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付金华, 王龙, 陈修, 刘江艳, 惠潇, 程党性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1
    摘要1023)   HTML    PDF (9994KB)(1315)    收藏
    页岩油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勘探领域,是重要的石油接替资源。经过长期的矿场实践,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勘探开发和研究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长足进展:(1)夹层型页岩油在前期勘探突破、探明我国首个整装10亿吨级的庆城大油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规模效益开发,建成了百万吨国家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2)纹层型页岩油勘探首次将细粒沉积复合体分为砂质纹层、凝灰质纹层、高TOC泥质纹层、中低TOC泥质纹层4种纹层类型,通过评价其发育规模、储集性能、含油性、可动性和原油性质等,明确砂质纹层与中低TOC泥质纹层组合是纹层型页岩油最优甜点段;针对甜点段,应用 MN交会法等测井评价新方法实现了复杂岩性的精细解释,通过定向射孔和穿层立体压裂技术实现了水平段井筒周围三维甜点立体沟通,形成了纹层型页岩油甜点的有效识别、预测和改造技术,风险勘探获重大突破,首次提交预测储量2.05×10 8t。(3)页理型页岩油可分为两类,中高成熟度页岩可采用水平井攻关,较高的TOC(4%~14%)和高 S 1含量是控制甜点目标的关键参数;中低成熟度有机质页岩是开展原位转化攻关的最有利对象。鄂尔多斯盆地长7陆相页岩油领域的战略性突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仍面临不小挑战。夹层型页岩油已实现规模效益开发,整体形势较好,但在甜点预测、储层提产提效和提高采收率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攻关;与夹层型页岩油相比,纹层型页岩油具有完全不同的沉积背景、岩性组合、储集空间和工程品质,面临的难题更多,效益动用的难度更大,要以储量品质和可动用性为重点,持续深化成藏富集规律研究,强化配套技术体系攻关;页理型页岩油目前勘探和认识程度均比较低,需要稳步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攻关试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赵文智, 朱如凯, 张婧雅, 杨静儒
    中国陆相页岩油类型、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1
    摘要404)   HTML    PDF (17454KB)(790)    收藏
    通过对国内外页岩油分类现状的综合分析和中美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储产量现状、水平井产量特征的对比,分析了中美页岩油地质条件、资源质量、可开采性、经济性及规模性差异,提出用“地名+页岩油”或“地名+地层单位+页岩油”定义我国陆相页岩油区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两个层次划分,首先根据砂地比(源储比)或沉积相带划分为致密油型页岩油、过渡型页岩油、纯正型页岩油,然后针对纯正型页岩油,根据热成熟度或油品性质,划分中高熟、中低熟类型,或者轻质油区、稀油区、重油区、稠油区等。针对中高熟陆相页岩油,在2025年以前,应集中攻关中高熟高压区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做好试采工作,攻关最佳开采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单井初始产量和累计采出量,预计全国页岩油年产量达到(600~1000)×10 4t;2025—2035年,进一步升级和优化技术,降低成本,全国页岩油年产量力争达到(1200~1500)×10 4t,成为我国原油年产2×10 8t的重要补充。针对中低熟页岩油,现阶段做好鄂尔多斯盆地长7 3亚段部署页岩油原位转化先导试验,力争2030年前后实现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国产化,进入规模商业开发阶段,年产原油能达到千万吨级规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雷群, 翁定为, 才博, 何春明, 石阳, 马泽元
    中国石油勘探压裂技术进展、关键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5-2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2
    摘要501)   HTML    PDF (2809KB)(752)    收藏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勘探对象特点,厘清了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缝控压裂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储量、压裂装备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井下工具更加成熟、压裂液降低成本与提高个性化、支撑剂向低成本小粒径的趋势明显,明确了储层改造技术对勘探发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储层改造技术在压裂核心要素、工艺技术对策、现场实施质量、压裂方案迭代升级4个方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针对4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1)推实基础研究创新工程,为压裂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2)推动五大要素提质工程,支撑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3)推进技术方案精准工程,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指引;(4)推升技术管理提效工程,打造工程管理高效实施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吴裕根, 门相勇, 娄钰
    我国“十四五”煤层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1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1
    摘要390)   HTML    PDF (3647KB)(684)    收藏
    煤层气开发有助于推动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煤层气开发已基本实现产业化,但受理论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与丰富的资源条件不匹配。“十四五”以来,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5个方面的新进展:一是我国开始进入深层煤层气规模开发新阶段,煤层气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三是老气田低效区、薄煤层等难采资源增产改造效果显著;四是与“十三五”期间相比,攻关领域由中—浅层煤层气为主转为以深层煤层气为主,以水平井大规模分段压裂技术为代表的煤层气理论技术在地质认识、钻完井、压裂、排采四大关键环节均取得重大创新,产气效果明显提升;五是煤层气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初步研判,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大于1500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是1500m以浅的资源量2倍以上;我国已探明煤层气储量以中—浅层为主,但采出程度仅为7%,剩余资源规模可观,而老气田还发育丰富的薄煤层气,已证实是现实接替资源。因此,深层煤层气的重大突破和老气田增产改造的成功成为引领我国煤层气产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发展前景良好。在综合多家机构和专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量2025年有望达到100×10 8m 3,2035年达到300×10 8m 3。但我国煤层气快速发展面临着深煤层、薄煤层等新领域煤层气地质理论认识有待深入系统研究,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仍处于攻关阶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仍有待完善等挑战。因此,建议加强新领域煤层气风险勘探和选区评价、加强高效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攻关以及加强煤层气产业政策支持和发展引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李勇, 杨宪彰, 陈才, 陈常超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勘探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2): 1-1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2.001
