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付金华, 王龙, 陈修, 刘江艳, 惠潇, 程党性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1
    摘要1363)   HTML    PDF (9994KB)(1569)    收藏
    页岩油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勘探领域,是重要的石油接替资源。经过长期的矿场实践,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和研究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展:(1)夹层型页岩油在前期勘探突破、探明我国首个整装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建成了百万吨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2)纹层型页岩油勘探首次将细粒沉积复合体分为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高TOC泥质纹层、中低TOC泥质纹层4种纹层类型,通过评价其发育规模、储集性能、含油性、可动性和原油性质等,明确砂质纹层与中低TOC泥质纹层组合是纹层型页岩油最优甜点段;针对甜点段,应用 MN交会法等测井评价新方法实现了复杂岩性的精细解释,通过定向射孔和穿层立体压裂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井筒周围三维甜点立体沟通,形成了纹层型页岩油甜点的有效识别、预测和改造技术,风险勘探获重大突破,首次提交预测储量2.05×10 8t。(3)页理型页岩油可分为两类,中高成熟度页岩可采用水平井攻关,较高的TOC(4%~14%)和高 S 1含量是控制甜点目标的关键参数;中低成熟度有机质页岩是开展原位转化攻关的最有利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长7陆相页岩油领域的战略性突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仍面临不小挑战。夹层型页岩油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整体形势较好,但在甜点预测、储层提产提效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攻关;与夹层型页岩油相比,纹层型页岩油具有完全不同的沉积背景、岩性组合、储集空间和工程品质,面临的难题更多,效益动用的难度更大,要以储量品质和可动用性为重点,持续深化成藏富集规律研究,强化配套技术体系攻关;页理型页岩油目前勘探和认识程度均比较低,需要稳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攻关试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旭升, 张宇, 刘超英, 李萌, 刘士林, 申宝剑
    中国石化“十四五”油气勘探理论技术进展、挑战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5, 30 (1):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1.001
    摘要1299)   HTML    PDF (8746KB)(254)    收藏
    “十四五”以来,面对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勘探对象日趋复杂等挑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坚定油气能源保障主业,聚焦拓资源、增储量、扩矿权,加大油气资源拓展和增储力度,取得了多项战略性突破发现和理论技术创新。发展超深层海相断控缝洞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发现十亿吨级顺北油气田;攻关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页岩油持续重大突破;完善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四川盆地多层系页岩气勘探实现跨越式发展;攻关致密碎屑岩成储成藏理论,培育多个规模效益增储阵地;攻关煤层气赋存与富集机理,深层煤层气取得战略性突破;北部湾盆地等海域新区勘探实现重大突破。展望未来,中国石化面对矿业权缩减、“两深一非”勘探理论技术革新、效益勘探难度大三大发展挑战,同时需要把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国页岩油气革命、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四大历史发展机遇。中国石化将以五大工程为发展重点,以“深地工程”引领中西部深层—超深层勘探大突破,以“页岩油示范工程”引领成熟探区资源战略转型快接替,以“页岩气示范工程”引领非常规天然气跨越式发展,以“致密油气增储工程”引领一体化效益发展,以“海域突破工程”引领蓝海战略新发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汪海阁, 黄洪春, 纪国栋, 陈畅畅, 吕泽昊, 陈伟峰, 毕文欣, 刘力
    中国石油深井、超深井和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进展与挑战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1
    摘要1274)   HTML    PDF (2566KB)(5826)    收藏
    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增储上产领域,“十三五”以来,工程技术围绕“五油三气”六大盆地勘探开发重点和高温高压、窄密度窗口等钻井提速难点,通过持续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深井、超深井、非常规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常用井身结构优化、安全高效优快钻井、抗高温钻井液、精细控压钻完井、膨胀管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成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超深井的钻探作业。研制了大功率顶驱、一体化地质导向系统、绿色经济储层改造等装备工具,研发了耐高温高性能井筒工作液、高效防漏堵漏材料等核心助剂,加快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低成本、规模效益开发。深井钻深能力突破9000m,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突破5000m,一趟钻进尺最长3700m,部分指标比肩北美,助推了塔里木富满、四川双鱼石、大庆古龙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为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和效益提供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推进,钻井面临的工程地质风险、新的挑战仍然不断出现,还需进一步开展地层压力精确预测、井身结构优化拓展、井眼轨迹控制、抗高温工作液体系、高效破岩与提速工具、地质工程一体化等攻关研究,以实现钻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的不断迭代升级,支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群, 翁定为, 才博, 何春明, 石阳, 马泽元
    中国石油勘探压裂技术进展、关键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5-2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2
    摘要1138)   HTML    PDF (2809KB)(2363)    收藏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勘探对象特点,厘清了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缝控压裂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储量、压裂装备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井下工具更加成熟、压裂液降低成本与提高个性化、支撑剂向低成本小粒径的趋势明显,明确了储层改造技术对勘探发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储层改造技术在压裂核心要素、工艺技术对策、现场实施质量、压裂方案迭代升级4个方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针对4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1)推实基础研究创新工程,为压裂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2)推动五大要素提质工程,支撑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3)推进技术方案精准工程,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指引;(4)推升技术管理提效工程,打造工程管理高效实施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裕根, 门相勇, 娄钰
    我国“十四五”煤层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1
    摘要920)   HTML    PDF (3647KB)(1911)    收藏
