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刘合年, 史卜庆, 薛良清, 万仑坤, 潘校华, 计智锋, 李志, 马洪, 范国章
    中国石油海外“十三五”油气勘探重大成果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4):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4.001
    摘要2147)   HTML    PDF (3001KB)(3893)    收藏
    “十三五”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外部投资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尽快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实现 精准部署与效益勘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石油海外 油气勘探提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寻求规模优质可快速动用储量,大力实施风险勘探和精细勘探的部署策略。创新 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科研攻关组织模式、优化总部决策流程、坚持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加强深水勘探领域国际 合作、立足全球大盆地积极开拓勘探新项目,逐步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勘探管理措施。2016—2019 年,通 过上述部署和措施的实施,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取得12 项重大突破与战略新发现,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多点开花, 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0×108t 油当量,桶油发现成本低于2 美元/bbl,平均探井成功率为76%。当前中国石油 海外油气勘探虽然面临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勘探项目急剧减少、新区块获取竞争日益激烈、常规油气资源品质劣质化、 勘探对象愈加复杂、深水油气独立勘探开发能力弱等挑战,但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依然丰富,高新技术跨界融合必将 推动勘探理念的转变和技术的革新,海外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志, 计智锋, 李富恒, 杨紫, 马洪, 王林
    海外钻探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4): 11-2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4.002
    摘要1053)   HTML    PDF (1721KB)(1057)    收藏
    2014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长期低位徘徊,如何制定不同油价下的勘探部署方案、实现效益勘探是 油公司勘探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调研国内外钻探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 称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一种基于目标的地质风险、经济价值、资源可转换性与战略因素为一体的钻 探目标综合评价优选指标体系,对上述4 个方面11 项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开展定量化评价。在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基础上, 提出了意向目标收集、目标初步筛选和目标综合排队三步走的评价流程,实现了不同油价下多目标的排队与部署优化。 2016 年以来,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流程,每年开展两轮全球钻探目标综合排队与部署优化, 提出了差异化部署方案,应用效果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田立新, 施和生, 刘杰, 张向涛, 刘军, 代一丁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领域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4): 22-3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4.003
    摘要1403)   HTML    PDF (13481KB)(672)    收藏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是南海东部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珠江口盆地( 东部) 最早取得中深层古近系油气 突破的地区。近10 年惠州凹陷勘探遭遇瓶颈,为了寻找新的大中型油气田,开展研讨和加强石油地质条件再评价工 作。通过转变思路,坚定“老油区新作为”的勘探信心,提出“立足富洼、聚焦古近系—古潜山、拓展新领域”的勘 探理念;加强研究攻关,提出富油洼陷找气新认识,惠州26 洼湖相混合型母质“油气兼生,晚期快速生气”,具有 较大天然气资源潜力;提出环惠州26 洼“古近系—古潜山”圈闭群具有“近源强势供烃、立体网状输导”成藏模式, 是勘探转型、新领域突破的首选区带。近期该区带惠州26-6“古近系—古潜山”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突破证实了高成 熟富油洼陷找气新方向,揭开了惠州凹陷“古近系—古潜山”勘探新篇章,极大拓展了珠江口盆地(东部)古潜山勘 探新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光亚, 余朝华, 黄彤飞, 程顶胜, 陈忠民, 陈曦, 刘红, 宋成鹏
    非洲地区裂谷盆地类型及油气成藏特征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4): 43-5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4.005
    摘要1204)   HTML    PDF (2149KB)(1781)    收藏
    非洲地区发育多期多类裂谷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为指导非洲地区油气勘探与战略选区,对非洲地区裂 谷盆地形成期次、类型及重点裂谷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非洲地区主要发育古生 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 期裂谷盆地,形成卡鲁裂谷系、中西非陆内裂谷系、北非陆缘裂谷系及红海—亚丁湾—东非裂 谷系;按原型盆地成因,可划分为与热隆拉张有关的主动裂谷盆地以及与走滑或区域伸展应力场有关的被动裂谷盆地; 根据盆地所处构造位置及基底特征,可划分为陆内裂谷盆地、陆间裂谷盆地、拗拉谷裂谷盆地和陆缘裂谷盆地。②因 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结构的不同,导致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存在差异。北非陆缘裂谷盆地发育海相优 质烃源岩,以中—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主,油气主要富集在差异沉降形成的断垒区;中西非陆内裂谷盆地多期裂谷叠 置,主力成藏组合存在较大差异,油气主要分布在古近系、上白垩统、下白垩统不同层系中;东非陆内裂谷盆地形成 晚,以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健, 张光亚, 刘爱香, 客伟利, 史艳丽, 邹荃, 程顶胜, 郑永林, 於拥军
    苏丹Muglad盆地6区基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4): 133-14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4.014
    摘要680)   HTML    PDF (14802KB)(618)    收藏
    在邻区多个盆地基岩潜山勘探陆续获得突破的背景下,苏丹Muglad 盆地基岩勘探备受关注。基于盆地 勘探实际,充分利用Muglad 盆地6 区钻井、测井、测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基底岩性和储层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并 分析其勘探意义。盆地基底岩石由长石、石英、角闪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其原岩属于长英质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 并经历了不同程度区域变质或动力变质,属低级—中级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研究区内基岩储层具有双层结构,浅层属 风化淋滤带,中—深层以裂缝发育带为主。风化淋滤带主要发育在隆(凸)起表层,厚度较小,通常不足50m,以 风化淋滤作用为主,多见岩石破碎和矿物溶蚀,孔洞发育;裂缝发育带厚度一般较大,但区域分布不均,在盆缘和坳— 隆过渡带较发育,是盆地基底主要储层类型。富油气坳陷(或凹陷)边缘陡坡带、坳—隆过渡带等裂缝发育区应是未 来基岩勘探的优先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鹭光, 何海清, 范土芝, 刘合年, 杨涛, 万仑坤, 黄福喜, 李志