    摘要336)      PDF (15061KB)(676)    收藏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主要与走滑断裂活动相关,是麦盖提斜坡三类主要成储模式之一;麦盖提斜坡目前已发现油气均来自于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基底古构造控制了下寒武统的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斜坡区存在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和喜山期三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烃源岩、古构造演化及通源断裂控制油气复式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期次、断穿层系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与油气藏性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延伸距离累计可达1000km以上,控制了断控岩溶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资源规模大、可部署性强,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是塔西南地区规模油气勘探发现和战略接替的重要现实领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支东明, 李建忠, 杨帆, 康积伦, 张伟, 马强, 陶林本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地质特征与勘探开发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4-2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2
    摘要177)   HTML    PDF (3773KB)(582)    收藏
    为了深入剖析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对烃源岩、沉积物源体系、构造演化和源储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具备形成全油气系统的地质条件。平面上由凹陷中部向边缘依次发育页岩油、致密油、常规砂砾岩油藏3个带,纵向上围绕二叠系芦草沟组优质烃源岩自下而上发育致密油、页岩油、常规砂砾岩油藏,油气整体呈现“全油气系统”成藏特点。以该认识为指导,3种类型油藏勘探均取得突破,基本形成满凹含油、多层多类型油藏叠合有序共生态势。立足大平台、多套层系立体开发模式,最大限度实现效益动用的思路和技术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解剖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全油气系统地质特征、成藏模式和勘探开发实践,对丰富全油气系统勘探理论,指导相似富油凹陷的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立宏, 陈长伟, 杨飞, 崔宇, 宋舜尧, 官全胜, 周凤春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页岩油效益开发探索与突破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24-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3
    摘要211)   HTML    PDF (3642KB)(556)    收藏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面临中低成熟页岩油主力产层评价优选、纵向多甜点层立体开发动用、复杂断块2000m长水平段优快钻完井、纹层型页岩储层高效体积压裂改造和高凝—高含蜡页岩油高效举升等难题。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勘探开发经历研究探索、水平井突破、产能评价和先导试验4个阶段,仍有60%的已投产水平井单井EUR小于2.0×10 4t,单井产量偏低成为制约湖相页岩油效益开发的瓶颈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沧东凹陷孔二段47口已投产井测井、录井、压裂参数和生产数据资料,针对复杂断块湖相页岩油效益甜点评价和箱体优选、井网部署、随钻导向、压裂改造和排采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攻关,落实官东地区C1、C3和C5共3个效益开发甜点层,有利面积为42~53.3km 2,估算Ⅰ类资源量1.54×108t。优选沧东凹陷5号平台孔二段C1③和C3⑧ 2个10m级甜点层开展页岩油效益开发先导试验,攻克复杂断块水基钻井液长水平段钻探难题,创新形成纹层型页岩油高效压裂技术,实现纹层型页岩储层渗透率提高、溶胀增能、混相降黏,5口试验井测试单井峰值产量39.6~122.3t,截至2023年6月22日已投产174~201天,累计产油3.34×10 4t,预测首年累计产油6.5×10 4t,平均单井EUR为4.11×10 4t,建立了复杂断块湖相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宇, 赵培荣, 刘士林, 刘超英, 程喆, 陈前, 陈刚, 张飞燕
    中国石化“十四五”主要勘探进展与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4-3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2
    摘要181)   HTML    PDF (11116KB)(515)    收藏
    在系统梳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十四五”以来高质量勘探举措、理论技术进展及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勘探发展战略。“十四五”以来,中国石化坚定资源发展信心,大力推动高质量勘探实践,在塔里木、四川、渤海湾、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的深层碳酸盐岩、陆相页岩油、深层页岩气、中西部碎屑岩、成熟探区隐蔽油气藏、深层煤层气等领域取得了主要勘探成果,为石油稳增长、天然气快上产夯实了储量基础。同时,发展完善了超深走滑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创新形成了页岩油成储成烃富集理论、深化了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与致密碎屑岩油气差异富集机理认识等;攻关形成了复杂地质结构与储层结构条件下的以地震勘探、深层—超深层钻完井、超深层测录试井、水平井压裂技术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与工程工艺技术。展望未来,中国石化探区具备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的资源基础,勘探工作聚焦保拓矿权、勘探突破、规模增储三大核心责任,以深地工程、页岩油气示范工程、致密碎屑岩效益攻坚、常非统筹为统领,加快推进战略突破发现,落实规模增储阵地,进一步夯实上游可持续发展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方锐, 蒋裕强, 杨长城, 王占磊, 孙莎莎, 朱讯, 李顺, 谷一凡, 周亚东, 刘冬玺, 罗垚, 宇卓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66-7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7
    摘要199)   HTML    PDF (5088KB)(504)    收藏
    近年来,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展现出巨大勘探潜力。为了进一步支撑深化勘探,基于野外露头、测井、钻井取心和系统取样分析资料,开展了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不同岩性组合条件下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脆性、孔隙结构及含油气性等研究,明确了优势页岩岩性组合类型。结果表明:凉高山组页岩发育层段可细分为纯页岩组合、介壳型页岩组合、粉砂型页岩组合3类5种岩性组合;5种岩性组合中页岩均处于热成熟阶段,但有机质含量、类型、脆性矿物含量存在差异,纯页岩组合中页岩TOC平均值大于1%,有机质类型为Ⅱ 1型,脆性矿物含量大于52%;介壳型页岩组合中页岩有机质特征与纯页岩组合相似,但脆性矿物含量大于65%;粉砂型页岩组合中页岩TOC平均值小于1%,有机质类型为Ⅱ 2型,脆性矿物含量大于65%。不同组合储集空间主要为微裂缝及无机孔(孔径10~500nm),但粉砂型页岩组合喉道较宽,孔隙连通性优于纯页岩组合及介壳型页岩组合。纯页岩组合游离烃含量大于1mg/g,含油性好,纯页岩组合和粉砂型页岩组合部分OSI大于100mg/g,可动性较强。综合分析认为,纯页岩组合与粉砂型页岩组合为页岩油勘探有利岩性组合。粉砂型页岩组合因具有良好的可压裂性,可成为凉高山组页岩油下步勘探的主要甜点层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谢贵琪, 林海, 刘世铎, 刘永, 万有余, 张成娟, 李亚锋, 崔荣龙, 雷丰宇, 隋国杰, 邓立本, 张涛, 刘欢, 刘云翼, 蒲永霞
    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创新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05-11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10
