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胡文瑞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复杂油气藏效益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 (5): 1-10.  
    摘要5066)   HTML    PDF (1564KB)(2412)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发现油气资源品质的劣质化和老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勘探开发面临巨大挑战,急需破解这些难题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实践。美国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和发展之路。面对目前低油价的挑战和“效益勘探开发”的基本要求,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为中国油气田(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田和复杂油气田)效益勘探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组织思路和作业模式已在中国西部塔里木库车、四川海相页岩气、中东部低孔低渗油气藏开发中得到较成功的应用。文章阐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适用领域,探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的3 个必要条件;并提出了推动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即在扩大应用领域及规模的同时,通过建立学习曲线,摸索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式上创新和实践,敢于突破体制界限,推进市场化及多元企业协同,实现整合技术优势,推进中国复杂油气藏提产增效的实质性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邹才能,陶士振,白 斌,杨 智,朱如凯,侯连华,袁选俊,张国生,吴松涛,庞正炼,王 岚
    论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3995)   HTML    PDF (4414KB)(5546)    收藏
    随着世界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延伸,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在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地质研究、勘探方法、“甜点区”评价、技术攻关、开发方式与开采 模式等8 个方面有本质区别。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和浮力圈闭成藏 理论。非常规油气有两个关键标志:一是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二是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 流不明显;两个关键参数为:一是孔隙度小于10%,二是孔喉直径小于1μm 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mD。而常规油气, 在上述标志和参数方面表现明显不同,孔隙度多介于10%~30%,渗透率多大于1mD。非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烃源岩 特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及匹配关系,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生、储、盖、圈、 运、保“六要素”及最佳匹配关系。非常规油气富集“甜点区”有8 项评价标准,其中3 项关键指标是TOC 大于2%、 孔隙度较高(致密油气>10%,页岩油气>3%)和微裂缝发育;常规油气核心评价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重点评价 优质烃源灶、有利储集体、圈闭规模及有效的输导体系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非 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相同点是,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两者具有相同的烃源系统、相同的初次运移动力、相似的油 气组成等。基于成因和分布上的本质联系,常规—非常规油气表现为“有序聚集”,成因上关联、空间上共生,形成 一套统一的油气聚集体系。遵循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规律,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将两类油气资源整体考虑、 协同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朱如凯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发展现状、挑战与关注问题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2):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2.001
    摘要3568)   HTML    PDF (1911KB)(4726)    收藏
    进入21 世纪,全球非常规油气发现进入活跃期,致密油/ 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页岩气产量持续增长, 致密气、煤层气产量稳定,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突破。近年来,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显著进展,页岩气、 致密油、致密气产量快速增长,页岩油勘探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 石油)矿权区内致密油、页岩油资源丰富,近期在11 个区块相继获得勘探发现和突破,初步建成了多个规模产能区; 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现场先导试验,陆相页岩油革命正在积极组织推进。鉴于我国当前 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需求旺盛的实际情况和陆相沉积复杂的地质条件,非常规油气的规模效益开发仍面临地质 评价、“甜点”预测、钻完井与采油气工艺技术、经济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挑战。为实现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 资源效益勘探开发,需重点关注和处理好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运作、大数据应用、合理的配产政策、技术与成本、 市场化等关键问题,以期推动非常规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阳, 薛兆杰, 程喆, 蒋海军, 王濡岳
    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45-5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5
    摘要3531)   HTML    PDF (3984KB)(4457)    收藏
    向地球深部进军、拓展深层油气资源,对于筑牢中国能源安全的资源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也是加大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现实领域。在系统总结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和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深层油气发展潜力、重点研究领域与科技攻关方向。中国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发育的多套油气成藏组合、东部断陷盆地深洼区岩性与前中—新生界古潜山油气藏、深层页岩气等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科技攻关方面需加强深层油气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深部流体流动机理研究,开展基于地球物理的深部目标识别与预测、复杂地层条件优快钻井和复杂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大力推动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与技术、企业与部门间的协同攻关,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管理和运行,为深层油气高效勘探与有效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侯启军, 何海清, 李建忠, 杨涛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油气勘探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1
    摘要3495)   HTML    PDF (3448KB)(2299)    收藏
    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勘探在碎屑岩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湖相碳酸盐岩、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以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取得了12项重要勘探成果。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特点、油气勘探程度,以及地质认识深化和勘探技术进步对油气勘探所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国内油气勘探仍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也面临地面地下条件复杂、埋深加大、剩余资源品质变差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石油将立足长期低油价,坚持资源战略和创新战略,树立高效勘探理念,突出"四个勘探",强化"三个创新",努力实现油气勘探新的发现和突破,进一步夯实中国石油稳健发展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智, 侯连华, 林森虎, 罗霞, 张丽君, 吴松涛, 崔景伟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页岩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4): 76-8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4.009