    煤层气开发有助于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煤层气开发已基本实现产业化,但受理论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与丰富的资源条件不匹配。“十四五”以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5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我国开始进入深层煤层气规模开发新阶段,煤层气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三是老气田低效区、薄煤层等难采资源增产改造效果显著;四是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攻关领域由中—浅层煤层气为主转为以深层煤层气为主,以水平井大规模分段压裂技术为代表的煤层气理论技术在地质认识、钻完井、压裂、排采四大关键环节均取得重大创新,产气效果明显提升;五是煤层气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初步研判,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大于1500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是1500m以浅的资源量2倍以上;我国已探明煤层气储量以中—浅层为主,但采出程度仅为7%,剩余资源规模可观,而老气田还发育丰富的薄煤层气,已证实是现实接替资源。因此,深层煤层气的重大突破和老气田增产改造的成功成为引领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发展前景良好。在综合多家机构和专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量2025年有望达到100×10 8m 3,2035年达到300×10 8m 3。但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面临着深煤层、薄煤层等新领域煤层气地质理论认识有待深入系统研究,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仍处于攻关阶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完善等挑战。因此,建议加强新领域煤层气风险勘探和选区评价、加强高效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攻关以及加强煤层气产业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沈安江, 乔占峰, 张建勇, 倪新锋
    中国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理论进展与海相大油气田发现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4):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4.001
    摘要916)   HTML    PDF (6532KB)(3815)    收藏
    与国外相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克拉通地块小、年代老、埋藏深、改造强等特点,面临台内、内幕、台缘与深层古老层系油气勘探潜力评价等理论技术难题。文章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十一五”至“十三五”碳酸盐岩项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围绕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技术攻关,取得4 项认识创新:(1)小克拉通台内普遍发育裂陷,沉积分异助推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至台内;(2)发现内幕岩溶储层新类型,助推勘探领域由局部潜山区拓展至广泛的内幕区;(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具相控性,决定储层分布的规模性和可预测性,推动勘探领域由浅层拓展至深层;(4)古老微生物碳酸盐岩具“三元”控储控分布特征,推动拓展了中—新元古界和寒武系盐下油气勘探新领域。上述理论进展填补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的认识空白,同时为塔里木盆地塔中、轮古、哈拉哈塘、顺北和四川盆地普光、元坝与安岳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所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朱如凯, 张婧雅, 杨静儒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1
    摘要873)   HTML    PDF (17454KB)(1116)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分类现状的综合分析和中美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储产量现状、水平井产量特征的对比,分析了中美页岩油地质条件、资源质量、可开采性、经济性及规模性差异,提出用“地名+页岩油”或“地名+地层单位+页岩油”定义我国陆相页岩油区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两个层次划分,首先根据砂地比(源储比)或沉积相带划分为致密油型页岩油、过渡型页岩油、纯正型页岩油,然后针对纯正型页岩油,根据热成熟度或油品性质,划分中高熟、中低熟类型,或者轻质油区、稀油区、重油区、稠油区等。针对中高熟陆相页岩油,在2025年以前,应集中攻关中高熟高压区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做好试采工作,攻关最佳开采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单井初始产量和累计采出量,预计全国页岩油年产量达到(600~1000)×10 4t;2025—2035年,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技术,降低成本,全国页岩油年产量力争达到(1200~1500)×10 4t,成为我国原油年产2×10 8t的重要补充。针对中低熟页岩油,现阶段做好鄂尔多斯盆地长7 3亚段部署页岩油原位转化先导试验,力争2030年前后实现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国产化,进入规模商业开发阶段,年产原油能达到千万吨级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文瑞, 张书通, 徐思源, 王雪
    中国油气田开发实践、挑战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5):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5.001
    摘要869)   HTML    PDF (2181KB)(1416)    收藏
    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增储上产难度加大、技术要求不断攀升、开发成本持续升高,油气企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油气田开发实践,详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油气储量产量趋势与构成,重新划分了油气田开发阶段。按照陆相、海相、低渗、海洋、页岩油气等角度深入总结了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聚焦当前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勘探开发理论创新难度极大、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油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资源勘探开发与征地环保矛盾进一步凸显等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结合新的发展形势,研究提出了向智能化转型是油气企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非常规油气开发将在国内油气开发中占据主要地位、绿色低碳转型是油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等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发岐, 张宇, 王付斌, 张茹, 张威, 齐荣, 安川, 黎小伟, 邓杰
    鄂尔多斯盆地中国石化“十三五”油气勘探进展与新领域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1
    摘要860)   HTML    PDF (20925KB)(762)    收藏
    “十三五”初期,鄂尔多斯盆地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矿权区油气勘探面临的难题是盆地天然气储量动用难度大、石油成藏认识不清、资源接替阵地不明朗。5年期间,通过加强盆地整体性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分析成藏要素差异配置,创新盆地北部过渡带上古生界天然气差异聚集认识,攻关形成盆缘复杂含水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发现东胜气田;在重新处理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建立盆地南部过渡带中生界致密砂岩断缝体成藏认识,通过断缝体油藏“六定”描述,评价出中生界致密油新的甜点类型;利用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发现盆地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断缝控制岩溶储层,提出下古生界大型不整合碳酸盐岩岩溶成储成藏模式,开展复杂碳酸盐岩岩溶储层识别预测与选区评价,进而加强盆地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形成两个千亿立方米接替目标。在总结油气勘探成果基础 上,形成盆地大范围发育走滑断裂体系、岩溶储层受断裂控制等地质认识。综合分析认为:“十四五”期间,盆地深部海相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之下多期活动走滑断裂控制的岩溶带、盆地周缘复杂致密碎屑岩成藏区是重要的勘探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秋麟, 白雪峰, 何文军, 范立勇, 王建, 姜文亚, 柳庄小雪, 陈宁生
