油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勘探领域,是重要的石油接替资源。经过长期的矿场实践,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和研究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展:(1)夹层型页岩油在前期勘探突破、探明我国首个整装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建成了百万吨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2)纹层型页岩油勘探首次将细粒沉积复合体分为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高TOC泥质纹层、中低TOC泥质纹层4种纹层类型,通过评价其发育规模、储集性能、含油性、可动性和原油性质等,明确砂质纹层与中低TOC泥质纹层组合是纹层型页岩油最优甜点段;针对甜点段,应用 MN交会法等测井评价新方法实现了复杂岩性的精细解释,通过定向射孔和穿层立体压裂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井筒周围三维甜点立体沟通,形成了纹层型页岩油甜点的有效识别、预测和改造技术,风险勘探获重大突破,首次提交预测储量2.05×10 8t。(3)页理型页岩油可分为两类,中高成熟度页岩可采用水平井攻关,较高的TOC(4%~14%)和高 S 1含量是控制甜点目标的关键参数;中低成熟度有机质页岩是开展原位转化攻关的最有利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长7陆相页岩油领域的战略性突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仍面临不小挑战。夹层型页岩油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整体形势较好,但在甜点预测、储层提产提效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攻关;与夹层型页岩油相比,纹层型页岩油具有完全不同的沉积背景、岩性组合、储集空间和工程品质,面临的难题更多,效益动用的难度更大,要以储量品质和可动用性为重点,持续深化成藏富集规律研究,强化配套技术体系攻关;页理型页岩油目前勘探和认识程度均比较低,需要稳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攻关试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发岐, 张宇, 王付斌, 张茹, 张威, 齐荣, 安川, 黎小伟, 邓杰
    鄂尔多斯盆地中国石化“十三五”油气勘探进展与新领域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1
    摘要653)   HTML    PDF (20925KB)(600)    收藏
    “十三五”初期,鄂尔多斯盆地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矿权区油气勘探面临的难题是盆地天然气储量动用难度大、石油成藏认识不清、资源接替阵地不明朗。5年期间,通过加强盆地整体性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分析成藏要素差异配置,创新盆地北部过渡带上古生界天然气差异聚集认识,攻关形成盆缘复杂含水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发现东胜气田;在重新处理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建立盆地南部过渡带中生界致密砂岩断缝体成藏认识,通过断缝体油藏“六定”描述,评价出中生界致密油新的甜点类型;利用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发现盆地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断缝控制岩溶储层,提出下古生界大型不整合碳酸盐岩岩溶成储成藏模式,开展复杂碳酸盐岩岩溶储层识别预测与选区评价,进而加强盆地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形成两个千亿立方米接替目标。在总结油气勘探成果基础 上,形成盆地大范围发育走滑断裂体系、岩溶储层受断裂控制等地质认识。综合分析认为:“十四五”期间,盆地深部海相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之下多期活动走滑断裂控制的岩溶带、盆地周缘复杂致密碎屑岩成藏区是重要的勘探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沈安江, 乔占峰, 张建勇, 倪新锋
    中国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理论进展与海相大油气田发现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4):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4.001
    摘要588)   HTML    PDF (6532KB)(843)    收藏
    与国外相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克拉通地块小、年代老、埋藏深、改造强等特点,面临台内、内幕、台缘与深层古老层系油气勘探潜力评价等理论技术难题。文章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十一五”至“十三五”碳酸盐岩项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围绕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技术攻关,取得4 项认识创新:(1)小克拉通台内普遍发育裂陷,沉积分异助推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至台内;(2)发现内幕岩溶储层新类型,助推勘探领域由局部潜山区拓展至广泛的内幕区;(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具相控性,决定储层分布的规模性和可预测性,推动勘探领域由浅层拓展至深层;(4)古老微生物碳酸盐岩具“三元”控储控分布特征,推动拓展了中—新元古界和寒武系盐下油气勘探新领域。上述理论进展填补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的认识空白,同时为塔里木盆地塔中、轮古、哈拉哈塘、顺北和四川盆地普光、元坝与安岳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所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汪海阁, 黄洪春, 纪国栋, 陈畅畅, 吕泽昊, 陈伟峰, 毕文欣, 刘力
    中国石油深井、超深井和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进展与挑战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1
    摘要554)   HTML    PDF (2566KB)(1587)    收藏
    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增储上产领域,“十三五”以来,工程技术围绕“五油三气”六大盆地勘探开发重点和高温高压、窄密度窗口等钻井提速难点,通过持续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深井、超深井、非常规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常用井身结构优化、安全高效优快钻井、抗高温钻井液、精细控压钻完井、膨胀管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成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超深井的钻探作业。研制了大功率顶驱、一体化地质导向系统、绿色经济储层改造等装备工具,研发了耐高温高性能井筒工作液、高效防漏堵漏材料等核心助剂,加快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低成本、规模效益开发。深井钻深能力突破9000m,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突破5000m,一趟钻进尺最长3700m,部分指标比肩北美,助推了塔里木富满、四川双鱼石、大庆古龙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为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和效益提供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推进,钻井面临的工程地质风险、新的挑战仍然不断出现,还需进一步开展地层压力精确预测、井身结构优化拓展、井眼轨迹控制、抗高温工作液体系、高效破岩与提速工具、地质工程一体化等攻关研究,以实现钻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的不断迭代升级,支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秋麟, 白雪峰, 何文军, 范立勇, 王建, 姜文亚, 柳庄小雪, 陈宁生
    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参数标准及典型评价实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27-4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3