    摘要3301)   HTML    PDF (3111KB)(3120)    收藏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是中国最为古老的陆相液态烃页岩层系之一,是近海咸化湖盆混积岩沉积,具有丰富的致密油、页岩油资源,吉木萨尔凹陷是准噶尔盆地东部典型富液态烃凹陷。基于页岩层系实际地质资料分析,发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层系发育上、下两个含油系统,具有源储一体、薄层叠置、厚度较大、整体含油、连续分布的特征:①近海湖泊沉积环境,间歇性海水注入使湖泊生物群体死亡,利于有机质富集保存;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划分为6层2.5个三级沉积旋回;②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芦草沟组第2段(P 2l 2)和第5段(P 2l 5),岩性主要为碳酸盐质泥岩和硅质泥岩,有机碳含量多大于4%,Ⅱ型干酪根为主, R o介于0.6%~1.1%,处于生油窗口;③储层普遍较致密,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碳酸盐质砂岩、硅质砂岩,孔隙度主体介于6%~12%,空气渗透率小于0.1 mD,连通孔喉直径主体介于几十至几百纳米,以粒内孔、粒间溶蚀孔为主,含油饱和度多介于80%~90%,储油条件较好;④地层流体压力系统以常压—弱超压为主,原油密度平均为0.8971g/cm 3,50℃平均黏度为165.2mPa·s,为低—中等热演化程度产物,地层条件下整体流动性较差。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页岩油资源丰富,经评价致密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0.91×10 8t,其中P 2l 1和P 2l 4是致密油“甜点段”,致密油“甜点区”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10×10 8t,其中P 2l 2和P 2l 5是页岩油“甜点段”,页岩油“甜点区”也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梁兴, 王高成, 张介辉, 舒红林, 刘臣, 李兆丰, 徐政语, 张朝, 李德旗, 焦亚军, 张永强, 李庆飞, 覃军, 尹开贵, 罗瑀峰
    昭通国家级示范区页岩气一体化高效开发模式及实践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29-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05
    摘要3251)   HTML    PDF (2854KB)(3672)    收藏
    与已成功开发页岩气的北美地区及四川盆地内勘探开发区块不同,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地质条件复杂、山地地形地貌、钻采工程实施难度大、作业成本高、安全环保管理要求高、页岩气开发风险大。通过“一体化技术手段保质量、促产量,创新管理模式提效率、要效益”的开发思路,探索了适用于南方海相山地页岩气条件的产建一体化IPDP(Integrated Project Development by Production)高效开发模式。IPDP模式以勘探与开发、地质与工程、科研与生产一体化为基础,以一体化项目运作IPMP(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 by Production)模式和地质与工程技术支撑团队为保障,采用“效益产量为目标导向、工程技术保障、逆向思维设计、正向组织实施、工厂化作业”的工作机制,全方位推行全生命周期一体化项目组织实施做法,从而实现由研究评价、现场生产实施到项目组织管理全过程把控的山地页岩气钻采工程品质和气井产量。通过采用与单井产气量挂钩的一体化风险项目总包模式,增强效益产量责任意识,优化生产组织,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实现降本增效,规避了开发风险,实施效果显著,为南方海相山地页岩气高效开发作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奇, 梁兴, 鲜成钢, 李峋
    地质—工程一体化高效开发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
    中国石油勘探    2015, 20 (4): 1-23.  
    摘要3052)   HTML    PDF (17786KB)(3035)    收藏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区具有不同于北美页岩气区的地面条件和地下地质条件,因此,四川盆地及周缘海相页岩气区很难采用北美大规模、高密度、连片化布井的开发模式,为此引入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针对钻井技术及工程难度大、建井周期长、建井综合成本高问题,首次提出钻井品质概念,结合北美页岩气开发实践形成的储层品质和完井品质概念,提出了适用于中国页岩气开发特点的“品质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针对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的技术路线。围绕提高页岩气单井产量这个关键问题,在丛式水平井平台工厂化开发方案实施过程中,对钻井、固井、压裂、试采和生产等多学科知识和工程作业经验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快速的积累和总结,对工程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在页岩气开发区块、工厂化平台和单井3种尺度,分层次、动态地优化工程效率与开发效益,实现页岩气的经济开发和效益开发。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YS108区块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应用效果,证明其具有有效性和推广价值,并基于现有数据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的高产富集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施和生, 王清斌, 王军, 刘晓健, 冯冲, 郝轶伟, 潘文静
    渤中凹陷深层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1): 36-4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5
    摘要2759)   HTML    PDF (3569KB)(1414)    收藏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大型天然气田形成的良好地质条件,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利用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巨大的生气潜力,是大型凝析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性稳定分布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巨厚超压泥岩为大型凝析气田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首次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孔店组发现巨厚裂缝-孔隙型砂砾岩储层,突破了在凹陷区深部寻找厚层砂砾岩储层的禁区,大大拓展了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对太古宇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多期次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体系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这些认识指导了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鹭光, 何海清, 范土芝, 刘合年, 杨涛, 万仑坤, 黄福喜, 李志
    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1
    摘要2734)   HTML    PDF (3849KB)(5692)    收藏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立足国内、拓展海外,树立高效勘探理念,国内外油气勘探取得13项重大突破和战略新发现,形成10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在总结“十三五”以来国内外重要勘探进展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发展潜力和上游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未来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坚持稳健发展方针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实施资源战略,国内油气并重、常非并举,立足七大盆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2019—2025年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10 8t油当量以上,至2025年实现油气产量2.2×10 8t油当量;海外立足常规、油气并举,优化发展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合作区,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规模。提出打好国内勘探开发进攻战、做好海外优质高效发展大文章、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强高素质勘探开发人才队伍建设5条保障措施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雷, 金之钧
    全球页岩油发展及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553-55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02
    摘要2659)   HTML    PDF (1747KB)(4056)    收藏
