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汪海阁, 黄洪春, 纪国栋, 陈畅畅, 吕泽昊, 陈伟峰, 毕文欣, 刘力
    中国石油深井、超深井和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进展与挑战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1-1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1
    摘要607)   HTML    PDF (2566KB)(1704)    收藏
    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增储上产领域,“十三五”以来,工程技术围绕“五油三气”六大盆地勘探开发重点和高温高压、窄密度窗口等钻井提速难点,通过持续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深井、超深井、非常规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常用井身结构优化、安全高效优快钻井、抗高温钻井液、精细控压钻完井、膨胀管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成功实施了一批标志性超深井的钻探作业。研制了大功率顶驱、一体化地质导向系统、绿色经济储层改造等装备工具,研发了耐高温高性能井筒工作液、高效防漏堵漏材料等核心助剂,加快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低成本、规模效益开发。深井钻深能力突破9000m,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突破5000m,一趟钻进尺最长3700m,部分指标比肩北美,助推了塔里木富满、四川双鱼石、大庆古龙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与开发,为提高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和效益提供有力的工程技术支撑。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推进,钻井面临的工程地质风险、新的挑战仍然不断出现,还需进一步开展地层压力精确预测、井身结构优化拓展、井眼轨迹控制、抗高温工作液体系、高效破岩与提速工具、地质工程一体化等攻关研究,以实现钻井关键技术与装备的不断迭代升级,支撑深层、超深层、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付金华, 王龙, 陈修, 刘江艳, 惠潇, 程党性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1
    摘要1019)   HTML    PDF (9994KB)(1311)    收藏
    页岩油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勘探领域,是重要的石油接替资源。经过长期的矿场实践,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和研究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展:(1)夹层型页岩油在前期勘探突破、探明我国首个整装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建成了百万吨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2)纹层型页岩油勘探首次将细粒沉积复合体分为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高TOC泥质纹层、中低TOC泥质纹层4种纹层类型,通过评价其发育规模、储集性能、含油性、可动性和原油性质等,明确砂质纹层与中低TOC泥质纹层组合是纹层型页岩油最优甜点段;针对甜点段,应用 MN交会法等测井评价新方法实现了复杂岩性的精细解释,通过定向射孔和穿层立体压裂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井筒周围三维甜点立体沟通,形成了纹层型页岩油甜点的有效识别、预测和改造技术,风险勘探获重大突破,首次提交预测储量2.05×10 8t。(3)页理型页岩油可分为两类,中高成熟度页岩可采用水平井攻关,较高的TOC(4%~14%)和高 S 1含量是控制甜点目标的关键参数;中低成熟度有机质页岩是开展原位转化攻关的最有利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长7陆相页岩油领域的战略性突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仍面临不小挑战。夹层型页岩油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整体形势较好,但在甜点预测、储层提产提效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攻关;与夹层型页岩油相比,纹层型页岩油具有完全不同的沉积背景、岩性组合、储集空间和工程品质,面临的难题更多,效益动用的难度更大,要以储量品质和可动用性为重点,持续深化成藏富集规律研究,强化配套技术体系攻关;页理型页岩油目前勘探和认识程度均比较低,需要稳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攻关试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小兵, 窦立荣
    国际大油公司深水油气勘探实践及启示——以圭亚那斯塔布鲁克区块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78-8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7
    摘要262)   HTML    PDF (3164KB)(967)    收藏
    近年来,国际大油公司持续在深水领域取得勘探突破。其中埃克森美孚公司领导的勘探联合体在圭亚那的斯塔布鲁克区块获得31个深水油气田发现,使圭亚那成为南美地区石油行业的重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海域的勘探热潮。圭亚那盆地横跨圭亚那和苏里南海域,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圭亚那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1957—1982年超前布局圭亚那盆地苏里南海域1999—2015年再进圭亚那盆地并长期坚守圭亚那海域;2015年至今地质认识和地震技术助推获得一系列勘探发现。国际大油公司,尤其是埃克森美孚公司领导的勘探联合体在圭亚那的勘探实践表明,开展区域地质综合研究并结合新资料坚定勘探信心,通过引进合作伙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是风险勘探的典型做法,可为中国油公司实现从“走出去”迈向“走上去”开展海外油气勘探业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牛栓文
    胜利油田低渗致密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探索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14-2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2
    摘要507)   HTML    PDF (6099KB)(965)    收藏
    胜利油田低渗致密油藏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砂砾岩、浊积岩和滩坝砂油藏为主,油藏特征复杂,工程提速提效难度大,急需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规模效益建产模式。胜利油田通过工作理念、运行机制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聚焦各专业的技术瓶颈及交叉融合点,开展地震—地质—油藏—工程一体化的多专业协同攻关,夯实地质综合研究基础,强化多专业的融合,打造一体化协同决策支持平台,通过钻前预测、钻中监测、钻后评价,形成贯穿方案优化设计及实施全过程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观念、责任、流程、运行、技术和平台6 个方面的一体化整合,达到提高精度、提高时效、提高产能、降低桶油成本的目的。胜利油田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不同油藏类型未动储量的有效动用。高精度一体化油藏模型的动态更新和多专业协同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地质工程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席胜利, 刘新社, 任军峰, 刘刚, 张才利, 惠潇, 赵伟波, 王红伟, 井向辉, 董国栋, 魏嘉怡, 李涵
    鄂尔多斯盆地风险勘探领域油气成藏认识新进展与勘探潜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34-4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4
    摘要224)   HTML    PDF (4728KB)(881)    收藏