    摘要526)   HTML    PDF (15285KB)(819)    收藏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出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容积法,纯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建立 S 1与TOC拟合关系曲线和轻烃恢复系数与 R o关系曲线,求取原始 S 1。确定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4个关键参数( S 1、TOC、 c和页岩厚度)、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的3个关键参数(夹层累计厚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相应地制定参数下限标准。在统一评价方法和标准下,分别选取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油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作为典型评价实例。评价结果揭示,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纯页岩油资源量为52.23×10 8t,其中,轻质油( R o>1.2%)为11.18×10 8t;延长组长7 3亚段页岩油资源量为66.80×10 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27.73×10 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9.07×10 8t;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量为15.62×10 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11.99×10 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63×10 8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栓文
    胜利油田低渗致密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14-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2
    摘要504)   HTML    PDF (6099KB)(911)    收藏
    胜利油田低渗致密油藏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砂砾岩、浊积岩和滩坝砂油藏为主,油藏特征复杂,工程提速提效难度大,急需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规模效益建产模式。胜利油田通过工作理念、运行机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聚焦各专业的技术瓶颈及交叉融合点,开展地震—地质—油藏—工程一体化的多专业协同攻关,夯实地质综合研究基础,强化多专业的融合,打造一体化协同决策支持平台,通过钻前预测、钻中监测、钻后评价,形成贯穿方案优化设计及实施全过程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观念、责任、流程、运行、技术和平台6 个方面的一体化整合,达到提高精度、提高时效、提高产能、降低桶油成本的目的。胜利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不同油藏类型未动储量的有效动用。高精度一体化油藏模型的动态更新和多专业协同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地质工程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义平, 易成高, 刘亚茜, 刘申奥艺, 门科, 孙杜芬
    能源转型形势下的国际油公司天然气发展战略及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22-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3
    摘要499)   HTML    PDF (2180KB)(771)    收藏
    由于俄乌冲突及脱碳进程影响,2022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文章基于全球天然气价格和供需形势的研判,剖析了国际油公司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成本价格,开展了国际油公司低成本天然气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处于溢价阶段,需求端长期看涨,供给端快速反应,天然气长期贸易合同量明显上升。在双碳和降本增效双轮驱动下,国际油公司重点LNG项目单位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未来10年内国际油公司将通过提高天然气和LNG产量占比,加大低碳投入和可再生能源支出,研发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致力于零碳排放,构建业务链一体化发展模式,持续做大天然气产业链。为此建议中国油公司继续突出天然气龙头产业地位、不断加大天然气/LNG业务的投资、构建强大的LNG 项目储备、从传统的上下游一体化向业务链一体化转变、采用CCUS技术降低传统天然气业务碳排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学军, 周勇水, 彭君, 李进, 李红磊, 王亚明, 周凯, 陈帆
    川东北普光地区侏罗系千佛崖组页岩气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52-6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5
    摘要467)   HTML    PDF (12762KB)(341)    收藏
    普光地区首口页岩气专探井普陆页1井在中侏罗统千佛崖组试获日产10.4×10 4m 3的工业气流,取得了川东北千佛崖组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基于泥页岩含气量、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储层特征等分析测试,分析了普陆页1井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普陆页1井千一段3号小层连续发育半深湖相纹层状长英质黏土岩,解析气含量平均为0.58m 3/t,总含气量平均为1.58m 3/t,TOC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为Ⅱ 1—Ⅱ 2型, R o平均为2.03%,孔隙度平均为3.8%,是页岩气的“甜点”层段;(2)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基础;(3)高成熟—过成熟演化作用使得烃源岩供烃强度大,原油裂解成气可流动性好,形成有机质孔增加泥页岩储集空间和甲烷吸附能力,是普陆页1 井千佛崖组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条件;(4)高角度裂缝、顺层微裂缝和页理缝密集发育,提高了泥页岩的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是普陆页1 井千佛崖组页岩气高产的重要条件。上述结果丰富了川东北侏罗系高成熟—过成熟泥页岩的油气藏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和富集高产规律等认识,对该区页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群, 翁定为, 才博, 何春明, 石阳, 马泽元
    中国石油勘探压裂技术进展、关键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5-2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2
    摘要430)   HTML    PDF (2809KB)(654)    收藏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勘探对象特点,厘清了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缝控压裂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储量、压裂装备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井下工具更加成熟、压裂液降低成本与提高个性化、支撑剂向低成本小粒径的趋势明显,明确了储层改造技术对勘探发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储层改造技术在压裂核心要素、工艺技术对策、现场实施质量、压裂方案迭代升级4个方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针对4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1)推实基础研究创新工程,为压裂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2)推动五大要素提质工程,支撑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3)推进技术方案精准工程,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指引;(4)推升技术管理提效工程,打造工程管理高效实施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小兵, 温志新, 宋成鹏, 陈瑞银, 刘祚冬, 边海光, 汪永华
    跨国油气勘探形势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1-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1