    摘要190)   HTML    PDF (7974KB)(416)    收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下干柴沟组页岩层系灰云岩、泥页岩发育良好,灰云坪有利储层与优质烃源岩叠置互层分布,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具有高应力、高应力差、高频沉积旋回、纵向层理发育、强非均质性等储层改造难点,亟须建立适用性强的高效压裂技术体系,支撑效益勘探与高效开发。通过开展地质力学实验,明确了页岩破裂与裂缝延伸规律,制定了“控近扩远”的改造思路;发展了一维地质力学与可压裂性新算法,建立三维精细地质力学模型;采用模型模拟优化与数据驱动优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直井缝网压裂参数模板;对标国内陆相页岩油体积压裂主流做法与关键参数,在段簇设置、压裂参数优化等方面践行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了以“加密切割、极限限流射孔、大排量、大规模、滑溜水高强度连续加砂、逆复合控近扩远、高石英砂占比”为核心的体积压裂技术的升级换代。实施直井压裂37井次,日产油2.1~44.9m 3,获工业油流占比达97.2%;水平井压裂6井次,最高日产油113.5m 3,在下干柴沟组上段落实页岩油地质储量5×10 8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韩亚琴, 毛俊莉, 司芗, 文雅萍, 姚星
    我国油气探采合一制度改革与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8-1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2
    摘要180)   HTML    PDF (1952KB)(403)    收藏
    为促进油气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有序衔接,针对多年存在的问题,自然资源部于2019年12月印发《自然资源部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首次提出了油气探采合一的理念。油气探采合一制度结合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特点,能够初步解决油气资源勘查阶段获取油气的合法性问题,符合油气勘探开发规律,有助于激发活力,促进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但仍有诸多问题待明确。在梳理报告可供开采区块数据信息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总结油气探采合一制度执行情况,分析认为油气探采合一制度在执行层面上存在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当前制度不衔接和监管责任未落实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发现可供开采资源的报告期、报告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回执两方面规范油气探采合一制度,从矿业权审批、两证管理方面做好探采合一制度与相关行政许可制度的衔接,进一步完善探采合一的监管制度并加快修改法律法规条款,并结合当前油气行业发展形势,提出了油气探采合一“一证式”管理设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云逸
    页岩油水平井穿层压裂先导性试验——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华H100平台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92-10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9
    摘要174)   HTML    PDF (5848KB)(399)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华H100平台密集布井31口水平井,选取该平台因钻遇非储层即出层而导致低钻遇率的4口水平井,首次开展穿层压裂现场试验,同时应用示踪剂分段产能测试技术,研究穿透泥岩沟通相邻砂岩潜力储层的工程可行性,以及压裂后裂缝形成渗流通道的有效性,并对穿层压裂段是否有产量贡献进行确定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非储层段中水平井井眼轨迹与砂岩储层距离小于3m、泥质含量小于40%即可开展穿层压裂;试验14段、成功12段,成功率为85.7%,证实穿层压裂具有可行性。根据示踪剂监测解释结果,穿层压裂段有持续的返排产水,表明焖井之后支撑形成了有效渗流通道;各穿层压裂段不同程度的产油量也表明穿层压裂缝沟通了砂岩储层,具有确定的产能贡献。与同平台钻遇率大于80%的4口邻井对比,穿层压裂井累计产油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华H100平台穿层压裂试验的成功,从工程实践角度证明了穿层压裂是低钻遇率水平井提高单井产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长贵, 朱光辉, 季洪泉, 祝彦贺, 孙强
    中国海油陆上天然气勘探进展及增储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32-4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3
    摘要165)   HTML    PDF (4631KB)(391)    收藏
    中国海油为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提升天然气产量,逐步加大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矿权区块勘探投入,区块内有利于形成致密气、煤层气和常规气等多种天然气类型,天然气资源量可达30000×10 8m 3,在高丰度区和构造简单区已经探明地质储量7500×10 8m 3。基于资源潜力及品质、成藏条件、勘探技术的全面分析,适时提出了陆上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增储的发展战略,并明确了致密气—煤层气并举、多气种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加快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深层煤层气和致密气勘探、快速推动沁水盆地中浅层煤层气勘探的部署思路。通过加强勘探领域成藏富集规律和勘探技术攻关方向的综合分析,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勘探方向。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区块具有煤系地层全油气系统有序共存特征,需开展煤系地层天然气全成藏系统勘探,夯实增储上产基础,聚焦致密气、深层煤层气,攻关薄层煤层气、奥陶系常规天然气和铝土岩气,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推进多气种交互接替勘探,实现天然气全成藏系统勘探开发。在沁水盆地南部、北部,重点推进中浅层煤层气水平井体积压裂达产技术试验和推广应用,并与薄层煤层气形成互补式经济有效开发,推动沁水盆地煤层气的整体增储上产。上述重点领域的勘探部署将保障中国海油陆上万亿立方米大气区增储的实现和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李勇, 蔡振忠, 杨宪彰, 徐振平, 陈才, 孙春燕
    塔西南山前地区恰探1井石炭系—二叠系重大突破与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34-4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4
    摘要233)   HTML    PDF (12613KB)(388)    收藏
    塔西南山前地区西天山冲断带乌恰构造带恰探1井在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塔西南山前地区发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地震等研究,以及恰探1井、昆探1井等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塔西南山前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研究认为,塔西南山前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发育宽缓的“马蹄形”台缘带,形成了呈带分布的高能滩有利沉积相带,区内二叠系棋盘组发育海湾潟湖相烃源岩,厚度最大达到500m,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有机质丰度高;受沉积相带和岩溶作用双重控制,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形成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与上覆二叠系棋盘组厚层泥岩构成有利生储盖组合,进而建立了“下生上储、断裂输导、近源成藏”的油气成藏新模式。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断背斜圈闭成排成带分布,具有近源成藏优势,评价优选出了叶探1井、阿北1JS井等多个有利勘探目标方向,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可成为规模天然气勘探发现的重要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李士祥, 郭芪恒, 潘松圻, 周新平, 郭睿良
    烃类源内微运移对页理型页岩油差异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 3亚段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46-5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5