    近年来,通过创新地质认识,突出风险勘探、强化规模勘探、精细效益勘探,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取得丰硕成果;2020—2022年,年产量均超过6000×10 4t油当量,其中风险勘探在“四新”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奥陶系盐下、二叠系太原组石灰岩、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等领域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创新形成“盐下源内白云岩丘滩体含气新系统”“太原组石灰岩‘三明治’成藏模式”“长7 3纹层型页岩油甜点标准和特有工艺改造技术”等成藏认识和技术成果,成为“十五五”及中长期油气勘探的接替领域。同时,突出“向源、向新、向深”的勘探理念,按重点攻关和区带准备两个层次,重新认识盆地低勘探程度区带油气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指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风险勘探领域的前景与方向。其中重点攻关方向为已经发现勘探苗头且资源潜力较大的领域,优选出奥陶系海相页岩气、延长组下组合、煤系致密气及元古宇长城系等主要方向;区带准备则针对具备基本油气成藏条件,但研究程度较低且勘探难度较大的领域,提出中央古隆起周缘寒武系、西缘复杂构造区及盆地东部盐下马家沟组马三段—马二段新层系等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目标。通过风险勘探领域的地质认识、成果总结和潜力分析,将实现盆地后备油气勘探区带的有序接替,以及起到对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战略需求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沈安江, 乔占峰, 张建勇, 倪新锋
    中国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理论进展与海相大油气田发现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4):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4.001
    摘要600)   HTML    PDF (6532KB)(874)    收藏
    与国外相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具有克拉通地块小、年代老、埋藏深、改造强等特点,面临台内、内幕、台缘与深层古老层系油气勘探潜力评价等理论技术难题。文章依托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十一五”至“十三五”碳酸盐岩项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围绕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理论技术攻关,取得4 项认识创新:(1)小克拉通台内普遍发育裂陷,沉积分异助推勘探领域由台缘拓展至台内;(2)发现内幕岩溶储层新类型,助推勘探领域由局部潜山区拓展至广泛的内幕区;(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具相控性,决定储层分布的规模性和可预测性,推动勘探领域由浅层拓展至深层;(4)古老微生物碳酸盐岩具“三元”控储控分布特征,推动拓展了中—新元古界和寒武系盐下油气勘探新领域。上述理论进展填补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研究的认识空白,同时为塔里木盆地塔中、轮古、哈拉哈塘、顺北和四川盆地普光、元坝与安岳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所证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秋麟, 白雪峰, 何文军, 范立勇, 王建, 姜文亚, 柳庄小雪, 陈宁生
    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参数标准及典型评价实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27-4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3
    摘要543)   HTML    PDF (15285KB)(840)    收藏
    针对中国陆相页岩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指出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容积法,纯页岩油资源评价适宜采用小面元体积法。建立 S 1与TOC拟合关系曲线和轻烃恢复系数与 R o关系曲线,求取原始 S 1。确定纯页岩油资源评价的4个关键参数( S 1、TOC、 c和页岩厚度)、夹层页岩油资源评价的3个关键参数(夹层累计厚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相应地制定参数下限标准。在统一评价方法和标准下,分别选取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油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作为典型评价实例。评价结果揭示,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纯页岩油资源量为52.23×10 8t,其中,轻质油( R o>1.2%)为11.18×10 8t;延长组长7 3亚段页岩油资源量为66.80×10 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27.73×10 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9.07×10 8t;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量为15.62×10 8t,其中,夹层页岩油资源量为11.99×10 8t,纯页岩油资源量为3.63×10 8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义平, 易成高, 刘亚茜, 刘申奥艺, 门科, 孙杜芬
    能源转型形势下的国际油公司天然气发展战略及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22-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3
    摘要502)   HTML    PDF (2180KB)(804)    收藏
    由于俄乌冲突及脱碳进程影响,2022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文章基于全球天然气价格和供需形势的研判,剖析了国际油公司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成本价格,开展了国际油公司低成本天然气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处于溢价阶段,需求端长期看涨,供给端快速反应,天然气长期贸易合同量明显上升。在双碳和降本增效双轮驱动下,国际油公司重点LNG项目单位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未来10年内国际油公司将通过提高天然气和LNG产量占比,加大低碳投入和可再生能源支出,研发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致力于零碳排放,构建业务链一体化发展模式,持续做大天然气产业链。为此建议中国油公司继续突出天然气龙头产业地位、不断加大天然气/LNG业务的投资、构建强大的LNG 项目储备、从传统的上下游一体化向业务链一体化转变、采用CCUS技术降低传统天然气业务碳排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杨涛, 鞠秀娟, 徐小林, 胡晓春
    中国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状况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26-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3
    摘要378)   HTML    PDF (2122KB)(798)    收藏
    经济可采储量是石油公司的核心资产。通过对比2005年底和2020年底中国累计探明油气储量,展示了各类储量增长态势。运用储量产量增幅、经济采收率、经济储采比、采出程度、采油(气)速度等指标系统分析探明已开发储量的累计特征,揭示了油气探明储量“四降二升”的趋势,指出原油储采比出现“剪刀差”、气层气储量寿命明显下降和增产乏力,提出了国家天然气能源发展的储采比“红线”。分析探明未开发储量状况,指出油气探明未开发储量存在规模大、占比高、增量大、增幅较快、品质较差、开发所需年限过长、储量资产规模大等特点。基于我国探明储量总体趋于劣质化的认识,提出持续加大油气效益勘探、把好经济可采储量新增入口、加快利用探明未开发储量、强化储量动态管理等建议。加强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序列分析,不断深化特征研究,对建立以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的储量资产管理体系、夯实中国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基础等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朱如凯, 张婧雅, 杨静儒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1