    摘要411)   HTML    PDF (26835KB)(395)    收藏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低油价的持续影响,2021年全球勘探投资继续低位运行、勘探工作量有所回落,但油公司聚焦前沿勘探领域和勘探开发重点地区,通过加深地质认识、提升圈闭识别能力,勘探成功率持续获得提升。海域勘探尤其是深水—超深水大发现不断涌现,国际石油公司包揽的跨国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主要位于“一洋一湾一海”(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南里海)。通过分析深水—超深水典型油气田,总结出三方面特点:一是深耕富油气盆地,巴西盐下时隔8年再获系列油气发现;二是积累认识、战略重返,埃尼公司在科特迪瓦盆地连获油田发现;三是开发为先、拓展周边,bp在南里海再获大气田发现。针对国际石油公司开展跨国深水—超深水勘探的做法,总结出三点启示:一是超前布局,抢占有利勘探领域,灵活进退区块;二是战略跟随,不断积累经验技术,稳步提升实力;三是自主勘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勘探创效。建议中国油公司仍需把握一切机会,积极获取有利勘探区块,形成资源有效储备,通过“一个转变、三个加强”逐步实现“走出去”向“走上去”的跨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徐振平, 杨宪彰, 李勇, 蔡振忠, 周露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探1井重大突破与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1
    摘要405)   HTML    PDF (12480KB)(602)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探1井在白垩系亚格列木组下段砂砾岩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克拉之下找克拉”的构想,对白垩系深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克探1井成藏条件、储层特征、构造模型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克拉苏构造带侏罗系—三叠系供烃、白垩系亚格列木组裂缝型砂砾岩成储、上覆白垩系舒善河组泥岩成盖的生储盖组合,并建立了“下生上储、垂向输导、立体成藏”新模式。克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之下仍具备优越的储盖组合,并且越向深层靠近烃源岩,成藏条件越有利。同时亚格列木组断背斜圈闭成排成带,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可形成新的天然气战略接替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王波, 周飞, 吴志雄, 张长好,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展、方向与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1-1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1
    摘要405)   HTML    PDF (16348KB)(655)    收藏

    通过系统总结柴达木盆地“十二五”以来主要勘探发现和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盆地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层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种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与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系统分析盆地四大含油气系统,结合成藏主控要素,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展开3个层次,共梳理出13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和3个非油气矿产的勘探方向,系统梳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对策,为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提升和盆地综合资源勘探持续发现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杨涛, 徐小林, 鞠秀娟, 胡晓春
    中国新增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特征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3-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2
    摘要403)   HTML    PDF (2082KB)(534)    收藏
    2005年以来,中国建立起了油气经济可采储量序列,文章总结了该序列在全国及主要油公司的新增演化,论述“十一五”至“十三五”中国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及新探明的38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或区块的基本特征。在分析全国及中国石油新增原油、天然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历程基础上,重点讨论在规模、丰度、储层物性、埋深等方面的分布与分类特征。采用探采比、技术/经济采收率等指标对中国15年新增的油气探明储量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存在“三减三增”的趋势,即探采比、采收率和整装规模的减小趋势,以及致密储层、低—特低丰 度储量和埋深的增加趋势,揭示中国新增储量总体劣质化的态势。探采比指标对评价勘探成效具有战略意义。加快建立适应中国油公司自身特点的经济可采储量分类系统与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油气勘探领域的特点,进一步满足开发上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锐锋, 何海清, 朱庆忠, 范土芝, 李小冬, 周赏, 陈柯童, 史原鹏, 田建章, 李晓燕, 张宏伟, 秦梦华, 李艳友, 李奔, 赵堃
    渤海湾盆地保定凹陷东营组油气勘探重要发现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11-2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2
    摘要401)   HTML    PDF (14895KB)(356)    收藏
    渤海湾盆地保定凹陷早期以潜山和古近系深层为主力目的层进行勘探,历经近60年未获实质性发现。以一次三维地震采集和二维重新处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整体认识地质结构,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古近纪早—中期(孔店组—沙河组二段沉积期),断陷活动西强东弱,湖盆浅且小;古近纪晚期(沙河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期),断陷活动东强西弱,最大湖泛期为广湖盆沉积。二是沙一下亚段咸化湖富有机质藻源岩早期生烃、多期生烃,形成早熟油、低熟油。三是浅层东营组储盖组合好,是主力勘探层系。优选清苑构造带为突破口,构建“双向供烃、断砂输导、浅层富集”油气成藏模式,钻探G77X、BQ1X等预探井,在东营组获高产工业油流,保定凹陷获油气勘探突破,证实太行山前第一排凹陷浅层油气富集,对渤海湾盆地老油区勘探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朱如凯, 张婧雅, 杨静儒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1
    摘要388)   HTML    PDF (17454KB)(764)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分类现状的综合分析和中美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储产量现状、水平井产量特征的对比,分析了中美页岩油地质条件、资源质量、可开采性、经济性及规模性差异,提出用“地名+页岩油”或“地名+地层单位+页岩油”定义我国陆相页岩油区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两个层次划分,首先根据砂地比(源储比)或沉积相带划分为致密油型页岩油、过渡型页岩油、纯正型页岩油,然后针对纯正型页岩油,根据热成熟度或油品性质,划分中高熟、中低熟类型,或者轻质油区、稀油区、重油区、稠油区等。针对中高熟陆相页岩油,在2025年以前,应集中攻关中高熟高压区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做好试采工作,攻关最佳开采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单井初始产量和累计采出量,预计全国页岩油年产量达到(600~1000)×10 4t;2025—2035年,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技术,降低成本,全国页岩油年产量力争达到(1200~1500)×10 4t,成为我国原油年产2×10 8t的重要补充。针对中低熟页岩油,现阶段做好鄂尔多斯盆地长7 3亚段部署页岩油原位转化先导试验,力争2030年前后实现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国产化,进入规模商业开发阶段,年产原油能达到千万吨级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宁宁, 王建君, 王青, 刘明明, 曹庆超, 李谦, 王燕琨, 何媛媛
    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石油公司业务发展动向与策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32-4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4
    摘要365)   HTML    PDF (1906KB)(585)    收藏