    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0, 25 (1):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0.01.001
    摘要2817)   HTML    PDF (3849KB)(5938)    收藏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立足国内、拓展海外,树立高效勘探理念,国内外油气勘探取得13项重大突破和战略新发现,形成10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在总结“十三五”以来国内外重要勘探进展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发展潜力和上游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未来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坚持稳健发展方针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实施资源战略,国内油气并重、常非并举,立足七大盆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2019—2025年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10 8t油当量以上,至2025年实现油气产量2.2×10 8t油当量;海外立足常规、油气并举,优化发展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合作区,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规模。提出打好国内勘探开发进攻战、做好海外优质高效发展大文章、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强高素质勘探开发人才队伍建设5条保障措施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焦锋, 王婕, 孟凡达
    对标国际一流,切实推进中国页岩油上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547-55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01
    摘要1400)   HTML    PDF (1713KB)(1897)    收藏
    美国能源独立和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升形成鲜明对比。国际石油秩序重构和中美大国博弈给中 国油气供应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能源安全风险日益凸显。中国页岩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三,是中国石油重要的战 略性接替资源,加大力度勘探开发页岩油,推动中国“页岩革命”,对保障开放条件下的国家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但 是,中国页岩油上游产业发展仍面临勘探质量不高、开采效率较低和政策体系缺失等诸多问题。为了推进页岩油上游 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应借鉴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经验,着力推动“三个变革”:开展全国页岩油资源评价工作, 推动勘探质量变革;加强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变革及开采效率变革;加快勘探开发领域市场化改革, 推动体制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雷, 金之钧
    全球页岩油发展及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5): 553-55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5.002
    摘要2742)   HTML    PDF (1747KB)(4484)    收藏
    全球页岩油发展态势对中国页岩油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系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和调研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美国页岩油发展历程和关键要点,包括其发展历程、降本增效与相关技术、发展模式、经济效益、扶持政策等, 提出页岩油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能源,其更加依赖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及金融支持,与新能源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相 似性,早期发展需要更多支持。美国页岩油的爆发式增长,根本驱动力在于地质理论的突破和开发技术的进步,关键是 页岩油开发成本的快速下降;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也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全球页岩油资源丰富,北美、阿根廷、 俄罗斯、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全球页岩油产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有望在2025 年后 超过1000×104bbl 日产能力。结合中国页岩油基本特征,指出中国应将页岩油作为战略接替资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给予扶持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吸引更多投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规模性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立宏, 王鑫, 付立新, 吴雪松, 李宏军, 楼达, 段润梅, 崔宇, 王辉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4): 431-43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4.003
    摘要1032)   HTML    PDF (34283KB)(606)    收藏
    黄骅坳陷乌马营潜山二叠系砂岩获高产油气流, 展示出上古生界良好的勘探前景。针对黄骅坳陷上古生 界煤系烃源岩、储集层系、圈闭条件、充注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优势成藏条件及 其地质意义。研究认为黄骅坳陷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稳定分布,生烃潜力大,热演化程度高,提供了充足的油气 来源;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发育巨厚的砂岩储层,遭受埋深后依然可保持较高的孔隙度,是油气富集层系;逆冲推覆构 造形成了多个大型背斜、断鼻构造,提供了有利的成藏空间;乌马营潜山新构造运动时期断层活动趋于停止,晚期油 气大规模充注有利于油气藏保存。黄骅坳陷二叠系砂岩凝析气藏的发现,证实了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巨大的生 烃潜力,指明了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这一重点勘探层系,将古生界砂岩储层的有效勘探深度拓深至5000m,大大拓展 了潜山内幕油气资源的勘探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武赛军, 魏国齐, 杨威, 段书府, 金惠, 谢武仁, 王明磊, 王坤, 苏楠, 马石玉, 郝翠果, 王小丹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4): 457-46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4.006