    摘要403)   HTML    PDF (17454KB)(784)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分类现状的综合分析和中美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储产量现状、水平井产量特征的对比,分析了中美页岩油地质条件、资源质量、可开采性、经济性及规模性差异,提出用“地名+页岩油”或“地名+地层单位+页岩油”定义我国陆相页岩油区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两个层次划分,首先根据砂地比(源储比)或沉积相带划分为致密油型页岩油、过渡型页岩油、纯正型页岩油,然后针对纯正型页岩油,根据热成熟度或油品性质,划分中高熟、中低熟类型,或者轻质油区、稀油区、重油区、稠油区等。针对中高熟陆相页岩油,在2025年以前,应集中攻关中高熟高压区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做好试采工作,攻关最佳开采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单井初始产量和累计采出量,预计全国页岩油年产量达到(600~1000)×10 4t;2025—2035年,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技术,降低成本,全国页岩油年产量力争达到(1200~1500)×10 4t,成为我国原油年产2×10 8t的重要补充。针对中低熟页岩油,现阶段做好鄂尔多斯盆地长7 3亚段部署页岩油原位转化先导试验,力争2030年前后实现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国产化,进入规模商业开发阶段,年产原油能达到千万吨级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非常规油气区带特征及资源管理思考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20-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2
    摘要325)   HTML    PDF (2168KB)(782)    收藏

    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聚集体既有密切关联又存在本质区别。非常规油气区带具有4个基本特征,包括用邻井推测未钻井区域生产特征的非可靠性、各井估算最终可采量(EUR)的统计分布具有可重复性、连续油气系统的区域性及游离烃的动力学特征具非达西性。因此,非常规油气面临比常规油气更大的技术和商业挑战,其资源储量应在7个方面创新管理理念,包括储量资产价值化、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的分类体系、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模式、缝控体积和井控储量、储层与生产特征的非均质性、风险定量评价和经济可采储量保守评估等。深化非常规油气区带特征研究与创新资源储量管理,有利于推进中国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及油气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群, 翁定为, 才博, 何春明, 石阳, 马泽元
    中国石油勘探压裂技术进展、关键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5-2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2
    摘要492)   HTML    PDF (2809KB)(741)    收藏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勘探对象特点,厘清了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缝控压裂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储量、压裂装备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井下工具更加成熟、压裂液降低成本与提高个性化、支撑剂向低成本小粒径的趋势明显,明确了储层改造技术对勘探发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储层改造技术在压裂核心要素、工艺技术对策、现场实施质量、压裂方案迭代升级4个方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针对4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1)推实基础研究创新工程,为压裂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2)推动五大要素提质工程,支撑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3)推进技术方案精准工程,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指引;(4)推升技术管理提效工程,打造工程管理高效实施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包汉勇, 赵帅, 梁榜, 周林, 刘皓天
    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与勘探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71-8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7
    摘要253)   HTML    PDF (4034KB)(722)    收藏
    四川盆地二叠系吴家坪组的页岩层普遍受沉积相变快、厚度薄、埋深大等地质条件的制约,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一直未有大的突破。2020年风险探井HY-1HF井在二叠系吴家坪组试获8.9×104m3/d工业气流,展现了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了厘清二叠系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及其对勘探的启示意义,对钻井、测井、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吴家坪组二段整体发育深水陆棚相沉积,页岩储层具有机碳含量(TOC)高、孔隙度高、含气量高、碳酸盐含量高,以及页岩厚度薄(小于20m)的“四高一薄”特征,结合优良的顶底板封隔条件,是优质的深层海相页岩气勘探层系。通过有利区评价认为,川东龙驹坝、建南及三星区块为红星地区的有利勘探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韦青, 王作乾, 陈希, 崔洪嘉
    全球主力油气田开发特征与合作模式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122-13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13
    摘要241)   HTML    PDF (2289KB)(704)    收藏
    在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重构、国际能源形势变化、油气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实现项目开发的高效推进,油气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大油气田形成了特定的合作开发模式。通过系统梳理全球主力油气田的开发现状,明确主力油气田区域分布、产量分布、储量分布、储采比及开采速度变化特征,从主要合同模式、运营模式、国际石油公司持股策略、不同开发阶段特点等6个方面总结分析全球主力油气田合作开发模式,厘清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开发阶段及各种不可见因素对项目效益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4点认识与启示:主力油气田建产规律性强,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尤为重要;陆上常规原油是利润主体,深水主力油田将是未来开发重点;国际石油公司核心资产产量贡献明显,核心产区战略意义重大;持续跟踪国际石油公司交易动态,争取大油气田合作开发机会。面对国际油气市场,中国石油公司要充分借鉴全球主力油气田合作开发经验,扬长避短,确保“走出去”战略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飞, 张慕真, 雷占祥, 曾保全, 汪斌, 李祖欣, 屈泰来
    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动态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80-8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9
    摘要338)   HTML    PDF (1955KB)(692)    收藏