    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参数标准及典型评价实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27-4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3
    摘要834)   HTML    PDF (15285KB)(1081)    收藏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出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容积法,纯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建立 S 1与TOC拟合关系曲线和轻烃恢复系数与 R o关系曲线,求取原始 S 1。确定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4个关键参数( S 1、TOC、 c和页岩厚度)、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的3个关键参数(夹层累计厚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相应地制定参数下限标准。在统一评价方法和标准下,分别选取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油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作为典型评价实例。评价结果揭示,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纯页岩油资源量为52.23×10 8t,其中,轻质油( R o>1.2%)为11.18×10 8t;延长组长7 3亚段页岩油资源量为66.80×10 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27.73×10 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9.07×10 8t;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量为15.62×10 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11.99×10 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63×10 8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阳, 郑兴范, 肖毓祥, 雷征东, 邢厚松, 熊铁, 刘明杨, 刘书剑, 侯鸣秋, 张亚丽
    中国石油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23-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3
    摘要753)   HTML    PDF (2513KB)(2488)    收藏
    页岩油是保障国家长期稳产和上产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等盆地均已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发现不同岩相组合类型的页岩油。为确保我国原油2×10 8t稳产、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中国石油加大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取得了4项进展:(1)规模开发陇东页岩油,建成陇东页岩油百万吨整装示范区;(2)推进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与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吉木萨尔页岩油产能跃上百万吨、古龙页岩油开启纯页岩型页岩油新篇章;(3)持续加大新区勘探力度,多个盆地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4)理论、技术和管理持续创新,提质增效见到明显效果。总体来看,不同类型的页岩油还处于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但距离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目标还有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杨涛, 鞠秀娟, 徐小林, 胡晓春
    中国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26-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3
    摘要734)   HTML    PDF (2122KB)(1407)    收藏
    经济可采储量是石油公司的核心资产。通过对比2005年底和2020年底中国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展示了各类储量增长态势。运用储量产量增幅、经济采收率、经济储采比、采出程度、采油(气)速度等指标系统分析探明已开发储量的累计特征,揭示了油气探明储量“四降二升”的趋势,指出原油储采比出现“剪刀差”、气层气储量寿命明显下降和增产乏力,提出了国家天然气能源发展的储采比“红线”。分析探明未开发储量状况,指出油气探明未开发储量存在规模大、占比高、增量大、增幅较快、品质较差、开发所需年限过长、储量资产规模大等特点。基于我国探明储量总体趋于劣质化的认识,提出持续加大油气效益勘探、把好经济可采储量新增入口、加快利用探明未开发储量、强化储量动态管理等建议。加强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序列分析,不断深化特征研究,对建立以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的储量资产管理体系、夯实中国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基础等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李勇, 蔡振忠, 杨宪彰, 谢会文, 陈才, 孙春燕
    塔西南山前地区柯克亚周缘叶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4): 1-1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4.001
    摘要718)   HTML    PDF (6473KB)(690)    收藏
    :塔西南山前西昆仑冲断带柯东构造带叶探1 井在二叠系普斯格组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综合研究,对柯克亚周缘二叠系普斯格组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研究认为,研究区内二叠系普斯格组发育陆相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段发育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面积1.0×10 4km 2,厚度最大达到800m,集中段有机质丰度为0.92%~1.16%,以菌藻类生源为主,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丰度高;普斯格组下段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沙坝优质砂岩储层,砂体厚度为42.5~63m,砂地比为27%~47%,是一套分布较广的区域性储层,与普斯格组上段泥岩组成优质储盖组合;柯克亚周缘发育印支期、喜马拉雅期两期构造变形,古生界叠瓦冲断、强烈逆掩叠置,圈闭成排成带,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挤压抬升改造,局部复杂化,形成的叠瓦冲断带为勘探有利区。根据普斯格组天然气干燥系数分析,折算 R o
    1.31%~1.42%,与下盘烃源岩成熟度相当,表明油气来自下盘逆掩叠置烃源岩,经历早油晚气的成藏过程,成藏具有“逆掩叠置下盘供烃、下生上储、断裂输导”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二叠系普斯格组圈闭成排成带分布,已发现圈闭9 个,面积301km 2,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930×10 8m 3,凝析油资源量约为2×10 8t,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栓文
    胜利油田低渗致密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14-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2
    摘要717)   HTML    PDF (6099KB)(2594)    收藏