    摘要1107)   HTML    PDF (3388KB)(1380)    收藏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已发现普光、黄龙场等大气田,是礁滩重要的勘探领域。为了进一步明确 海槽东侧长兴组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利用钻井、地震资料,以台缘生物礁外部轮廓、内部形态、平面展布为基础, 开展海槽东侧台缘带、台缘生物礁发育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台缘依据坡角差异性可划分为 陡坡型和缓坡型,平面上具有分段特征,且发育缓坡退积型和陡坡叠加型两种模式,以缓坡退积型为主;台缘生物礁 发育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同沉积多级断裂及区域拉张共同作用;缓坡台缘生物礁发育经历微古地貌形成期(吴家坪晚 期)、缓坡滩发育期(长一期)、弱镶边台缘礁滩发育期(长二早期)、镶边台缘多排礁滩发育期(长二中期—长三 期)4 个演化阶段。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长兴组缓坡多排礁分布面积广,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天然气勘探值得关注 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剑, 佘源琦, 高阳, 杨桂茹, 李明鹏, 杨慎
    中国陆上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及潜力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4): 403-41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4.001
    摘要1810)   HTML    PDF (3014KB)(4444)    收藏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陆上深层—超深层领域天然气勘探潜力和有利勘探目标区带分布,以及深层—超深 层天然气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勘探理论需求,对中国陆上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资源概况与勘探进展进行梳理分 析,对中国陆上深层—超深层领域的地质特征、成藏关键要素、天然气资源潜力等进行分类评价。分析认为,中西部 叠合盆地山前带发育的库车、川西、准南等十大前陆冲断带及斜坡区是前陆冲断带领域的重点勘探区带,华北、扬子、 塔里木三大克拉通背景上发育的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古隆起及斜坡区、克拉通内裂陷及台缘带礁滩 等是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领域的重点勘探区带,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断陷深层古隆起及斜坡区、基岩潜山是 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深层—超深层领域的重点勘探区带,深层—超深层火山岩等是重要探索领域。研究认为中国深层— 超深层天然气仍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针对性基础攻关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付金华, 范立勇, 刘新社, 胡新友, 李继宏, 季海锟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新进展、前景展望和对策措施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4): 418-43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4.002
    摘要1725)   HTML    PDF (3519KB)(2764)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一直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油气田。随着勘探程度提高, 勘探对象转向致密、深层及盆地周边等成藏条件复杂区,寻找新的整装规模储量难度不断增大。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 长庆油田公司在致密砂岩气和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等领域取得新认识和新进展,分析了盆地不同类型气藏的主要地质 特征和控制因素,结合油气资源分布状况和新发现气藏基本特征,科学地提出了油田公司“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并 指出了碳酸盐岩天然气、致密砂岩气以及除致密砂岩气以外的非常规天然气未来的勘探接替领域。同时针对勘探开发 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系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对策。通过强化地质研究、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大 技术攻关、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进程,以实现天然气的规模有效勘探开发,为其他类似盆地勘探和 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弟江, 郭永华, 乔柱, 陈心路, 孔栓栓
    高精度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在渤中19-6 油气田及围区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4): 520-5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4.012
    摘要955)   HTML    PDF (8345KB)(935)    收藏
    利用现有的油气运移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无法反映砂泥岩空间叠置关系,严重影响了油气运移 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渤海海域渤中19-6 油气区及围区为例,从单井数据出发,以地震属性为约束,井震 联合刻画砂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计算油源断层断面泥质含量,作为断层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标准,并在此基 础上开展了全三维立体油气运移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深部油气聚集主要受砂体与地貌造就的低势区的共同控制,中 浅层油气聚集则主要受断层活动性与断面泥质含量高低的影响。高精度油气运移技术成功再现了渤中19-6 构造成藏 过程,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陈阳, 张扬, 朱正杰, 张瑞刚, 李良林, 陈威, 刘鹏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沉积序列及石油地质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3): 313-32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3.004
    摘要918)   HTML    PDF (3026KB)(1262)    收藏
    近年的勘探实践表明,断陷盆地早期不但沉积有氧化环境下的相类型,而且还存在半还原和还原环境沉积相。为搞清断陷盆地早期较为完整的沉积序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以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为例,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断陷盆地早期除沉积有传统认识下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相外,还沉积有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等相类型;原始沉积边界恢复和沉积中心分析表明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冲积扇和辫状河的主要冲积方向为北北东向,辫状河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展布于北西向带状的湖盆之中,“源—汇”体系控制下,断陷盆地早期可形成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这一较为完整的沉积序列;冲积—湖泊沉积体系的再认识不但使原本“贫瘠”的“红层”具有了一定的生油气潜力,而且新认识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可形成有利储集体和圈闭,从而“红层”勘探空间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彭光荣, 张向涛, 许新明, 白海军, 蔡国富, 赵超, 张志伟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油气勘探重要发现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3): 267-27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3.001