    2021年,国家石油公司产量占全球油气总产量的近50%,然而,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压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市场,文章关注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的最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油气供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认为,中国石油公司应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并逐步向替代能源过渡,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紧随脱碳减排潮流,严格遵守碳减排要求;二是优化资产组合,分散关键风险;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体系;四是开拓创新,新能源领域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振响, 周卓明, 徐旭辉, 王保华, 李浩, 马中良, 陈斐然
    “十三五”中国石化油气资源评价关键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27-3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3
    摘要363)   HTML    PDF (2346KB)(689)    收藏
    资源潜力评价是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也是国家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编制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石化开展新一轮资源评价工作的难点和特点,详细论述了“十三五”中国石化资源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框架。创新发展了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和软件平台,主要包括:烃源岩完整的生—排—滞留烃演化模拟技术、常规—非常规一体化TSM盆地模拟技术、基于成熟度和压力系数的页岩油气资源分级评价技术和地质—经济—生态一体化油气资源评价技术。在“十三五”资源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油气资源评价未来的重点攻关方向为:(1)复杂地质条件和特殊类型油气藏的三维油气运聚模拟技术;(2)不同类型盆地区带划分及对应的区带资源量计算、劈分技术;(3)大数据智能平台下一体化的油气资源评价系统;(4)油气共伴生资源综合评价技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勇, 徐珂, 张辉, 黄少英, 尹国庆, 王志民, 曾昌民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88-9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8
    摘要303)   HTML    PDF (3983KB)(675)    收藏
    超深层地质体伴随高压、高温、高应力聚集的高强度能量,易变形失稳,导致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高。深地钻探中特殊地质因素研究对于工程实践意义重大。以塔里木盆地为例,通过对钻探过程全层系地质因素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将非目的层当作目的层精细研究,分析了影响超深层油气钻探工程地质因素的产生背景和赋存环境,进一步从“沉积建造作用、构造改造作用,沉积—构造耦合作用”揭示钻探工程与地质因素之间的内在交互关联性,并着重论述了特殊地质因素研究与描述方法。结果表明:(1)相比中浅层油气藏,超深井钻探95%的进尺均在非目的层,非目的层钻探直接影响勘探开发进程;(2)相比中浅层油气藏,地表状况、复杂岩性、地质行迹、地层流体及超深层极高的温压场均是超深井钻探面临的巨大挑战;(3)系统科学地分析超深层钻探工程的特殊地质因素,提高对油气藏认识的全面性和对井控安全风险的评估,有利于风险防范和井位部署;(4)全地层特殊地质分析进一步构建了地质与钻井工程之间的桥梁,推动了地质工程一体化从理念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裕根, 门相勇, 娄钰
    我国“十四五”煤层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1
    摘要387)   HTML    PDF (3647KB)(675)    收藏
    煤层气开发有助于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煤层气开发已基本实现产业化,但受理论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与丰富的资源条件不匹配。“十四五”以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5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我国开始进入深层煤层气规模开发新阶段,煤层气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三是老气田低效区、薄煤层等难采资源增产改造效果显著;四是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攻关领域由中—浅层煤层气为主转为以深层煤层气为主,以水平井大规模分段压裂技术为代表的煤层气理论技术在地质认识、钻完井、压裂、排采四大关键环节均取得重大创新,产气效果明显提升;五是煤层气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初步研判,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大于1500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是1500m以浅的资源量2倍以上;我国已探明煤层气储量以中—浅层为主,但采出程度仅为7%,剩余资源规模可观,而老气田还发育丰富的薄煤层气,已证实是现实接替资源。因此,深层煤层气的重大突破和老气田增产改造的成功成为引领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发展前景良好。在综合多家机构和专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量2025年有望达到100×10 8m 3,2035年达到300×10 8m 3。但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面临着深煤层、薄煤层等新领域煤层气地质理论认识有待深入系统研究,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仍处于攻关阶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完善等挑战。因此,建议加强新领域煤层气风险勘探和选区评价、加强高效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攻关以及加强煤层气产业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国欣,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王波, 周飞, 吴志雄, 张长好,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进展、方向与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1-1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1
    摘要409)   HTML    PDF (16348KB)(661)    收藏

    通过系统总结柴达木盆地“十二五”以来主要勘探发现和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盆地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层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种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与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系统分析盆地四大含油气系统,结合成藏主控要素,按照战略准备、战略突破和战略展开3个层次,共梳理出13个有利油气勘探方向和3个非油气矿产的勘探方向,系统梳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对策,为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提升和盆地综合资源勘探持续发现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东升, 刘志峰, 吴斌, 沈朴, 陈少平, 张莹, 耿名扬
    渤海海域辽东凸起南段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78-8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7