    近年来全球疫情、地缘冲突与能源转型相互交织,油气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石油公司发展策略值得参考借鉴。文章梳理了全球主要石油公司新形势下的动态特点,并着重分析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动向及战略,总结了主要石油公司发展动态:新形势下国际石油公司经营业绩超预期复苏,但传统上游业务投资水平仍然偏低,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国家石油公司开始重视低碳转型,同时积极推动本土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独立石油公司持续降低负债水平,整合核心资产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分析表明,国际石油公司上游逐步收缩全球业务布局,聚焦核心资产与核心领域;非常规业务受转型战略影响大,欧美石油公司出现分化;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多措并举推进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做大天然气价值链。建议中国石油公司继续加强上游业务投资,积极获取海外优质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新形势下强化与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推动核心产区建设,加强油气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同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利用经济手段为公司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杨涛, 鞠秀娟, 徐小林, 胡晓春
    中国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26-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3
    摘要361)   HTML    PDF (2122KB)(733)    收藏
    经济可采储量是石油公司的核心资产。通过对比2005年底和2020年底中国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展示了各类储量增长态势。运用储量产量增幅、经济采收率、经济储采比、采出程度、采油(气)速度等指标系统分析探明已开发储量的累计特征,揭示了油气探明储量“四降二升”的趋势,指出原油储采比出现“剪刀差”、气层气储量寿命明显下降和增产乏力,提出了国家天然气能源发展的储采比“红线”。分析探明未开发储量状况,指出油气探明未开发储量存在规模大、占比高、增量大、增幅较快、品质较差、开发所需年限过长、储量资产规模大等特点。基于我国探明储量总体趋于劣质化的认识,提出持续加大油气效益勘探、把好经济可采储量新增入口、加快利用探明未开发储量、强化储量动态管理等建议。加强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序列分析,不断深化特征研究,对建立以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的储量资产管理体系、夯实中国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基础等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阳, 郑兴范, 肖毓祥, 雷征东, 邢厚松, 熊铁, 刘明杨, 刘书剑, 侯鸣秋, 张亚丽
    中国石油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23-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3
    摘要361)   HTML    PDF (2513KB)(590)    收藏
    页岩油是保障国家长期稳产和上产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等盆地均已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发现不同岩相组合类型的页岩油。为确保我国原油2×10 8t稳产、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中国石油加大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取得了4项进展:(1)规模开发陇东页岩油,建成陇东页岩油百万吨整装示范区;(2)推进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与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吉木萨尔页岩油产能跃上百万吨、古龙页岩油开启纯页岩型页岩油新篇章;(3)持续加大新区勘探力度,多个盆地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4)理论、技术和管理持续创新,提质增效见到明显效果。总体来看,不同类型的页岩油还处于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但距离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目标还有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煜, 毛庆言, 李海英, 李宗杰, 韩俊, 林波
    顺北中部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特征与实践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1
    摘要360)   HTML    PDF (12075KB)(602)    收藏
    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其内部结构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规模储层预测和分布认识存在难度。选取顺北中部北东向断裂体系的顺北4号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开展断裂构造破碎成储物理模拟实验、井震精细标定、模型正演、储集体表征、储集体地质模型研究,提出断裂面附近发育多个由空腔、裂缝带组成的多组缝洞集合体,建立了走滑断裂栅状储集体结构模式,阐明走滑断裂栅状储集体的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构建了断裂带规模储集体 “一体多栅”结构模型,形成了断控储集体空间定位与“一井多控、一井一靶、一井多靶”分类井轨迹设计方案。成果应用指导了顺北4号、顺北8号断裂带钻井轨迹设计,实现了断控缝洞型复杂油气藏的“少井高产”,新增一个百万吨产能新阵地,对我国其他盆地超深层断控型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振响, 周卓明, 徐旭辉, 王保华, 李浩, 马中良, 陈斐然
    “十三五”中国石化油气资源评价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27-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3
    摘要358)   HTML    PDF (2346KB)(650)    收藏
    资源潜力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也是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编制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石化开展新一轮资源评价工作的难点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十三五”中国石化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框架。创新发展了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主要包括:烃源岩完整的生—排—滞留烃演化模拟技术、常规—非常规一体化TSM盆地模拟技术、基于成熟度和压力系数的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技术和地质—经济—生态一体化油气资源评价技术。在“十三五”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油气资源评价未来的重点攻关方向为:(1)复杂地质条件和特殊类型油气藏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2)不同类型盆地区带划分及对应的区带资源量计算、劈分技术;(3)大数据智能平台下一体化的油气资源评价系统;(4)油气共伴生资源综合评价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郜峰, 刘保磊, 李茂林, 李长宣
    全球天然气发展趋势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13-2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2
    摘要349)   HTML    PDF (1714KB)(511)    收藏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好转,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能源消费恢复增长,地缘政治与金融风险交织,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且波动剧烈,多因素交织引起全球区域间天然气供需矛盾。通过对油气行业发展方向、天然气供需基准面、贸易量变化趋势、储量分布特征、产量变化特征等方面开展分析,预测了全球天然气发展趋势。全球天然气储量丰富,受需求增长和价格上涨双重驱动,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回升;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将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格局,亚太地区成为天然气主要进口地区,预测未来天然气将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面对未来,建议中国积极调整能源战略,增强与国际能源市场联动性,完善能源价格监测研判机制,及时调整对外能源战略合作,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投入,加强多边国际能源合作,坚守能源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增储备、保供应、稳价格”相结合的天然气运作体系,提升危机反应与应对能力,以期更好应对全球能源发展与天然气市场波动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小青, 何勇, 崔欢, 季永承, 王鑫, 韩永胜, 王聪聪