    摘要1620)   HTML    PDF (3874KB)(2433)    收藏
    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历经多轮的对外合作勘探,钻井仅见到少量油气显示,始终未取得油气商业发现。近期利用大量钻井、地球化学和地震新资料,对阳江东凹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阳江东凹可划分为阳江24洼、恩平19洼、恩平20洼、恩平21洼4个次级洼陷及复式半地堑、双断地堑和简单半地堑3种洼陷结构;古近系文昌组以盆内中小型物源为主,半深湖相烃源岩广泛发育;其中恩平20洼的控洼断裂活动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发育完整且垂向叠加稳定的文昌组,有利于高丰度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而具备潜在富生烃潜力。通过源—断控藏新认识与流体检测技术,优选恩平20断裂背斜构造带,首选部署钻探Y10-1井即获得中型油田发现,测试获日产超1000m3的工业油流,实现了阳江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突破,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阳江凹陷的勘探发现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新油区,而重视细节信息、强化基础研究和立足价值勘探,是取得新区大中型油气田突破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抗, 张立勤
    21世纪初中国原油储量、产量构成变化分析及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3): 280-29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3.002
    摘要1206)   HTML    PDF (2508KB)(1787)    收藏
    为了深入认识中国的石油生产形势,需要对其储量—产量系统的各构成单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其着重点应是有效经济可采储量及其剩余储量、产量,特别是要关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盆地大油田的状况。研究认为,中国已基本完成了第二轮油气勘探区域展开的目标,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产量开始出现走低。因此不仅需要在老油区挖潜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开展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接替,以确保其生产的持续发展。战略接替的现实指向为:各大盆地的深层、海上的前新生界海相地层、西藏高原、中国北部“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目前除面临油气工作本身的难度外,投资不足和体制改革进展迟滞也带来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以明, 田建章, 杨德相, 韩红涛, 陈树光, 田然, 王旭峰, 张建丽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寒武系府君山组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3): 297-3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3.003
    摘要1072)   HTML    PDF (4367KB)(2636)    收藏
    针对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成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合钻井、地震、试油、分析化验等技术方法,对潜山内幕寒武系府君山组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储层、盖层、供烃方式及圈闭类型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冀中坳陷潜山内幕寒武系发育府君山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存在寒武系馒头组—徐庄组盖层和青白口系隔层两套稳定有效的盖(隔)层,组成区内最有利的储—盖—隔组合,具备深源断层纵向输导、近源断层横向输导、源内不整合面输导、断层—不整合面复合输导和断层—高效储层复合阶梯状输导5种供烃方式,形成断块型层状、不整合顺坡、不整合逆坡和断层—不整合复合4种潜山内幕圈闭类型;明确了储层—输导—盖(隔)层是潜山内幕成藏的关键因素。据此评价优选了Ⅰ类勘探区3个、Ⅱ类勘探区2个,指出河西务潜山带、文安斜坡西潜山带—南马庄潜山带和长洋淀潜山带是勘探的有利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涛, 李竹强, 胡加山, 林治模, 尹克敏, 冯国志, 魏敏
    基于重电资料的敦煌盆地地质结构特征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3): 369-37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3.010
    摘要844)   HTML    PDF (41158KB)(521)    收藏
    敦煌盆地整体叠置于塔里木板块东部的敦煌地块上,其油气勘探与研究程度很低,研究敦煌盆地的盆地结构,包括断裂展布、构造格局及基底埋深等,可为进一步勘探综合研究提供地质依据。在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岩石物性资料、钻测井测试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质资料,总结了岩石、地层密度与电性变化规律。采用层状模型延拓技术消除地形引起的电性畸变效应,使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更为精确。采用水平总梯度技术对敦煌盆地的重力资料提取了重力线性梯级带,以此强化盆内断层的线性特征。采用Parker反演法对基底深度进行反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敦煌盆地发育3套密度层和电性层,盆内区域断裂控制了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五墩凹陷基底埋深最大,为最有利的沉积中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海清, 支东明, 雷德文, 杨迪生, 肖立新, 袁波, 齐雪峰, 赵进雍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背斜战略突破与下组合勘探领域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2): 137-14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2.001
    摘要1561)   HTML    PDF (15879KB)(1263)    收藏
    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是该盆地油气勘探的战略接替区,高探1井下组合的战略突破,进一步证实了准南下组合油气勘探前景广阔。通过分段构造建模、分带落实下组合构造与圈闭特征,结合关键成藏要素匹配关系研究,深化了下组合大构造成藏条件认识。研究认为,①准南中-下侏罗统为主力烃源岩,资源潜力大;发育白垩系清水河组、侏罗系头屯河组和喀拉扎组等多套规模有效储层;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性巨厚泥岩盖层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具备良好的封盖能力。②准南下组合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静态成藏要素空间配置关系好;动态成藏要素时间配置关系好,圈闭形成早,构造形成期与主力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匹配,后期改造弱、保存条件好,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成藏条件。综合关键成藏要素分析,优选下组合近源背斜型圈闭吐谷鲁背斜、呼图壁背斜及东湾背斜作为准南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王峰, 皮学军, 刘合
    非常规油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数据优化应用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2): 147-15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2.002
    摘要1751)   HTML    PDF (12158KB)(1373)    收藏