    胜利油田低渗致密油藏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砂砾岩、浊积岩和滩坝砂油藏为主,油藏特征复杂,工程提速提效难度大,急需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规模效益建产模式。胜利油田通过工作理念、运行机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聚焦各专业的技术瓶颈及交叉融合点,开展地震—地质—油藏—工程一体化的多专业协同攻关,夯实地质综合研究基础,强化多专业的融合,打造一体化协同决策支持平台,通过钻前预测、钻中监测、钻后评价,形成贯穿方案优化设计及实施全过程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观念、责任、流程、运行、技术和平台6 个方面的一体化整合,达到提高精度、提高时效、提高产能、降低桶油成本的目的。胜利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不同油藏类型未动储量的有效动用。高精度一体化油藏模型的动态更新和多专业协同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地质工程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宇, 赵培荣, 高山林, 张华, 申宝剑, 钱恪然, 王鹏威, 李鹏
    中国石化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实践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5, 30 (1): 15-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5.01.002
    摘要714)   HTML    PDF (2478KB)(126)    收藏
    近年来,中国石化实行了“以顶层设计推进规划引领工程,以基础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以技术迭代推进提质创效工程,以协同攻坚推进规模增储工程”等一系列覆盖规划部署、理论技术、工程管理等全链条的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措施,打造了四川盆地新区新层系海相页岩气、东部断陷盆地多类型陆相页岩油等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示范工程,推动了多领域页岩油气勘探高质量协同发展。系统梳理中国石化在页岩油气勘探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果,总结页岩油气高质量勘探的重要举措,提出页岩油气未来攻关方向。展望未来,中国石化将夯实页岩油气资源基础,坚定页岩油气勘探信心,持续深化和完善“二元富集”理论,贯彻价值引领全局理念,坚持6个“一体化”运行模式,高质量推进页岩油气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上产阵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义平, 易成高, 刘亚茜, 刘申奥艺, 门科, 孙杜芬
    能源转型形势下的国际油公司天然气发展战略及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22-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3
    摘要708)   HTML    PDF (2180KB)(1276)    收藏
    由于俄乌冲突及脱碳进程影响,2022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文章基于全球天然气价格和供需形势的研判,剖析了国际油公司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成本价格,开展了国际油公司低成本天然气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处于溢价阶段,需求端长期看涨,供给端快速反应,天然气长期贸易合同量明显上升。在双碳和降本增效双轮驱动下,国际油公司重点LNG项目单位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未来10年内国际油公司将通过提高天然气和LNG产量占比,加大低碳投入和可再生能源支出,研发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致力于零碳排放,构建业务链一体化发展模式,持续做大天然气产业链。为此建议中国油公司继续突出天然气龙头产业地位、不断加大天然气/LNG业务的投资、构建强大的LNG 项目储备、从传统的上下游一体化向业务链一体化转变、采用CCUS技术降低传统天然气业务碳排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小兵, 温志新, 宋成鹏, 陈瑞银, 刘祚冬, 边海光, 汪永华
    跨国油气勘探形势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1-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1
    摘要658)   HTML    PDF (26835KB)(584)    收藏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低油价的持续影响,2021年全球勘探投资继续低位运行、勘探工作量有所回落,但油公司聚焦前沿勘探领域和勘探开发重点地区,通过加深地质认识、提升圈闭识别能力,勘探成功率持续获得提升。海域勘探尤其是深水—超深水大发现不断涌现,国际石油公司包揽的跨国大—中型油气田发现主要位于“一洋一湾一海”(大西洋两岸、墨西哥湾、南里海)。通过分析深水—超深水典型油气田,总结出三方面特点:一是深耕富油气盆地,巴西盐下时隔8年再获系列油气发现;二是积累认识、战略重返,埃尼公司在科特迪瓦盆地连获油田发现;三是开发为先、拓展周边,bp在南里海再获大气田发现。针对国际石油公司开展跨国深水—超深水勘探的做法,总结出三点启示:一是超前布局,抢占有利勘探领域,灵活进退区块;二是战略跟随,不断积累经验技术,稳步提升实力;三是自主勘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勘探创效。建议中国油公司仍需把握一切机会,积极获取有利勘探区块,形成资源有效储备,通过“一个转变、三个加强”逐步实现“走出去”向“走上去”的跨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学军, 周勇水, 彭君, 李进, 李红磊, 王亚明, 周凯, 陈帆
    川东北普光地区侏罗系千佛崖组页岩气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52-6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5
    摘要657)   HTML    PDF (12762KB)(511)    收藏
    普光地区首口页岩气专探井普陆页1井在中侏罗统千佛崖组试获日产10.4×10 4m 3的工业气流,取得了川东北千佛崖组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基于泥页岩含气量、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储层特征等分析测试,分析了普陆页1井页岩气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普陆页1井千一段3号小层连续发育半深湖相纹层状长英质黏土岩,解析气含量平均为0.58m 3/t,总含气量平均为1.58m 3/t,TOC平均为1.13%,有机质类型为Ⅱ 1—Ⅱ 2型, R o平均为2.03%,孔隙度平均为3.8%,是页岩气的“甜点”层段;(2)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富集的基础;(3)高成熟—过成熟演化作用使得烃源岩供烃强度大,原油裂解成气可流动性好,形成有机质孔增加泥页岩储集空间和甲烷吸附能力,是普陆页1 井千佛崖组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条件;(4)高角度裂缝、顺层微裂缝和页理缝密集发育,提高了泥页岩的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是普陆页1 井千佛崖组页岩气高产的重要条件。上述结果丰富了川东北侏罗系高成熟—过成熟泥页岩的油气藏类型、储集空间特征和富集高产规律等认识,对该区页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宁宁, 王建君, 王青, 刘明明, 曹庆超, 李谦, 王燕琨, 何媛媛
    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石油公司业务发展动向与策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32-4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4
    摘要655)   HTML    PDF (1906KB)(1495)    收藏
    近年来全球疫情、地缘冲突与能源转型相互交织,油气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石油公司发展策略值得参考借鉴。文章梳理了全球主要石油公司新形势下的动态特点,并着重分析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动向及战略,总结了主要石油公司发展动态:新形势下国际石油公司经营业绩超预期复苏,但传统上游业务投资水平仍然偏低,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国家石油公司开始重视低碳转型,同时积极推动本土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独立石油公司持续降低负债水平,整合核心资产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分析表明,国际石油公司上游逐步收缩全球业务布局,聚焦核心资产与核心领域;非常规业务受转型战略影响大,欧美石油公司出现分化;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多措并举推进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做大天然气价值链。建议中国石油公司继续加强上游业务投资,积极获取海外优质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新形势下强化与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推动核心产区建设,加强油气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同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利用经济手段为公司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郜峰, 刘保磊, 李茂林, 李长宣