    昭通示范区太阳气田浅层页岩气立体开发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70-8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7
    摘要344)   HTML    PDF (6747KB)(583)    收藏
    昭通示范区太阳浅层页岩气田自规模开发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井距、单一靶体的开发方式所带来的低储量动用率和低采收率的问题,同时也给后期井网加密或调整留下严重的工程隐患。为此,在太阳浅层页岩气田部署实施了TYH11井组小井距立体开发试验井组,以地质、钻井、压裂、试采资料为基础,以水力裂缝模拟和生产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该井组开展“部署—钻井—压裂—排采—产能”全过程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气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内Ⅰ+Ⅱ类储层均具有高产条件,具备纵向多靶体动用基础;形成了钻井、压裂、返排测试全过程的工程技术序列,可支撑小井距立体开发井组顺利实施;小井距立体开发方式有效提高储量动用率23.0%、提高采收率11.0%;天然裂缝沟通造成井组内部以及与邻井的压窜干扰,对老井产量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邻井组已生产老井周边地应力场变化会加剧井间干扰,建议新投井与老井至少保持380~500m井距。该研究成果为昭通示范区太阳气田浅层页岩气立体开发的推广应用、开发方案设计、开发政策制定和规模效益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珂, 杨海军, 张辉, 王志民, 王海应, 尹国庆, 刘新宇, 袁芳, 李超, 赵崴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一体化增产关键技术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06-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10
    摘要333)   HTML    PDF (4404KB)(457)    收藏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克深10气藏是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钻井情况复杂,自然产能低,增产难度大。为了提高天然气勘探开发效益,在克深10 气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现今地应力场、裂缝活动性等地质力学分析,明确了克深10气藏现今地应力场和裂缝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不同方位的裂缝渗透性有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不同井型、不同方向的井眼轨迹压裂改造效果,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方法,指导优化井眼轨迹设计。结果表明:(1)超深层气藏不同于中—浅层气藏,现今地应力及其影响下的裂缝活动性与超深层气井产能有明显关联,现今地应力低且裂缝活动性好有利于气井高产;(2)超深储层不同部位的现今地应力及裂缝特征、井壁稳定性、压裂缝网延伸情况差异大,大斜度井相比直井在钻井安全、低应力区和高角度裂缝钻遇率、压裂改造效果方面更具优势,有利 的井眼轨迹能有效克服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强非均质性以获得高产;(3)基于现今地应力场建模的裂缝活动性分析、井壁稳定性预测和压裂缝网模拟是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有利于最佳井眼轨迹优选及改造方式和改造层段的优选;(4)地质工程一体化搭建了地质研究和工程施工的桥梁,对超深层气井增产、提高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效益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彭云, 熊靓, 李嘉, 易洁芯, 李宏伟
    全球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油气行业影响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41-5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5
    摘要329)   HTML    PDF (2316KB)(473)    收藏
    在全球推进碳减排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碳定价工具,通过经济手段对碳排放行为进行管理和引导。国际碳定价机制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碳价格水平和碳定价收入大幅上涨,但国际平均碳价格仍远低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需水平,且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碳定价机制覆盖区域仍以欧美国家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碳定价收入存在巨大差异。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加速,国际碳定价机制呈现强化发展趋势,数量稳步增长,价格水平呈波浪式螺旋上升。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税机制,但短期内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难以弥合。发达国家加速建设碳边界调节机制,但前景和效果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当前碳定价机制对油气行业的影响较为有限,资源国也倾向于采取科学合理的税收设计达到平衡减碳与自身发展利益的目的。未来碳价格影响趋于加强,将加速推动油气行业低碳转型。建议在政府层面加强国家政策导向,扩大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构建碳排放量核算体系,合理规划总体税收设计;在行业层面,高度重视碳排放交易对行业的影响,加强研发创新力度促进碳减排,紧密跟踪境外资源国碳定价机制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海外投资项目碳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非常规油气区带特征及资源管理思考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20-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2
    摘要324)   HTML    PDF (2168KB)(745)    收藏

    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聚集体既有密切关联又存在本质区别。非常规油气区带具有4个基本特征,包括用邻井推测未钻井区域生产特征的非可靠性、各井估算最终可采量(EUR)的统计分布具有可重复性、连续油气系统的区域性及游离烃的动力学特征具非达西性。因此,非常规油气面临比常规油气更大的技术和商业挑战,其资源储量应在7个方面创新管理理念,包括储量资产价值化、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的分类体系、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模式、缝控体积和井控储量、储层与生产特征的非均质性、风险定量评价和经济可采储量保守评估等。深化非常规油气区带特征研究与创新资源储量管理,有利于推进中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及油气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赵红格, 张晓磊, 孙勃, 刘永涛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83-9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8
    摘要316)   HTML    PDF (5778KB)(507)    收藏
    断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地区石油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解石U—Pb同位素测年、平衡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结合二维地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对中生界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与石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认为:盐池地区发育3期断裂,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规模小,主体发育在三叠系延长组;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系统规模最大,断距大,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复杂;喜马拉雅期北东东向断裂系统规模较大,发育时期晚,具有一定的走滑性质。各期次断裂分别受到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应力作用,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与西缘大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沟通烃源岩和储层,具有较好的运移和遮挡匹配条件,对油气藏形成最为有利。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当油井与断裂距离较近时,在构造高部位的高渗储层更容易成藏且产量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飞, 张慕真, 雷占祥, 曾保全, 汪斌, 李祖欣, 屈泰来