    全球页岩油发展态势对中国页岩油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系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美国页岩油发展历程和关键要点,包括其发展历程、降本增效与相关技术、发展模式、经济效益、扶持政策等, 提出页岩油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能源,其更加依赖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及金融支持,与新能源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 似性,早期发展需要更多支持。美国页岩油的爆发式增长,根本驱动力在于地质理论的突破和开发技术的进步,关键是 页岩油开发成本的快速下降;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也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全球页岩油资源丰富,北美、阿根廷、 俄罗斯、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全球页岩油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有望在2025 年后 超过1000×104bbl 日产能力。结合中国页岩油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应将页岩油作为战略接替资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给予扶持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吸引更多投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性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郑志红, 李登华, 白森舒, 贾君, 昝昕, 刘卓亚, 高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3): 12-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3.002
    摘要2550)   HTML    PDF (2748KB)(1695)    收藏
    近年来,四川盆地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取得一系列进展和突破,地质认识和资源潜力等不断更新,急需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开展综合评价,进一步摸清天然气资源,为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梳理总结四川盆地近10 年来的勘探进展,确定评价资源类型,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评价得到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20.69×10 12m 3,可采资源量11.20×10 12m 3,包括致密气地质资源量5.87×10 12m 3,可采资源量2.35×10 12m 3;页岩气地质资源量57.46×10 12m 3,可采资源量10.01×10 12m 3,并总结天然气资源分布规律,分析评价结果与以往相比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未来应加强深层、超深层勘探,推进多层系立体勘探,加快发展非常规油气勘探,力争实现天然气持续快速发展。要继续保持天然气勘探快速发展态势,必须加强油气地质理论、勘探开发技术、资源调查评价和管理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海清, 范土芝, 郭绪杰, 杨涛, 郑民, 黄福喜, 高阳
    中国石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17-3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02
    摘要2523)   HTML    PDF (2586KB)(4665)    收藏
    “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工作在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 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和增储等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文章在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成果、理论技术进展的基础 上,提出了“十四五”油气勘探发展思路与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坚持创新和资源战略,突出高效勘探, 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加强重点盆地、重点领域集中勘探,强化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和领域目标研究;创新和完 善了凹陷区砾岩成藏、浅水三角洲大面积岩性成藏、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三古”控藏、走滑断裂“断溶体”控藏、前 陆冲断带深层成藏、页岩油“四要素”成藏富集、页岩气“三控”成藏富集、深层火山岩“三元”控藏等地质理论与 认识;攻关形成了“双高”和“双复杂”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深层—超深层钻完井、深层测试、长水平井压裂技 术等为代表的勘探(评价)技术。在四川、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大盆地岩性—地层、海相碳 酸盐岩、前陆冲断带、页岩油气、成熟探区、火山岩领域取得了34 项重大勘探成果,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性长期高位 增长,为石油产量稳中上升、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奠定了资源基础。“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科学谋划油气勘探 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推动六大盆地和五大领域常规油气持续规模增储及非常规资源快速发展,加快落实油气规模 增储大场面,积极准备战略接替区和重大接替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海军, 陈永权, 田军, 杜金虎, 朱永峰, 李洪辉, 潘文庆, 杨鹏飞, 李勇, 安海亭
    塔里木盆地轮探1 井超深层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与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2): 62-7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2.007
    摘要2496)   HTML    PDF (8239KB)(1725)    收藏
    2020 年1 月,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的轮探1 井在8200m 之下的下寒武统白云岩中获得轻质原油, 塔里木古老克拉通超深层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通过对轮探1 井发现情况描述与超深层寒武系盐下油藏发现历程分 析,旨在为其他类似地区新区、新层系、新类型的勘探提供借鉴与参考。轮探1 井钻揭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一套优质烃 源岩,以及阿瓦塔格组蒸发膏岩/ 沙依里克组—吾松格尔组白云岩储层与玉尔吐斯组泥岩/ 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白 云岩风化壳储层两套储盖组合。轮探1 井产层为吾松格尔组,为正常温压系统的挥发性油藏;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风 化壳获得微量天然气。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勘探经历了从碎屑岩到碳酸盐岩、从碳酸盐岩到盐下白云岩的两次战略转移; 轮探1 井是第二次战略转移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轮探1 井成藏有利条件在于具有继承性稳定古隆起与优质 的生储盖组合;通过类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勘探前景,指出塔中—古城、塔北南斜坡、麦盖提斜 坡北—柯坪等有利区为下步勘探重点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贾爱林, 位云生, 王军磊, 朱汉卿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发展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31-4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4
    摘要2493)   HTML    PDF (3882KB)(5168)    收藏
    中国页岩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以及在川南地区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成功,页岩气成为中国未来最可靠的能源接替类型。文章系统梳理了近10年来中国页岩气在勘探开发实践中的理论认识和开发技术进展,总结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经验,明确了页岩气在中国未来天然气发展中的前景与地位。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天然气产量增长的现实领域;获得工业性页岩气资源的条件包括“两高”(含气量高、孔隙度高)、“两大”(高TOC集中段厚度大、分布面积大)、“两适中”(热演化程度适中、埋藏深度适中)和“两好”(保存条件好、可压裂性好);中国海相页岩气最具勘探开发潜力,是目前页岩气上产的主体,已形成适用于四川盆地及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开发的六大主体技术系列(地质综合评价技术、开发优化技术、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工厂化作业技术、高效清洁开采技术)。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可总结为四点:①选准最佳水平井靶体层位;②配套优快钻进和高效体积改造技术;③促进地质工程一体化数据融合;④探索先进组织管理模式。对中国页岩气未来发展的三点建议:①加强非海相及深层海相页岩气低成本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②重视提高区块页岩气采收率问题,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③重视非资源因素对页岩气上产节奏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胡素云, 庞正炼, 林森虎, 侯连华, 朱如凯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潜力及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560-56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03