    摘要180)   HTML    PDF (8116KB)(355)    收藏
    受陆相页岩多纹层类型、高密度纹层特征的影响,烃类源内差异微运移成为控制不同岩相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的重要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10口系统取心井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氮气吸附、激光共聚焦、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及试油资料,对三叠系延长组长7 3亚段页岩中烃类的微运移现象及微运移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页岩中富有机质纹层生成的原油普遍发生微米—毫米尺度的微运移,其中生烃增压提供了微运移动力;频繁发育的刚性纹层为微运移的烃类提供大量聚集空间;生烃增压缝—页理缝—微裂缝为微运移提供了通道;纹层矿物组成差异造成烃类分异。纹层的组合类型及差异微运移机理决定了长英质纹层页岩和凝灰质纹层页岩具有相对较好的含油性及可动性,是中—高成熟度页理型页岩油风险勘探的主要岩相类型。7口直井在长7 3亚段页岩中试油获10t/d以上的工业油流,证明长7 3亚段页岩段含油性好,水平井开发提产潜力大,有望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增储上产的接替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扬, 赖雅庭, 张心怡, 巩肖可, 韩江晨
    含水致密气藏特征、开发风险与有效动用对策——以苏里格气田含水区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预出版日期: 2023-05-19

    何骁, 梁峰, 李海, 郑马嘉, 赵群, 刘勇, 刘文平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气高产井突破与富集模式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42-15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11
    摘要134)   HTML    PDF (9834KB)(347)    收藏
    多年来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缓慢,资201井获高产气流大大增加了该套页岩气规模商业化开发的信心,不同区域及层段富集规律差异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是筇竹寺组页岩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四川盆地57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对多口重点井的古生物、沉积、储层等特征进行分析,详细剖析资201井的部署理论依据、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及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从地层研究入手,建立了筇竹寺组地层划分标准,明确筇竹寺组主体发育4套深水陆棚相的富有机质页岩(①至④号层段),其分布受裂陷槽发育控制,裂陷槽内厚度最大。分析了页岩储层发育特征,指出储层压力、孔隙度、含气饱和度从下向上、从裂陷槽外到内呈现增大趋势,储层超压对页岩孔隙保存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结合保存条件等建立了“多层异相、超压保孔”的页岩气超压差异富集模式,指出远离散失通道的超压孔隙发育区(层段)是页岩气富集有利区(层段)。文章指出资201井及周边是未来筇竹寺组页岩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区域,资源量为8.06×10 12m 3;川西地区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资源量为0.72×10 12m 3;川南长宁及黔北一带受石墨化及构造活动影响,以寻找远离风化壳及地表露头的超压孔隙发育区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孙建博, 石彬, 郭超, 高潮, 白奋飞, 刘刚, 尹锦涛, 徐杰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 3亚段页岩油储层特征与勘探前景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79-91.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8
    摘要150)   HTML    PDF (8163KB)(345)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 3亚段沉积期位于湖盆东部沉积中心,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资源,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对于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较少,缺乏储集特征和含油性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勘探部署实践。以富县地区长7 3亚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氯仿抽提、核磁共振、有机碳及孔隙度测试等多种手段,从岩石矿物学特征、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含油气性等方面开展分析,明确了长7 3亚段发育泥页岩类、粉—细砂岩类、凝灰岩类三大岩石类型,泥页岩类根据纹层发育程度又可细分为4种岩石类型。泥页岩段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长石、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还有少量的黄铁矿。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及微裂缝4种储集空间类型。粉—细砂岩中、大孔比较发育,核磁共振 T 2谱以多峰型和左偏单峰型为主;黑色页岩微孔相对较发育,大孔相对较少,核磁共振 T 2谱以多峰型、右偏单峰型为主。含油气性好、油饱和度指数高的粉—细砂岩是长7 3亚段最优的页岩油储层,其次是纹层状泥页岩。综合分析认为,粉—细砂岩类和泥页岩类目标均具备一定的勘探潜力,也是未来增储上产的潜在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杨海军, 蔡振忠, 杨宪彰, 张亮, 蒋俊, 周露
    塔里木盆地库车南斜坡托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28-42.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3
    摘要291)   HTML    PDF (14084KB)(341)    收藏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温宿—西秋地区托探1井在寒武系潜山白云岩储层获得重大突破,对库车南斜坡迎烃面多目的层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地质结构落实及圈闭刻画难度大,制约了潜山油气勘探。基于构造特征、潜山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及勘探实践的系统分析,探讨了潜山油气成藏新模式。温宿—西秋地区古生界构造为受前冲断裂沙井子—西秋断裂和反冲断裂乌什南断裂控制的背冲式构造,F1和F2两条次级反冲断裂使得背冲构造复杂化,形成3排古生界潜山构造,每排构造自近断层到远断层区古生界潜山地层由老变新。其中寒武系潜山地层分布范围最广、呈北东东向大面积展布,潜山储层以局限台地颗粒滩相白云岩为主,受多期构造活动、长时期暴露溶蚀叠加改造,裂缝—孔洞型白云岩优质储层规模连片发育。潜山油气藏表现为三叠系黄山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泥岩联合供烃、裂缝—孔洞型白云岩成储、上覆古近系膏盐岩封盖的生—储—盖组合样式;成藏具有“库车油气远源供烃、不整合面输导、迎烃面构造富集”的特征,主要成藏期在喜马拉雅晚期(4—1Ma)。托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温宿—西秋地区多排多类型潜山巨大的勘探潜力,重新刻画潜山圈闭面积近840km 2、石油资源量约2.0×10 8t、天然气资源量约590×10 8m 3,有望成为油气增储上产新的战略接替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丁锋, 王峤泓, 毛俊莉, 王硕, 罗玲
    新时代油气矿业权管理改革进展与思考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1-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1