    全球天然气发展趋势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13-2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2
    摘要639)   HTML    PDF (1714KB)(1170)    收藏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好转,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能源消费恢复增长,地缘政治与金融风险交织,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且波动剧烈,多因素交织引起全球区域间天然气供需矛盾。通过对油气行业发展方向、天然气供需基准面、贸易量变化趋势、储量分布特征、产量变化特征等方面开展分析,预测了全球天然气发展趋势。全球天然气储量丰富,受需求增长和价格上涨双重驱动,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回升;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将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格局,亚太地区成为天然气主要进口地区,预测未来天然气将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面对未来,建议中国积极调整能源战略,增强与国际能源市场联动性,完善能源价格监测研判机制,及时调整对外能源战略合作,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投入,加强多边国际能源合作,坚守能源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增储备、保供应、稳价格”相结合的天然气运作体系,提升危机反应与应对能力,以期更好应对全球能源发展与天然气市场波动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徐振平, 杨宪彰, 李勇, 蔡振忠, 周露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探1井重大突破与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1
    摘要614)   HTML    PDF (12480KB)(839)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探1井在白垩系亚格列木组下段砂砾岩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克拉之下找克拉”的构想,对白垩系深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克探1井成藏条件、储层特征、构造模型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克拉苏构造带侏罗系—三叠系供烃、白垩系亚格列木组裂缝型砂砾岩成储、上覆白垩系舒善河组泥岩成盖的生储盖组合,并建立了“下生上储、垂向输导、立体成藏”新模式。克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之下仍具备优越的储盖组合,并且越向深层靠近烃源岩,成藏条件越有利。同时亚格列木组断背斜圈闭成排成带,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可形成新的天然气战略接替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飞, 张慕真, 雷占祥, 曾保全, 汪斌, 李祖欣, 屈泰来
    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动态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80-8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9
    摘要602)   HTML    PDF (1955KB)(1856)    收藏
    2021年,国家石油公司产量占全球油气总产量的近50%,然而,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压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市场,文章关注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的最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油气供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认为,中国石油公司应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并逐步向替代能源过渡,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紧随脱碳减排潮流,严格遵守碳减排要求;二是优化资产组合,分散关键风险;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体系;四是开拓创新,新能源领域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杨涛, 徐小林, 鞠秀娟, 胡晓春
    中国新增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特征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3-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2
    摘要600)   HTML    PDF (2082KB)(1387)    收藏
    2005年以来,中国建立起了油气经济可采储量序列,文章总结了该序列在全国及主要油公司的新增演化,论述“十一五”至“十三五”中国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及新探明的38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或区块的基本特征。在分析全国及中国石油新增原油、天然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历程基础上,重点讨论在规模、丰度、储层物性、埋深等方面的分布与分类特征。采用探采比、技术/经济采收率等指标对中国15年新增的油气探明储量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存在“三减三增”的趋势,即探采比、采收率和整装规模的减小趋势,以及致密储层、低—特低丰 度储量和埋深的增加趋势,揭示中国新增储量总体劣质化的态势。探采比指标对评价勘探成效具有战略意义。加快建立适应中国油公司自身特点的经济可采储量分类系统与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油气勘探领域的特点,进一步满足开发上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李勇, 杨宪彰, 陈才, 陈常超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勘探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2):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2.001
    摘要600)   HTML    PDF (11053KB)(1033)    收藏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主要与走滑断裂活动相关,是麦盖提斜坡三类主要成储模式之一;麦盖提斜坡目前已发现油气均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基底古构造控制了下寒武统的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斜坡区存在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喜山期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烃源岩、古构造演化及通源断裂控制油气复式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期次、断穿层系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与油气藏性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延伸距离累计可达1000km以上,控制了断控岩溶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资源规模大、可部署性强,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是塔西南地区规模油气勘探发现和战略接替的重要现实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锐锋, 何海清, 朱庆忠, 范土芝, 李小冬, 周赏, 陈柯童, 史原鹏, 田建章, 李晓燕, 张宏伟, 秦梦华, 李艳友, 李奔, 赵堃
    渤海湾盆地保定凹陷东营组油气勘探重要发现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11-2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2
    摘要591)   HTML    PDF (14895KB)(515)    收藏