    摘要266)   HTML    PDF (4984KB)(654)    收藏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辽东凸起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相对复杂。根据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辽东凸起南段潜山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探讨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凸起南段潜山发育中生界和太古宇双层结构,经历“潜山物质基础发育期(三叠纪中期之前)—潜山构造发育期(三叠纪中晚期—白垩纪末期)—潜山改造埋藏期(古新世—渐新世末期)—潜山稳定埋藏期(中新世—全新世)”4个阶段构造演化;基底和强走滑作用控制辽东凸起南段潜山于沙三段沉积末期开始隆升,止于东营组沉积末期。辽东凸起潜山发育走滑和伸展两类断裂,走滑断裂控制了辽东凸起的构造格架,对潜山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伸展—走滑双重作用控制潜山内幕裂缝的发育,改善潜山内幕油气储集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益, 卜向前, 齐银, 杨永智, 陈亚舟, 侯晓云, 王瑞, 张斌, 同松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7 段页岩油藏地质工程一体化油藏开发对策——以安83井区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16-12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11
    摘要310)   HTML    PDF (4620KB)(652)    收藏
    长7段油藏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重要生产层段,具有埋藏深、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提高其注水开发效果的必然手段。以地质工程一体化为指导,采用室内实验建立的修正岩石力学参数计算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利用岩心、测井等计算得到单井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参数,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区块三维力学模型和三维地应力场模型,根据地应力分布刻画压裂裂缝展布方向。根据渗透率和地应力展布等优化设计开发井网,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井网及开发技术政策,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建立并持续更新模型,形成了地应力分析—地质建模—油藏工程设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方法。研究表明:采用扁平化管理结构,多学科协同能更高效开发油藏。精细地质描述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可以持续更新地质模型,建立更加逼近真实的地质模型。岩心力 学实验、测井曲线计算与压裂施工等相结合,采用随机建模方法构建的地应力场模型与动态具有很好的吻合性,为动态分析、井网完善与部署提供了基础。动态井网优化与开发技术政策有效地指导了安83井区长7段储层开发,该区重复改造时建议裂缝半长为120m、缝宽为30m、主裂缝导流能力为15D·cm、次裂缝导流能力为1D·cm,优化后的5口井施工后均取得较好效果,增油倍数明显高于邻井,优化设计井较临井能增产30.4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阳, 郑兴范, 肖毓祥, 雷征东, 邢厚松, 熊铁, 刘明杨, 刘书剑, 侯鸣秋, 张亚丽
    中国石油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3): 23-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3.003
    摘要379)   HTML    PDF (2513KB)(651)    收藏
    页岩油是保障国家长期稳产和上产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等盆地均已取得重大勘探突破,发现不同岩相组合类型的页岩油。为确保我国原油2×10 8t稳产、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2021年中国石油加大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取得了4项进展:(1)规模开发陇东页岩油,建成陇东页岩油百万吨整装示范区;(2)推进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与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吉木萨尔页岩油产能跃上百万吨、古龙页岩油开启纯页岩型页岩油新篇章;(3)持续加大新区勘探力度,多个盆地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4)理论、技术和管理持续创新,提质增效见到明显效果。总体来看,不同类型的页岩油还处于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但距离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目标还有差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小青, 何勇, 崔欢, 季永承, 王鑫, 韩永胜, 王聪聪
    昭通示范区太阳气田浅层页岩气立体开发实践与认识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70-8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7
    摘要354)   HTML    PDF (6747KB)(642)    收藏
    昭通示范区太阳浅层页岩气田自规模开发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井距、单一靶体的开发方式所带来的低储量动用率和低采收率的问题,同时也给后期井网加密或调整留下严重的工程隐患。为此,在太阳浅层页岩气田部署实施了TYH11井组小井距立体开发试验井组,以地质、钻井、压裂、试采资料为基础,以水力裂缝模拟和生产数值模拟为手段,对该井组开展“部署—钻井—压裂—排采—产能”全过程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太阳气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一1亚段内Ⅰ+Ⅱ类储层均具有高产条件,具备纵向多靶体动用基础;形成了钻井、压裂、返排测试全过程的工程技术序列,可支撑小井距立体开发井组顺利实施;小井距立体开发方式有效提高储量动用率23.0%、提高采收率11.0%;天然裂缝沟通造成井组内部以及与邻井的压窜干扰,对老井产量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邻井组已生产老井周边地应力场变化会加剧井间干扰,建议新投井与老井至少保持380~500m井距。该研究成果为昭通示范区太阳气田浅层页岩气立体开发的推广应用、开发方案设计、开发政策制定和规模效益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煜, 毛庆言, 李海英, 李宗杰, 韩俊, 林波
    顺北中部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储集体特征与实践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1
    摘要363)   HTML    PDF (12075KB)(639)    收藏
    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其内部结构受地震资料精度限制,规模储层预测和分布认识存在难度。选取顺北中部北东向断裂体系的顺北4号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开展断裂构造破碎成储物理模拟实验、井震精细标定、模型正演、储集体表征、储集体地质模型研究,提出断裂面附近发育多个由空腔、裂缝带组成的多组缝洞集合体,建立了走滑断裂栅状储集体结构模式,阐明走滑断裂栅状储集体的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构建了断裂带规模储集体 “一体多栅”结构模型,形成了断控储集体空间定位与“一井多控、一井一靶、一井多靶”分类井轨迹设计方案。成果应用指导了顺北4号、顺北8号断裂带钻井轨迹设计,实现了断控缝洞型复杂油气藏的“少井高产”,新增一个百万吨产能新阵地,对我国其他盆地超深层断控型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指导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国亭, 贾爱林, 孟德伟, 韩江晨, 邵辉, 冀光
    苏里格气田苏南国际合作区开发效果、关键技术及重要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44-5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5
    摘要227)   HTML    PDF (2375KB)(624)    收藏