    摘要228)   HTML    PDF (26148KB)(340)    收藏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出台了油气体制改革、权益金制度改革、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文件。自然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持续推进油气矿业权管理改革工作。文章梳理分析了新时代以来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实行矿业权竞争出让、深化矿业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取得的成效,结合调查研究,总结了当前改革工作在矿业权出让、审批、监管方面面临的挑战。针对如何更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竞争出让、建立科学的矿权核减制度、深化“优化营商环境”和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油气矿业权监管,加快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的油气勘探开采新体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要求,提出了诸如扩展油气区块来源、深化管理模式、建立更加符合地质认识的管理制度、推进综合监管等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羽汐, 白斌, 曹健志, 王瑞, 朱如凯, 孟思炜, 侯秀林
    海陆相页岩型页岩油地质特征的差异与甜点评价——以北美二叠盆地Wolfcamp D页岩油与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55-6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06
    摘要194)   HTML    PDF (10101KB)(336)    收藏
    全球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512×10 8t,2021年页岩层系原油累计产量达3.9×10 8t,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根据地质条件和沉积特征,中国陆相页岩层系储层“甜点”分为夹层型、混积型与页岩型3类,其中夹层型、混积型已是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开发主体。近期,页岩型页岩油也实现了勘探突破,但急需深化甜点评价,为实现效益开发提供依据。因此,文章尝试以北美二叠盆地海相石炭系Wolfcamp D段和松辽盆地古龙陆相白垩系青山口组两套页岩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对比为基础,探讨页岩型页岩油甜点评价关键指标,为中国陆相页岩型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对比认为两套页岩岩性均以高黏土矿物、高石英的长英质页岩和黏土质页岩为主,具有地层超压、油质偏轻且脆性矿物含量较高的相近地质特征;但古龙页岩储集空间为与大量黏土矿物相关的有机质孔—页理缝复合的双重空间,连通性较Wolfcamp D段页岩好,有机碳丰度则略低于Wolfcamp D段页岩。Wolfcamp D页岩油地质甜点为有机碳丰度较高的黏土质泥页岩和硅质泥页岩,结合页岩压裂效果,工程甜点确定为富含生物硅的富有机质硅质泥页岩。同样,中国古龙陆相页岩油将滞留烃作为地质甜点评价依据,提出富有机质的黏土质页岩和长英质页岩均为地质甜点,而工程甜点则应聚焦富含硅质的长英质页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刘策, 梁坤, 张颖, 吴培红, 冉启贵, 孔凡志, 余华琪, 邢娅, 孔骅
    新形势下中国石油探矿权退减管理举措与评价体系设计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37-4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5
    摘要141)   HTML    PDF (2153KB)(292)    收藏
    按照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要求,2020年5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更为严格的探矿权退出机制,由按投入不足比例退减转变为到期延续时按比例强制性退减。为了适应退减政策的转折,中国石油及时调整管理理念,积极推出新举措,实现新政下首轮到期探矿权的延续和有序退减。基于3年多来中国石油的有序退减实践,重点介绍了中国石油探矿权退减管理的主要举措及对国家退减制度优化设计的思考、支撑退减管理决策的矿权区块评价体系的设计思想。在探矿权退减管理方面,推行两大举措:一是多业务联动融合机制,加快探矿权到期前追求勘探发现的工作节奏;二是强化退减预案编制的组织管理和审查把关,全力保障勘探开发优质资源基础的稳定。积极思考国家退减制度进一步优化的方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取得勘探新发现探矿权区块的定向激励,大幅降低甚至免除相关区块的应退减面积;二是在指定条件下,对承担国家保供任务的市场主体给予一定的制度性安排。在探矿权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探索提出矿权区块评价体系的设计,从可用性、资源条件、成藏条件、经济性、其他条件5个维度开展评价,可更加全面系统和精细化地认识探矿权区块的综合价值,支撑后续企业退减管理决策,也为国家研判和掌握矿权区块价值提供一定思路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竺成林, 韩亚琴, 高阳, 王建忠
    油气矿业权审批登记制度改革进展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15-2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3
    摘要130)   HTML    PDF (2003KB)(291)    收藏
    近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油气矿业权审批登记制度改革。文章在梳理1998年以来油气矿业权审批登记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按照不同时期改革特点将油气矿业权审批登记制度改革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对油气矿业权审批登记制度改革与实践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一是通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油气上游市场活力;二是通过精简审批事项,改善营商环境;三是引入“互联网+”,提高审批登记效率;四是通过完善制度,促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结合当前改革新形势,油气矿业权审批登记制度改革仍然面临新挑战,下一步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企业政府目标同向;转变管理理念,推进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继续完善“互联网+”审批模式,实现互联互通;优化和完善矿业权管理,促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倪新锋, 刘军平, 向峰云, 张颖, 郭沫贞, 王晓星, 王霞
    我国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改革与油气企业创新实践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25-3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4
    摘要265)   HTML    PDF (2130KB)(283)    收藏
    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竞争性出让已成为获取新探矿权的主要方式。《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试行)》(自然资规〔2019〕7号)实施4年以来,国家共挂牌出让14轮66个油气探矿权,面积为4.19×10 4km 2,总成交价达93.16亿元。在系统梳理国家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进程的基础上,对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不同阶段特征、油气企业积极参与改革的创新举措及出让区块勘探实践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可划分为油气改革试点、出让政策落地、竞争性出让全面实施3个阶段,各具特点。(2)为积极应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中国石油等企业创新管理举措,建立了竞争性出让快速响应机制及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区块价值评估方法和技术流程。(3)出让区块勘探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除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宿区块建产外,总体油气发现较少,大部分区块已退减。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在促进企业勘查投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元化油气市场已具雏形;为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真正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效培植油气矿业权市场良性竞争的双赢局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出让管理体系、建立国家能源保障基地、开展出让区块后评估等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程建, 周小进, 王萍, 曹清古, 余琪祥, 李凤丽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及外围盆地矿权空白区有利拓展方向研究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90-10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11