    渤海湾盆地保定凹陷早期以潜山和古近系深层为主力目的层进行勘探,历经近60年未获实质性发现。以一次三维地震采集和二维重新处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整体认识地质结构,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古近纪早—中期(孔店组—沙河组二段沉积期),断陷活动西强东弱,湖盆浅且小;古近纪晚期(沙河组一段—东营组沉积期),断陷活动东强西弱,最大湖泛期为广湖盆沉积。二是沙一下亚段咸化湖富有机质藻源岩早期生烃、多期生烃,形成早熟油、低熟油。三是浅层东营组储盖组合好,是主力勘探层系。优选清苑构造带为突破口,构建“双向供烃、断砂输导、浅层富集”油气成藏模式,钻探G77X、BQ1X等预探井,在东营组获高产工业油流,保定凹陷获油气勘探突破,证实太行山前第一排凹陷浅层油气富集,对渤海湾盆地老油区勘探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小青, 何勇, 崔欢, 季永承, 王鑫, 韩永胜, 王聪聪
    昭通示范区太阳气田浅层页岩气立体开发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70-8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7
    摘要583)   HTML    PDF (6747KB)(1566)    收藏
    昭通示范区太阳浅层页岩气田自规模开发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井距、单一靶体的开发方式所带来的低储量动用率和低采收率的问题,同时也给后期井网加密或调整留下严重的工程隐患。为此,在太阳浅层页岩气田部署实施了TYH11井组小井距立体开发试验井组,以地质、钻井、压裂、试采资料为基础,以水力裂缝模拟和生产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该井组开展“部署—钻井—压裂—排采—产能”全过程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气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内Ⅰ+Ⅱ类储层均具有高产条件,具备纵向多靶体动用基础;形成了钻井、压裂、返排测试全过程的工程技术序列,可支撑小井距立体开发井组顺利实施;小井距立体开发方式有效提高储量动用率23.0%、提高采收率11.0%;天然裂缝沟通造成井组内部以及与邻井的压窜干扰,对老井产量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邻井组已生产老井周边地应力场变化会加剧井间干扰,建议新投井与老井至少保持380~500m井距。该研究成果为昭通示范区太阳气田浅层页岩气立体开发的推广应用、开发方案设计、开发政策制定和规模效益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王波, 周飞, 吴志雄, 张长好,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展、方向与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1-1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1
    摘要575)   HTML    PDF (16348KB)(846)    收藏

    通过系统总结柴达木盆地“十二五”以来主要勘探发现和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盆地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层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种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与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系统分析盆地四大含油气系统,结合成藏主控要素,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展开3个层次,共梳理出13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和3个非油气矿产的勘探方向,系统梳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对策,为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提升和盆地综合资源勘探持续发现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彭云, 熊靓, 李嘉, 易洁芯, 李宏伟
    全球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趋势及对油气行业影响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41-5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5
    摘要567)   HTML    PDF (2316KB)(1198)    收藏
    在全球推进碳减排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碳定价工具,通过经济手段对碳排放行为进行管理和引导。国际碳定价机制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碳价格水平和碳定价收入大幅上涨,但国际平均碳价格仍远低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需水平,且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碳定价机制覆盖区域仍以欧美国家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碳定价收入存在巨大差异。随着全球气候治理加速,国际碳定价机制呈现强化发展趋势,数量稳步增长,价格水平呈波浪式螺旋上升。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税机制,但短期内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难以弥合。发达国家加速建设碳边界调节机制,但前景和效果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当前碳定价机制对油气行业的影响较为有限,资源国也倾向于采取科学合理的税收设计达到平衡减碳与自身发展利益的目的。未来碳价格影响趋于加强,将加速推动油气行业低碳转型。建议在政府层面加强国家政策导向,扩大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构建碳排放量核算体系,合理规划总体税收设计;在行业层面,高度重视碳排放交易对行业的影响,加强研发创新力度促进碳减排,紧密跟踪境外资源国碳定价机制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海外投资项目碳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国勇, 宋永, 毛新军, 唐勇, 郭旭光, 卫延召, 龚德瑜
    准噶尔盆地高效勘探主要策略与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47-6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4
    摘要566)   HTML    PDF (6558KB)(1003)    收藏
    准噶尔盆地进入富烃凹陷勘探新阶段,面临勘探目标越来越深、越来越散、越来越隐蔽,储层孔渗条件越来越差,已发现储量升级率低、储量动用率低等新挑战,如何提高勘探成效、实现油田效益发展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新一轮盆地整体研究和再认识,认为准噶尔盆地多源灶空间分布具有互补性,“既富油,也多气”,突破了盆地“油多气少”传统认识;富烃凹陷发育4类规模有效储集体,空间分布侧向有序、纵向叠置;存在源内常规-非常规有序聚集、源上退覆式扇三角洲砂砾岩大面积成藏、中浅层断—砂耦合立体成藏3种成藏体系。文章结合准噶尔盆地资源特点、地质新认识、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及可持续效益发展目标等,提出“油气并举、常非并重、深浅兼顾、多域增储”高效勘探策略,指出三大勘探方向及九大勘探领域,有望助力油田实现效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振响, 周卓明, 徐旭辉, 王保华, 李浩, 马中良, 陈斐然
    “十三五”中国石化油气资源评价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27-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3
    摘要562)   HTML    PDF (2346KB)(1170)    收藏
    资源潜力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也是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编制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石化开展新一轮资源评价工作的难点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十三五”中国石化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框架。创新发展了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主要包括:烃源岩完整的生—排—滞留烃演化模拟技术、常规—非常规一体化TSM盆地模拟技术、基于成熟度和压力系数的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技术和地质—经济—生态一体化油气资源评价技术。在“十三五”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油气资源评价未来的重点攻关方向为:(1)复杂地质条件和特殊类型油气藏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2)不同类型盆地区带划分及对应的区带资源量计算、劈分技术;(3)大数据智能平台下一体化的油气资源评价系统;(4)油气共伴生资源综合评价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小兵, 窦立荣