    苏里格气田勘探发现以后效益开发面临极大挑战,为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开发突破,确立了与法国道达尔公司共同开发、中方担任作业者的国际合作开发模式。10余年的合作开发实践表明,在相同的储层地质条件下国际合作区单井开发指标明显高于自主开发区,系统梳理关键开发技术并进行系统总结对提升自主开发区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与自主开发区追求规模效益与低成本控制的开发理念不同,国际合作区以经济效益、正现金流策略为目标,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经过多年集中攻关与实践检验,形成了三维地震—地质融合储层评价、网格分区棋盘丛式标准化井网部署、批量实施工厂化钻完井作业、TAP Lite分层压裂储层改造、适度放压间歇生产气井管理、速度管柱主导的措施增产6项关键核心特色开发技术,通过与自主开发区技术对比,落实了5项可供借鉴的特色开发技术,并总结了3条重要启示:(1)持续深化地质研究支撑高质量部署;(2)加强顶层优化设计支撑科学有序实施;(3)强化全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助推开发效果提升。国际合作区关键核心开发技术与重要经验的吸收借鉴可对致密气新区开发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徐振平, 杨宪彰, 李勇, 蔡振忠, 周露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探1井重大突破与勘探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1-1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1
    摘要412)   HTML    PDF (12480KB)(616)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克探1井在白垩系亚格列木组下段砂砾岩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克拉之下找克拉”的构想,对白垩系深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克探1井成藏条件、储层特征、构造模型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克拉苏构造带侏罗系—三叠系供烃、白垩系亚格列木组裂缝型砂砾岩成储、上覆白垩系舒善河组泥岩成盖的生储盖组合,并建立了“下生上储、垂向输导、立体成藏”新模式。克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之下仍具备优越的储盖组合,并且越向深层靠近烃源岩,成藏条件越有利。同时亚格列木组断背斜圈闭成排成带,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可形成新的天然气战略接替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何发岐, 张宇, 王付斌, 张茹, 张威, 齐荣, 安川, 黎小伟, 邓杰
    鄂尔多斯盆地中国石化“十三五”油气勘探进展与新领域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1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1
    摘要664)   HTML    PDF (20925KB)(616)    收藏
    “十三五”初期,鄂尔多斯盆地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矿权区油气勘探面临的难题是盆地天然气储量动用难度大、石油成藏认识不清、资源接替阵地不明朗。5年期间,通过加强盆地整体性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分析成藏要素差异配置,创新盆地北部过渡带上古生界天然气差异聚集认识,攻关形成盆缘复杂含水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发现东胜气田;在重新处理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建立盆地南部过渡带中生界致密砂岩断缝体成藏认识,通过断缝体油藏“六定”描述,评价出中生界致密油新的甜点类型;利用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发现盆地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断缝控制岩溶储层,提出下古生界大型不整合碳酸盐岩岩溶成储成藏模式,开展复杂碳酸盐岩岩溶储层识别预测与选区评价,进而加强盆地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形成两个千亿立方米接替目标。在总结油气勘探成果基础 上,形成盆地大范围发育走滑断裂体系、岩溶储层受断裂控制等地质认识。综合分析认为:“十四五”期间,盆地深部海相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之下多期活动走滑断裂控制的岩溶带、盆地周缘复杂致密碎屑岩成藏区是重要的勘探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宁宁, 王建君, 王青, 刘明明, 曹庆超, 李谦, 王燕琨, 何媛媛
    新形势下全球主要石油公司业务发展动向与策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32-4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4
    摘要375)   HTML    PDF (1906KB)(608)    收藏
    近年来全球疫情、地缘冲突与能源转型相互交织,油气行业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石油公司发展策略值得参考借鉴。文章梳理了全球主要石油公司新形势下的动态特点,并着重分析国际石油公司的发展动向及战略,总结了主要石油公司发展动态:新形势下国际石油公司经营业绩超预期复苏,但传统上游业务投资水平仍然偏低,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国家石油公司开始重视低碳转型,同时积极推动本土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独立石油公司持续降低负债水平,整合核心资产发挥区域协同优势。分析表明,国际石油公司上游逐步收缩全球业务布局,聚焦核心资产与核心领域;非常规业务受转型战略影响大,欧美石油公司出现分化;低碳投资持续加大,多措并举推进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做大天然气价值链。建议中国石油公司继续加强上游业务投资,积极获取海外优质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新形势下强化与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推动核心产区建设,加强油气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同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利用经济手段为公司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松涛, 朱如凯, 罗忠, 杨智, 姜晓华, 林敏捷, 苏玲
    中国中西部盆地典型陆相页岩纹层结构与储层品质评价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62-7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6
    摘要296)   HTML    PDF (2385KB)(600)    收藏
    陆相页岩油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之一。作为页岩独具特色的组构特征,纹层结构对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与工程品质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关注重点。文章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咸化湖盆与淡水—微咸水湖盆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剖析纹层结构特征,探讨其对甜点优选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湖盆页岩纹层结构具有差异,湖盆咸化程度影响纹层结构,碳酸盐纹层主要发育在咸化湖盆,在淡水—微咸水湖盆中发育较少;(2)纹层结构具有亚毫米级非均质性特征,不同纹层的TOC与孔隙结构存在差异,同一类纹层在不同盆地的品质具有明显差异;(3)纹层结构决定了页岩油微观运聚特征与“原生源储”富集模式,影响滞留烃含量、流体可动性及压裂改造。开展陆相页岩纹层结构精细评价,寻找规模优质页岩岩相分布区,是油气勘探从源外进入源内后必须关注的问题,是源内经济有效资源发现的基础,对页岩油“甜点区”与“甜点段”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建, 毕海滨
    海外油气资产并购中的储量评估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149-15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14
    摘要238)   HTML    PDF (5183KB)(593)    收藏
    海外油气资产并购的核心是储量。资源国使用的标准不同,评估的储量结果差异很大,如不能准确把握,将给资产并购带来极大风险。文章重点分析了国际通用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内涵及储量的不确定性,并以实际案例分析为纽带,结合海外油气资产评价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提出海外油气资产并购评价的“两个加强”和“两个坚持”,加强资源国的资源/储量分类研究,明确储量内涵;加强海外油气储量数据库建设,支撑快速类比评价;坚持“不确定性”评价原则,合理预判资源风险;坚持“全生命周期”评价原则,客观认识资源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得光, 王屿涛, 杨海波, 李世宏, 刘超威, 韩杨, 陈梦娜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及周缘凸起区的原油成因与分布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1): 94-10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1.009