    摘要2380)   HTML    PDF (2176KB)(4061)    收藏
    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国家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北美“页岩革命”则 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为拓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寻找原油增储上产接替资源,对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资 源类型、潜力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认为,中国陆相页岩油具有四方面地质特征,并可按成熟度划分为中 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两大类型。两类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均较大,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地质资源量约200×108t,中 低成熟度页岩的原位转化远景技术可采石油资源量大。近年来,陆相页岩油勘探获得诸多进展,中高成熟页岩油方面, 源储一体型、源储分异型、纯页岩型3 种类型均有勘探发现;中低成熟度页岩油方面,正处于原位转化技术探索试验 阶段。针对陆相页岩油未来发展,系统梳理了四大风险点,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地质实际提出相应对策。综合研究认为, 中国陆相页岩油有望实现工业化开发,并成为中国原油增储上产的重大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杨 涛, 李 欣
    中国石油“十二五”油气勘探发现与“十三五”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 (2): 1-15.  
    摘要2363)   HTML    PDF (13307KB)(1201)    收藏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十二五”油气勘探面对“更老、更深、更复杂”等诸多挑战,大力实施资源战略,强力推进地质认识创新与工程技术攻关。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碎屑岩岩性地层大面积成藏、前陆冲断带“四位一体”超深层高效成藏、页岩气与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成藏等地质新认识创新发展;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技术、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与流体识别技术、超深层安全快速钻井技术、水平井体积压裂等工程新技术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形成了15 个油气规模储量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10 年超6×10 8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连续9 年超4000×10 8m 3,成为中国石油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总量最高的高峰期。“十三五”期间,面临低油价、“新两法”实施等外部环境变化新形势和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资源品位变差等诸多内部挑战,研究认为:中国石油处于勘探中期阶段,油气领域科技创新正处于“加速发展期”。通过继续实施资源战略,以海相碳酸盐岩、致密气、前陆冲断带三大领域为天然气重点勘探领域,以碎屑岩岩性地层为石油勘探主体,坚持理论、技术、管理创新,“十三五”将不断发现优质高效规模储量,保持油气储量持续高峰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文瑞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实现复杂油气藏效益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01
    摘要2349)   HTML    PDF (1703KB)(4008)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内新发现油气资源品质的劣质化和老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勘探开发面临巨大挑战,急需破解这些难题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实践。美国非常规油气大规模开发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和发展之路。面对目前低油价的挑战和“效益勘探开发”的基本要求,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应运而生,为中国油气田(特别是非常规油气田和复杂油气田)效益勘探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组织思路和作业模式已在中国西部塔里木库车、四川海相页岩气、中东部低孔低渗油气藏开发中得到较成功的应用。文章阐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核心内涵、适用领域,探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实施的3个必要条件;并提出了推动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即在扩大应用领域及规模的同时,通过建立学习曲线,摸索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管理模式上创新和实践,敢于突破体制界限,推进市场化及多元企业协同,实现整合技术优势,推进中国复杂油气藏提产增效的实质性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玉洪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油气勘探新进展及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26-3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3
    摘要2345)   HTML    PDF (2449KB)(2657)    收藏
    近年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油气勘探取得丰硕成果,国内油气勘探发现再创历史新高,探明地质储量稳步增长,在渤海活动断裂带、南海西部高温高压领域及南海北部深水区取得重大勘探突破;海外勘探权益可采储量稳步增长,形成了北非撒哈拉、南大西洋两岸等4个储量规模区;非常规油气勘探加快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进程,探明储量及产量快速增长。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勘探将大力推进渤海深层勘探,适时开展南海中南部油气勘探,同时加强稠油和低孔低渗油气藏的攻关;海外勘探将继续坚持"经营勘探",突出战略选区,力争获得更多更好的优质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雷征东, 董伟宏, 王红岩, 郑兴范, 谭健
    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开发进展、挑战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1):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1.001
    摘要2343)   HTML    PDF (1187KB)(3890)    收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已经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动用,但相比于其丰富的资源量,其产量仍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十三五”勘探开发进展,展望“十四五”发展趋势,分析了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关键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十三五”期间,以非常规油气为代表的低品位资源逐渐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主体;(2)“十四五”期间,非常规油气产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重点区域产能有望实现快速增长;(3) 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面临着技术、成本、管理及理念4个层面的挑战。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六方面关键对策:(1) 正确看待非常规资源;(2) 推行“一全六化”工程管理理念与模式;(3) 完善管理规则与考核办法;(4)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5)有效推进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化支持;(6)制定非常规资源合理开发政策。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将有望破解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效益开发难题,为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贡献非常规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时付更, 张仲宏, 王铁成, 丁建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梦想云研究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58-6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6
    摘要2336)   HTML    PDF (3598KB)(3314)    收藏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应用,信息化发展进入智能共享新时代。研究和建设统一的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高效灵活应对业务需求变化,成为勘探开发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文章旨在讨论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勘探开发梦想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梦想云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方案,阐述了梦想云平台、数据连环湖、数据中台能力、应用商店、人工智能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总结了梦想云平台、数据连环湖和一系列通用应用建设成果和应用场景案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章敬, 罗兆, 徐明强, 江洪, 陈仙江, 王腾飞, 罗洪