    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动态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80-8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9
    摘要316)   HTML    PDF (1955KB)(633)    收藏
    2021年,国家石油公司产量占全球油气总产量的近50%,然而,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压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市场,文章关注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的最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油气供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认为,中国石油公司应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并逐步向替代能源过渡,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紧随脱碳减排潮流,严格遵守碳减排要求;二是优化资产组合,分散关键风险;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体系;四是开拓创新,新能源领域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裕根, 门相勇, 娄钰
    我国“十四五”煤层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1
    摘要313)   HTML    PDF (3647KB)(614)    收藏
    煤层气开发有助于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煤层气开发已基本实现产业化,但受理论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与丰富的资源条件不匹配。“十四五”以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5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我国开始进入深层煤层气规模开发新阶段,煤层气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三是老气田低效区、薄煤层等难采资源增产改造效果显著;四是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攻关领域由中—浅层煤层气为主转为以深层煤层气为主,以水平井大规模分段压裂技术为代表的煤层气理论技术在地质认识、钻完井、压裂、排采四大关键环节均取得重大创新,产气效果明显提升;五是煤层气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初步研判,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大于1500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是1500m以浅的资源量2倍以上;我国已探明煤层气储量以中—浅层为主,但采出程度仅为7%,剩余资源规模可观,而老气田还发育丰富的薄煤层气,已证实是现实接替资源。因此,深层煤层气的重大突破和老气田增产改造的成功成为引领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发展前景良好。在综合多家机构和专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量2025年有望达到100×10 8m 3,2035年达到300×10 8m 3。但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面临着深煤层、薄煤层等新领域煤层气地质理论认识有待深入系统研究,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仍处于攻关阶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完善等挑战。因此,建议加强新领域煤层气风险勘探和选区评价、加强高效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攻关以及加强煤层气产业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贺正军, 王兆明, 范兴燕, 陈曦, 李恒萱, 张艳红
    俄罗斯北极油气勘探形势与未来合作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54-6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6
    摘要311)   HTML    PDF (2823KB)(471)    收藏
    最近10多年以来,俄罗斯北极油气勘探坚持自立自强、积极保持战略定力,油气勘探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证实了其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展现出良好的合作前景。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勘探现状与主要勘探新成果,明确了未来重要勘探方向,提出了相关合作建议。俄罗斯北极勘探活动历史久远,但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广袤海域勘探仍将长期处于普查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难以取得有经济效益的实质性进展;2010年以来的油气新发现绝大部分依然位于西部,南喀拉海域油气勘探成果最为丰硕;西部和中部海域陆架是未来勘探重点方向。中俄未来北极油气合作前景广阔,可依托现有项目积极深化两类资产合作,同时要立足长远谋划,做好中长期目标与项目运营能力的超前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志强, 何青水, 胡群爱, 黄松伟, 李燕, 赵小祥, 杨顺辉, 薛玉志, 张毅, 匡立新, 梁文龙, 刘匡晓, 肖超, 李梦刚, 牛成成
    中国石化华东南川区块、华北彬长区块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121-1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11
    摘要305)   HTML    PDF (13236KB)(320)    收藏
    当前中国石化钻井工程普遍采用大包制管理模式,针对该模式下作业风险较高的油气井存在的非生产时效高、钻井周期长、新技术应用程度低、甲方技术管理弱化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1纲领+1核心+2配套+1平台”的中国石化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并在华东南川区块和华北彬长区块进行了应用。利用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和技术融合的优势,针对华东南川区块和华北彬长区块普遍存在的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低、漏失风险高、坍塌掉块严重等复杂技术难题,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钻井提速技术、失返性漏失地层随钻测量技术、低黏高切油基钻井液技术、强封堵强抑制成膜防塌钻井液技术等钻井示范技术。技术成果解决了制约钻井提速的技术难题,在华东南川区块和华北彬长区块应用3口井,直接创效335万元,可为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在中国石化及国内其他石油公司推广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勇, 徐珂, 张辉, 黄少英, 尹国庆, 王志民, 曾昌民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88-9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8
    摘要300)   HTML    PDF (3983KB)(649)    收藏