    摘要161)   HTML    PDF (13952KB)(282)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及外围的河套、银川、六盘山、渭河等盆地具有多类型资源同盆共生的特点,在中国陆上大盆地中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资源探明程度低,且存在大量矿权空白区,是油公司选区评价及未来拓展矿权与资源空间的重要目标。通过跟踪勘探新发现,总结地质新认识,类比矿权空白区与其相邻探区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后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中段的万镇地区上古生界煤层、暗色泥岩厚度大,生烃强度高,且构造背景稳定,上古生界致密气与深层煤层气具有勘探潜力;盆地北缘杭锦旗、东胜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煤层残留厚度大,埋深适中,是煤层气与煤化工的有利地区;盆地西缘中—上奥陶统发育广海陆棚相泥页岩,烃源基础好,已发现多个以乌拉力克组(平凉组)为主力烃源岩的台缘礁滩或裂缝型油气藏,结合保存条件研究,认为西缘石沟驿向斜、陶乐断阶带是勘探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海相页岩油气的有利区。外围盆地中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最为有利,下白垩统固阳组、渐新统临河组两套优质烃源岩覆盖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生烃势能强,围绕主力的生烃凹陷淖西洼槽,东南断阶带发育多组深切的走滑断层,通源性良好,高效成藏模式已经得到证实;六盘山盆地发育与鄂尔多斯盆地相似的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条件好,盆地深层值得进一步探索;银川盆地钻井发现了清水营组咸化湖相烃源岩和含油构造,盆地北部成熟生烃凹陷周缘构造带是有利勘探方向;渭河盆地、河套盆地呼和坳陷处在经济发达区,钻井见到丰富的水溶氦气、地热能、生物气显示,这些地区的油气共伴生资源可作为常规油气的补充进行综合勘探,实现资源就地转化与综合利用。通过研究,建议在鄂尔多斯盆地万镇、合阳、杭锦旗—准格尔旗、陶乐断阶带、石沟驿向斜,以及六盘山盆地海原—固原凹陷、山前推覆构造带,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东南断阶带、呼和坳陷,银川盆地平罗凹陷等有利区内设置、规划10个新矿权,建议相关单位加强矿权空白区预评价、预研究,积极评价论证新区块油气潜力,为维持油公司矿权进退动态平衡和保障生存空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田鸿照, 苑秀发, 李云云, 王玉柱, 雒君, 曹晓莉, 赵国英, 徐传龙, 吴则鑫, 朱会娟
    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CO 2泡沫压裂优化设计与实践——以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26-13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11
    摘要145)   HTML    PDF (3146KB)(275)    收藏
    CO 2泡沫压裂是提高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效果的有效手段。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中部为下一步稳产重要接替区,相对于北部主产区,其储层连续性、物性均较差,可动水饱和度较高,导致常规水基压裂气井水锁伤害现象严重、压裂液返排难度增大。以苏X-A3井为例,基于CO 2泡沫压裂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首先应用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储层物性、含气性与可动水分布等生产特征选井选层,避水布井射孔;其次应用地质压裂一体化,研究储层物性与压裂工艺匹配性,优化压裂液体系与压裂规模、泵注程序;最后应用评估修正一体化,根据返排试气试采资料,评价压裂效果与工艺的适应性,修正压裂前地质模型,完成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闭环。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应用于CO 2泡沫压裂优化设计,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储层品质与生产动态,提高CO 2泡沫压裂设计的针对性,为CO 2泡沫压裂效果提供保障。现场实践表明,该方法较以往常规水基压裂设计更符合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扬, 赖雅庭, 张心怡, 巩肖可, 韩江晨
    含水致密气藏特征、开发风险与有效动用对策——以苏里格气田含水区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121-13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14
    摘要144)   HTML    PDF (2490KB)(274)    收藏
    苏里格气田是我国致密气成功开发的典范,随着气田开发逐渐深入,气藏产水问题逐渐凸显,气田西部、东北部及西南部属含水致密气藏,此类气藏探明储量规模达万亿立方米,规模效益开发面临较大风险。分析表明,产出地层水主体为CaCl 2型,以变质的古沉积水为主,可划分为自由水、毛细管水与束缚水3种类型。含水致密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生烃强度、微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及断裂系统等因素影响,含水致密气藏主体位于低生烃强度区,局部正向微构造单元发育富气区。评价表明,含水致密气藏的开发存在地层水侵入、气井产量低、投资回收难度大、开采成本上升、安全环保及管理等多种风险。需加强以微构造为核心的甜点区预测、气水层测井解释识判、有效储层空间精细描述、直井/定向井+水平井混合式井网开发、优化排采措施与攻关低成本排采技术、产出水集中处理与安全环保预防、全过程水侵防控与风险管理等攻关研究,从而为含水致密气藏的效益动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和对策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许华明, 丛海月, 侯平舒, 王惠勇
    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探矿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70-77.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9
    摘要128)   HTML    PDF (2122KB)(272)    收藏
    随着我国浅层—中浅层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逐年升高,勘探增储潜力逐年递减,加大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对于缓解年度新增油气探明储量的压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保障资源充分利用、促进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发现、有效统筹资源,从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对深层—超深层矿业权管理提出了优化建议。深层—超深层矿权管理过程中存在探采合一期限过短不足以完成转采、新出让深层—超深层探矿权范围较小不利于油气勘查、探矿权相互穿插导致科研资金重复投入等问题。通过系统梳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资源潜力,深入分析深层—超深层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建议探采合一期满再延续一次至8~10年,保障油田企业有足够的转采时间;合理设置出让矿权规模及延续退减方式,鼓励矿业权人在新区块内加强投入,促进油气资源发现;加强组建专项联合研究团队,贯通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材料器件、制造、应用产业链条,优化资源投入,提升中国战略资源整体效率。加强资源统筹、优化矿权管理政策,为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元, 杨恒林, 黄浩勇, 付利, 陈刚, 张恒, 王子昕, 郭凯杰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深层页岩气地质力学研究及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68-8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6