    新疆油田致密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与思考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12-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03
    摘要2235)   HTML    PDF (2380KB)(2897)    收藏
    新疆油田近年来启动了致密油的勘探与前期开发试验,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在技术及管理领域进行了更多的实践与尝试。数年的致密油开发经验表明,致密油储层特性导致不能采用常规的开发思路对致密油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应用非常规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需要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来保障该类储层的勘探开发效果。通过在项目管理中的大量经验与实践,摸索出一套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核心应用于生产项目中,通过项目运行中不同阶段需求的差异性,推进不同环节的一体化工作,从而逐步提升致密油开发综合效益。在2015年,依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思路及方法,对新疆油田玛湖凹陷致密油进行了现场实践并获得显著成效。以致密油产量提高为中心,借助多个学科的无缝协同,利用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通过管理与技术结合的手段,切实实现优选甜点、保障储层钻遇率及最优化压裂设计等动态决策,从而推动致密油的规模效益开发进程。在一体化思路指导下,深入推进精细化技术管理,建产部署及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实现最佳把控,最终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同时摸索了工程技术服务新的模式,通过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总包模式,为中国陆地致密油开发建立了更为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何海清, 赵贤正, 张以明, 王权, 张锐锋, 侯凤香, 韩春元, 范炳达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杨税务超深超高温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实践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2): 1-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2.001
    摘要2212)   HTML    PDF (4354KB)(2913)    收藏
    河西务潜山带是冀中坳陷北部廊固凹陷主要油气聚集带,勘探早期仅在区带南部发现了别古庄、刘其营和刘其营西3个小型奥陶系潜山油藏,之后持续勘探始终未取得新突破。对制约该区奥陶系非均质碳酸盐岩潜山油气成藏的构造、沉积储层特征,以及储层改造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深化研究。通过实施整体连片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精细构造解释,理清了区带构造格局,发现落实了由3个局部高点组成的杨税务潜山构造;开展奥陶系沉积相和储集体发育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云坪和含云灰坪为有利沉积储集相带,岩石类型、裂缝发育程度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发育,云岩类是有利储集岩;通过油气供给条件、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储盖组合分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构建了河西务潜山带奥陶系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的块状-层状复合型潜山成藏新模式。以研究新认识为指导,在杨税务潜山西部高点部署钻探风险探井——安探1X井,在奥陶系获日产气40.89×10 4m 3、日产油71.16m 3的高产油气流,实现了冀中坳陷北部超深超高温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展示了该领域广阔的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鲜成钢, 张介辉, 陈欣, 梁兴, 文恒, 王高成
    地质力学在地质工程一体化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75-8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10
    摘要2208)   HTML    PDF (5421KB)(3554)    收藏
    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某页岩气田在2014年初投入开发。准确掌握地质力学规律及其在不同尺度应用对保障工程效率和开发效益至关重要,为此建立全区和平台尺度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地质力学模型基于高分辨率构造、地质、属性和多尺度天然裂缝模型。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数据,对力学参数进行了精细表征,发展了一套建立页岩气田三维孔隙压力模型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有限元模拟器和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建立全区和平台具有不同平面分辨率的三维应力场模型。为了准确表征页岩的垂向非均质性,模型在目的层具有0.5m的分辨率。充分利用各种数据,对地质力学模型进行质量控制和校正,及时利用新数据对模型进行不断更新。建立的地质力学模型的精度能够反映应力的方向、大小、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就地应力在不同平台、井间和沿水平井段都呈现较大变化,这种复杂变化是岩石结构如构造形态和多尺度裂缝系统以及岩石成分在不同尺度变化的必然反映。地质力学模型满足了从全区到单井的不同应用对尺度和精度的不同要求。全区模型用于优化平台位置、井位及部署,评价地质封存性、资源状况,以及评估断裂及裂缝带的力学稳定性等;高分辨率平台模型用于井壁稳定性分析、实时钻井管理、压裂设计优化以及压裂后综合评估等。地质力学模型被充分地结合到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进程之中,通过迭代更新和及时应用,充分发挥了提高工程效率和开发效益的作用。这是国内首次在页岩气田开发中建立大规模地质力学模型,所取得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孙焕泉, 周德华, 蔡勋育, 王烽, 冯动军, 卢婷
    中国石化页岩气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2): 14-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2.002
    摘要2206)   HTML    PDF (4842KB)(4083)    收藏
    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丰富,但与北美相比具有地质年代老、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构造和地表条件复 杂的特点,很难实现商业开发。自2006 年以来,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调研及选区评价、勘探突破和勘探 开发快速发展三个阶段。2012 年,海相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高效建成中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 并实现威荣深层页岩气商业开发及其他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快速规模增长。经过十余年的科 技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中国石化创新引领了页岩气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发展了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形 成了山地条件下优快钻井与长水平井分段压裂及气田绿色开发配套技术。中国石化未来将持续加强地质评价与探索, 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助推油气行 业降本增效,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提升页岩气开发效益,从而实现中国石化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以明, 张锐锋, 王少春, 刘喜恒, 李拥军, 刘静, 王会来, 汪剑, 吴晨林, 淡伟宁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勘探重要发现的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5):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1