    地质工程一体化作为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一种有效工作流程已成为行业广泛共识,其涵盖了地质、油藏、物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试采、油气生产和井下作业等专业领域,涉及海量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不同专业人员和部门对特定数据理解与需求存在差异,导致各专业间数据系统难以形成高效连接和互动,容易形成"数据孤岛"。通过构建油气藏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湖和知识库系统平台,基于平台规则来甄选地质工程核心数据,认证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核心"金数据",实现专业数据便捷高效连通和参数交互优化,促进地质工程一体化数据融合,大幅提升数据利用效率与准确性。为了实施好地质工程一体化项目,提出了一体化的项目组织和管理框架,建立高效的研究决策、协调协同和信息反馈机制,深入推进精益化技术管理,实现建产部署及实施中关键环节的优化把控,最终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心怀, 高顺莉, 高伟中, 李宁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海陆过渡型岩性油气藏形成与分布预测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2): 153-16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2.003
    摘要1024)   HTML    PDF (19238KB)(748)    收藏
    随着地质认识的逐步加深和勘探技术手段的进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的勘探领域逐步从构造油气藏转向岩性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平北斜坡带海陆过渡型沉积体系的层序构成样式、砂体展布特征和油气藏发育模式,指出平北斜坡带存在断裂陡坡型、对向断阶型、反向断阶型和同向断阶型4种层序地层发育样式,对应发育断裂陡坡型潮控三角洲潮道砂岩油气藏、对向断阶型潮控三角洲前缘潮滩砂岩油气藏、反向断阶型河控三角洲前缘水道砂岩油气藏和同向断阶型河控三角洲前缘水道砂岩油气藏4种类型。结合砂体展布规律和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对平北斜坡带不同区带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并指出团结亭区断裂陡坡型潮控三角洲潮道砂岩油气藏和孔雀亭区同向断阶型河控三角洲前缘水道砂岩油气藏是该区岩性油气藏勘探重点领域。在该岩性油气藏发育模式指导下,近期针对宝云亭低隆与反向断阶带控制下的宁波19区岩性圈闭钻探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田军, 刘洪涛, 滕学清, 蔡振忠, 张辉, 曹立虎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超深复杂气田井全生命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2): 165-17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2.004
    摘要1351)   HTML    PDF (14203KB)(998)    收藏
    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总资源量丰富,是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区块。受强烈造山运动的影响,克拉苏构造带地质工程条件极为复杂,呈现出"一深(垂深7000~8000m)、三高(高温130~190℃、高压116~136MPa、高地应力130~180MPa)、两低(孔隙度4%~8%、渗透率0.01~0.1mD)、两厚(巨厚砾石层5500m、巨厚盐膏层4500m)、一陡(地层倾角87°)"的特征,导致安全、效益勘探开发难度巨大。为了实现克拉苏构造带的优快钻井与改造上产,立足于实践地质工程一体化,建设多学科一体化研究团队,创新一体化工作模式,开展了超深复杂气田提速、提产、提质攻关研究。采用关键层段精准预测、个性化钻头设计、油基钻井液体系研发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全井段安全快速钻井;根据甜点预测、裂缝评价与分类,建立了基于天然裂缝可压裂性的改造提产优选策略;结合地层特点、流体性质、工况条件等因素进行系统屏障设计,确保了井筒质量。经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超深井钻井周期从"十二五"期间的336天降至2017年的277天,单井平均增产4~5倍、井完整性完好率不断提升,为克拉苏超深复杂气田井安全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军, 鲜成钢, 吴建发, 赵春段
    长宁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地质工程一体化最优化关键要素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2): 174-18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2.005
    摘要1641)   HTML    PDF (18453KB)(1115)    收藏
    长宁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建设和上产历程,从早期以工程探索和实践为主,到第三阶段依托主体技术、全面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在中国页岩气开发探索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围绕"单井提产、整体增效"的核心要求,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质工程数据,系统性地研究水平井箱体、压裂改造、生产制度和开发技术政策这四大最优化关键要素,不断提升从单井到全气田的产量、最终可采储量(EUR)和经济指标。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形成的三维共享地学模型,运用多学科多参数数据分析、应力敏感页岩多场耦合模拟(包括地质力学、水力压裂缝网建模和气藏数值模拟),以及全气田数值模拟等技术和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通过在目前主体技术条件下的多方案对比,确定了最优化箱体位置和优化的生产制度,明确了压裂参数及工艺、井距参数及布井的进一步优化方向。为了实现整体优化,提出地质工程一体化需从以单井为主的钻井、完井压裂和生产工程,拓展到全气田开发工程。为此,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考虑应力敏感性的页岩气全气田数值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成志, 何剑, 林庆祥, 梅俭, 段彦清
    松辽盆地北部芳198-133区块致密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2): 218-2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2.010
    摘要1149)   HTML    PDF (12822KB)(811)    收藏
    大庆油田致密油储层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为促进大庆油田致密油藏的有效开发,探索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压裂施工模式。以提质增效为核心,通过平台井压裂方案的整体优化,将地质、钻井、压裂、作业施工紧密结合,实现了致密油储层改造规模最大化。采用集约型的工厂化施工方式,现场用工人数缩至26人,占地面积节约77%,利用一套车组完成芳198-133区块9口水平井154段压裂施工,用时仅32天,大幅提升了施工时效;通过该区块的探索应用,形成了一套具有大庆特色的工厂化压裂施工标准。芳198-133区块经过改造后,生产158天,累计产油1.55×10 4m 3,单井平均日产油38.1m 3,相比同区直井措施产量提升14倍,达到了预期的增产效果。通过增能提效,使综合施工成本降低36%,实现了试验区致密油藏整体动用和经济有效开发,对大庆油田其他致密油区块增产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梁兴, 徐进宾, 刘成, 焦亚军, 舒红林, 陈安环, 卞维坤, 陶晓峰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水平井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2): 226-23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2.011
    摘要1283)   HTML    PDF (12255KB)(952)    收藏