    国际大油公司深水油气勘探实践及启示——以圭亚那斯塔布鲁克区块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78-8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7
    摘要560)   HTML    PDF (3164KB)(1812)    收藏
    近年来,国际大油公司持续在深水领域取得勘探突破。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领导的勘探联合体在圭亚那的斯塔布鲁克区块获得31个深水油气田发现,使圭亚那成为南美地区石油行业的重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海域的勘探热潮。圭亚那盆地横跨圭亚那和苏里南海域,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亚那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1957—1982年超前布局圭亚那盆地苏里南海域1999—2015年再进圭亚那盆地并长期坚守圭亚那海域;2015年至今地质认识和地震技术助推获得一系列勘探发现。国际大油公司,尤其是埃克森美孚公司领导的勘探联合体在圭亚那的勘探实践表明,开展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并结合新资料坚定勘探信心,通过引进合作伙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是风险勘探的典型做法,可为中国油公司实现从“走出去”迈向“走上去”开展海外油气勘探业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侯雨庭, 杨兆钰, 张忠义, 程党性, 李继宏, 刘江艳, 张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3页岩油地质认识与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6): 17-2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6.002
    摘要557)   HTML    PDF (11194KB)(419)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 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其中在长7 1-2 亚段夹层型页岩油发现规模储量,取得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重大突破,然而在长7 3 亚段新类型页岩油系统性研究与评价方面薄弱。通过扫描电镜、二维核磁共振、全视域荧光薄片及红外光谱分析,应用物探、测井等识别与评价技术,从地质认识、富集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分析认为:(1)纹层型页岩油由富长英质纹层、富有机质纹层、富凝灰质纹层、富黏土质纹层组成,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孔隙度介于2%~10%,含油饱和度介于68%~88%;(2)泥纹型页岩油由含黏土质长英质粉砂岩、黏土长英质泥岩、长英黏土质页岩组成,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层理缝为主,孔隙度介于2%~6%,含油饱和度介于65%~75%;(3)长7 3 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生成的原油滞留成藏,并在富长英质粉砂岩中微运移成藏,形成了烃类滞留—微运移富集模式。研究表明,长7 3 亚段纹层型页岩油预测有利区面积为5000km 2,泥纹型页岩油预测有利区面积为1600km 2,预测达亿吨级储量规模,勘探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贺正军, 王兆明, 范兴燕, 陈曦, 李恒萱, 张艳红
    俄罗斯北极油气勘探形势与未来合作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54-6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6
    摘要555)   HTML    PDF (2823KB)(1038)    收藏
    最近10多年以来,俄罗斯北极油气勘探坚持自立自强、积极保持战略定力,油气勘探取得显著进展,进一步证实了其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展现出良好的合作前景。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勘探现状与主要勘探新成果,明确了未来重要勘探方向,提出了相关合作建议。俄罗斯北极勘探活动历史久远,但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广袤海域勘探仍将长期处于普查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难以取得有经济效益的实质性进展;2010年以来的油气新发现绝大部分依然位于西部,南喀拉海域油气勘探成果最为丰硕;西部和中部海域陆架是未来勘探重点方向。中俄未来北极油气合作前景广阔,可依托现有项目积极深化两类资产合作,同时要立足长远谋划,做好中长期目标与项目运营能力的超前储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珂, 杨海军, 张辉, 王志民, 王海应, 尹国庆, 刘新宇, 袁芳, 李超, 赵崴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一体化增产关键技术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06-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10
    摘要553)   HTML    PDF (4404KB)(1634)    收藏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克深10气藏是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钻井情况复杂,自然产能低,增产难度大。为了提高天然气勘探开发效益,在克深10 气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现今地应力场、裂缝活动性等地质力学分析,明确了克深10气藏现今地应力场和裂缝活动性分布规律,发现不同方位的裂缝渗透性有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不同井型、不同方向的井眼轨迹压裂改造效果,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方法,指导优化井眼轨迹设计。结果表明:(1)超深层气藏不同于中—浅层气藏,现今地应力及其影响下的裂缝活动性与超深层气井产能有明显关联,现今地应力低且裂缝活动性好有利于气井高产;(2)超深储层不同部位的现今地应力及裂缝特征、井壁稳定性、压裂缝网延伸情况差异大,大斜度井相比直井在钻井安全、低应力区和高角度裂缝钻遇率、压裂改造效果方面更具优势,有利 的井眼轨迹能有效克服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强非均质性以获得高产;(3)基于现今地应力场建模的裂缝活动性分析、井壁稳定性预测和压裂缝网模拟是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有利于最佳井眼轨迹优选及改造方式和改造层段的优选;(4)地质工程一体化搭建了地质研究和工程施工的桥梁,对超深层气井增产、提高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效益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付小东, 陈娅娜, 罗冰, 李文正, 刘冉, 王小芳, 和源, 谷明峰, 姜华
    中上扬子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与含油气系统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4): 103-1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4.008
    摘要553)   HTML    PDF (5746KB)(2040)    收藏
    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发育层位, 对震旦系—古生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四川盆地稀井区震旦系—寒武系勘探领域烃源条件,基于探井与露头样品系统分析、测井评价与地震反演,分层次、分层段刻画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展布,厘定了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边界,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1)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200m,优质烃源岩厚0~100m,局限分布于克拉通内部和边缘裂陷区。(2)筇竹寺组烃源岩总厚度主要为50~450m,优质烃源岩厚5~250m;筇竹寺组烃源岩具有“三段式”发育特征,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筇一段和筇二段下部,筇三段主要为低有机质丰度的差烃源岩。其中,筇一段烃源岩厚10~300m,平面分布特点与麦地坪组烃源岩相似,为早寒武世海侵初期产物;筇二段烃源岩厚度为30~200m,在中上扬子克拉通广泛分布,为最大海侵期产物;筇三段差烃源岩厚数米至数十米,分布范围与筇二段相当。(3)中上扬子区麦地坪组—筇竹寺组烃源岩厚度分布受克拉通内部与边缘裂陷展布、同沉积断裂发育、震旦纪末期古地貌和后期剥蚀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4)下寒武统烃源岩生烃潜力巨大,生烃强度为(20~140)×10 8m 3/km 2,存在两个规模生烃中心,以其为烃源灶的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德阳—安岳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二叠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和城口—巴东—五峰克拉通内裂陷震旦系—奥陶系复式含油气系统,在两大复式油气系统内优选了7 个有利勘探区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玉江, 蔡文渊, 刘国强, 袁超, 张伟, 衹淑华, 李思, 王少卿