    摘要2144)   HTML    PDF (3361KB)(2640)    收藏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中—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早期钻井主要集中在斜坡带,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油气实质性发现。近期利用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新老资料,开展盆地性质、构造特征、资源潜力及储盖组合等研究,认为该坳陷具走滑拉分的性质,呈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存在下白垩统和渐新统2套主要烃源岩及3套生储盖油气组合。深化圈—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吉兰泰潜山紧邻北部深洼槽生烃区,狼山山前断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侧向供油条件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优选吉兰泰潜山及其围斜的断裂构造带,部署JHZK2井、JHZK7井、吉华2x井3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临河坳陷的快速勘探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视指导和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基础,创新地质认识、科学部署与决策是前提,转换思维、选准突破口是关键,经济适用技术的选用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军, 张浩淼, 佘朝毅, 李其荣, 范宇, 杨扬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长宁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中的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1): 21-2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1.004
    摘要2101)   HTML    PDF (3789KB)(3540)    收藏
    四川盆地于2006年开始页岩气地质评价,2012年启动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2014年实施规模建产,并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积极践行了一体化理念,创新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适用性模式,打造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平台,建设了智慧页岩气田。在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的指导及推进下,建成了长宁15×10 8m 3/a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了示范区建设任务,为中国石油页岩气绿色、高效开发之路引领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探索了新途径、开创了新局面。在充分借鉴北美非常规油气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四川盆地复杂地面、地下的特点,通过一系列部署及探索性尝试,实现了页岩气的规模开发,并且综合效益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具有针对性的中国海相页岩气开发模式,使得长宁页岩气示范区成为中国非常规油气开采中效果突出的区域,不仅单井产能逐步提升,同时综合效益也得以稳步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合年, 史卜庆, 薛良清, 万仑坤, 潘校华, 计智锋, 李志, 马洪, 范国章
    中国石油海外“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4):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4.001
    摘要2096)   HTML    PDF (3001KB)(3606)    收藏
    “十三五”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外部投资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尽快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现 精准部署与效益勘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石油海外 油气勘探提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寻求规模优质可快速动用储量,大力实施风险勘探和精细勘探的部署策略。创新 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优化总部决策流程、坚持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加强深水勘探领域国际 合作、立足全球大盆地积极开拓勘探新项目,逐步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勘探管理措施。2016—2019 年,通 过上述部署和措施的实施,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取得12 项重大突破与战略新发现,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多点开花, 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0×108t 油当量,桶油发现成本低于2 美元/bbl,平均探井成功率为76%。当前中国石油 海外油气勘探虽然面临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勘探项目急剧减少、新区块获取竞争日益激烈、常规油气资源品质劣质化、 勘探对象愈加复杂、深水油气独立勘探开发能力弱等挑战,但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依然丰富,高新技术跨界融合必将 推动勘探理念的转变和技术的革新,海外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绪杰, 支东明, 毛新军, 王小军, 易士威, 朱明, 甘仁忠, 武雪琼
    准噶尔盆地煤岩气的勘探发现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6): 38-4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6.003
    摘要2073)   HTML    PDF (3935KB)(2582)    收藏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岩储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煤层气井试气结果的分析,提出在侏罗系煤层中存在既不同于煤层气、也不同于常规气的一种新的聚集类型的天然气——煤岩气。煤岩气是介于常规气和煤层气之间的一种新的天然气资源类型,具有常规储层和非常规储层共存,游离气和吸附气共生,自源气和它源气互补聚集、有序分布的特征。针对这一新的勘探领域,优选白家海凸起彩31井断背斜构造,以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层为目的层部署风险探井——彩探1H井,试气获得最高日产5.7×10 4m 3、稳产日产2×10 4m 3的工业气流,实现了煤岩气勘探的重大发现。煤岩气的提出与勘探发现实现了天然气地质认识新突破,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引领了天然气勘探新方向,对含煤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之钧, 蔡勋育, 刘金连, 张宇, 程喆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勘探进展与资源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14-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2
    摘要2043)   HTML    PDF (2762KB)(1776)    收藏
    低油价以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工作积极转变观念,以高效勘探为目标,立足大盆地、聚焦大目标,突出重点、分清层次,持续推进海相碳酸盐岩、东部陆相断陷盆地、中西部碎屑岩、页岩油气以及新区的突破发现与规模增储工程,形成了石油稳定增储稳产、天然气快速增储上产的局面。分析认为中国石化探区剩余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勘探总体上处于早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处于早期阶段,具备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在资源禀赋日益变差、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勘探工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中西部碎屑岩、页岩油气、海域等领域为重点,依靠理论、技术、管理创新,持续推进老区精细勘探、新区新领域突破发现工程,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玉洪
    中国海油“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十四五”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43-5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04
    摘要2033)   HTML    PDF (2450KB)(4002)    收藏
    “十三五”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立足国内、 发展海外,推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积极探索勘探新领域、新层系,保持良好的勘探成效和较低的作业 成本,探明地质储量及产量快速增长,开创了海洋油气勘探新局面。中国海油通过勘探理论及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及 发展了复杂的地层—岩性油气藏、高温高压油气藏、深层潜山油气藏、深水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攻关海上中深层地震 勘探、复杂地层高效钻井、海洋勘探装备等关键技术;在渤海湾盆地潜山、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 及惠州凹陷、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多个区域不同地质类型层段取得重大勘探突破, 海外勘探权益可采储量稳步增长, 初步形成了海外战略布局。“十四五”将加大风险勘探力度,持续攻关深层油气藏、深水油气藏、高温高压油气藏和 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不断拓展勘探领域和方向,海外勘探将继续坚持“经营勘探”,突出战略核心区,力争获 得更多更好的优质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学军 于宝利 赵小辉 蔡希玲 李 虹 方 勇 刘玉莲
    油气勘探中“两宽一高”技术问题的探讨与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5, 20 (5): 41-53.  