    与成功进行页岩气开发的北美地区及四川盆地内勘探开发区块不同,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具有微幅度构造及裂缝发育、应力条件差、箱体厚度薄等特点,水平井钻井中轨迹控制难度大,页岩气高效开发难度高。综合地质工程因素,统筹考虑,进行轨迹优化控制,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建立钻井提速提效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钻前分析、钻中优化、钻后评价,不断探索优质页岩储层空间展布规律、优选技术方案,采用元素录井+随钻伽马控制技术、地震逐点引导技术、蚂蚁体+视极性工程预警技术和导向工具优化组合,实现箱体的准确着陆及水平段的精准穿行,有效保障了水平段优质储层钻遇率和轨迹平滑,钻井品质不断提升,为实现单井高产打下坚实基础,地质工程一体化导向技术现场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邹才能, 龚剑明, 王红岩, 施振生
    笔石生物演化与地层年代标定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重大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1): 1-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1
    摘要1409)   HTML    PDF (2597KB)(1047)    收藏
    中国海相页岩气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实现了工业性开发,成为未来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页岩气主要产自南方海相奥陶纪到志留纪地层中,因为埋藏深、地层古老、地层压力大、热演化程度高和地质构造复杂,给页岩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四川盆地产天然气的黑色页岩含有丰富多样的笔石化石,古生物学家运用笔石生物地层学的方法,对中国南方奥陶纪到志留纪地层开展了笔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笔石生物带,为黑色笔石页岩的精确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关键工具,并据此厘定了四川盆地页岩气产出的主要烃源岩层及储层,为中国页岩气有利含气层段的圈选和勘探开发发挥了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郭绪杰, 杜金虎, 何海清, 林世国, 杨帆, 易士威, 范土芝, 金武弟, 高阳, 李明鹏
    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模型研究及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1): 7-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2
    摘要1138)   HTML    PDF (2218KB)(895)    收藏
    对标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被国内外著名企业广泛使用,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奋斗目标和持续改进的思路。通过对标分析,可以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针对低油价、低品位、高成本的勘探新形势,强化对标管理创新,通过不同油田企业的对标分析,为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提供有效方法,为高效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依据。分析了勘探对标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重点介绍了对标管理的方法和实施步骤,以16家油气田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并设计了对标评价模型,确立了计划、成本、成效、储量4个一级指标体系和16个二级指标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维地震成效指标和储量评价指标模型。通过在各油田范围内推广和考核,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勘探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成果,推动了勘探工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田军, 李国欣, 杨海军, 张义杰, 李勇, 徐振平, 罗浩渝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1): 16-2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3
    摘要1265)   HTML    PDF (4989KB)(1011)    收藏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带之一,勘探前期在东西两侧发现了迪那2大型凝析气田和却勒1油藏、东秋8浅层气藏,之后16年持续勘探始终未获油气发现。秋里塔格构造带地表刀片山体沟壑纵横,地下复合盐岩层变形强烈,二维地震资料品质差,难以准确落实构造。围绕"落实圈闭"这一主要勘探技术瓶颈,强化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理清构造分段特征,聚焦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段勘探领域;强化二维宽线采集处理攻关,批量发现圈闭显示,锁定突破口;科学决策、超前部署东秋8山地三维,精准落实盐下中秋1构造圈闭,部署上钻中秋1风险探井,在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战略突破,展示了秋里塔格构造带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支东明, 唐勇, 贾春明, 徐洋, 阿不力米提·依明, 邓勇
    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风险领域分析与沙湾凹陷战略发现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1): 24-3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4
    摘要1153)   HTML    PDF (5862KB)(894)    收藏
    从玛湖大油区上二叠统成藏特点和油气分布规律入手,明确了3种类型油气藏有序分布规律,建立地层背景下广覆式退积型扇三角洲源上大面积成藏模式。首次统一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东西部地层系统,通过石油地质条件类比研究,发现了面积超过2.5×10 4km 2的中央坳陷上二叠统中组合石油重大接替领域。在古地貌控沉控砂交互分析基础上,认为上二叠统受沟槽体系控制,在地层超覆背景下发育八大扇三角洲沉积,为此确定四大勘探领域和十大有利区带成藏条件优越,具备整体勘探条件。沙湾凹陷西斜坡是油气长期汇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其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有利储层,物性较好,岩性圈闭群数量多、面积广,资源量大且勘探程度低,具有多层系立体成藏的特点,是风险勘探的重大领域。为此2018年优选沙湾凹陷西斜坡地层背景下岩性油藏群作为突破口,部署沙探1井,获重大发现,展现出与玛湖凹陷类似的多层系立体勘探潜力,有望与玛湖大油区连片,形成又一个勘探大场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施和生, 王清斌, 王军, 刘晓健, 冯冲, 郝轶伟, 潘文静
    渤中凹陷深层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9, 24 (1): 36-4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9.01.005
    摘要2823)   HTML    PDF (3569KB)(1469)    收藏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大型天然气田形成的良好地质条件,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是渤海湾盆地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天然气田,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利用大量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渤中19-6构造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渤中凹陷深层具有巨大的生气潜力,是大型凝析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区域性稳定分布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巨厚超压泥岩为大型凝析气田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首次在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孔店组发现巨厚裂缝-孔隙型砂砾岩储层,突破了在凹陷区深部寻找厚层砂砾岩储层的禁区,大大拓展了古近系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对太古宇深埋变质岩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多期次动力破碎作用使潜山内幕发育大规模裂缝体系和动力破碎带,是变质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这些认识指导了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铁冠, 龚剑明