    页岩油储层孔隙流体的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共振谱特征及评价方法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32-14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11
    摘要549)   HTML    PDF (4857KB)(2079)    收藏
    如何客观评价页岩油层中的孔隙流体,准确测量和定量表征页岩油及致密油储层含油饱和度与可动油含量等参数,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通过率先在国内引入车载移动式全直径岩心核磁共振测量仪,开展了页岩油岩心现场测试分析和评价研究工作,实现了现场对钻井取心进行连续、高精度、无损的快速核磁共振扫描,弥补了核磁共振测井和室内岩心实验的不足,填补了国内页岩油全直径岩心现场测量技术空白。结合现场岩心描述、其他配套实验数据及试油验证,系统总结出不同流体组分的二维核磁共振 T 1T 2图谱特征,明确了不同孔径中油、水信号的 T 1/ T 2比值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共振谱特征的孔隙流体组分分析方法及识别标准,实现页岩油、致密油及复杂碎屑岩等储层孔隙流体组分准确识别与流体饱和度定量解释。车载移动式全直径岩心二维核磁共振测量技术方法在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长7 3页岩油、河套盆地勘探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庆、长庆、西南、华北、新疆等致密油气田已规模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旋, 刘俊田, 张华, 林潼, 苟红光, 程祎, 郭森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及跃探1H井勘探发现的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6): 1-1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6.001
    摘要549)   HTML    PDF (7006KB)(303)    收藏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跃探1H 井首次在小草湖洼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获得勘探发现,从而实现了台北凹陷次级洼陷区勘探的全面突破,揭示了整个台北凹陷区致密砂岩气良好的勘探前景。立足台北凹陷,从深层致密砂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开展综合分析认为:(1)台北凹陷水西沟群发育的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中侏罗统西山窑组3 套烃源岩为致密砂岩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2)发育三角洲前缘规模砂体以及近煤层砂岩溶蚀孔,是深层致密气聚集的有利储集体;(3)位于走滑冲断带下部的地层保存条件好,是致密砂岩气富集的有利区。同时,基于跃探1H井勘探发现,明确了小草湖洼陷的优势成藏条件,进而重新认识整个台北凹陷致密气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1)洼陷中心区发育有效砂体;(2)南物源砂体储层物性更优;(3)更高成熟度的烃源岩发育区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带。重新评价台北凹陷致密砂岩气资源量,预测致密砂岩气资源量为7070×10 8m 3,较前期有了明显提升。综合评价优选出小草湖洼陷东北部和胜北洼陷北部两个致密砂岩气有利勘探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松涛, 朱如凯, 罗忠, 杨智, 姜晓华, 林敏捷, 苏玲
    中国中西部盆地典型陆相页岩纹层结构与储层品质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62-7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6
    摘要544)   HTML    PDF (2385KB)(1721)    收藏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之一。作为页岩独具特色的组构特征,纹层结构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关注重点。文章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咸化湖盆与淡水—微咸水湖盆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剖析纹层结构特征,探讨其对甜点优选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湖盆页岩纹层结构具有差异,湖盆咸化程度影响纹层结构,碳酸盐纹层主要发育在咸化湖盆,在淡水—微咸水湖盆中发育较少;(2)纹层结构具有亚毫米级非均质性特征,不同纹层的TOC与孔隙结构存在差异,同一类纹层在不同盆地的品质具有明显差异;(3)纹层结构决定了页岩油微观运聚特征与“原生源储”富集模式,影响滞留烃含量、流体可动性及压裂改造。开展陆相页岩纹层结构精细评价,寻找规模优质页岩岩相分布区,是油气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后必须关注的问题,是源内经济有效资源发现的基础,对页岩油“甜点区”与“甜点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勇, 徐珂, 张辉, 黄少英, 尹国庆, 王志民, 曾昌民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88-9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8
    摘要536)   HTML    PDF (3983KB)(1464)    收藏
    超深层地质体伴随高压、高温、高应力聚集的高强度能量,易变形失稳,导致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高。深地钻探中特殊地质因素研究对于工程实践意义重大。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通过对钻探过程全层系地质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将非目的层当作目的层精细研究,分析了影响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地质因素的产生背景和赋存环境,进一步从“沉积建造作用、构造改造作用,沉积—构造耦合作用”揭示钻探工程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交互关联性,并着重论述了特殊地质因素研究与描述方法。结果表明:(1)相比中浅层油气藏,超深井钻探95%的进尺均在非目的层,非目的层钻探直接影响勘探开发进程;(2)相比中浅层油气藏,地表状况、复杂岩性、地质行迹、地层流体及超深层极高的温压场均是超深井钻探面临的巨大挑战;(3)系统科学地分析超深层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提高对油气藏认识的全面性和对井控安全风险的评估,有利于风险防范和井位部署;(4)全地层特殊地质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地质与钻井工程之间的桥梁,推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志强, 何青水, 胡群爱, 黄松伟, 李燕, 赵小祥, 杨顺辉, 薛玉志, 张毅, 匡立新, 梁文龙, 刘匡晓, 肖超, 李梦刚, 牛成成
    中国石化华东南川区块、华北彬长区块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121-1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11
    摘要531)   HTML    PDF (13236KB)(481)    收藏
    当前中国石化钻井工程普遍采用大包制管理模式,针对该模式下作业风险较高的油气井存在的非生产时效高、钻井周期长、新技术应用程度低、甲方技术管理弱化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1纲领+1核心+2配套+1平台”的中国石化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并在华东南川区块和华北彬长区块进行了应用。利用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和技术融合的优势,针对华东南川区块和华北彬长区块普遍存在的地层可钻性差、机械钻速低、漏失风险高、坍塌掉块严重等复杂技术难题,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钻井提速技术、失返性漏失地层随钻测量技术、低黏高切油基钻井液技术、强封堵强抑制成膜防塌钻井液技术等钻井示范技术。技术成果解决了制约钻井提速的技术难题,在华东南川区块和华北彬长区块应用3口井,直接创效335万元,可为钻井工程日费制管理体系在中国石化及国内其他石油公司推广提供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