    摘要2015)   HTML    PDF (6429KB)(4227)    收藏
    两宽一高 (宽频带、宽方位、高密度)是高精度地震勘探一体化技术,从野外采集、数据处理到资料解释应有配套的方法理念和技术流程。阐述了 两宽一高 (的基本定义和技术指标,通过理论记录与合成记录从分辨率、保真度、反演精度等方面说明该项技术的优势:适用于薄互层发育区的油藏描述、各向异性发育区的裂缝预测、深层目标勘探和特殊岩性体的勘探,也是改善复杂区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3 个地区的应用实例展示了 两宽一高 技术在复杂油气藏勘探评价和开发中的作用,即有效提升地震资料的品质,使之能够细致地描述复杂储层的形态和流体分布,提高信息的保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香增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36-4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4
    摘要2013)   HTML    PDF (2858KB)(1690)    收藏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多类型资源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效果。石油勘探方面,提出了延长组下组合特低渗"交替式"石油成藏理论认识,综合利用量化运聚模拟等技术,实现下组合勘探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5×10 8t。石油开发方面,揭示了裂缝性特低渗油藏渗吸-驱替双重作用机制,创建了"适度温和"注水开发技术,油田自然递减率由18.22%下降到12.6%,实现了低品位油田的有效开发。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提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浅水环境岸线频繁迁移控砂"和"成熟烃源灶迁移控藏"理论新认识,经勘探实践,发现了延安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650×10 8m 3。页岩气方面,提出陆相湖盆具备页岩气成藏条件的地质认识,通过配套技术攻关,实现陆相页岩气突破。下一步,延长石油集团将继续坚持"稳油、增气、强化非常规"战略,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开发模式,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漆立新
    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断溶体油藏特征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102-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10
    摘要1990)   HTML    PDF (7239KB)(1395)    收藏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发现了10亿吨级的新类型油藏——顺北超深断溶体油藏。通过深化顺北地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识,突破了构造低部位岩溶储层欠发育的限制,提出走滑断裂带构造破裂作用为主的叠加后期埋藏流体改造也可形成规模储层。走滑断裂带多期活动对储层改造、圈闭形成和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建立了顺北超深断溶体油气藏“寒武纪多期供烃、深埋断溶成储、原地垂向输导、晚期成藏为主、走滑断裂控富”成藏模式,初步提出了顺北断溶体油藏富集的主控因素。顺北超深断溶体油藏作为一种新类型油藏,丰富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展现了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巨大的勘探潜力,是盆地未来油气增储的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宁宁, 王青, 王建君, 侯连华, 李浩武, 李谦
    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44-5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5
    摘要1962)   HTML    PDF (3636KB)(1962)    收藏
    对历年来世界油气新发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上游勘探进展的认识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基于统计分析、油气勘探等方法理论,梳理了近20年来全球9010个油气新发现情况,重点分析了近5年来油气新发现的储量规模、油气类型、分布领域、盆地类型、作业公司等特点。统计表明,过去20年油气发现总可采储量为6722×10 8bbl,其中可采储量大于1×10 8bbl的油气新发现为997个,占总发现储量的85%。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世界油气新发现个数与规模大幅下降,天然气发现比例呈增大趋势。非洲是近年来油气新发现储量最多的大区,接下来依次为拉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北美、中东、欧洲。过去5年油气新发现储量主要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与前陆盆地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油气新发现储量占总发现储量的70%,主要国际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是新发现的主体。分析表明,随着勘探难度增加,陆地油气新发现越来越少,深水、超深水油气发现增加,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老区新层系持续探索,天然气越来越重要。海上油气勘探将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中国油公司在深水区块勘探与充当作业者方面尚有待加强,未来要继续加强上游勘探投入,与国际大油公司开展合作对优质深水资产进行战略储备,并进一步加强海上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重视海上油气相关技术储备与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蔡勋育, 刘金连, 赵培荣, 刘超英, 程喆
    中国石化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11-1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2
    摘要1938)   HTML    PDF (3702KB)(3154)    收藏
    战略重组以来,中国石化上游资源战略稳步推进,构建了由东部到西部、由石油到油气、由常规到非常规及新能源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新能源有序推进、海外油气业务持续优化、工程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2016年以来,油气勘探开发成效显著,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储量、产量实现大规模增长,东部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开发实现效益增储建产,中西部盆地碎屑岩勘探开发实现效益建产,四川盆地深层、常压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海外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展望未来,中国石化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优化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结构、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大力推进高质量勘探、效益开发,实现规模增储上产,确保“七年行动计划”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旭升, 胡东风, 魏志红, 李宇平, 魏祥峰
    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与勘探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16, 21 (3): 24-37.  