    摘要145)   HTML    PDF (11868KB)(271)    收藏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志留系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藏(3500~5000m)是中国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地应力的变化导致开发过程中存在钻井周期长、单井产量差异大等难题。开展地质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区块内地应力场的认识,为页岩气水平井的井位、钻井工程及压裂设计优化提供依据。基于声波测井、诊断性压裂注入测试(DFIT)、成像测井和实验室应力测量数据,利用Petrel软件构建了高精度地质力学模型,明确了区块储层地质力学特征,并探讨了地质力学成果在工程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区块内随着沉积深度变大,杨氏模量逐渐增大,泊松比逐渐减小。龙马溪组储层为异常高压,孔隙压力梯度范围为16.7~21.7kPa/m。泸州区块应力机制以走滑型为主,上覆岩层压力梯度为25.5kPa/m,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范围为18.8~24.5kPa/m,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比的平均值为1.165,储层水平主应力随着杨氏模量和孔隙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利用地质力学研究成果,对井位设计、钻井工程中的钻井液密度优化、压裂设计中的分段分簇和施工参数优化进行了指导,Y65-X井实钻钻井液密度优化至1.85g/cm 3,实现了造斜—水平段“一趟钻”完钻,钻井周期较邻井缩短67%;指导了Y2-X井精细分段分簇和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测试日产量达到50.69×10 4m 3。研究认为,高精度的地质力学模型和成果可以有效为提高钻井作业效率、提高单井产量和效益开发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清华, 闵磊, 周鹏, 罗俊成, 杨宪彰, 徐振平, 章学岐, 崔德育
    塔里木油田矿权保护理念转变与管理转型升级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55-6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7
    摘要142)   HTML    PDF (2379KB)(265)    收藏
    矿权是油气田企业的“生命线”,国家持续加大矿权管理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区块退出机制,推行竞争性出让,国有油气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改革压力。深入了解油气矿权管理改革动向,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对于国有油气企业改革管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系统梳理塔里木油田的勘探历程及矿权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油田公司矿权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形势,详细论述了塔里木油田主动适应矿权改革,创新管理实践,通过建章立制、矿权与勘探开发联动、精细盆地评价、加大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支撑矿权到期延续退减的方案编制及竞争性出让矿权的策略研究,有效激活存量矿权、积极拓展新矿权,形成了“进有据、退有序、管规范”的矿权管理新秩序。并基于企业矿权管理实践,研究提出探矿权到期政策要突出鼓励勘探发现、对探明储量集中区给与政策支持、完善矿权与用地政策的协调管理等3点建议,助力国内油气业务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丽娟, 阳建平, 吉云刚, 郑龙, 刘应飞, 罗海宁, 孙侃
    矿权新政下塔里木油田矿权储量融合管理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64-6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8
    摘要110)   HTML    PDF (2199KB)(261)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家油气矿产资源体制改革的深入,矿权的外部竞争和内部流转压力逐步增大,油田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面临巨大挑战。深入学习新的矿权储量政策,深刻剖析矿权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油田加快发现建产及探矿权转采意义重大。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主动适应改革,针对矿权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创新管理实践,形成矿储联动部署、“两最一诺”办要件管理机制,加快了油气探明建产、规范了矿权储量管理、提升了要件办理质量及速度,高质高效完成了探矿权转采,保障油气能源供给能力,减轻政务部门负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周立宏, 何海清, 陈长伟, 李长海, 石倩茹, 董越崎, 崔宇, 张佼杨, 朱华汇, 张明振
    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深凹区海探1井东营组勘探突破与启示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78-89.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10
    摘要163)   HTML    PDF (10402KB)(259)    收藏
    近年来为实现歧口凹陷“下洼找油”的构想,开辟新的增储上产战场,在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斜坡深凹区部署海探1井并获得重大突破。基于海探1井钻探结果,对滨海斜坡深凹区东营组控砂机制、储层特征、生烃条件、油气成藏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滨海斜坡深凹区东三段发育来自北部燕山物源区的大型重力流砂体,且储集物性较好;首次发现了东营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突破了以往东营组依靠断层输导成藏、下生上储的认识;构建了深凹区东三段“远源输砂、近源充注、源储耦合、连片含油”的成藏模式;同时深凹区东三段非常规页岩油也展现出广阔的资源前景。海探1井的成功钻探,为东部老区增添了新的增储战场,为“下洼找油”提供有利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包汉勇, 赵帅, 王必金, 郭战峰, 刘皓天, 张莉, 朱志芳
    川东红星地区二叠系茅口组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富集主控因素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65-75.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5
    摘要110)   HTML    PDF (11173KB)(259)    收藏
    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继二叠系吴家坪组获得勘探突破后,将低勘探程度层系——茅口组“高灰”页岩气作为重要的勘探接替方向。利用HYM-1等井的岩心、测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系统开展茅口组页岩气藏条件与富集特征的研究,认为茅口组四段一亚段页岩具有高碳、高灰、高孔隙度、高含气性、高杨氏模量、薄储层、多夹层的“五高一薄一多”的典型地质特征;与五峰组—龙马溪组等页岩相比,茅四段页岩碳酸盐矿物含量更高、黏土矿物含量更低,储集空间类型以有机质孔为主,无机孔较少,孔隙度平均4.27%,整体表现为高孔隙度;茅四段一亚段平均含气量为4.96m 3/t,具备较高的含气量。综合分析认为,富藻高碳页岩的发育、良好的储集能力和保存条件,以及页岩储层的可压裂性,是茅四段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郭得龙, 申颍浩, 林海, 熊廷松, 赵健, 王小琼, 伍坤宇, 赵文凯, 邢浩婷, 张静, 冯昕媛, 肖倩, 赵恩东, 张少斌, 张木杨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CP1井压裂后甜点分析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17-12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11
    摘要111)   HTML    PDF (8613KB)(252)    收藏
    2021年柴达木盆地英雄岭CP1井页岩油取得高产突破,但仍需明确初步识别出的两类甜点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灰云质页岩哪类为优势甜点岩相。从有机质丰度、物性、含油性、压裂后裂缝复杂程度、示踪剂、生产动态等地质、工程多角度对英雄岭页岩油地质、工程甜点岩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英雄岭页岩油地质甜点应选取碳酸盐含量、含油饱和度、TOC等指标表征;工程甜点选择可压裂性指数为关键参数。(2)相较层状灰云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在含油饱和度、水平渗透率、压裂后裂缝复杂程度、渗吸能力、油相流动能力、见油速度等方面均更具优势。(3)纹层状灰云质页岩是英雄岭页岩油地质、工程双甜点。(4)在下干柴沟组上段Ⅳ油组11层(E 3 2-Ⅳ-11)勘探开发实践过程中,建议选择3小层( E 3 2-Ⅳ-11-3)为目标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杨晋玉, 陈晓平, 李超, 郑奎, 张宝娟, 陈春恒