    摘要152)   HTML    PDF (4649KB)(587)    收藏
    为进一步厘清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及周缘凸起区原油成因及其分布规律,基于最新烃源岩、原油有机地球化学和油气勘探资料,评价了各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出4种成因原油类型,明确了原油与相应烃源岩的亲缘关系,查明了不同成因原油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原油源自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沙南、北三台、三台等油田和阜康凹陷深层二叠系—三叠系;Ⅱ类原油源自阜康凹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烃源岩,分布于沙北油田、阜北斜坡、阜东斜坡及该凹陷内侏罗系;Ⅲ类原油来自二叠系与侏罗系烃源岩的混合,分布于彩南油田、彩南西区块、北三台凸起西斜坡侏罗系; Ⅳ类原油源自石炭系松喀尔苏组B 段烃源岩,主要以出油点的形式分布于阜康凹陷与相邻凸起。阜康凹陷二叠系生成的油气聚集在自身及下三叠统相对优质储盖组合中,勘探潜力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支东明, 李建忠, 杨帆, 康积伦, 张伟, 马强, 陶林本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4-2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2
    摘要177)   HTML    PDF (3773KB)(575)    收藏
    为了深入剖析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对烃源岩、沉积物源体系、构造演化和源储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备形成全油气系统的地质条件。平面上由凹陷中部向边缘依次发育页岩油、致密油、常规砂砾岩油藏3个带,纵向上围绕二叠系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自下而上发育致密油、页岩油、常规砂砾岩油藏,油气整体呈现“全油气系统”成藏特点。以该认识为指导,3种类型油藏勘探均取得突破,基本形成满凹含油、多层多类型油藏叠合有序共生态势。立足大平台、多套层系立体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实现效益动用的思路和技术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解剖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和勘探开发实践,对丰富全油气系统勘探理论,指导相似富油凹陷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英杰, 蔡国钢, 刘兴周, 周艳, 解宝国, 杨光达, 郭平, 张东伟, 翁文胜, 王伟成, 邹丙方, 崔向东
    辽河坳陷东部滩海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2): 24-3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2.003
    摘要269)   HTML    PDF (9537KB)(571)    收藏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超深层能否突破”已成为制约中国东部老油区稳定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矿权面积较小的辽河油田该问题尤其突出,对于湖盆狭长、资料品质较差的辽河坳陷深层难度极大。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及生烃、成藏两大动力学研究,明确了辽河坳陷东部滩海成盆、成烃、成藏机制。原始湖盆为箕状结构,受其控制主力烃源岩具有“深、大、广”分布特征;深层发育干酪根热解、原油裂解两种成因的成熟—高成熟天然气,资源潜力大;沉积充填序列中的多套泥质岩类与早期走滑剪切断层双因素耦合造就深层—超深层为独立的“流体封存箱”,具有自生自储、旁生侧储两种运聚方式的成藏模式,具备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风险探井葵探1井取得勘探重大突破,对进一步深化辽河坳陷乃至断陷盆地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大实践和成藏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永祥, 杨涛, 徐小林, 鞠秀娟, 胡晓春
    中国新增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特征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13-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2
    摘要415)   HTML    PDF (2082KB)(569)    收藏
    2005年以来,中国建立起了油气经济可采储量序列,文章总结了该序列在全国及主要油公司的新增演化,论述“十一五”至“十三五”中国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及新探明的38个大型—特大型油/气田或区块的基本特征。在分析全国及中国石油新增原油、天然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历程基础上,重点讨论在规模、丰度、储层物性、埋深等方面的分布与分类特征。采用探采比、技术/经济采收率等指标对中国15年新增的油气探明储量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新增油气探明储量存在“三减三增”的趋势,即探采比、采收率和整装规模的减小趋势,以及致密储层、低—特低丰 度储量和埋深的增加趋势,揭示中国新增储量总体劣质化的态势。探采比指标对评价勘探成效具有战略意义。加快建立适应中国油公司自身特点的经济可采储量分类系统与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油气勘探领域的特点,进一步满足开发上产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李勇, 杨宪彰, 陈才, 陈常超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勘探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2):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2.001
    摘要318)      PDF (15061KB)(567)    收藏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主要与走滑断裂活动相关,是麦盖提斜坡三类主要成储模式之一;麦盖提斜坡目前已发现油气均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基底古构造控制了下寒武统的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斜坡区存在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喜山期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烃源岩、古构造演化及通源断裂控制油气复式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期次、断穿层系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与油气藏性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延伸距离累计可达1000km以上,控制了断控岩溶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资源规模大、可部署性强,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是塔西南地区规模油气勘探发现和战略接替的重要现实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立宏, 陈长伟, 杨飞, 崔宇, 宋舜尧, 官全胜, 周凤春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页岩油效益开发探索与突破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24-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3