    摘要1909)   HTML    PDF (6942KB)(1694)    收藏
    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以南方复杂构造区高演化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为指导,于2012年11月28日发现了中国首个商业性开发、目前探明储量规模最大、平均测试产量最高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至2015年底气田累计探明储量3805.98×10 8m 3,已完成一期50×10 8m 3年产能建设目标。气田具有源储一体、大面积层状分布、整体含气的特征,是典型的自生自储式页岩气田;属于中深层、高压、优质天然气藏;发育深水陆棚优质页岩、具有良好的顶底板条件、后期构造改造较弱是其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在涪陵页岩气田发现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勘探实践,进一步分析了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强调了保存条件是影响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认为:①盆外地区构造抬升时间、向斜宽度、埋深和断裂是评价页岩气层保存条件的主要参数;②盆缘则需重点评价控盆断裂对页岩气层的影响;③盆内断裂的性质、规模以及高角度裂缝的发育特征是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的关键。涪陵页岩气田的发现对于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具有以下启示:①页岩气勘探需遵从油气形成的基本规律;②中国南方页岩气具有多个勘探方向,埋深大于4500m的深层、盆外常压区、陆相页岩气是急需探索和攻关的领域;③重视基础、创新思路、发展关键技术是页岩气勘探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勤勇, 杨江峰, 王咸彬, 周小慧, 陈伟, 黎娜
    中国石化物探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思考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26 (1): 121-13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1.01.010
    摘要1899)   HTML    PDF (2403KB)(1850)    收藏
    物探技术作为油气勘探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中国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提供了技术保障。经过数十年 的发展,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物探技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 术系列。“十三五”以来,在高密度地震勘探、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像与描述、致密碎 屑岩“甜点”识别、非常规一体化和软硬件研发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力支撑了中国石化重点领域油气勘探 开发。围绕当前中国石化主要勘探开发领域,详细分析东部断陷盆地碎屑岩、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中西部致密碎 屑岩、非常规、火成岩、山前带、海域七大领域面临的地质问题,明确了具有针对性的物探技术需求,结合国内外物 探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中国石化在支撑当前技术攻关、引领未来技术研发、“卡脖子”软件装备开发3 个 方面的发展方向,以推动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促进中国物探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会文, 能源, 敬兵, 朱永峰, 王斌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勘探新发现与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3.001
    摘要1882)   HTML    PDF (5029KB)(1671)    收藏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油气勘探自1989 年塔中1 井获得突破以后,围绕白云岩潜山开展了持续探索,除塔北隆起北部牙哈-英买力寒武系白云岩潜山取得良好勘探开发效果外,塔中隆起-巴楚隆起仅发现了塔中1 和山1 两个出油气井点,区域上展开勘探全部失利,20 多年来塔中隆起-巴楚隆起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勘探基本处于停滞。2016 年通过重新认识构造模型和重新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在麦盖提斜坡和塔中隆起东部优选了罗斯2、中古58 两个白云岩潜山勘探目标进行钻探,均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白云岩潜山勘探的新发现,揭示了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领域具有重要勘探价值。通过重新开展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处理,落实了塔中隆起东部、罗南-鸟山构造带、玛东构造带三大白云岩潜山分布区,有利区带面积达1600km 2。白云岩潜山油气藏具有埋藏相对较浅(3500 ~ 5500m)、勘探效益好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 涛, 张仲宏, 王铁成, 丁建宇, 黄兆越, 项 建, 辛 麒, 王建宇, 朱明新
    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5): 71-8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5.010
    摘要1864)   HTML    PDF (3673KB)(2776)    收藏
    石油行业已步入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发展新阶段,面对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迫切需求,如何数字化和智 能化?已成为油气上游企业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受全球信息技术最新发展趋势的影响和国际最佳实践案例的启示, 中国石油上游业务板块制定了上游业务信息与应用共享平台建设蓝图规划,组织开展了勘探开发梦想云平台化建设。 梦想云平台采用云计算、微服务架构设计,融合企业数据治理理念及技术体系,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构建了梦想云“平台+能力+应用”生态,建成上游业务开放共享的“数据+技术+应用”环境,初步形成了上游业 务智能共享能力,为上游业务应用提供敏捷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云平台及其应用采用DevOps、敏捷开发等技术 实现高效一体化开发,保障了上游业务数据互联、技术互通、业务协同。梦想云平台作为中国石油上游业务智能共享 平台,为落地“共享中国石油”战略,支撑上游业务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