    超深层地质体伴随高压、高温、高应力聚集的高强度能量,易变形失稳,导致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高。深地钻探中特殊地质因素研究对于工程实践意义重大。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通过对钻探过程全层系地质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将非目的层当作目的层精细研究,分析了影响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地质因素的产生背景和赋存环境,进一步从“沉积建造作用、构造改造作用,沉积—构造耦合作用”揭示钻探工程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交互关联性,并着重论述了特殊地质因素研究与描述方法。结果表明:(1)相比中浅层油气藏,超深井钻探95%的进尺均在非目的层,非目的层钻探直接影响勘探开发进程;(2)相比中浅层油气藏,地表状况、复杂岩性、地质行迹、地层流体及超深层极高的温压场均是超深井钻探面临的巨大挑战;(3)系统科学地分析超深层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提高对油气藏认识的全面性和对井控安全风险的评估,有利于风险防范和井位部署;(4)全地层特殊地质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地质与钻井工程之间的桥梁,推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益, 卜向前, 齐银, 杨永智, 陈亚舟, 侯晓云, 王瑞, 张斌, 同松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7 段页岩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油藏开发对策——以安83井区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16-12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11
    摘要298)   HTML    PDF (4620KB)(624)    收藏
    长7段油藏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重要生产层段,具有埋藏深、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提高其注水开发效果的必然手段。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指导,采用室内实验建立的修正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利用岩心、测井等计算得到单井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参数,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区块三维力学模型和三维地应力场模型,根据地应力分布刻画压裂裂缝展布方向。根据渗透率和地应力展布等优化设计开发井网,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井网及开发技术政策,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建立并持续更新模型,形成了地应力分析—地质建模—油藏工程设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方法。研究表明: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多学科协同能更高效开发油藏。精细地质描述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可以持续更新地质模型,建立更加逼近真实的地质模型。岩心力 学实验、测井曲线计算与压裂施工等相结合,采用随机建模方法构建的地应力场模型与动态具有很好的吻合性,为动态分析、井网完善与部署提供了基础。动态井网优化与开发技术政策有效地指导了安83井区长7段储层开发,该区重复改造时建议裂缝半长为120m、缝宽为30m、主裂缝导流能力为15D·cm、次裂缝导流能力为1D·cm,优化后的5口井施工后均取得较好效果,增油倍数明显高于邻井,优化设计井较临井能增产30.4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朱茂, 黄世伟, 宋叙, 王显东, 师江波, 田小彬, 姚倩颖, 王慧
    四川盆地潼南—合川区块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勘探区带预测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4): 149-16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4.011
    摘要295)   HTML    PDF (8668KB)(378)    收藏
    近年来,除川西地区和川南地区外,川中地区潼南—合川区块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多口钻井也钻遇白云岩储层并获得高产,展现了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巨大的勘探潜力。但是前期针对川中地区栖霞组—茅口组研究认识较少,白云岩储层的成因与分布也存在较大争议。为弄清潼南—合川区块地层分布、沉积与储层特征,特别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充分利用最新的油气勘探成果和丰富的基础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潼南—合川区块栖霞组—茅口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在层序的高位体系域。(2)栖霞组—茅口组均具有发育台内滩的沉积背景,大量发育台内生屑滩,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内中高能滩相带内。(3)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单层厚度薄,垂向叠置发育;茅口组白云岩储层单层厚度较大,横向较连续;栖霞组—茅口组储集空间均以原生孔和准同生期溶蚀孔为主,台内中高能滩、受层序控制的岩溶作用和早期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白云岩储层的发育。(4)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环洼分布,有利勘探区带分布在潼南—合川区块中西部;茅口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微古地貌高地的边缘斜坡部位,合深4 井东北侧地区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付小东, 陈娅娜, 罗冰, 李文正, 刘冉, 王小芳, 和源, 谷明峰, 姜华
    中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与含油气系统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4): 103-1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4.008
    摘要294)   HTML    PDF (5746KB)(409)    收藏
    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 对震旦系—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四川盆地稀井区震旦系—寒武系勘探领域烃源条件,基于探井与露头样品系统分析、测井评价与地震反演,分层次、分层段刻画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展布,厘定了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边界,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1)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200m,优质烃源岩厚0~100m,局限分布于克拉通内部和边缘裂陷区。(2)筇竹寺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0~450m,优质烃源岩厚5~250m;筇竹寺组烃源岩具有“三段式”发育特征,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筇一段和筇二段下部,筇三段主要为低有机质丰度的差烃源岩。其中,筇一段烃源岩厚10~300m,平面分布特点与麦地坪组烃源岩相似,为早寒武世海侵初期产物;筇二段烃源岩厚度为30~200m,在中上扬子克拉通广泛分布,为最大海侵期产物;筇三段差烃源岩厚数米至数十米,分布范围与筇二段相当。(3)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厚度分布受克拉通内部与边缘裂陷展布、同沉积断裂发育、震旦纪末期古地貌和后期剥蚀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4)下寒武统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生烃强度为(20~140)×10 8m 3/km 2,存在两个规模生烃中心,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二叠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和城口—巴东—五峰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奥陶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在两大复式油气系统内优选了7 个有利勘探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松涛, 朱如凯, 罗忠, 杨智, 姜晓华, 林敏捷, 苏玲
    中国中西部盆地典型陆相页岩纹层结构与储层品质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62-7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6
    摘要293)   HTML    PDF (2385KB)(558)    收藏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之一。作为页岩独具特色的组构特征,纹层结构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关注重点。文章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咸化湖盆与淡水—微咸水湖盆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剖析纹层结构特征,探讨其对甜点优选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湖盆页岩纹层结构具有差异,湖盆咸化程度影响纹层结构,碳酸盐纹层主要发育在咸化湖盆,在淡水—微咸水湖盆中发育较少;(2)纹层结构具有亚毫米级非均质性特征,不同纹层的TOC与孔隙结构存在差异,同一类纹层在不同盆地的品质具有明显差异;(3)纹层结构决定了页岩油微观运聚特征与“原生源储”富集模式,影响滞留烃含量、流体可动性及压裂改造。开展陆相页岩纹层结构精细评价,寻找规模优质页岩岩相分布区,是油气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后必须关注的问题,是源内经济有效资源发现的基础,对页岩油“甜点区”与“甜点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军, 关琳琳, 高全芳, 周頔娜, 刘娜娜, 程轶妍