    摘要209)   HTML    PDF (3642KB)(547)    收藏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面临中低成熟页岩油主力产层评价优选、纵向多甜点层立体开发动用、复杂断块2000m长水平段优快钻完井、纹层型页岩储层高效体积压裂改造和高凝—高含蜡页岩油高效举升等难题。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勘探开发经历研究探索、水平井突破、产能评价和先导试验4个阶段,仍有60%的已投产水平井单井EUR小于2.0×10 4t,单井产量偏低成为制约湖相页岩油效益开发的瓶颈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47口已投产井测井、录井、压裂参数和生产数据资料,针对复杂断块湖相页岩油效益甜点评价和箱体优选、井网部署、随钻导向、压裂改造和排采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攻关,落实官东地区C1、C3和C5共3个效益开发甜点层,有利面积为42~53.3km 2,估算Ⅰ类资源量1.54×108t。优选沧东凹陷5号平台孔二段C1③和C3⑧ 2个10m级甜点层开展页岩油效益开发先导试验,攻克复杂断块水基钻井液长水平段钻探难题,创新形成纹层型页岩油高效压裂技术,实现纹层型页岩储层渗透率提高、溶胀增能、混相降黏,5口试验井测试单井峰值产量39.6~122.3t,截至2023年6月22日已投产174~201天,累计产油3.34×10 4t,预测首年累计产油6.5×10 4t,平均单井EUR为4.11×10 4t,建立了复杂断块湖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斌, 李丰
    矿业权流转中的油气储量价值评估技术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38-4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04
    摘要275)   HTML    PDF (2260KB)(531)    收藏
    随着国家对矿业权管理和交易的政策不断深化,以及石油公司矿业权区块内部流转的持续深入,油气储量的资产属性愈加凸显,重技术、轻价值的管理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通过油气矿业权流转的现状和成效分析,揭示了当前矿业权流转中暴露出的油气储量价值评估问题,根据评估方考虑因素的差异,提出了考虑储量获得投入的重置成本法、考虑储量未来收益的折现现金流量法、既考虑储量获得投入又考虑储量未来收益的综合成本法,形成了油气储量价值评估技术。通过对长湖油田M77区块油气储量进行价值评估,从流程和效果,到各种方法的适应性分析,全面验证了该项技术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为推进矿业权流转市场化,提出完善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矿业权转让交易平台、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模式、强化投入产出一体化评价、构建价值型储量资产经营模式5个方面的工作建议,着力构建油气储量全生命周期价值评估体系,实现油气储量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郜峰, 刘保磊, 李茂林, 李长宣
    全球天然气发展趋势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6): 13-2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6.002
    摘要353)   HTML    PDF (1714KB)(530)    收藏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好转,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能源消费恢复增长,地缘政治与金融风险交织,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且波动剧烈,多因素交织引起全球区域间天然气供需矛盾。通过对油气行业发展方向、天然气供需基准面、贸易量变化趋势、储量分布特征、产量变化特征等方面开展分析,预测了全球天然气发展趋势。全球天然气储量丰富,受需求增长和价格上涨双重驱动,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回升;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将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格局,亚太地区成为天然气主要进口地区,预测未来天然气将超过石油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面对未来,建议中国积极调整能源战略,增强与国际能源市场联动性,完善能源价格监测研判机制,及时调整对外能源战略合作,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投入,加强多边国际能源合作,坚守能源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增储备、保供应、稳价格”相结合的天然气运作体系,提升危机反应与应对能力,以期更好应对全球能源发展与天然气市场波动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赵红格, 张晓磊, 孙勃, 刘永涛
    鄂尔多斯盆地盐池地区中生界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5): 83-9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5.008
    摘要329)   HTML    PDF (5778KB)(528)    收藏
    断裂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盐池地区石油聚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在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解石U—Pb同位素测年、平衡剖面恢复、构造物理模拟等技术,结合二维地震、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对中生界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与石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认为:盐池地区发育3期断裂,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规模小,主体发育在三叠系延长组;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系统规模最大,断距大,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复杂;喜马拉雅期北东东向断裂系统规模较大,发育时期晚,具有一定的走滑性质。各期次断裂分别受到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区域应力作用,燕山期近南北向断裂与西缘大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印支期北西向断裂系统沟通烃源岩和储层,具有较好的运移和遮挡匹配条件,对油气藏形成最为有利。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物性,当油井与断裂距离较近时,在构造高部位的高渗储层更容易成藏且产量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孙建博, 郝世彦, 赵谦平, 罗腾跃, 姜磊, 高潮, 郭超, 尹锦涛, 刘刚, 徐杰
    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1段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中国石油勘探    2022, 27 (3): 110-120.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2.03.010
    摘要243)   HTML    PDF (6851KB)(523)    收藏
    延安地区二叠系山西组1段(山1段)陆相页岩气资源丰富,但泥页岩储层非均质性强,成藏条件复杂。为明确该区页岩气勘探潜力,应用钻井、测井、压裂、岩心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围绕山1段页岩气地质和工程特点,开展系统研究和技术攻关,创建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表明:山1段砂泥岩互层发育,横向相变频繁,泥页岩普遍含气,相邻的砂岩也含气,具有砂岩、泥岩混合,复合成藏的特征;山1段泥页岩累计厚度平均为25m,地层压力系数为0.82;泥页岩中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 R o在2.33%~2.85%之间,泥页岩中主要发育4种孔隙、两种裂缝,泥页岩解析气含量平均为1.2m 3/t;相邻的砂岩含气饱和度平均为45%,孔隙度平均值为7.2%。通过集成创新,初步形成了陆相页岩气“三品质”测井评价技术、页岩气储层识别及随钻地质导向技术、低成本水平井优快钻井技术、水平井CO2混合体积压裂工艺技术等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延安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现场实施的3口水平井钻井周期降低11.3%,薄层砂岩钻遇率平均超过75%,无阻流量突破6×10 4m 3/d。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