    基于经济效益评价的页岩油水平井加密调整参数优化——以鄂尔多斯盆地XAB油田长7页岩油藏为例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4): 129-13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4.012
    摘要118)   HTML    PDF (5061KB)(248)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XAB油田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主要目的层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长7页岩油藏储层致密,且广泛发育高角度天然裂缝。该页岩油藏自2011年以来采用水平井滚动建产和开发,存在采出程度低和采油速度低的问题。近年来,为探索页岩油高效开发方式,在水平井开发区开展井间加密调整试验,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根据前期加密调整试验认识,在充分考虑研究区天然裂缝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基质—裂缝”双重介质数值模型,对不同生产年限的水平井开发区开展加密调整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的主要参数为加密时机、布缝方式、水平井井距和水力裂缝半长。共设计76套加密调整方案,模拟计算评价期内各方案累计产油量,利用财务现金流方法,计算不同方案的财务净现值率并排序优选出具有经济效益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水平井区生产年限的延长,在水平井井间进行加密的效果会减弱。(2)水平井交错布缝方式要优于对称布缝方式。(3)不同加密时机条件下,最优加密调整参数也不相同:加密时机为2~10年时,最优加密井距为260m,最优水力裂缝半长为140~180m。以此为依据,对XAB油田长7页岩油藏水平井开发区开展水平井加密调整设计,加密调整后,采收率和净现值率预计分别提升1.05%和0.013,在有效改善页岩油开发效果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崔俊, 毛建英, 赵为永, 沈晓双, 邓文, 王果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纹层结构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43-53.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04
    摘要128)   HTML    PDF (12985KB)(247)    收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干柴沟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 3 2)Ⅳ—Ⅵ油组发育一套咸化湖相页岩,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纹层发育。该层系页岩油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纹层结构特征、沉积机理、有利岩相组合等急需深入研究。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结果表明:干柴沟地区页岩纹层结构可分为水体分层型纹层结构(Ⅰ型)、季节型纹层结构(Ⅱ型)、洪水阵发型纹层结构(Ⅲ型)3类,其中Ⅰ型纹层结构为典型纹层结构,相对占比为70%,由黏土质纹层与方解石纹层构成偶纹层,单纹层厚度为0.1~0.5mm,为咸水湖水体季节性分层条件下沉积的纹层结构。夏秋季水体分层,上层水体有利于微生物繁衍;冬春季水体分层消失,有利于有机质沉积和保存,同时,Ⅰ型纹层结构沉积速率慢,有利于有机质富集,TOC平均为1.33%。Ⅱ型纹层结构相对占比为20%,由黏土质纹层与粉砂质纹层组成,单纹层厚度为0.5~1mm,沉积与陆源输入物的季节性变化有关,沉积速率快,TOC平均为0.47%。Ⅲ型纹层结构相对占比为10%,由黏土质纹层与粉砂质纹层组成,单纹层厚度为0.5~2mm,发育微冲刷面、透镜状粉砂脉等,反映沉积时具有一定水动力条件,非静水沉积,与重力流、湖流相关,沉积速率快,TOC平均为0.27%。干柴沟地区页岩主要分布于半深湖区,沉积单旋回自下而上为泥岩→页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期间偶发砂质重力流沉积。Ⅰ型纹层结构页岩沉积序列上与白云岩叠置分布,白云岩孔隙度平均为9.8%,微观尺度上形成良好的源储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成藏,为干柴沟地区页岩油有利岩相组合;宏观尺度上该套页岩层系TOC高,物性好,脆性矿物含量高,是柴达木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的理想层系。Ⅱ型纹层结构页岩、Ⅲ型纹层结构页岩生烃能力差,对油气成藏贡献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唐勇, 白雨, 高岗, 何文军, 尤新才, 党文龙, 张磊, 焦小冰, 李梦瑶, 晏奇, 余兴
    玛湖凹陷风云1井陆相深层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中国石油勘探    2024, 29 (1): 106-118.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4.01.008
    摘要124)   HTML    PDF (19015KB)(247)    收藏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油、气分布序列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风云1井风城组岩性主要为盐岩、页岩与粉—细砂岩等;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其中风一段烃源岩最为发育,平均有机碳含量达1.06%;储层整体致密,孔隙度平均为4.65%,其中云质页岩和灰质砂岩储集性能较好。此外,随深度增大玛湖凹陷风城组具有完整的由页岩油、页岩油气到页岩气的演化规律。前风城组油气来源于超深层的另一油气系统,应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张锦锋, 吴磊磊, 史文洋, 张城玮, 宋佳忆, 汪洋
    多层致密油气藏分层压裂井裂缝非均匀导流能力试井分析方法
    中国石油勘探   
    预出版日期: 2023-05-19

    封永泰, 刘超英, 程喆, 付大勇
    中国石化积极应对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举措及创新实践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6): 47-5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6.006
    摘要150)   HTML    PDF (2150KB)(245)    收藏
    为进一步完善油气矿权管理制度,系统梳理了中国石化重组以来,顺应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作出的管理新举措和创新实践,分析了油气矿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分析“申请在先、依法登记”矿权、“按投入不足比例核减”矿权面积、“7号文硬性退减”3个阶段中国石化探矿权面积的变化,总结出加强全国范围内矿权战略选区积极获取新矿权、加强矿权储量联动和矿权内部流转应对新形势、建立矿权评价体系确保以合理的价格获取新矿权等创新实践活动。这些措施保障了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迎来了2022年石油探明储量重上2×10 8t的新阶段。矿权管理中的竞争性出让和探矿权到期延续硬性退减政策,导致石油企业探矿权退减速度过快,大量矿权区块被实力较弱的企业获得,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勘探进展,延误了矿权区块的勘探开发,建议在竞争性出让过程中增加技术标的比重,保障有较强实力、有责任担当的石油企业获取足够的勘探空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胡旭光, 李黔, 罗园, 庞平, 刘贵义, 罗卫华, 卿玉
    气井带压作业关键技术与展望
    中国石油勘探    2023, 28 (5): 135-144.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23.05.012
    摘要124)   HTML    PDF (4614KB)(238)    收藏
    气井带压作业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气田开发中一项重要的完井和修井技术,可避免常规压井作业造成的储层伤害,具有保护储层、降本增效等突出的技术优势。针对气井带压作业中环空动密封耐磨件使用寿命短、管柱内密封工具压力等级低、管柱飞出及压弯风险高的突出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环空动密封压力控制技术、管柱内密封压力控制技术、防管柱飞出技术及防压弯管柱技术四方面研究,研制了井口压力35MPa下使用寿命超1200m的动密封耐磨件及70MPa管柱内密封工具,建立了管柱受力中和点的计算公式及极限抗弯长度计算模型。研究成果成功突破了环空动密封、管柱内密封等技术瓶颈,形成了气井带压作业关键技术,在中国石油长宁—威远、长庆油田及中国石化涪陵等区块累计应用逾千井次,极大提高了气井带压作业技术能力及作业效率,增产效果明显。研究认为,形成的气井带压作业关键技术为常规气井修井、页岩气井大规模完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