    中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学与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6): 1-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6.001
    摘要1351)   HTML    PDF (20208KB)(828)    收藏
    距今1800—541Ma时期的中—新元古界是中国最古老的沉积地层。由于一直未确认可靠的早期生命和相应的生物化石,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国际石油地质学界普遍认为中—新元古界不会含有烃类沉积,也从未考虑将中—新元古界作为油气勘探的目的层。然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家对地球元古宙早期生命演化的基础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也发现中—新元古界古老地层中存在大量油苗、沥青和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这些沉积有机质可跨越未成熟—过成熟的不同热演化阶段,部分地区至今仍处于“生油液态窗”的范畴内,以致迄今国内外发现了数十个原生油气田,探明相当规模的油气储量,并获得高产油气流,从而表明中—新元古界完全具备形成与富集规模性油气资源的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以明, 张锐锋, 王少春, 刘喜恒, 李拥军, 刘静, 王会来, 汪剑, 吴晨林, 淡伟宁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勘探重要发现的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5):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5.001
    摘要2181)   HTML    PDF (3361KB)(2887)    收藏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是中—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早期钻井主要集中在斜坡带,仅见到油气显示,未取得油气实质性发现。近期利用重力、磁法、电法、地震、钻井和地质等新老资料,开展盆地性质、构造特征、资源潜力及储盖组合等研究,认为该坳陷具走滑拉分的性质,呈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存在下白垩统和渐新统2套主要烃源岩及3套生储盖油气组合。深化圈—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认为吉兰泰潜山紧邻北部深洼槽生烃区,狼山山前断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侧向供油条件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优选吉兰泰潜山及其围斜的断裂构造带,部署JHZK2井、JHZK7井、吉华2x井3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流,实现了临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临河坳陷的快速勘探发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视指导和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大力支持是基础,创新地质认识、科学部署与决策是前提,转换思维、选准突破口是关键,经济适用技术的选用是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戴金星, 龚剑明
    中国煤成气理论形成过程及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4):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4.001
    摘要1192)   HTML    PDF (17451KB)(805)    收藏
    20世纪70年代,国家的能源供给主要是煤炭和石油,作为重要能源的天然气仍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当时盛行的“一元论”油型气理论认为产煤地区是不可能产生天然气的。1978年,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煤成气概念,此后40年,中国煤成气理论经历了引进、吸收、创新、发展、形成体系、指导天然气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全过程,其理论内涵包括气源鉴别指标体系、煤成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评价预测技术方法等,应用中国煤成气理论先后准确预测了5个亿级以上大气田,使中国的煤成气占天然气比重从不足10%提高到67%,推动了中国天然气产量和储量的快速增长,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做出重大基础性贡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奇, 胡文瑞, 李峋
    地质工程一体化在复杂油气藏效益勘探开发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及思考建议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2): 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2.001
    摘要1551)   HTML    PDF (3795KB)(2168)    收藏
    近3年,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国内油气行业成本压力巨大,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的实质性效果差别较大,一些项目的进展较为缓慢,成果不尽如人意。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思考,提出4点认识:以经济性为前提,制定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实施计划和实施目标;以数据为基础,抓住研究油气藏某些阶段性挑战的"主要矛盾",从而高效快捷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据为纽带真正实现"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多学科融合;在地质工程一体化项目中逐步促进数据"平台化",推进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运用领域与周期。地质工程一体化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技术与管理领域,发展和实现其实用性作用,需要某种程度上放弃传统的学术管理或传统概念,需要勇于创新、科学大胆的实践,以促进其在复杂油气藏的各个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侯启军, 何海清, 李建忠, 杨涛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油气勘探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18, 23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8.01.001
    摘要3540)   HTML    PDF (3448KB)(2319)    收藏
    近两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国内油气勘探在碎屑岩岩性地层、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湖相碳酸盐岩、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以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取得了12项重要勘探成果。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特点、油气勘探程度,以及地质认识深化和勘探技术进步对油气勘探所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国内油气勘探仍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也面临地面地下条件复杂、埋深加大、剩余资源品质变差等诸多挑战。未来中国石油将立足长期低油价,坚持资源战略和创新战略,树立高效勘探理念,突出"四个勘探",强化"三个创新",努力实现油气勘探新的发现和突破,进一步夯实中国石油稳健发展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付金华, 石玉江, 王娟, 陈芳, 杨倬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服务型共享数据中心构建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6): 1-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6.001