    渝东南地区背斜型浅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发现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47-6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5
    摘要287)   HTML    PDF (11008KB)(447)    收藏
    综合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与评价认识,针对渝东南地区洛龙背斜和老厂坪背斜浅层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进行研究。通过钻井、物探、实验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研究区页岩气成藏条件及甜点控制因素,揭示渝东南地区背斜型浅层页岩气五大基本地质特征:(1)处于深水陆棚相,静态指标优越,优质页岩段厚度为29~37.5m,TOC为2.01%~6.39%;(2)页岩储层品质较好,有机质孔发育,孔隙度为3.29%~6.58%;(3)以常压为主,微注压降测试地层压力系数为0.96~1.08,现场解吸实验测量总含气量为0.66~5.67m 3/t,吸附气占比为69.97%~78.6%;(4)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石英含量为30.3%~75.5%),脆性指数较高(59%~65%),埋藏较浅(880~1100m),地应力较小(优质页岩段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为29MPa),易于体积压裂施工;(5)遭受多期构造改造,仍具有一定的保存条件,呈现背斜型赋存模式。渝东南地区背斜型浅层页岩气各项压裂参数值较低,易于施工,但需要进一步优化工程工艺技术,兼顾提高单井产量和降低施工成本,实现效益开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杨宪彰, 张亮, 蒋俊, 周露
    塔里木盆地库车南斜坡托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28-4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3
    摘要281)   HTML    PDF (14084KB)(317)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温宿—西秋地区托探1井在寒武系潜山白云岩储层获得重大突破,对库车南斜坡迎烃面多目的层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地质结构落实及圈闭刻画难度大,制约了潜山油气勘探。基于构造特征、潜山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及勘探实践的系统分析,探讨了潜山油气成藏新模式。温宿—西秋地区古生界构造为受前冲断裂沙井子—西秋断裂和反冲断裂乌什南断裂控制的背冲式构造,F1和F2两条次级反冲断裂使得背冲构造复杂化,形成3排古生界潜山构造,每排构造自近断层到远断层区古生界潜山地层由老变新。其中寒武系潜山地层分布范围最广、呈北东东向大面积展布,潜山储层以局限台地颗粒滩相白云岩为主,受多期构造活动、长时期暴露溶蚀叠加改造,裂缝—孔洞型白云岩优质储层规模连片发育。潜山油气藏表现为三叠系黄山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泥岩联合供烃、裂缝—孔洞型白云岩成储、上覆古近系膏盐岩封盖的生—储—盖组合样式;成藏具有“库车油气远源供烃、不整合面输导、迎烃面构造富集”的特征,主要成藏期在喜马拉雅晚期(4—1Ma)。托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温宿—西秋地区多排多类型潜山巨大的勘探潜力,重新刻画潜山圈闭面积近840km 2、石油资源量约2.0×10 8t、天然气资源量约590×10 8m 3,有望成为油气增储上产新的战略接替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文杰, 谭秀成, 李明隆, 夏吉文, 隆辉, 倪佳, 李军, 肖笛, 张照坤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内薄层白云岩发育特征与成因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4): 75-9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4.006
    摘要273)   HTML    PDF (24867KB)(460)    收藏
    通过对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取心和钻井老资料复查发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规模性滩相薄层白云岩,且多口井在该套白云岩中获工业气流,因此厘清白云岩成因与分布规律对指导栖霞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内岩心和测井、录井资料,开展白云岩岩石学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栖霞组薄层白云岩宏观产状上可分为豹斑状白云岩和层状白云岩两类,白云石晶粒多以细—中晶为主,残余生屑颗粒幻影明显,原岩主要为具微生物粘结灰泥组构的亮晶生屑灰岩。白云岩单层厚度薄,一般为1~4m,累计厚度可达3~16m;纵向发育受沉积旋回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旋回中上部且具有多期叠置的特征。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栖霞组白云石化流体以准同生期咸化海源流体为主,仅局部孔洞状白云岩受到一定程度的深部热液叠合改造。对比沉积期古地理隆坳格局与薄层白云岩钻遇井分布耦合关系,发现薄层白云岩往往分布于台内隆坳的坡折处,提出丘滩体叠置迁移和海水受限的环境促使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发生。台内多期叠置的丘滩体为白云岩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准同生期岩溶作用有利于提升丘滩体孔渗条件并为白云石化流体提供优势运移通道。研究结果证实台内薄层白云岩具有环洼不连续带状规模性分布规律,为拓展栖霞组台内白云岩储层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旭亮, 王乃建, 蒋永祥, 王海立, 唐虎, 焦文龙, 杨海申, 马洁, 郭敏, 肖永新, 赵薇薇, 李红远, 魏振辉, 雷云山, 皮红梅
    盆地级物探基础数据库系统及其在玉门油田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42-5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4
    摘要273)   HTML    PDF (17344KB)(220)    收藏
    物探基础管理工作是物探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管理、科学决策、降低成本的重要条件,是全面推进提质、提速、提效的重要保障。随着各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需要专业的数据库系统对海量的物探基础数据进行管理和应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简称东方物探公司)自主科研攻关的盆地级物探基础数据库系统以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为数据标准,微服务架构与中国石油梦想云同根同源,通过中国石油内部网能够实现跨地域的数据共享和应用。目前已在玉门油田建立的测量与SPS 库、表层成果库、静校正数据库、高精度卫星图片库、速度库和文档管理库等专业的数据库系统成效初显,获得了玉门油田的高度认可。该系统既推动了玉门油田的数字化转型,又为玉门油田的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国勇, 宋永, 毛新军, 唐勇, 郭旭光, 卫延召, 龚德瑜
    准噶尔盆地高效勘探主要策略与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47-6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4
    摘要271)   HTML    PDF (6558KB)(143)    收藏
    准噶尔盆地进入富烃凹陷勘探新阶段,面临勘探目标越来越深、越来越散、越来越隐蔽,储层孔渗条件越来越差,已发现储量升级率低、储量动用率低等新挑战,如何提高勘探成效、实现油田效益发展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新一轮盆地整体研究和再认识,认为准噶尔盆地多源灶空间分布具有互补性,“既富油,也多气”,突破了盆地“油多气少”传统认识;富烃凹陷发育4类规模有效储集体,空间分布侧向有序、纵向叠置;存在源内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源上退覆式扇三角洲砂砾岩大面积成藏、中浅层断—砂耦合立体成藏3种成藏体系。文章结合准噶尔盆地资源特点、地质新认识、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及可持续效益发展目标等,提出“油气并举、常非并重、深浅兼顾、多域增储”高效勘探策略,指出三大勘探方向及九大勘探领域,有望助力油田实现效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