    摘要1484)   HTML    PDF (3110KB)(1190)    收藏
    在企业信息化中,数据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进入"十三五",随着长庆油田信息化从集中建设走向集成应用和大数据分析阶段,数据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信息系统价值体现和效益发挥的主要瓶颈。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以数据库为核心,强调分专业的数据资产化管理,不便于多学科的集成应用。按照油气藏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理念,对数字化条件下数据中心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以数据服务和分析应用为核心,业务主导、业务流与数据流相统一,集中管理、在线监控的油气藏数据中心模式,确保数据全面正常化,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综合决策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5):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5.001
    摘要1373)   HTML    PDF (5364KB)(1798)    收藏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具备良好的天然气藏形成条件,是该盆地天然气风险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该领域几十年久攻不克,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认识不清。综合岩心、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重力、磁法等资料,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央古隆起带(北部)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提出了4点新认识:①中央古隆起带为一个在冲断褶皱基底上形成的具有潜山性质的隆起带;②中央古隆起带(北部)东侧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气强度大,侧向供气能力强;③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花岗岩、变质岩、砾岩及砂岩4种储层类型;④中央古隆起带(北部)发育3种类型圈闭、2套输导体系和3种类型气藏。进而明确了基岩潜山气藏、冲沟岩性气藏的勘探方向,评价优选了I类勘探区10个、II类勘探区6个,为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北部)深层天然气风险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孙焕泉
    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4):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4.001
    摘要1815)   HTML    PDF (4869KB)(2788)    收藏
    北美在海相页岩油的勘探开发中已获得巨大成功,显示页岩油工业化勘探开发的价值。在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典型代表济阳坳陷页岩油勘探实践中,利用烃源岩综合评价技术揭示了咸化湖泊泥页岩具有生烃早、生烃转化率高的成烃机制,利用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明确了纹层状岩相具有孔隙度高、孔径大和连通性好的储集性能,利用游离油定量评价技术建立了济阳坳陷不同沉积环境泥页岩有利岩相中游离油差异富集模式。与北美页岩油对比研究认为,济阳坳陷有利岩相发育是页岩油富集的基础,适宜演化程度是页岩油富集的条件,充足游离组分是页岩油富集的关键,良好可压性能是实现有效开发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于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咸化湖泊沉积页岩油选区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会文, 能源, 敬兵, 朱永峰, 王斌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勘探新发现与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3.001
    摘要1910)   HTML    PDF (5029KB)(1715)    收藏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油气勘探自1989 年塔中1 井获得突破以后,围绕白云岩潜山开展了持续探索,除塔北隆起北部牙哈-英买力寒武系白云岩潜山取得良好勘探开发效果外,塔中隆起-巴楚隆起仅发现了塔中1 和山1 两个出油气井点,区域上展开勘探全部失利,20 多年来塔中隆起-巴楚隆起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勘探基本处于停滞。2016 年通过重新认识构造模型和重新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在麦盖提斜坡和塔中隆起东部优选了罗斯2、中古58 两个白云岩潜山勘探目标进行钻探,均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实现了白云岩潜山勘探的新发现,揭示了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潜山领域具有重要勘探价值。通过重新开展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处理,落实了塔中隆起东部、罗南-鸟山构造带、玛东构造带三大白云岩潜山分布区,有利区带面积达1600km 2。白云岩潜山油气藏具有埋藏相对较浅(3500 ~ 5500m)、勘探效益好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杜金虎, 何海清, 赵贤正, 张以明, 王权, 张锐锋, 侯凤香, 韩春元, 范炳达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杨税务超深超高温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实践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17, 22 (2): 1-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17.02.001
    摘要2238)   HTML    PDF (4354KB)(2998)    收藏
    河西务潜山带是冀中坳陷北部廊固凹陷主要油气聚集带,勘探早期仅在区带南部发现了别古庄、刘其营和刘其营西3个小型奥陶系潜山油藏,之后持续勘探始终未取得新突破。对制约该区奥陶系非均质碳酸盐岩潜山油气成藏的构造、沉积储层特征,以及储层改造技术等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深化研究。通过实施整体连片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与精细构造解释,理清了区带构造格局,发现落实了由3个局部高点组成的杨税务潜山构造;开展奥陶系沉积相和储集体发育特征分析,认为研究区云坪和含云灰坪为有利沉积储集相带,岩石类型、裂缝发育程度和岩溶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发育,云岩类是有利储集岩;通过油气供给条件、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储盖组合分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构建了河西务潜山带奥陶系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的块状-层状复合型潜山成藏新模式。以研究新认识为指导,在杨税务潜山西部高点部署钻探风险探井——安探1X井,在奥陶系获日产气40.89×10 4m 3、日产油71.16m 3的高产油气流,实现了冀中坳陷北部超深超高温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展示了该领域广阔的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